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相皆佛相
清晨的第一道曙光将镶嵌在寺庙石壁上的佛像,佛像被烘托得眩目耀眼。此时,曼谷市内400余座大小庙宇都还沉睡在晨曦之中。那些穿着橘黄袈裟的僧侣已经从寺庙出发,开始了一天的化缘。他们手上托着钵,沿着河畔挨家挨户乞食,不论是搭在水上的破屋,或是隐秘在锦簇花丛中的柚木别墅,都是他们化缘的对象。屋主通常以香蕉叶或塑胶带,包些米饭或咖哩等食物给予前来化缘的和尚,并且感谢僧人给他这个表现虔诚信仰的机会。在泰国“布施”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习惯,是诸多善行中的一项,佛教徒认为借此能够赎罪,而托钵化缘也是僧人的一项修行。
按戒规,僧人一天只吃两顿饭,7时吃早餐,11时吃午餐,过中午12时便不准进食了。与中国僧人不同的是,泰国僧人可以吃“三净肉”。每年的7至9月是泰国的雨季,一进入雨季,僧人便结夏安居,整天在寺庙习经讲道,不出门化缘,这给在家门口布施的虔诚的人们施善行的机会,他们纷纷到寺庙里去布施,送斋饭、袈裟和其他各种用品。
知识小百科
三净肉
三净肉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眼不见杀,即没有亲眼看见动物临死的凄惨景象;第二,耳不闻杀,即没有听见它惨叫的声音;第三,不为己所杀,即不是为了自己想吃才杀的。
民众为了表明心迹,斋饭皆是刚刚煮熟,未曾动用的干净食物。倘若第一个将食物放入僧钵,那就显得更虔诚、更光彩了。化缘之后,一个个细瘦的橘黄身影,沿着马路隐入寺庙里。此时,整个曼谷才刚刚苏醒。50年前,如果让一名泰国人把女儿嫁给一个从未出修行过的男人,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直到今天,如果有某位公职人员或职员想入寺为僧,他的上司一般都会同意,甚至还有可能提供饭钵和袈裟。由此可见,僧侣在泰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泰国的古典艺术、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早期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有佛教的烙印。泰国大约有3万座佛教寺庙,有95%的国民是佛教徒,全国共有50多万僧人,其中寺童有10多万。这个数字可能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因为有人入寺为僧,有人还俗。
近些年以来商业经济的浪潮席卷了全世界,泰国也不可避免受其影响。不过,泰国人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从未动摇过。泰国所有的艺术成就都表现在寺庙建筑上:堆砌的中国式琉璃瓦、镶嵌着珍珠和瓷器的楼塔、涂漆彩门以及巨幅壁画等,都是建筑师精心的艺术创作,而慈眉善目的菩萨,便是雕刻家最主要的灵感来源。有人说,经过佛教800年的浸润洗礼之后,如今泰国国内佛像的数目恐怕比人口还要多。在一些佛教的庆典节日中,大小寺庙都挤满了前来上香的男女,他们供上香束以及花环,甚至还愿的金箔越积越多,使菩萨的面貌难以辨识。然而,在西方人看来,这种盛行于东南亚的佛教,却是相当繁琐而复杂的。
佛教堪称是东方最伟大的宗教,出现于婆罗门教之后,源于印度,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始祖为释迦牟尼,牟尼为称号,为贤人之意。他的俗名叫悉达多,通常佛教徒称他为佛祖或佛陀。悉达多虽贵为王子,但成年之后,他遇到了诸多烦恼,比如人不可避免地要生老病死,要遭受种种不公等等,他便决心学道,以救世人。悉达多首先向婆罗门高僧求教,未能如愿以偿,便来到尼连禅河边的林中修苦行之道。6年后,仍一无所获。最后渡河而过,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得道成佛。
佛教首度出现在泰国是在公元前3世纪,渐渐地,它的亲和性随着人群的迁移而传遍全国。佛教的起始原是为了避开婆罗门教的世袭阶级制度和献祭仪式,同时也修改因果循环报应和再生的观念,它认为生命是循环不断的,一个人的一生不是以生为始、以死为终,而人生是轮回的,每个人都有前世、今生以及来世。因与果的循环让人警戒贪欲招致痛苦,相反地,怜悯与关爱则带来快乐和幸福。因此,只有戒除欲望才能得到心灵上的平静,经由涅槃而渐得圆满。这种带有宽容和极具个人色彩的宗教,一经传播到泰国,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并在短时间内成为了泰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素可泰王朝的蓝甘杏大帝统治期间,就已视佛教为主要宗教,到了其孙子利泰大帝在位时,佛教的发展有了辉煌的成就。利泰大帝本身笃信佛教、钻研佛理,曾亲自将所学心得撰文出版,是泰国第一本佛家理论的经典之作。14世纪的素可泰王朝第五世国王利太王曾出家受戒,开了帝王出家之先河。以后,每届国王都必须有一段时间入寺。例如,泰王拉玛四世曾修行27年,托钵化缘,跋涉于全国各地。国王受戒,对佛教的发展及地位的奠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泰国宪法明确规定,国王应该是佛教和佛教徒的保护者。在泰国,佛是至高无上的。与人们每天拜佛一样,国王也在王宫专设的佛堂里礼佛。国王见了和尚要双手合十参拜,而和尚不得答礼,否则,和尚违反了法律,还有要坐牢的危险。数百年来,佛教对泰国的影响极其深远,是其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位于首都曼谷西面50多千米的佛统府,是当年的佛教中心。佛统塔全高130米,是泰国最古老、最高大的佛塔,而供奉在塔中心的黄铜金色立佛是首屈一指的大佛。(www.xing528.com)
知识小百科
佛统府
佛统府是一个距离曼谷仅56千米远的较小的府。该府以名为“佛统大佛塔”的古代宗教建筑为特色,它是佛教流入泰国的一个划时代标记。
在泰国,从城市到乡村,从王室到居民区,寺庙与僧人无处不在,凸显出这个国家对佛教的尊崇。佛教是一种哲学,但又不仅仅是哲学,它还对人们的道德标准、人格素质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它使泰国人形成了崇尚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性格。
泰国寺院的戒律是比较严格的。比如布施,男子可以直接把财物递于和尚手里。然而在接受女子布施物品时,须经过黄色长布帕。因为寺院戒律规定和尚不得与女人接触。
泰国现行佛教属上座部佛教,分为大宗派和法宗派。大宗派是泰国最早的佛教,法宗派是泰王拉玛四世创立的。尤以法宗派的戒律最严,一般和尚的戒律多达227条,包括戒杀生、戒偷盗、戒说谎、戒诈骗、戒饮酒、戒睡高床、戒化缘时东张西望、戒吃食时发出声响、戒快步登楼、戒猛烈入座、戒掘土(以避免杀伤土中的虫子)、戒携带金钱,等等。假使触犯了这些清规戒律,轻则面壁思过,重则被逐出佛门。对于因家境困难而入寺为僧的小沙弥,则要宽松得多,他们只有10条戒律。尼姑的戒律仅有8条。
知识小百科
沙弥
俗称“小和尚”,意为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7岁以上,未满20岁时出家的男子。
在泰国,无论男女老幼,几乎无一例外地在项链上坠上佛饰,挂在脖子上。一些虔诚的男子胸前挂着七八个金光闪烁的佛饰。佛饰形状各有不同,或椭团,或方正,或菱形,两面皆铸有不同姿态的佛像。佛饰多为铜质或陶土制成,但也有用金或银打造的。由于工艺人在打造这些物品时,内心都很虔诚,所以佛饰一般都制得比较精细。
泰国小沙弥托钵化缘
在泰国,佛教的灵性之光无所不在,照耀着整个国家的每一片土地。夕阳中,老僧伫立在水平线上,袈裟染黄了零星的晚云,万物沾染着佛的光芒。在这里,人们深信万物皆有佛性,万物皆是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