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骂人话小史
骂人话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行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我国一些重要的历史典籍对各个朝代的骂詈现象都有所记载,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冉竖射陈武子,中手,(武子)失弓而骂。”《礼记·曲礼上》:“父母有疾……笑不至娇,怒而不至詈。”《史记》中四十四处有“骂”字,两处有“詈”字。后代的史书、文学作品,如《三国志》、《金瓶梅》、《红楼梦》里都有骂人话。
下面我们根据资料,把我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骂人话现象及其特点作个简略的介绍。
先秦骂人话植根于“定贵贱之分,明华夷之别,辨人兽之异”的观念上。那时,整个社会讲求仁、义、礼、智的道德教化,所以,骂人话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出先秦时期不为圣贤便成禽兽的价值观念。
秦汉骂人话的侧重点在于定尊卑,明贵贱。这一时期,人们很注重所谓“人等”的划分,将原属社会地位差异的问题变成了人性论问题,斥骂人为禽兽。不合三纲五常六纪之举,便是“禽兽”的举动。另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身份类骂人话和性别类骂人话,如有对女性歧视轻辱的性别类骂人话。(www.xing528.com)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语骂人话的丰富期,跟前期比较,骂人话数量明显增加,骂詈的对象变得宽泛,骂詈的方式也变得多样。这一时期,骂詈变得十分普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乃至同僚、朋友、亲人之间,都可以成为骂詈对象。魏晋后,鬼故事泛滥,出现了以“鬼”作为骂人话的现象。骂人话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可以看作是当时社会动荡、战祸频繁的社会现状在语言中留下的痕迹。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唐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鼎盛局面一度达到高峰,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这种盛大气势之下,骂詈语言也体现出宽豁的气度,骂者充满阳刚之气,被骂者也表现出有容乃大的气度,如颜真卿豪放悲壮地骂贼,如武则天对骆宾王的骂詈一笑了之。这一时期的骂人话进一步繁衍,种类也更加多样,更加系统、完整。此外,还出现了骂人为物的骂人话,出现了和佛教相关的骂人话,并且淡化了种族类骂人话。
宋元时期的骂人话呈现出新特点,一是内容的市井气和低俗化;二是系列骂人话的发达;三是许多骂人话有了词头功能,组词能力很强;四是骂人话多有连用现象;五是美恶同词,就是同一骂人话既可表示恨,又可表示爱,总体上由古典走向世俗,由庄重变成了随意,由严谨发展为轻松。
汉语骂人话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达到了泛滥的程度,骂人话的使用频率与粗鄙程度都是空前的。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骂人话的使用几乎达到了泛滥的程度,汉语骂人话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骂人话种类和数量并没有大量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