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从印度禅到中国禅
作为中国佛教诸宗中影响最大的宗派,禅宗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与其他宗派往往根据某一(类)经典的教义而建立其学说不同,禅宗的思想不拘泥于佛教经典的成说,他们自我标榜为“教外别传”:禅宗认为自己所传的乃是佛祖的心印,亦即佛教的觉悟之心,主张以参究的方法(参禅)彻见心性的本源,因此禅宗也被称为“心宗”或“佛心宗”。
虽然禅宗自称源于印度,其实禅宗并非印度佛教的简单移植和延伸,而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禅宗的禅法,依唐末以来中国禅宗的说法,最早可溯源自释迦牟尼于灵山会上的“拈花微笑”(1)式的不言之教。但就历史的维度来说,则有一个从印度禅学到中国禅宗的演变历程。
“禅”梵文作Dhyana,汉译作“禅那”;后世也有将禅宗之禅英译为“Chan”或“Zen”的。其本义为“静虑”、“思维修”,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瑜珈中的一支,佛教用以指通过锻炼而达到的寂静而又意识清明澄澈的心理状态的方法和途径,因此,“禅”通常与“定”相连,即由禅而定。“定”又称“三昧”、“三摩地”,原为婆罗门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佛教用以泛指一切通过锻炼达到的心凝住一境而不散乱的心性状态。简言之,所谓禅定,即指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www.xing528.com)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原始佛教(小乘佛教)的禅学或禅定的观念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也成为当时相当重要的流派。然而,中国佛教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注重般若智慧,以之为指向解脱自由之根本途径。特别是中国禅宗的出现,超越了原始佛教乃至大乘佛教的坐禅、读经的传统修行模式,将原始佛教的坐禅修道变成了参禅悟道,佛教的戒、定、慧三学被归结为“慧学”——见性成佛。由于禅宗的强调明心见性,彻底打破了世间与出世间的根本分际,从而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哲学相契合,适应了中国士人的精神需要,因而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流行和传播因,被视为彻底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中国禅宗后来尊奉北魏时来华的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为始祖。达摩的生平事迹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如“跨水逢羊”,“一苇渡江”,“面壁九年”,“只履归西”等神奇的传说都与他有关。其禅法称达摩禅,又称如来禅。由于达摩是依四卷本《楞伽经》的思想而建立的禅法,所以其禅法也被称为“籍教悟宗”的“楞伽禅”。尽管关于达摩其人其事在历史上已是众说纷纭,迄今依然聚讼不已,但是其作为历史人物的存在,以及达摩禅对中国佛教禅宗的影响仍是世所公认的。
虽然达摩禅一开始就显示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特质,然而,达摩禅毕竟还是强调“籍教悟宗”,仍然不能离开传统的经典而得解脱。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达摩本人亦“终日默坐”,壁观安心。这也可以说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头陀苦行的一面。因此,达摩入华虽然给中国佛教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禅学风气,但还不够彻底,而且也未组成教团。不过却由此开始了由达摩禅到祖师禅的演变。继达摩之后,有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当传至五祖弘忍时,其禅法开始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禅宗传教由《楞伽经》改为《金刚般若经》即自此开始。五祖弘忍居湖北黄梅双峰山之东山三十余年,他弘传“东山法门”,重视达摩的领宗得意,并在中国禅宗史上第一个建立了僧团组织,其徒众多至五百余人。因此,弘忍及其“东山法门”,也标志着中国禅宗的正式成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