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圣爱的伦理意义与宗教人的信仰和实践

圣爱的伦理意义与宗教人的信仰和实践

时间:2025-01-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帝的全善、基督的戒命和宗教的伦理秩序;人对上帝的宗教情感、信仰及伦理实践行为,人为上帝的献身,在这种相互之间的圣爱中得以完成。在上帝对人类的爱之中,最具说服力的是,上帝为了拯救人类,将自己的独生子耶稣造成肉身,且为赎人类之罪而历尽艰辛,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一、圣爱的伦理意义

基督教伦理的核心是建立在圣爱的基础之上的,其中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上帝对人的爱,二是人对上帝的爱。上帝的全善、基督的戒命和宗教的伦理秩序;人对上帝的宗教情感、信仰及伦理实践行为,人为上帝的献身,在这种相互之间的圣爱中得以完成。

上帝对人的爱,首先基于人是由上帝造就的这一人类本源意义上的立论。在《创世纪》中,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人,并将整个世间的管理权交由人类。“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上帝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上帝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3]。很明显,人不仅是由上帝造的,而且人的一切生活来源均是上帝所赐福的;不仅如此,上帝还将管理大地万物的任务交由人类,使其在生命的实践之中能够繁衍生息,能够管理治理好上帝所造就的天空、大地、海洋中的一切活物,成就人能够荣耀的一切。在这个意义上,“上帝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4]。因此,上帝对人类的爱就是父亲对子女的爱。“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上帝的儿女,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5]

在这个基础上,基督教伦理学提出了一个最为基本的思想,即上帝是善的。这个善包含如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的举动是善良的,即善的原初性。二是整个宇宙的核心应该是善的。这种善源于创物主上帝的本质。这就是说,在整个宇宙的起始及其运行的过程中,善具有超越恶的本体论属性。三是上帝的创世对人类来说是一种馈赠行为,上帝意欲将宇宙万物作为人类共同享有的礼品而赐福给人类。这种善的最为本质的显现就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对子女的无私的关爱。

作为慈爱的父亲,上帝对人类的始祖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耶和华上帝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耶和华上帝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第一道名叫必逊,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并且那地里的金子是好的。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红玛瑙……”[6]

在亚当、夏娃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受蛇的引诱偷吃了智慧果,“人从他原初的天真状态堕落了。他经历了来自外界的欺骗和压力,他违背了上帝的律法,因此,人类生命的血液被毒化了。亚当得到的是一个罪孽的本性,并把这种本性传给了后代。”[7]故而人性本恶。在被上帝惩罚,而人又按人类本恶的自性来生活时,人远离了上帝。人“对上帝已是死人”。

基督教伦理认为,自私自利的罪恶对人类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诱惑物。它诱惑人们用自己的欲望来代替自己的理性存在。无论对个人还是人类社会组织,罪恶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这种罪恶感的驱使下,所有的人或人的组织都可能采取最野蛮的、最无人性的行为。而这又使人类远离善的、公正的一面——远离上帝。如果在这方面,上帝不再宽恕人、拯救人,那么,人类就将自己毁灭自己,宇宙的本质和上帝的核心——善就将消失殆尽,上帝慈父般的全善形象就不能得到显现。

因而,面对人的恶的本性,上帝实在是在宽恕人。——只要人有悔改之意,再投入到父亲的怀抱之中。耶稣曾经给众人讲过一个浪子的故事:“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贫穷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么,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罢。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远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住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你的儿子。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出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里复活,失而复得的。”[8]耶稣的比喻是极其恰当的。他说明了人同上帝相离、堕落、悔悟,到又一次回到上帝怀抱的经历,也明确地显现出上帝父亲般的仁慈和宽容的心态。

在人对上帝回归的过程中,上帝的仁慈给了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万物,尤其是给了受现实压迫着的穷人、无家可归者。他准许耶稣治愈病人;救济处在饥饿中的人;使任何一个奴隶般工作和生活的人在精神上都获得了自由;他宣布要拯救世界上所有的被遗弃者;成了最需要关心和呵护的弱者的保护者、支持者。在这个意义上,基督教伦理学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万世准则:保护弱者,使所有的人都能平等地接受生的护卫和拥有成长的动力。

在上帝对人类的爱之中,最具说服力的是,上帝为了拯救人类,将自己的独生子耶稣造成肉身,且为赎人类之罪而历尽艰辛,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因为上帝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9]“既是这样,还有什么说的呢?上帝若帮助我们,谁能抵挡我们呢。上帝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么,谁能控告上帝所拣选的人呢,有上帝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上帝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么,是困苦么,是逼迫么,是饥饿么,是赤身露体么,是危险么,是刀剑么。如经上所记:‘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了、有余了。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10]

在这样的圣爱之中,上帝与人实现了合一。但同时,人与上帝就有了新盟约。“凡被上帝的灵引导的,都是上帝的儿子。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上帝的儿女,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上帝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誉。”[11]

当人和上帝的契约一旦达成,即人已经全然认识到上帝才是人类的慈父,人只有藉慈父的拯救才能再进入天堂。那么,接下来的就是人作为上帝的子女,当义无反顾地热爱上帝。耶稣曾对人们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12]

对人来说,最大的戒命就是“尽心、尽性、尽意”地爱上帝。这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爱上帝必须是纯一的。这种爱不能有任何的分散。比如,真正的信徒不能将爱父母、爱亲人同爱上帝相联系,不能以前者的爱来分散、占据后者的爱。在根本意义上,其情形正好相反——爱上帝与爱父母、亲人是相悖的。“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母生疏,女儿与父母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做我的门徒。”[13]在人的情感中,至亲的爱首先是对父母子女的。如果一个人将情感投向属人的方面,那么,就必然会出现属人的“私情”的方面——即具有自私性的人的情感方面的关注。而这种自私性的情感投入,正是人的欲望得以诱发的重要方面。因此,基督教伦理在爱上帝方面的纯一要求,就在于命令人,重要的是要消灭属人的亲情情感,而将亲人均还原成同众人一样的上帝子民。这样,人将爱的情感的投入点才可能汇集于上帝身上,服从上帝的戒命和要求,完成人在宗教伦理中的全部任务。(二)爱上帝要超过对自己生命的爱。耶稣对与他同行的人们说:“人到我这里,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做我的门徒。”[14]爱自己的性命,乃人之为人的重要情感。正因为这种情感,人在万千自然、芸芸众生中确立着“我”的独在。人的这种“独在”,使人将自己同他人、群体、大自然相分离。人有按娱乐自己的本能而行事的方面。而这些方面,正是人之欲望、本能情感释放、挥发的根本,也是基督教伦理所言人之罪恶的产生和发展之源。因此,如果人将爱之投入全然放在上帝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那就从根本上除去了人的利己本能,除去了罪恶的产生之源。(三)爱上帝不能同爱其他东西,比如金钱财物相并存。“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侍奉上帝,又侍奉玛门。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身体不胜于衣服么。……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15]人对金钱财物的爱,是人对自己生命欲望和生活本能肯定的重要方面。如果人生活在对金钱财物的追求和挚爱上,势必不再关注上帝的戒命和要求,不再消除对本能欲望的肯定,不能超然而去全身心地侍奉上帝。因此,人不能同时侍奉两个主。基督教伦理的要求是人只有除去欲望之主,自我之主,才能“尽心、尽性、尽意”去热爱上帝。“如今长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16]“上帝就是爱,住在爱里面就是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17]

在实践爱上帝方面,基督教要求信徒做到以下几点。

(一)爱上帝就要完全遵从上帝颁布的戒命,服从上帝的意志。“我们遵守上帝的戒命,这就是爱他了。”[18]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起初在美丽的伊甸园时,身心何等的自由和自在,没有苦痛,没有生的艰辛,这是他们完全服从上帝戒命的结果。而一旦他们违背了上帝的戒命,那结果不仅是被逐出了伊甸园,而且要受诸多痛苦的折磨。在《圣经》中,摩西十戒是上帝颁给万民的,其中的每一戒都包含着上帝对万民的命令和要求,而这些戒律从根本的意义上包含着:要敬上帝为唯一的神,不能敬其他任何偶像神灵;要有自律的精神,当安分守己,不可做危害他人及社会之事;要孝敬父母,使个人在地上的日子能够平安。上帝的戒命将个人同他人、同父母、同社会、同终极存在者联系在了一起,在家庭中做好儿女,在社会群体中做好成员,在宗教事务中做忠实的上帝子民。其中的爱上帝之心在人的平凡生活之中,在人的实践行为和处理日常的诸多关系之中得以显现。这是基督教伦理实践理性特点的一大体现。

(二)爱上帝就要“爱人如己”,这同爱上帝一样是上帝律法的“总纲”。《圣经》中言:“人若说,我爱上帝,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上帝。爱上帝的,也当爱弟兄,这是我们从上帝所受的命令。”[19]上帝的命令是要其子民彼此相爱。“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20]爱人包括所有的人,不论是善人恶人,基督徒还是异教徒,甚至敌人!“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道的人,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对他好。诅咒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凡求你的,就给他。有人拿你的东西去,不用再要回来。”[21]

在基督教伦理中,爱人首先是一种情感上的尊敬,是真诚地将他人当人来对待,并始终谦逊地将自己同他人放在同样的位置。在人的道德意识中,以尊重的态度去待人、爱人,不将他人放在自我情感意识的从属地位,即始终要以对方是一个独立的、自由自在的主体为前提和基础,这是实现“爱人如己”的重要方面。尊重他人的实质就是充分的接受、真诚的鼓励和欢迎他人成为共同体的生活者、共同行动的合作者。在这个意义上,宽恕、宽容就成了人的道德情感的重要内容。

在对待仇敌的态度上,基督教的宽恕精神得以充分地体现:要有易于和解和开放的心态,对于那些冒犯者要给予充分的忍耐,或许他们不知道自己有错,不知自己在犯罪;要随时准备和那些悔过自新的人和解,宽恕他们所做的一切;在必要时,甚至要放弃所有的抵抗。如同耶稣在十字架上仍在为他的仇敌祈祷,“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22]

在爱人的情感中,爱是一种真诚地希望别人好的愿望,是毫无贬损地对他人价值和能力的肯定和接受。爱人在这个意义上超出了个人的利益和好恶,变成一种真实地将别人的价值视为自我价值的珍视和悦纳,将别人的能力视为自我能力的肯定和接受,这是一种纯正的情感上的互动和共鸣——将己之爱延之邻人、众人,又将邻人、众人之好纳入自己爱的情怀之中,相互滋养、培植,共同成就爱的情感这一丰沃之源。(www.xing528.com)

其次,爱人是对他人物质和精神利益的保护、促进,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关怀行为。在《圣经》中,上帝明言:“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动和诚实上。”[23]待人以公正,对人诚实友爱,不心存恶念是保护他人,关心、爱护他人的基础。“各人以慈爱怜悯弟兄。不可欺压寡妇孤儿,寄居的和贫穷的人。谁都不可心里谋害弟兄。”[24]在这种命令中,人应该充分体悟并实践上帝的精神,即人人都有相同的权利和生命价值,不论是寡妇孤儿、贫穷之人,还是富有者、生活的美满幸福者,在人被关爱的基本意义上,都是平等的,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

在基督教伦理中,爱人的具体实践行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圣经》中,上帝大量的旨意和一些具体生动的上帝对人的关爱的事例表明,基督教更注重人的实践行为,而非理智认识。上帝将人的道德行为规定得具体实在,使人在关爱中,从实践上一点一滴做起,培养意志和实践力。教会曾列出了七种物质性的慈善事务:给饥饿者以食物,给渴者以饮水,照顾无家可归者,给赤身裸体者以衣物,看望并照顾患病者,探望坐监者,埋葬死亡者。这些具体事务均来自上帝的教诲。这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在爱的具体实践中,对穷人的爱,对需要关怀者的关怀、需要支持者的支持才是爱的实质体现。如果说上帝垂青那些做善事者、拥有爱心的人,实际上往往是以他们对需要关爱者所做的善事为基础的。

在爱的实践中,不仅仅只有物质上的帮助与付出,还有精神上的帮助与付出:教导无知者,劝告困惑着,安慰悲伤者,纠正迷途者,宽恕自己所受的伤害,忍耐不义的待遇,为生者与死者祈祷。在一定意义上,精神的关怀甚至比物质的关怀具有更深邃的意义。特别在物质条件相对较好的情况下,人们在精神上更需要关怀与呵护,更需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和形成群体上的归属感。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于我无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25]这种教诲,让人在与人的相处之中,在家庭与社会之中,在平凡的生活之中,能够相安容人,自助助人;能够在平和自然之中,心态安定,爱的气息充满周身的每一细胞,在喜悦与满怀希望中走过每一天。——基督教伦理的核心观念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行善,并要时时处处去做人们可以做的一切善事。

那么,为何爱上帝又必须爱他人呢?爱上帝与爱他人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为什么它们必须相联系呢?

(一)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善。善是这个世界被创造的原因,人是上帝按自己形象造就的,人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善的。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没有被善充斥,那就不是在将上帝的善全然纳入己身的表现。而善从对人方面来看,就是要爱人如己。在一定程度上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实践爱。因为,善从根本意义上不是利己的,而是利他的,是在牺牲自己利益甚至生命中体现其本质的。因此,爱人如己是体现实践上帝善的根本方面,是上帝与人同在的体现。如果一个人内心深处全然充满了爱,那他(她)就会在实践行为中表现出宽容、自安、助人;表现出慷慨和无私;表现出牺牲和对上帝的全然融入,其行为就会与人合一,与上帝合一,而消除了人的自私自利性,消除了人的“我”的存在,消除了人的恶的渊源。

(二)基督教认为,上帝是正义的化身。而正义与保护人的生存权,保护社会上弱者的利益,将人视为天生平等的上帝子民密切相连。在《圣经》中,上帝无一例外地关爱其子民,引导他们,并将他们在一起均称为兄弟,这是一种普遍意义上将一切人均作为平等者、被关怀者来对待的体现。上帝如此,上帝的子民理应如此,在基本的方面维护社会的正义和人类的生存权利。

上帝曾告诫以色列王要一律对待其子民:“以色列的王啊,你们应当知足,要除掉强暴和抢夺的事,施行公平和正义,不再勒索我的民。”[26]提出强壮有力的一方有义务照顾弱小无力的一方,甚至要优先保护那些受欺压者。同时,《圣经》指出,上帝将对每一个人进行审判,并根据其所作所为赏善罚恶。这就要求每一个人在自己一生的实践中,对待他人都要有实际的关爱行动,起码不能作恶。“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向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27]如果说,上帝的引导是基于人人都可能行善,并都有向善的动机和愿望的话,那么,上帝的审判基于人人都是原罪的存在者,除去人的恶的动机和实际的行为,人才能与上帝同在。而这种除去在现实世界之中,人只有在对待他人的关系之中,在除恶求善的行为之中才能达到。这种过程正是人同上帝(全善)相融合的过程,是人除“我”之私欲,达上帝之正义、“全义”的过程。

(三)基督教伦理认为,人向上帝的皈依过程是人解放的过程,是人性升华的过程。这种解放和升华首先从人的情感开始而落实于人的全善的行为之中。爱人是情感的投入,不能将他人视为异于己之存在,不能有任何异于他人之怜悯,不能将自我高高抬起,以救世主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爱人是一种从己心己意己情出发,将他人视为与己合一、与上帝合一者来看待,超越于个人之人性方面,而与整个类群体合为一体。而这已不是人性之主要显现,它更合于神性之显现,这正是基督教要人爱人如己之关键点。其次,人性的解放不仅仅在人的情感方面,还要落实到行为之中。道德行为不完全在于人的理智,即不仅仅停留在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人的意志驱使,在于属本能意义上的行为实践。它既是全然的义务,又是全然的责任,是责任与义务的统一。如果自我是独一的,那对他人的道德行为就可能是一种义务,而如果人我合一,普天之下所有人均在上帝面前是兄弟,那人对他人的道德行为将更多的是责任,如同人对上帝那样做一样。如果人将一切人都视为“上帝”,那么,上帝就存在于自我的内心之中。人在意志和本能方面,就会实践上帝的本性,实现着人性的解放和超越。也正是在这个方面,“爱人如己”同爱上帝一样都是律法的总纲。

(三)圣爱的内涵落实到主体的实践上,还包括人要热爱宇宙万物,并以自己的努力去尽自己应尽的“天职”。在《圣经》中,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以上帝的存在和创造为基础。这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宇宙万物是由上帝创造的,而上帝的本质是善。上帝创造的宇宙万物从根本上具有善的属性,这是人类享有美好生活的根源。

2.在基督教伦理中,上帝创造万物是一种恩赐和馈赠,是上帝给他的子民的礼物。对于宇宙万物,任何上帝的子民都有权利享有它、占有它,并以此作为自己美好生活的基础。

3.就上帝的创造而言,它不是一次性的行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上帝给人类的礼物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永恒的、不断创造新的可能性的过程。因此,人对宇宙万物有着同上帝一样广泛联系的情结,即人对上帝的赠与应该给予关爱,应该以喜悦的心情去领受,并在这种广泛联系中去感受上帝的伟大和善良。

4.人是上帝创造宇宙万物的管理者。在《创世纪》中,上帝在造男造女之后,“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28]人是上帝派到地上替上帝管理万物的存在者。人并非能够为所欲为,只有按上帝的要求,尽人应尽的职责,上帝才可能将善的一切赐给人类。如同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除不能吃识别善恶树的果子,上帝允许他们享有一切。但他们公然违背上帝的意志,按自己的意愿去吃智慧果,其结果就是犯罪和被逐出伊甸园。

那么,人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这一世界呢?按《圣经》的要求,要以“圣德”和“正义”来管理世界,并以“正直的心”行使权力。因此,在管理世间万物方面,人不能以己之私欲而行恶,不能随意破坏大自然,破坏人赖以生存的环境,要有慈悲的胸怀和对大自然的尊敬。这种尊敬既是对上帝创造万物的尊敬,又是人以善为本质的自然表露。

在《箴言》中,上帝曾言:“义人顾惜它牲畜的命,恶人的怜悯也是残忍。”[29]甚至指出:“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30]以慈善之心、悲悯之心、正直之心和关爱之心,来对待人代上帝所管理的宇宙万物,必使人与宇宙万物在相互支持、相互成长中融为一体,这是上帝的意志。另外,管理好世间万物,并使其不断地生长,繁荣昌盛,不仅符合上帝善的本质——善意味着和谐、发展和向完美的境地进发——而且也符合上帝对人的要求和最终的审判。

《圣经》认为,工作是人的天职,“人出去做工,劳碌直到晚上。”[31]甚至基督就曾是一个干体力活的人,其养父约瑟夫以及他的大多门徒,都以做手工活来养活自己,他褒扬勤劳者,谴责懒惰者和寄生者:“懒惰人哪!你要睡到几时呢?你何时睡醒呢?再睡片时,打盹片时,抱着手躺卧片时,你的贫穷就比如强盗速来,你的缺乏仿佛拿兵器的人来到。”[32]“你看见办事殷勤的人么,他必站在君主面前,必不站在下贱人面前。”[33]这表明勤劳、热爱工作和自食其力不仅是人必须实践的德行,而且是被基督赞扬的行为。人应该过安定而诚实的生活,同时,要将工作所得用于自安,用于周济穷人和慈善活动。“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动摇,常常竭力多作主的,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34]于是,人的圣爱便在自己的工作中,在自食其力、勤奋劳作之中,在忠诚善良之中,在周济穷人之中,在侍奉上帝之中贯穿始终,完成了人从实践之中做起而达于天国的爱的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