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五家七宗”
唐五代以来,禅宗影响日益扩大,并逐渐形成了“五家七宗”的庞大宗派系统。
除慧能门下的神会和尚之外,四祖道信傍出的牛头法融一系(其禅法世称“牛头禅”),在江东润州牛头山勃兴,对南宗取得正统地位也有着重大意义。而到唐末五代时期,继承慧能法嗣的青原行思(671—740)、南岳怀让(677—744)两大弟子及他们的门人将南禅发扬光大,使南宗禅的影响遍及全国。青原行思门下相继演变出云门宗、曹洞宗、法眼宗;南岳怀让门下,由马祖道一(709—788,其禅法世称“洪州禅”)经百丈怀海,而分出沩仰、临济二宗,临济门下后来又分出黄龙、杨岐两派,故合称“五宗七派”(或称五家七宗)。此后,禅宗一统天下,几乎成了唐末以降特别是宋元以来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对中国佛教及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门“五家七宗”传承表
五宗七派各立门户,其区别在于各有其接引后学之家风。所谓家风,乃指祖师接引后学的权宜之法。元代中峰明本禅师曾说:“所谓五家宗派者,乃五家其人,非五家其道。”(3)所以只是人不同而非道不同。对于五家宗旨的差异,明本又说:“非不同也,特大同而小异尔。云大同者,同乎少室(指达摩)之一灯也,云小异者,乃语言机境之偶异尔。如沩仰之谨严,曹洞之细密,临济之痛快,云门之高古,法眼之简明,各出其天性,而父子之间不失故步,语言机境似相蹈习,要皆不期然而然也。”(4)也就是说,五家由于性格之不同,代代相传,不改成规,自然而然产生了门风的差异,后人又将五家家风概括为“曹洞叮咛,临济势胜,云门突急,法眼巧便,沩仰回互。”但总地来说,禅宗五家在基本精神上是相一致而传衍下来的。
五宗七派的成立次第及各自特色,大致如下:
沩仰宗:以沩山灵祐与仰山慧寂二禅师为宗祖,取沩、仰二字而为宗名。唐元和年间(806—820),灵祐住潭州(今湖南长沙)之沩山,宣扬宗风,门人慧寂继之集大成。唐末五代时,该宗颇为繁兴,宋时衰落,乃至与临济宗合并,渐绝其迹,其间仅存续一百五十余年。沩仰宗家风温和,“方圆默契”,接机多用明似争夺而实默契之交谈。晦岩智昭在《人天眼目》中这样描述沩仰宗风:“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从。尔欲捧饭,我便与羹;尔欲渡江,我便撑船;隔山见烟,便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5)
临济宗:创始人为百丈怀海门下黄檗希运之弟子临济义玄禅师(?—867)。中唐以后,此宗门风兴隆,门徒众多,蔚为禅门一大宗派。
“四宾主”、“四料简”与“四照用”为临济宗经常使用之接引徒众之方法,其目的乃是教人须会得言句中权实、照用之功能。“四宾主”乃通过师徒(或宾主)问答之方法,衡量双方悟境之深浅。“四料简”、“四照用”则是针对悟境程度(对我、法之态度)不同之参学者进行说教之方式。自临济义玄用棒喝,以至南宋大慧宗杲禅师提倡“看话禅法”,皆以迅速手段或警句使学人省悟,单刀直入,其机锋锐利,与曹洞宗之“默照暗推”迥异,故颇得文人、士大夫所好,将士、政客等亦多有参此宗禅法者。临济宗以其自由洒脱之禅风,自两宋以后便成为我国禅宗之主流。
曹洞宗:由于此宗的开创者良价(807—869)和他的弟子本寂(840—901)先后在江西高安县的洞山、吉水县的曹山,举扬一家之宗风,后世乃合其师徒所住之山为名称之为曹洞宗。(一说取曹溪慧能之曹与其法孙洞山良价之洞,合称为曹洞宗。)(www.xing528.com)
曹洞宗的思想渊源,可上溯到石头希迁之“即事而真”的见解,意谓个别事物(事)显现世界本体(真,即理,乃指佛性),理事“互回”(相应互涉),进而扩充为君臣五位,从理事、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洞山良价的宗风,到曹山本寂而大振。但此宗虽称为曹洞,而曹山的法系四传以后就断绝,只靠洞山法嗣云居道膺一脉,得以绵延。至宋时有天童正觉、天童如净等禅师倡导和大慧宗杲的“看话禅”相对立的“默照禅”,强调“只管打坐”,洞宗宗风至此又大盛。《人天眼目》卷三称曹洞宗风云:“曹洞者,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应物,就语接人。”(6)因其宗风与临济颇异其趣,故禅门有“临济将军、曹洞土民”之说。
南宋时日本希玄道元尝来我国宁波天童山就如净禅师受法,向日本传入曹洞宗,是为日本国曹洞宗之初传。
云门宗:以云门文偃(864—949)为宗祖。文偃住韶州(广东)云门山光泰禅院,后唐长兴元年(930)以后,大振禅风,因取其山名宗。文偃门下颇盛,法席常逾千人,嗣法弟子有二十五人。云门宗勃兴于五代,宋代时鼎盛,入南宋而宗风日衰,法脉至不可考,其间计传二百余年。
云门宗风即所谓“函盖截流”(7),取截断众流,师徒函盖相合之意。该宗接化学人有其特异之处,即所谓云门八要:(8)(一)玄,接化玄妙。(二)从,从学人之根机以接化之。(三)真要,拈出佛道宗旨。(四)夺,不容学人拟议,截断其烦恼性。(五)或,不拘言词,接化自在。(六)过,宗风严峻,不许转身回避。(七)丧,不执己见。(八)出,接化自由,予学人出身之路。因其机锋“孤危耸峻”,后人有以“云门天子”来形容其宗风的。
法眼宗:以法眼文益(885—958)为宗祖。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诏以“大法眼禅师”的谥号,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南唐建国后,文益被迎请到金陵,初住报恩禅寺,署号净慧禅师,既而迁住清凉寺,前后三坐道场,诸方丛林都遵循他的风化,有仰慕他的声望从异域跋涉而来的。法嗣有六十三人之多,而以天台德韶为上首。此宗高僧辈出,如天台德韶被称为“智顗再来”;永明延寿撰有《宗镜录》,重视教学;永安道原着《景德传灯录》,明示达摩禅的系谱。“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9)乃法眼家风。
上述五宗合称为禅门五家,史称“一花开五叶”。至北宋时,自临济义玄七传至石霜楚圆,石霜门下的黄龙慧南(1002—1069)、杨岐方会(996—1049)复各衍出黄龙、杨岐二派。二派继承临济宗风,皆以严峻家风闻名,时人以龙喻慧南,以虎喻方会,从而与曹洞、云门等宗并立,合称为“五家七宗”。黄龙派后来由日僧明庵荣西传至日本,开日本临济宗之端。而杨岐派自杨岐方会开宗立派后,陆续有五祖法演、圆悟克勤、大慧宗杲等大扬禅旨,成为宋代禅宗的主流。
北宋时期是禅门“五宗七派”的全盛时代,尤其是在江南地区。至南宋时,临济、曹洞二派比较流行,有“临天下、曹一角”之称,而其余各家渐次衰落,并出现了临济宗“看话禅”与曹洞宗“默照禅”的对立。曹洞门下宏智正觉提倡“默照禅”的禅观功夫,而临济杨岐派门人大慧宗杲,以参公案的方式,引导行人起疑情、看话头,力求彻然大悟,史称“看话禅”。元明以后,禅法渐微,其间虽有海云印简、万松行秀、中峰明本及明末四大高僧等一代宗师的崛起,中国佛教毕竟已呈儒释调和、教禅一致的基本格局,渐渐失去五家分灯的各自特色和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