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佛教制度:中国僧团的戒律

佛教制度:中国僧团的戒律

时间:2024-10-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佛教制度(一):僧团的戒律僧伽制度是佛教僧尼共同遵守的制度、规定及传统习惯。它突出地体现在佛教的戒律和清规方面。它原是佛教两种僧团制度的称呼,现常被用来泛指佛教内部一切严格繁复的规章制度。本节先介绍佛教戒律。一般来说,戒律被视为维持佛教僧团之秩序的基本规范,此一说法十分普遍。佛教对比丘和比丘尼的要求更为严格。这是佛教修行者节制食欲的戒法。

佛教制度:中国僧团的戒律

第一节 佛教制度(一):僧团的戒律

僧伽制度是佛教僧尼共同遵守的制度、规定及传统习惯。它突出地体现在佛教的戒律和清规方面。

人们通常所说的“清规戒律”,是“清规”和“戒律”的合称。它原是佛教两种僧团制度的称呼,现常被用来泛指佛教内部一切严格繁复的规章制度。本节先介绍佛教戒律。所谓戒律,是戒与律的合称。戒,指防非止恶的戒法。律,或谓毗尼(梵文vinaya),指生活上的有关规定。戒与律原有不同的意义,后来“戒律”并用。一般来说,戒律被视为维持佛教僧团之秩序的基本规范,此一说法十分普遍。也有认为,戒,系以自发之心守规律;律,则含有他律规范之意义。(1)

佛教信徒为求解脱而出家修行,这种制度原非佛教所创。在古印度,早就存在这一习俗,后为佛教所继承。佛教徒出家,先要剃发,这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一般出家人不留胡须,但中国,有些出家僧人剃度后仍有复留者。南亚地区的一些信奉佛教的国家(如泰国、缅甸)和中国云南傣族地区,佛教僧人是一律不允许留须的。与我国内地相比,上述这些地区的佛教出家制度也有很大不同,如男子一生中或者在未成年以前都要求至少出家一次,到寺庙中过僧团生活,接受佛教教育,过了一段时间再还俗。出家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只有三个月,有的数年或数十年,终生为僧的较少。

佛教徒剃度出家后,就成为沙弥或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以后还必须受具足戒,才能成为一个正式的僧人,即比丘或比丘尼。佛教对比丘和比丘尼的要求更为严格。中国汉地实行的是昙无德部所传的《四分律》,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为348条。藏传佛教实行说一切有部律,比丘戒为258条。东南亚佛教比丘戒为227条,出家人依戒法规定受持此戒,即取得正式僧尼资格。中国汉族僧尼,由于信仰大乘,除受上述两种戒外,还规定须受菩萨戒。

佛教戒律的分类很多,简单来说,可分为出家戒、在家戒。又可分为大乘戒、小乘戒。属于在家信众受持的戒有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以下分别略述之。

一、五戒

“五戒”又作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佛告摩诃男,优婆塞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不乐作,摩诃男,是名优婆塞戒具足。”(2)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即男、女居士)应持守的五种制戒。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所以五戒又称为根本大戒。五戒分别是:

1.不杀生。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杀人,小至杀死蚊蚁之类,都被佛教视为杀生。不过,佛教实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所以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杀人。杀人是属极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而杀死蚊蚁之类,则是犯轻垢罪,虽属于恶作,但二者有别。

佛教倡导戒杀生,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正如《涅槃经》中所说:“食肉者,断大慈种。……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3)

2.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富。根据戒律,盗取价值五钱(4)以上的财物,这样的偷盗行为,就犯了根本大戒。

3.不邪淫:所谓邪淫,是指合法的夫妻关系以外的男女爱欲行为。持此戒的目的,主要是使人身心清净。

4.不妄语:就是不说虚妄不实的话。妄语包括挑拨离间的两舌、恶毒伤人的恶口、欺瞒不实的妄言、阿谀奉承的绮语等。依其性质又可分为: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三种。大妄语是指未有证果者谓已证果,未得神通者谓已得神通,以及说四众的过失等等,也属此类。小妄语是指“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是说非,非说是;乃至知而不言,不知而言”等。方便妄语就是俗称的善意的欺骗。

5.不饮酒:酒不只妨碍佛道修行,亦令人心思狂乱,故佛陀制戒规定佛弟子不可饮酒。在中国,一些禅寺山门之石刻上常有“荤酒不许入山门”之标识。

五戒之中,前四戒属性戒,因为所禁戒的行为本质就是罪恶;而不饮酒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身虽无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引起世人诽谤,或诱发其他的性罪,因此称为遮戒。又说,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护前四戒。

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皈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皈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依佛教所说,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平安、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涂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成佛。

二、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又作八戒、八戒斋、八禁等,是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持者须于每月六斋日之中离开家庭一日一夜,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六斋日,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谓受持之便可关闭恶道之门,“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前五支内容,实即“五戒”,只是将五戒中的不邪淫改为不淫戒。因为受持八关斋戒时,在家众也要持不淫戒,即使合法夫妻间的关系也不可,所以受持八关斋戒的在家信众便称为“净行优婆塞、优婆夷”。“五戒”已如前述,今仅就六、七、八支略作说明如下:

第六支,不着华鬘香油涂身——不着、不涂是为远离香、触二尘;不歌舞观听——不歌舞观听是为杜绝色、声二尘,以防止三业过患。

第七支,不坐卧高广大床。所谓高广大床,是有关床之高度的限制规定。依佛教律制,坐床与卧床,其高度皆应为如来之八指,即高一尺六寸,坐时脚不挂空,过此量者,即名为高;但可容身转侧,过此即名为广。超过此限,即属于高广大床。

第八支为斋戒——“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也就是过了正午日中之时以后就不再进食。这是佛教修行者节制食欲的戒法。

但八关斋戒并非一定要在六斋日才受持,譬如诸佛菩萨圣诞、父母师长的诞辰、自己的生日等,都可以受持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与五戒都是在家信众所受持的戒,而八关斋戒的受持为一日一夜,时间短而戒多;五戒乃是终身受持,时间长而戒少。

三、菩萨戒(www.xing528.com)

菩萨戒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发心修大乘佛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与此相应,也有人将小乘声闻所受持之戒律,称小乘声闻戒。

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

摄律仪戒:又称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是舍断一切诸恶,含摄大小乘律仪的止恶门。此戒为七众弟子所受的戒,随其在家、出家的差异,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又此戒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净,由于恶覆,故不得显;今离断诸恶,则功成德现。正如唐道宣在《释门归敬仪》卷上说:“律仪戒谓断诸恶,即法身之因。”(5)

摄善法戒:又称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萨道戒。为修习一切善法、圆满菩提所修的律仪戒,是修善门,以修身、口、意的善业回向无上菩提,如常勤精进、供养三宝、心不放逸、行六波罗蜜等。一旦犯过,则要如法忏除,重新立愿,发菩提心,长养一切诸善法。此即报身之因,以其止恶修善,故成报佛之缘。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善法戒谓修诸善,即报身之因。”(6)

饶益有情戒:又称摄众生戒,是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属于利生门。《菩萨地持经》卷四列举出十一种饶益众生的方法,如:一者众生作饶益事,悉与为伴;二者众生已起未起,病等诸苦及看病者,悉与为伴;三者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四者知恩报恩;五者众生种种恐怖,狮子虎狼王贼水火,悉能救护。若有众生丧失亲属财物诸难,能为开解令离忧恼;六者见有众生贫穷困乏,悉能给施随其所须;七者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众;八者先语安慰随时往返,给施饮食说世善语,进止非已去来随物,如是等事,安众生者皆悉随顺。若非安者,皆悉远离;九者有实德者称扬欢悦;十者有过恶者慈心呵责。折伏罚黜令其改悔;十一者以神通力,示现恶道,令彼众生畏厌众恶奉修佛法,欢喜信乐生希有心。(7)

说菩萨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综合为“梵网”与“瑜伽”二类律典。梵网戒本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瑜伽戒本出于《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卷四十一,以三聚净戒、四种他胜处法为基准。此虽亦为僧俗所通摄,然必先受小乘七众戒而久已成就无犯者,方能受持。古代受戒以瑜伽戒为主,今则盛行梵网戒。

据《梵网经》卷下所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8)

《梵网经》谓菩萨戒为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是诸佛子之根本。菩萨戒是属于七众戒以外的别解脱戒。因为菩萨之身份可在七众之中,亦可在七众之外,其特色正在于既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因此,凡是发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

古时汉地僧侣在受此戒时,有在头顶上烧香疤的习惯。据说至元代已形成制度。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在举行理事扩大会议上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认为这种习惯“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而我国其他民族僧人受戒,原无此项规定。

四、具足戒

具足戒又名具戒、大戒,新译为近圆戒,是指比丘、比丘尼应受持的戒法。受过此戒者,即为正式的佛教僧伽。由于受此戒,身具无量戒德,故有此称。

佛教对受具足戒者要求较多,如年龄须满二十岁及以上,七十岁以下;诸根具足,无患聋、盲等疾病;身器清净,无有边罪、犯比丘尼、贼住等杂过。还须具出家相:剃发、披袈裟并且已受沙弥戒者,方能受此戒。具足戒的内容可分为波罗夷、僧残、不定、舍堕、单堕、波罗提提舍尼、众学、灭诤等八种。在我国,比丘、比丘尼除受具足戒外,尚须受十重四十八轻戒的菩萨戒。

关于比丘、比丘尼所持此戒的戒数,诸律所说有异,如:

(1)《四分律》谓比丘戒有二五○戒,比丘尼戒有三四八戒。

(2)《十诵律》谓比丘戒有二五七戒,比丘尼戒有三五五戒。

(3)《五分律》谓比丘戒有二五一戒,比丘尼戒有三八○戒。

(4)《摩诃僧祇律》谓比丘戒有二一八戒,比丘尼戒有二七七戒。

(5)《善见律毗婆沙》谓比丘戒有二二五戒,比丘尼戒有三一一戒。

在具足戒中,比丘戒约二五○戒左右。其中被视为“极重”的戒有四(尼戒有八)。极重戒,是绝对不可犯的。这四重戒的对象分别是:

(1)杀生,极重戒指“杀人”而言。

(2)“不与取”,就是窃取财物。

(3)“淫行”,凡发生性行为的,即使是极短的时间,也是犯重戒。

(4)“大妄语”,是妄语中最严重的。如没有证悟的而自称证悟,没有神通的而自说有神通,或者妄说见神见鬼,诱惑信众等,这都是破坏佛教正法,毫无修学的诚意,属于比较严重的恶行。

犯了这四重戒,就破坏、失去了沙门的体性,也就是失去了沙门——出家人的资格。在佛制的僧团中,如有人犯重戒,就会被逐出僧团,取消他的出家人资格(僧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