一 中国传统式清真寺建筑
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的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申,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这类完整的建筑布局,院落的循序渐进,使清真寺显得深邃尊严;建筑物的井然有序,突出了清真寺的严肃整齐和丰富性;整个艺术形体的重重叠叠,又加强了主要建筑高大雄伟的姿态和巍峨气势。这种布局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整体艺术形象的特点。
同心清真大寺全貌
同心清真寺大殿
同心清真大寺
位于同心县西北角,是宁夏现在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伊斯兰教建筑,相传建于万历年间,是一座把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和伊斯兰木刻砖雕装修艺术融为一体的建筑。寺门朝西,有一砖砌照壁,照壁中心有大幅雕刻“月桂松柏”图。进券门通过门洞,沿台阶可登高达10米的方台,上建礼拜殿、邦克楼、阿訇住房等建筑。它始建于元末明初,坐落在耸出地面达7米之高的青砖台面上,寺门前有一座仿木建筑的砖墙照壁,中间刻饰有大幅花木砖雕,刀法细致,构图精美。由券门通过暗道可登上高达数米的基台,台上首先见到的是二层四角攒尖顶的唤拜楼,楼亭上缀满了砖雕纹样,柱枋之间镂刻着硬木挂落,给人以玲珑纤巧的感受。越过唤拜楼侧的墙门,即进入礼拜大殿和南北讲堂组成的大院落,其中礼拜大殿由前后两殿勾连而成,可容1000余人同时礼拜。同心清真大寺还有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1936年工农红军西征时,曾在这里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实现了我国回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回民自治。
纳家户清真寺
坐落在永宁县城西3里处。其建筑具有典型的宁夏建筑风格,并突出了伊斯兰教装饰艺术,二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纳家户清真寺占地30多亩,呈长方形,由门楼、礼拜大殿、厢房和沐浴室等组成。殿堂内宽敞宏大,殿前有两株大槐树,每逢礼拜时辰则由阿訇在门楼上敲打木头梆子,呼唤村内穆斯林前来履行宗教功课,其声其景,常使宾客们感到肃穆异常。门楼上部壁面,嵌有伊斯兰风格的精美砖雕。邦克楼两旁,是阿拉伯式的二层圆尖顶望月楼。殿堂宽大,四壁无华,可容近千人同时进行礼拜。
银川中大寺
是银川市老城区的中寺巷内一处沿中轴线南北对称、深受宁夏木结构建筑风格影响的清真寺。中大寺建于民国年间,两进院落,东西向的轴线分明,平面布局南北对称。外院较小,进入寺门,迎面建置了一座高大的影壁,影壁左右各设立一个小门洞进入内院。内院呈方形,长、宽各20米。礼拜大殿建于西边,面阔5间,宽12.7米,深12.1米,为我国传统木架结构歇山顶建筑,由卷棚顶入口和歇山顶主体勾连而成。殿内梁架结构轻巧纤细,空间高敞;室外檐下托斗拱,列檐柱,环绕檐廊。斗拱五彩,檐下彩绘以绿白色为基调,采用写实的手法勾勒出花卉、庄稼、生活器皿等。檐廊以八字墙与南北厢房连接,厢房面阔5间,宽14.6米,深3.6米,而供礼拜者大小净之用的淋浴室则设在外院。寺院内筑花池、植花木,显得素雅、整洁。银川中寺整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是宁夏清真寺的代表之一。
韦州清真大寺
该寺位于宁夏同心县韦州镇,是宁夏境内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古寺之一。原占地面积约5.6亩,寺平面布局为左右对称的两进院落。1966年被拆毁。1979年当地群众募资重建。礼拜大殿为钢筋混凝土式结构,长方形殿堂式,采用勾连搭结构。随着当地回族人口的增加,殿内容纳不下,采用几个勾连搭,将大殿逐渐扩充增大,因而大殿显得窄而深,殿内可容千人礼拜。方棂窗门,屋顶为斜山式,上覆琉璃瓦。大门为现代阿拉伯样式建筑,大门两侧为较小的便门。该寺整体雄伟壮观,气魄非凡。
单明清真寺
单家集亦名单明,为西吉境内最大的回族聚居村寨,分单北、单南两个行政村,3000多居民中,回族占95%以上,村以姓氏得名,世代相传。单氏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东济南府迁来落居,“文革”以前有墓碑可证。村中北大寺原为单姓清真寺,创建于明代,占地约10亩,有古典宫殿式礼拜大殿,气势雄伟,“文革”中被拆除,现已重建。单南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名陕义堂,教民多为迁来定居的陕西回族,占地面积约4亩,礼拜大殿为一脊两卷宫殿式,北侧厢房为教长住室和讲经堂,南为沐浴室。1935年红军长征路过当地,毛泽东曾借宿寺旁教民家中,并参观了该寺,受到回族群众热烈欢迎和款待。1936年红军西路军再到此地,以单南寺为联络处,建立单家集回民自治政府。“文革”中幸得村中汉族同胞保护改作仓库,免遭拆除。1984年政府拨款予以维修。如今在寺门口,有回族人民自愿筹资修立的纪念碑,碑正面用阿拉伯文和汉字写着“一代天骄,人民救星”几个大字。现已被西吉县委、县政府辟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露田洼子清真寺
露田洼子清真寺位于金积镇露田洼子村六队。清真寺建筑属于中国传统四合院庭院式布局,清真寺门楼为现代阿拉伯元宝式样,西边的大殿为中国庙宇式建筑,重檐歇山顶,平面呈长方形,清真寺的北侧是二层楼分别是沐浴室、教长室、经堂。南侧为八卦亭式建筑,为一拱北。整个清真寺以传统结构和细部的水泥雕刻而取胜。水泥雕色彩用灰色,形式有浮雕、透雕、和立体雕塑,用于清真寺的屋脊、山花、垛头、墙檐、漏窗、亭顶、斗拱、栏杆、券、拱顶等。水泥雕的内容有阿拉伯文、山水、花鸟,题材多为玉兰、海棠、仙丹、桂花和祥云、团凤、云鹤、花纹、几何图案等。整个清真寺显得淡雅别致、精美耐看。
同心王团南大寺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王团镇内,清代所建。具体年代不详。该寺平面呈正方形,由山门、邦克楼、南北配房、礼拜殿组成。牌楼门为铁架拱券大门上置一弯月牙。邦克楼为六角攒尖式三层楼阁。南北配房为进深2间、面阔5间,前带廊,一面坡式屋顶。礼拜殿由前殿与后窑殿组成,建在三层阶梯台基上,前殿面阔7间、进深7间,带前廊,廊内作出卷棚式,左右置砖八字墙,有精美砖雕。殿内为五架梁,减柱造。后窑殿原为面阔及进深皆3间,斜叉梁架,后来将其向后延伸,尾部加宽成5间,使大殿整个平面成束腰形状,下面设龛。前后殿相接成多脊歇山顶。该寺主要建筑采用汉式,在部分装饰方面则吸收了伊斯兰教手法。其大木结构的处理别具一格,梁架绝大部分出头,部分驼峰,装饰效果明显突出,又不失承托作用,使整个殿显得稳重和谐,给人以宏伟肃穆之感。是宁夏目前少有的建于解放前而保留下来的古寺。
大梗子清真寺
位于西吉县城。中国古典式样建筑,二层建筑歇山式屋顶。整个屋面造型,上部为双坡型的左右,是两际山花,富于装饰美感。下部为四个坡面,前后与上部双坡自然联接,呈凹曲形,下垂到檐口略有起翘。左右在两际山花之下,与山花的连结呈折线状,檐口与屋面前后之檐口联结,并处于同一面。屋顶中央置月牙,并塑灰白鸽子。屋顶两侧是两层六角攒尖顶亭式样的宣礼塔,即可构景。这两个亭筑虽然形式不大,起到组织空间、造型空间节奏、层次美感的重要作用。又是清真寺一处视点较高、视野比较开阔的建筑,凭眺周围,在此优佳,可作宣礼召唤之用。
清真寺之一(www.xing528.com)
芦草洼清真寺
为了帮助干旱贫穷的宁夏泾源县回族农民摆脱困境,从1989年开始,宁夏政府将数回族群众迁到银川市西夏区的南面远郊,给以适当经费,以便农户建造房屋、购置农具和生活用品。政府还修渠引水,修筑公路、架线通电以利移民在荒沙滩上垦地种稻。在泾源移民迁来之始,就立即修建了清真寺。建筑亦较低矮简陋,盖因移民到此未久,一切草创,只求实用,未遑增宏添丽。数年来,教民们奋战沙海,营造绿洲,现在寺四周已是远处为农田,稻麦一片翠色,近处白杨婆娑、沙枣吐香。清真寺建筑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画栋雕梁,富丽堂皇的清真寺相继建成。
清真寺之二
通昌南清真寺
宁夏银川地区通昌南寺属哲赫忍耶教派,早在公元1873年,第五辈教主马化龙,委派惠北平罗县的丁二师傅任通昌掌教所建,土木结构大殿15间、厢房8间、水房4间。同治末年回族惨遭杀害。清真寺被毁,教门转入地下。
清末,沙沟太爷马元章传来口喻命阿訇在通昌建寺,时任杨金琢,后任西吉“热依斯”学董,建起通昌堡雕花、琉璃瓦,辉煌于清末26年,成为显赫河西一时的冲顶、砖木结构大殿。1956年在“左”的路线破坏下,一座宏伟壮观、雕梁画栋、琉璃飞檐、古色古香的中国式建筑清真寺毁于一旦。文革后,1980年捐资修建简单的大殿20间。1998年寺管会带领通昌南坊高目尊万香亲自设计施工建起雕梁画栋、二脊一卷、冲顶、四岔走廊、绿色琉璃瓦的大殿35间,大殿面积414平方米,厢房13间,院内建德亭一座、凉亭二座,拱桥引水渠、花圃大小五处、苍松翠柏十六棵,形成美丽壮观,五光十色,气势宏伟的一座占地9668平方米的中国式清真寺大殿。
海原县北坪清真寺
位于海原县城北坪梁上。大殿为三层,下层面开七间,黄色拱形门窗,中间层是面开七间,黄色八个木头柱子,柱子之间拱形木雕装饰。上层是歇山顶,屋顶下木头斗拱,绿色瓦片,屋脊中央是宝瓶,上有新月。整个大殿上层四角,各建一个两层六边攒顶,每个攒顶上有一个新月,与中间的新月遥相呼应,使整个建筑气势雄伟,主次分明。
南坊清真寺
位于固原市原州区南门外的宋家巷子。民国九年(1920年)始建于老马饮河湾湾子,1947年春天,在国民党十七军高桂芝部下一回族团副带领士兵的协助下,清真寺迁到沙石坡,土木结构,仿古大殿,规模宏伟,寺北厢房3间,南仓库5间,面积900平方米。1958年大殿被当生产队仓库,住了6户人家。新建的清真寺500多平方米,大殿是2002年新建,二层楼,仿古式。
门楼为三层攒尖顶方形,筒板瓦铺盖,最上宝顶上是一弯新月
黄渠桥清真寺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黄渠桥镇黄渠桥街。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创建,属格底目。原为中古式建筑,有两脊一卷,四面出阁的大殿15间,配房27间,沐浴室9间,库房3间,共54间,占地面积5亩,有寺田9亩。民国初年因修建寺房和建寺门楼,回汉之间曾发生持械斗殴,致死人命。民国三十七年(1938年)国民党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曾在该寺内设立阿訇教义国文初级讲习所。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保留开放,“文化大革命”中关闭,寺房拆除。1979年集资重建,现有土木结构的大殿12间,砖木结构的配房6间,沐浴室6间,1987年大殿重修,共有寺房24间,占地面积3亩。现清真大寺为二层,面开五间,悬山顶,檐角起翘,三个起脊卷棚连搭。
宝丰清真寺
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是宁夏地区最古老、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清真寺之一,属格迪目。相传在同治事变中被拆除,将所有的砖瓦、木料运往贺兰山,修了座“贺兰庙”,事后又有当地穆斯林捐资修复。原有大殿、配房、沐浴室房屋共127间,占地面积达10亩之多。建筑结构为中古式起脊形式,分为上部三级,中部四级,卷棚一级,对门亭子一级,共九级。整个建筑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对称,砖、木、墙等主要建筑上都刻有深浮雕。历史上,它在银北地区对传播伊斯兰教教义、办理宗教教务等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公认为“海乙”寺(小寺),成了宝丰、惠农一带回民宗教、经济、教育等的活动中心。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国民党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提倡中阿并进,曾在该寺内创办阿訇教义国文初级讲习班,培养了一大批既懂经学,又有中文知识的宗教职业人员。1958年实行宗教制度民主改革,“文化大革命”中关闭,寺被拆除。1979年重建土木结构的大殿15间,配房、沐浴室13间,共28间。1983年在国家及当地社队补偿、支援下,再次翻修、扩建。现在的清真寺大殿为悬山顶,大殿卷棚内八字墙上绘有古宝丰清真寺全景图。
吴忠北大寺
吴忠市地处宁夏平原的中部,北枕黄河,南挽秦渠,排灌通畅,溉田万顷,历来就是物产丰富,商贾云集的水旱码头,被誉为“塞上明珠”。吴忠市为宁夏回族主要聚居地区之一,回族人口13.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5.2%,有大小清真寺200多座。吴忠市区有清真大寺5座,其中4座环城,1座居中———即清真北大寺。
北大寺在吴忠汽车站南侧,该处交通便利,热闹非凡。大寺坐西向东,占地8亩,平面呈正方形,为一规正四合院制式。该寺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民国年间更拓其制,原为一处高敞壮丽、雕梁粉壁的古典式建筑群落。该寺在1958年虽然保留开放,“文革”中被迫关闭,建筑全部拆毁。1980年筹资重建,之后1983年,1992年又分别加以修缮扩充,遂成目前四合院制式。现大殿面宽7间,为“三脊一卷”相连接结构。面积约700平方米。殿前另有雨棚,琉璃覆顶。殿内平整肃穆,铺蓝色羊毛条毯,上为石膏天花板吊顶,镶有装饰性照明灯。大殿南侧另有跨院,为附设女寺。
牛团清真寺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史店乡苍湾村。于民国十年(1921年)创建。现在重建的清真寺是2003年所建。清真寺大殿为中国传统式建筑,前殿下方是六开间,白瓷片墙面,两旁墙面上开菱形窗户。上方为歇山顶,白瓷片墙面,绿瓦屋顶,两旁为两个高耸的攒尖顶,六角形的屋面用绿色竹子瓦铺砌,也是白瓷片墙面,六边形攒尖顶在各角梁位置上设以垂脊,最上顶端宝瓶上为一弯新月装饰。而清真寺的后窑殿也是一歇山顶。整个建筑是中国传统式样与伊斯兰教装饰的完美结合,不失宁夏回族乡村清真寺建筑的精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