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督教祷告的重要意义与原则

基督教祷告的重要意义与原则

时间:2025-01-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基督教中,祷告是人与神的沟通,人将自己的心意向神说明,其意义是很大的,常常被看作是人亲近神,蒙神的恩宠、指导,被神所拯救的重要的方式之一。[7]因此,在基督教中,人对神的祷告必须奉行这样的原则:祷告时,首先必须动机纯正,内容正确,必须奉上帝之名来祈求,不能有丝毫的自主自我的意念存留。

一、进入神意世界

人如何进入神的世界,达到与神的沟通与交流,感知神的存在与神的赐福,这是人信仰宗教、信仰神灵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人对神,对终极存在者寻求、信仰的理想之花,只有通过具体的行为的培植才能结出丰硕之果。实际上,宗教的创建者和信徒们在培植宗教信仰,实现人对神的追求的过程中业已实践出、规划出了很多种具体的形式。这些形式——在他们看来——能够保证人有序而渐进地进入神意的世界,实现人的宗教信仰与宗教追求。

如同任何一种群体能够理性而有序地实现共同目的,需要有共同的律令一样,宗教信仰者这一群体,为了实现进入神意世界这一目的,也首先颁布了他们的律令。这些律令在宗教中常常以戒律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戒律往往同神的、终极存在者的意志密切相连。

基督教著名的十戒就是上帝在西乃山颁布给以色列人的,这是以色列人要想进入上帝之国的基本准则。

在《古兰经》中,安拉同样对穆斯林提出了具体的准则要求。比如对真主,信徒们要绝对地相信:“他是真主,是独一的主;真主是万物所仰赖的;他没有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敌。”[3]对人的行为,比如通奸,他的规定是:“淫妇和奸夫,你们应当各打一百鞭。你们不要为怜悯他俩而减免真主的刑罚……奸夫只得娶淫妇,或娶多神教徒;淫妇只得嫁奸夫,或嫁多神教徒,信道者不得娶她。”[4]

佛教、道教都有具体的戒律。比如,中国道教的出家受戒,表示正式成为道门子弟的十戒为:(一)心不恶妒,无生阴贼,缄口慎过,想念在法。(二)守仁不杀,悯济群生,慈爱广救,润及一切。(三)守正让义,不欺不盗。常行善念,损己济物。(四)不贪不欲,心无放荡。清洁守慎,行无点污。(五)口无恶言,言不华绮。内外中直,不犯口过。(六)不得嗔怒,调和气性,神无所伤,不犯众恶。(七)不嫉人胜己,争竞功名。每事逊让,退身度人。(八)不得评论经教,訾毁圣文,躬心奉法,常如对神。(九)不得争竞是非,评论四辈。天人咎恨,损伤神气。(十)举动施为,每合天心,常行大慈,普度厄难。

一般说来,成熟的宗教都有戒律。戒律以一种律令的形式,将信徒们的身心言行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使信徒们在进入宗教世界时首先要规范自己: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并立誓要从应该做的做起——戒律如同他们渡海时的舟楫,藉依着它们,信徒们才有可能渡过茫茫人世之海、人欲之海、人情之海。

中国唐代大德法师张万福言:“若有法,而无戒,犹欲涉海而无舟楫,犹有口而无舌,何缘度兆身耶?凡初入法门,皆须持戒。戒者防非止恶,进善登仙,众行之门,以之为键。夫六情染著,五欲沉迷,内浊乱心,外昏秽境,驰逐名利,耽滞色声,动入恶源,永乖贤域,自非持戒,莫之能返。”[5]戒律宣布了无上他律的存在。这种他律在形式上如同世俗社会的法律对人的言行的限制。但不同的是,法律是人为的制定,人为的监督和执行;而戒律常常合终极存在者的意向,为终极存在者所监督和执行。因而,它所能起到的作用比俗世的法律更根本、更彻底——它不仅能作用于人的实际表现出来的言行,而且能作用于人的内心。因为终极存在者是无所不在的,他甚至能够洞悉人的内心深处是否有犯戒之心。因而,持戒与否,对信徒来说,就不仅关乎人的行为结果的最终奖惩,而且也关乎人的内心深处是否藏着邪念或非宗教的意欲——信徒藉舟楫渡海,必须身心俱在,身心俱渡,这是宗教戒律的威力。

对于宗教的信奉者来说,遵从宗教世界的戒律只能算做是跨入神意世界的开始。而且,对于刚开始迈步的信徒们来说,对戒律的遵从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动的,往往是身体的勉强服从而非心灵的企盼。但神的世界的进入却容不得信徒的被动和勉强,虚伪和做作,因而,信徒们同终极存在者的沟通、契合,在更多情况下,必须以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信徒的忏悔、祈祷、献祭等就是这种主动形式的具体表现——它要求心灵的投入,全身心地投入神的世界。

一般说来,宗教信徒者们在进行宗教活动时,都伴随着忏悔和祷告。忏悔是对神的忏悔,祷告是面向终极存在者的祷告。忏悔和祷告的内容,更多的是属于个人的,它是个人面向神的一种心灵交流。人的是否主动,是否诚心诚意,是否要将自己的心灵、自己的内心世界交与神、上帝,是否要将终极存在者援入自己的身心,是否决意进入神的世界,重新做人,在这种形式中,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

圣严法师曾这样谈忏悔的作用:“忏悔的作用,是在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检束;是在自觉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沥,从此之后再不复犯;只要能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往事已过,不复追究,心地便会从罪恶感中得到解放,恢复平静,这就是忏悔的功能。……否则,这一罪恶的阴影,势将永藏心底,也就成为他日感受报应的种子;忏悔之后,这一罪恶所感的种子,也就随即消失。”

在基督教中,祷告是人与神的沟通,人将自己的心意向神说明,其意义是很大的,常常被看作是人亲近神,蒙神的恩宠、指导,被神所拯救的重要的方式之一。有一位信徒曾这样讲:“祷告是我们灵命成长必不可少的。鸟没有双翅不能飞翔,人不吃饭、不呼吸新鲜空气就无法存活。神的仆人们历来都以祈祷、读经比做鸟的两个翅膀,比做吃饭和呼吸,这是我们灵命成长必须做的事。”于是,约瑟在牢狱中,摩西在旷野,大卫在王宫,但义理在巴比伦,以西结在被掳的人中,无论何时何处都可向神祷告,同神亲近,获得神所赐予的力量。

祷告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内容一定要真诚。“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6]要将一切真诚地告诉神,神是不听虚假的、罪人的祷告的——心里注重罪孽的祷告;故意要人听见、看见的祷告;自高自大、自言自语的祷告;心里不肯饶恕人的祷告;没有信心,心怀二意,出于私欲妄求的祷告等等,上帝是不会听的。“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就是行为正直,做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7]

因此,在基督教中,人对神的祷告必须奉行这样的原则:祷告时,首先必须动机纯正,内容正确,必须奉上帝之名来祈求,不能有丝毫的自主自我的意念存留。要在“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的原则下祈求,这是神的应诺,“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其次,祷告必须要蒙神的喜悦。神要听的是这样的祷告:接受圣灵和神话语光照、为罪忧伤痛悔的祷告;虔诚人的祷告;义人的祷告。所以,人必须藉着祷告真诚地生活在与神的同在里。人不可能离开现实生活,但人只要真诚地祈求神,神就不会远离人而住在天国。一位虔诚的信士这样讲:让我们的思想、言语、生活和工作时刻在神鉴察之中。整个人都属于神,一切都从神领受,在神的同在里忠心、殷勤地做好各样事工,在敬虔生活中操练自己。神的儿女藉着祷告不断与神联合,在神的同在里就满有平安、喜乐和力量,所做的一切也都蒙神悦纳,蒙神纪念……(www.xing528.com)

如果说,忏悔、祈祷是人以心灵来同神进行交往,力图将灵的世界、内心世界同神的世界联系起来、融为一体的话,那么,献祭则是人以具体的行动表现出来的对神的恭顺和虔敬,是人在外在的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将人的世界同神的世界融为一体的努力;或者,至少是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同神进行交往,蒙神的喜悦,祈求神的赐福。

宗教的献祭是随处可见的,只有在献祭中,神才能真正测试出人对神的真诚,以及人在多大意义上想将自己以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神。

在《圣经·马可福音》中,耶稣曾称赞了一位穷寡妇的捐赀:“耶稣对银库坐着,看众人怎样投钱入库。有好些财主,往里投了若干的钱。有一个穷寡妇来,往里投了两个小钱,就是一个大钱。耶稣叫门徒来,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投入库里的,比众人所投的更多。因为他们都是自己有余,拿出来投在里头。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8]——不从数量的多寡上说,而从心灵的是否真诚,是否全身心的奉献上说,这是宗教献祭的实质。

另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曾有一次想试验亚伯拉罕,叫他带上自己的独生子以撒到摩利亚地去,在他指示的山上将以撒献为燔祭。“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备上驴,带着两个仆人和他儿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上帝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到了第三日,亚伯拉罕举目远远地看见那地方。亚伯拉罕对他的仆人说,你们和驴在此等候,我与童子往那里去拜一拜,就回到你们这里来。亚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儿子以撒身上,自己手里拿着火与刀。于是二人同行。以撒对他父亲亚伯拉罕说:‘父亲啊!’亚伯拉罕说:‘我儿,我在这里。’以撒说:‘请看,火与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亚伯拉罕说:‘我儿,上帝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于是二人向行。他们到了上帝所指示的地方,亚伯拉罕在那里筑坛,把柴摆好,捆绑他的儿子以撒,放在坛的柴上。亚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杀他的儿子。耶和华的使者从天上呼叫他说:‘亚伯拉罕,亚伯拉罕’,他说:‘我在这里’。天使说:‘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一点不可害他。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9]亚伯拉罕以他的诚实和完全,赢得了上帝的喜悦和赞赏,也为他同上帝的融为一体提供了保证。

正因为如此,保罗对所有“奉召作圣徒的众人”提出了普遍的要求:“所以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10]而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就是要求信徒们将自己的“肢体作义的器具献给神”。它在最基本的意义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奉献财物。“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上帝所喜爱的”[11]。其次要在圣工上做更多的侍奉,就是要在教会生活中奉献更多的时间、精力,做更多的圣工之事。再次要奉献己身,要全身心地将自己奉献给神。“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12]

人通过献祭将自己交给神、上帝,不仅是心灵的,而且是身体的,是身心的全部。生为神而生,死为神而死。人与神在这个层面上融为一体。费尔巴哈总结说:“宗教的整个本质表现并集中在献祭之中。献祭的根源就是依赖感——恐惧、怀疑、对后果对未来的无把握、对于所犯罪行的良心上的咎责,而献祭的结果,目的则是自我感——自信、满意、对后果的有把握、自由和幸福。”[13]

人对神的崇拜,人与神相沟通、相契合的种种活动,不论是个人的,还是群体的,都不能够、也不允许是无秩序的,随心所欲的。因为神的世界既是圣洁的,又是肃穆的,容不得人的盲目和亵渎。因而,人必须藉着一定的宗教礼仪来亲近神,同神相交流、相沟通。所谓宗教礼仪就是人通过一定的象征性的行为和语言表现出来的对神的敬畏、依从和称颂。人在遵从、实践宗教礼仪的过程中,身心通过这种特定的形式同神相融合,感知神的存在,以及神在什么意义、什么方式和程度上同人合为一体。

基督教基本的“圣礼”有五种:洗礼、圣餐、婚礼、殡葬和圣职(立牧师的仪式)。在信仰者们看来,所谓“圣礼”,就是“外面有看得见的记号,里面有看不见的灵思”。也就是说,一个虔诚的上帝的儿女,如果以其信心来领受圣礼中看得见的物质的记号,那么,就能在自己的生命中领受到看不见的灵性恩典。

比如,“圣礼”中最基本的礼仪之一圣餐,就是看得见的记号与看不见的灵思的统一。据《圣经》记载,耶稣被出卖的那一夜,与他的十二门徒一起吃逾越节筵席,席间,耶稣设立了圣餐:耶稣拿起饼来,祝福了,掰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子,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14]。并说:“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15]。于是,圣餐的意义首先就在于纪念耶稣,纪念他为人而死,纪念他的救赎、感恩,感谢耶稣为人们舍身流血。“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也就是说,在吃饼喝酒时,即将耶稣的死向众人宣告了出来。耶稣曾讲:“我就是生命的粮”[16]。而“粮”即“饼”,所以,饼就是生命本身,是耶稣生命的本身。而这个生命为人所享用,于是,人的生命之中就有了耶稣的生命。而那杯,则不是人们原来该得的“愤怒的杯”,那杯酒耶稣在十字架上已替人们喝了。人喝的是耶稣替人死、为人流血而换来的福杯,是“祝福的杯”。所以,“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吗?我们所掰开的饼,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吗?我们虽多,仍是一个饼……”[17]“同领”就表明着人与神的交融、合一,人的生命之中就有了神的生命,身体与神合一,血液与神合脉——人在这一过程中向神迈进,同神相融;而神在这一过程中向人走来,同人合一。——面包、葡萄酒、圣餐,在这种理喻和转化的形式中,已失去了它们原有的成分,变成了肉和血,变成了同神作身体合一的特定部分。当然,这不是面包、葡萄酒的异化,而是人赋予它们的异化;而人已不是原有意义上的人,他们已被神所同化,同神合为一体了。

基督教的礼仪如此,伊斯兰教、佛教的礼仪也有着同样的意义和内涵。日本宗教学者竹中信常讲:“宗教礼仪应该是使人接近神,形成一条沟通由神到人的道路。这也就是说,宗教必须有促进人转化为神的作用。同时,神要对人作出应答”[18]。应该说,人在具体遵奉、实践宗教礼仪的过程中,在身心上更向神迈进,向神意王国迈进,直至通过这种桥梁和道路进入神的王国,这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历程,但信仰者常常不畏艰辛,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向它迈进。

宗教正是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藉着戒律、忏悔、祈祷、礼拜、朝觐、献祭等等对人的言行的限制和规范,在人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才能真正赢得神的喜悦,尽人的虔敬、膜拜之心、之情,将人置于特定的行为、心理、环境的氛围之中,在心灵的企盼,语言的交流,身体的直接、间接地融入之中实现与神的融通、合一。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之中,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神的王国进发,以心、情、意、识、行等全方位的融入为目的,竭尽所能;而正是因为人的这一系列的活动,才将神的关切、慰藉、赐福、拯救等援引进了人的日常生活、世俗生活之中,将神的生命迎进人的生命之中,将神的天国迎进人的世俗世界之中。人与神的合一不仅在未来,在彼岸世界,而且,在现世,在此岸世界就已开始,这是神的目的,也是人的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