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僧职称谓与寺院的组织结构
寺院是僧众出家修道的场所。既为众多僧人聚居之所,就相应地产生了管理僧众场所的制度。早期佛教寺院管理制度比较简单,寺院管理与僧团组织的管理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在古印度,寺院内部的居住、集会一般按照受戒先后来排定坐次位置,戒腊最长的称为上座,为众僧之首。凡寺中大事均由全体僧众共同集会,取得一致意见后再作决定。凡日常事务及执行者,由全体僧众推举“知事僧”,负责办理。知事僧,梵文称“羯磨陀那”,羯磨义为行事,办事,陀那义为授与、悦众,汉译多称“维那”“悦众”。此外别无他职。随着佛教在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中的传播发展,寺院内部的管理制度也相应得到发展和完善,并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系统的寺院管理特点。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系统严格的寺院管理制度。随着寺院管理制度的完善,一些称谓也逐渐形成。唐以前僧职有上座(全寺之长)、寺主(主管一寺事务)、维那(管僧众庶务),称为“三纲”。唐以后禅宗寺院职位暨称谓繁多,并逐渐完善。称谓大致分为身分性称谓、礼节性称谓;其中又可分为书面称谓和通俗称谓,前者用于文书、信函之中,后者用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之中。以下我们试从对佛教的称谓的分析中,来认识佛教的管理制度。
“身分性称谓”又可分为戒律性身分称谓、职务性身分称谓。如佛教徒有“四众”和“七众”之分。四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则是在四众之外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这7种名称均为梵语译音,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最常用的戒律性身分称谓。礼节性称谓包括:1.具备一定资格的荣誉性称谓;2.出于礼貌的尊称、敬称;3.出于礼貌的自谦之称,等等。它们在佛教称谓中占有相当比重,比较复杂,用得也比较滥,应特别重视。如法师,三藏法师,经师,律师,论师,禅师,阿阇黎,仁波切,上师,活佛,长老,上人,大德,师父,善知识等。相对来说,职务性称谓则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佛教管理制度的特点。
佛教职务性身分称谓在我国特别多。自南北朝建立僧官制度以来,各个朝代按行政区划设立了许多的僧官,名目繁多,如僧正、僧主、沙门统、昭玄统、僧录、僧统等等,现多已不再适用了。近代以来,社团组织兴起,佛教界也建立了各级佛教协会和居士林等组织,于是佛教徒中有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林长、干事、主任等头衔,这此称谓与世俗的有关社会团体组织没什么差别,易于辨识。人们易于混淆的是负责寺院管理的和从事佛教法务的佛寺内部的职务性称谓。以下就此略作介绍。
早期佛寺的管理一般由上座、寺主、维那“三纲”负责。自唐代禅宗大兴,百丈禅师创立丛林清规以来,禅门规式天下风行,丛林制度也日益健全,寺院执事也越来越多。按东西两序排列,大丛林的执事可多达48位甚至上百位,方丈(住持)以下主要的有四大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执事(监院、知客、僧值、维那、典座、寮元、衣钵、书记)。以下分别予以介绍。
上座:原始佛教将僧人依戒腊年限之长短分为下座(10年以下)、中座(10年至20年之间)、上座(20年以上),后转而为寺院职务之称。上座为一寺之长,主要是弘讲佛法,作僧中表率。唐代以后又有称之为方丈或住持的。有时,这一称谓也用于对有德行之僧或僧腊较高者的尊称。
寺主:位居上座之下,负责一寺实际事务。唐代以后也称寺监或监院。
维那:位居上座、寺主之下,管理众僧杂务,调和僧众纠纷,辨别度牒真伪等。又负责僧众纪律事务。唐代以后维那成为丛林八大执事之一,主要负责宗教仪轨、佛事唱念等。
住持:为一寺之长。“住持”之语义为“安住、维持”,有护持佛教令久住世间之意。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乃被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相传住持一职为唐代百丈怀海所创。
监院:负责协助方丈监理寺院总务。古称监寺、院主、主首、寺主,后为特尊住持而改称此名,俗名“当家师”。有的大寺也可设数名监院。而有些小寺院则往往不设住持,一应事务皆由监院负责。
首座:为全寺修行之模范,掌禅堂中号令之权。
西堂:为西堂首座,辅助方丈教导修行的僧人。(www.xing528.com)
后堂:为后堂首座,负责后堂修行之事务。
堂主:居首座之下,负责禅堂、念佛堂之事务。
知客:为客堂负责人,掌管全寺接待事宜。大寺可设数名知客。
僧值:又称纠察,管理清规执行情况及僧众威仪。
典座:为厨房、斋堂负责人,管理僧众伙食及信徒供斋等事务。
衣钵:为方丈室负责人,帮助住持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书记:掌管寺内文书往来之事。
化主:一、指丛林中负责向施主募化的僧人。二、意为教化之主人,通常指丛林之住持。
侍者:指服侍住持之僧人。大丛林住持可有多位侍者,分为烧香侍者、书状侍者、请客侍者(帮助接待客人)、衣钵侍者(帮助掌管住持钱物)、汤药侍者(负责住持的饮食、医疗杂务)、衣物侍者(帮助浆洗衣物)等。
另外,大丛林中通常还设有副寺(管财会)、直岁(管农作)、知藏(亦名藏主,管藏经楼)、知浴(又名浴主,管浴池)、知殿(又名殿主,管殿堂香火、卫生)、庄主(管庄田、领地)、园主(管菜地,或称菜头)、塔主(管理塔院)、门头(负责门卫)、磨头(管理磨坊)、净头(管环卫)、毛头(管理发)、司库(又名库头,掌管仓库)、参头(司掌法事礼仪)等等,管理着寺内大小杂务。
而在藏传佛教的寺院,制度(称谓)则有所不同。首位称“智果”,又叫“古学”,即是“呼图克图”;第二是“赤巴”,即戒行高深、经典娴熟的住持,是寺中最高领导人,较小寺院叫“堪布”。执掌全寺僧众纪律的称“协敖”;管札仓内僧众纪律的称“格贵”;札仓(佛学院)主持人称堪布;领僧众集体诵经的称翁则;管理札仓行政事务和财产等的称强佐;管理札仓内学经事务的称雄赖巴等。蒙族地区寺院僧职大体与西藏相同。而在傣族聚居地区,佛教僧制最高领袖为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长老),其下有松迪(僧正长老)、帕召祜(阐教长老)、僧伽罗阉(僧王,僧主长老)、沙密(沙门统长老)、祜巴(都统长老)、都(比丘)、帕(沙弥)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