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纲要
1.公共生活的含义和特点
2.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3.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4.社会公德的特点和内容
5.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详细讲义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特点
1.公共生活的含义
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2.公共生活的特征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1.公共秩序的含义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2.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第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因而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个体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髙,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的基本特点
(1)继承性。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则。
(2)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社会公德素养。
(3)广泛性。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4)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其中,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第一,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二,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
1.网络道德要求
2001年11月,共青团中央、文化部等有关单位联合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五要五不”的网络道德要求: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2.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第一,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第二,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第三,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第四,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三、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在公共生活中,由于个人的行为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因此约束个人行为的公共生活规则很多。其中,法律是最权威的规则,它既有国家强制性,又有普遍约束力;它不仅确认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共生活准则,引导人们自觉守法,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且通过制裁破坏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强制人们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根据法律的规范作用的指向和侧重,可以将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分为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1.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制裁违法行为,而是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合法地参与社会生活。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种规范形式实现的。与之相应的指引形式分别为授权性指引、禁止性指引和义务性指引。授权性指引是指运用授权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或者有权做什么;禁止性指引是指运用禁止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不得做什么;义务性指引是指运用义务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应当或者必须做什么。
2.预测作用
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对特定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预测,从而自觉、自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法律的规定。这样就可以减少和化解一些矛盾和纠纷,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法律的预测作用有助于全社会确立正常的法律意识,自觉服从法律,严格依法办事。同时,法律的预测作用对于法的适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3.评价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法律的评价客体是人们的行为。这里所说的人们,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由于强调其“依法行政”、“依法司法”等,所以其公职行为必须要有法律上的根据。对其行为的评价标准就是合法与不合法。他们的公职行为只有合法,才能获得法律的保护,否则就是非法,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社会民众来说,法律对其要求是不能违反法律,只要违反了法律规定,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
4.强制作用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没有强制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就会降低,预测作用就会被怀疑,评价作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教育作用的效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法律强制的主体是国家、社会成员与社会组织。国家是强制的主动主体,作为被强制对象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则是被动主体。法律的强制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法庭、监狱等。法律强制的目的在于实现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即实施法律,确保法律的应有权威,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正义。从强制作用的角度看,法律对于义务者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对于权利者来说则是一种强制保障。
5.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法律的教育作用的实现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法律作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二是法律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三是法律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法律的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法律的教育作用普遍存在于法律作用中,可以通过多个方面和多种形式得以实现和体现。法律的教育作用有利于使法律获得人们的内心认同,进而自觉遵守。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www.xing528.com)
我国在刑事、民事、行政等方面有一系列公共生活法律规范。其基本立法精神,是在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环境的基本前提下,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与自由。
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其基本原则主要有: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2.《集会游行示威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集会游行示威法》的立法目的是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和自由。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政府依法保障原则。二是权利义务一致原则。三是和平进行原则。
3.《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二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三是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其主要目的在于明确环境污染和破坏者的责任,将环境保护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联系起来。其具体内容包括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对工业污染实行限期治理,实行排污收费和资源有偿使用,明确开发利用环境者的义务等。
4.《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是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依法管理原则。二是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
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立法目的是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二是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三是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考点预测
1.公共生活的特点,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均在2010年以分析题的形式考查过,2015年有可能会结合网络谣言问题出题,考查在新时期如何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2.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其中法律规范的作用,2011年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过,多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请考生注意。
测试题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 )
A.遵纪守法 B.文明礼貌
C.助人为乐 D.保护环境
2.网络生活中更要求人们形成道德自律,是因为网络生活具有以下特点( )
A.信息的广泛性 B.方便快捷
C.虚拟性 D.覆盖面广
3.下列关于法律的评价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法律的评价客体是人们的行为
B.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
C.行为评价标准有法律、道德、纪律等,它们不可以同时适用
D.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4.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这种立法目的所体现的法律是( )
A.《治安管理处罚法》 B.《集会游行示威法》
C.《环境保护法》 D.《道路交通安全法》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表现在( )
A.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B.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C.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D.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 )
A.继承性 B.基础性
C.广泛性 D.简明性
测试题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点: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都是社会公德的内容,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点:网络生活的特点。
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很难实施具体的规范,所以人们在上网时必须养成道德自律性。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C。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法律的评价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这是法律的评价作用的含义,故选项D正确。法律的评价客体是人们的行为。这里所说的人们,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选项A正确。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由于强调其“依法行政”、“依法司法”等,所以其公职行为必须要有法律上的根据。对其行为的评价标准就是合法与不合法。他们的公职行为只有合法,才能获得法律的保护,否则就是非法,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社会民众来说,法律对其要求是不能违反法律,只要违反了法律规定,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故选项B正确。行为评价标准有法律、道德、纪律等,它们是可以同时适用的。但应该注意的是,既不能用法律评价取代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也不能用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代替法律评价。所以选项C错误,由于本题要选出错误选项,答案应是选项C。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集会游行示威法》的立法目的是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和自由。《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是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表现在: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BCD。
2.【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点:社会公德的基本特点。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是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应遵守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是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够被人们理解。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考点回顾
1.公共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2.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有哪些?
4.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5.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