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称谓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最基本的关系是建立在家庭、婚姻、社交等基础上的。家庭是讲究人伦和秩序的,还有内外亲疏远近的分别,更注重情义和礼仪,因此,亲属称谓还能反映生活在具体人群之中的人伦文化。婚姻是一种制度,有什么样的婚姻,就会有相应的称谓语。对甘肃方言亲属称谓词所反映的文化,主要通过对亲属称谓语的考证来展示。
一、亲属称谓词反映的家庭伦理观念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国人历来有浓厚的家庭和家庭伦理观念。家庭伦理是汉族维系社会和谐和家庭和睦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家庭伦理观念首先表现在亲属称谓的长幼有序。中国是一个很讲究宗法的社会,依靠宗法来规范社会行为,进而影响到方方面面的管理,这自然就要求有严格的秩序性。甘肃话的亲属称谓词就很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特征,其亲属称谓系统按照辈分原则井然有序地排列。甘肃方言亲属称谓以父系称谓为中心,突出辈分,注重排行,长幼有序,具有严格的秩序性。对长辈和晚辈,不同的辈分采取不同的称呼,如儿女辈、同辈、父母辈、祖父母辈、曾祖父母辈等等,秩序井然。
对长辈,称父亲为“达达”、“爸爸”,母亲为“妈”、“妈妈”,祖父为“爷爷”,祖母为“婆婆”,曾祖父为“太爷”,曾祖母为“太太”,高祖父为“祖太爷”,高祖母为“祖太太”。称祖父的兄弟姐妹为大爷、二爷、三爷……大姑奶、二姑奶、三姑奶……称父亲的兄弟姐妹为大达、二达、三达……岁爸,大姑、二姑、三姑……岁姑。他们的配偶,也按他们的排行称之为“大奶奶”、“姑爷”、“大妈”、“姑父”。
对同辈的称谓,则按照年龄原则,不同年龄的同一类亲戚注重排行,长幼有序。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哥哥比弟弟大几岁,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几岁,几代之后,大房的后代与小房的后代相比,同辈人可能差上几十岁,但并不因此而影响辈分关系,常常会有长胡子的孙子或怀抱着的爷爷。所以,甘肃人常有“人小房头大”、“人小骨头老”、“大门转小辈,小辈变大辈”的说法。对于辈分长于自己的,即便年龄比自己小很多,也一定得按称谓系统规定的尊称,长者为尊,不能直接叫名字。长辈称晚辈,面称可直呼其名或昵称,以示亲近。对于年长于自己的同辈人,不可直呼其名,而比自己年幼的同辈人,面称时,一般直呼其名。
家庭伦理观念,其次表现在亲疏有别。甘肃人在运用亲属称谓时很讲究远近亲疏。在对姻亲、族亲、庄亲等非血缘关系的亲属上,是亲疏有分、内外有别的。
对于姻亲,当面称呼要用血缘关系的称谓称呼。对于妻子来说,称呼丈夫的一切亲人,一律随丈夫,也就是说,如同称呼自己的亲人一样。如,称夫父为“达”、“爸”(背称“阿公、公公”),夫母为“妈”(背称“阿家、婆婆”),父兄为“哥”(背称“阿伯子、大伯子”),夫弟为“兄弟”(背称“小叔子”),对丈夫的妹妹呼名(背称小姑子)。但对于丈夫来说,称呼妻子的亲人就不一定一律随妻子,如,称岳父为“姨父”(背称“丈人”),岳母为“姨娘”(背称“丈母娘”),妻兄叫“哥”,妻弟呼为兄弟或呼名。在甘肃,直系或旁系兄弟间有房头的讲究,如老大为大房头,老二为二房头,这样对于大伯、大姑来说,称呼弟弟的妻子为“他二妈、他三妈”等(背称几房家的或老几的婆娘)。夫妻互不称名,妻谓夫为掌柜的或从子称(背称老汉、外前人、我们的屋里人等),夫谓妻为屋里的或从子称(背称婆娘或老婆子)。妯娌之间互称“他二妈、他三妈”(背称“先后”)。女婿之间互称“他姨父”(背称“挑担”)。亲家互称“亲家”或“他姨父、他姨娘”。
对于族亲,同样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长幼辈分的严格区别。如果是同一个“祖太爷”的后代,互称“亲房”。对于庄亲,即同村异姓的人之间的称谓,用拟亲属称谓,以示亲近,尊卑长幼也不得随意。但亲属称谓用于关系比较远的族亲和庄亲时,一般在亲属称谓词前应当加上对方的名字。
家庭的扩展和延伸形成一个家族。甘肃民间家族的划分是以传统的“五服”为根据的,“五服”之内为家庭,“五服”之外为家族。(www.xing528.com)
“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包括自己往上推五代,就是自己、父、祖父、曾祖、高祖。从高祖到自身共是五辈,这五辈之内的婚姻和血缘关系所组成的社会单位,就是家庭。高祖以上的婚姻和血缘关系,就不再称为家庭关系,而称为家族关系。
家族关系讲的是“九族人伦”。所谓九族者,说的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身、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共九辈,从自身数起,上数至高祖为五辈,下数至玄孙亦五辈。对“我”来说,说到家庭的五辈是上至高祖;对“我”的玄孙来说,说到家庭的五辈是上至“我”这一辈;对“我”的曾孙来说,说到家庭的五辈自他数起,上至“我”的父亲这一辈。这种“九族人伦”,是就同姓的家庭、家族来说的,就是所谓的“九族宗亲”。
“五服”内为家庭,出了“五服”,就只能算是同宗族的关系了。同宗族之内的辈分并不改变,该称叔的称“某叔”,该称哥的称“某哥”,该称呼什么就称呼什么,但宗族(家族)内的辈分与家庭内辈分之间的亲近程度已不能相比。常言说“一辈近,二辈远,三辈见了翻白眼”,就是指出了“五服”的宗族辈分来说的。
家族一般都讲“房头”或“门氏”。“房头”是以血缘关系来说的,也跟“服”有关。代数少,“房头”就亲,代数多,“房头”就远。“房头”远近,是以“服”来说的,其中还要分支、系,即民间老百姓常说的“大房头”、“小房头”。所谓的“大房头”,就是从同一个老祖宗说起的,比如一个老祖宗下面有五个儿子,一个儿子算一房人,也就是一支。大儿子传下来的子孙叫“大房头”家,二儿子传下来的子孙叫“二房头”家,依此类推,五儿子最小,传下来的子孙叫“小房头”家。如果一家兄弟几人中,一人过继给了伯或叔,关系就变了,由原来的“胞兄弟”而变为“堂兄弟”,就是常言说的“人亲房头远”。
家庭伦理观念还表现在重情崇礼。甘肃人在运用亲属称谓时也很讲究“重情崇礼”。亲属称谓语的使用,虽然着重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但还可以作为一种尊称,大量用于非亲属的交谈者身上,如称“老爸(年长男子,老伯之意)”、“阿爷”(大爷之意)、“大哥”、“大嫂子”、“大姐”、“姑舅”,被认为是对对方的尊敬,表示关系的亲密。同时,这也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
另外,在他称、直称时也很讲究。所谓他称,即降一辈称呼对方,站在下一辈人的角度上称呼,这是甘肃方言的“尊敬体”。如,在孩子面前称呼自己的父母为“你爷爷”、“你奶奶或你婆婆”。对晚辈的他称非常简单,称所有的子、侄、孙辈男性为“他哥或呼名”,其配偶为“他嫂子”,女性为“你姐”,其配偶为“你姐夫”,而不以弟、弟媳、妹、妹夫称之。这种他称也可前加晚辈子女的乳名,如称妻子为“孩子名+他妈”,丈夫为“孩子名+他爸”,婆母为“孩子名+他婆婆”;也可前加“娃娃”,如“娃娃他娘”、“娃娃他爷”。
在其他交际方面,不是亲属但是在称谓中以亲属称谓称呼的事例也非常普遍,路途相遇,即使互不相识,打招呼时也以“老爸”、“阿爷”、“姑舅”等相称。这既是以血缘亲族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的反映,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崇礼重情的淳朴民风。
二、亲属称谓词反映的婚姻制度
婚姻是建立家庭的基础。甘肃民间的婚姻制度一般都是千百年沿袭下来的封建婚姻制度,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下的夫妻关系,就有尊卑、主从、内外之别了,在夫妻称谓上表现的比较突出,如妻称夫为“老爷、掌柜的、外前人”,夫称妻为“屋里人、锅前头的、我女人”等等。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认为,人类婚姻制度的进化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完全杂交,第二阶段是血族婚,第三阶段是群婚制。所谓“血族婚”就是兄弟姐妹互婚,但亲子之间已有限制。甘肃方言里,女婿面称岳父母为“姨父、姨娘”,反映的就是“交错从表”婚习俗,就是母亲姐妹的子女的互婚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