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高僧太虚法师曾经判别大乘佛教为三宗,“一法性空慧宗,二法相唯识宗,三法界圆觉宗”(2)。在太虚法师的判教前提下,印顺法师据以提出大乘佛学有三论,“一性空唯名论,二虚妄唯识论,三真常唯心论”。(3)上述三者分别对相当于印度大乘佛教之中观学、唯识学和如来藏学说。
然而,在对大乘三系佛学的价值评判方面,佛教学术界迄今为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歧异。太虚法师是站在维护中国佛教的立场作此判别,认为以究竟义故,三者同一大乘平等。相对而言,印顺法师则比较倾心中观学之探究。然而以近代南京支那内学院的欧阳竟无、吕澂等为代表,包括兴起于现代日本的“批判佛教”之说,则认为只有唯识学、中观学才真正把握了佛教的精神和本质,以为中国佛教是大乘如来藏(真常唯心系)一系的产物,甚至视之为“梵我外道”。
如来藏学说与中国佛教理论关系重大,故在此略为述说。
“如来藏”意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楞严经》卷四曰:“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4)因此,如来藏说又称“真常唯心”,谓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也。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而一切染污与清净之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即称如来藏缘起。佛教经论中常以该思想阐明人之迷、悟对立的意义。依大乘佛典所述,如来藏虽为潜伏于众生杂染身中的烦恼所缠缚,然本性清净,不受污染,具足无量性德而常恒不变。如《楞伽经》卷二云:“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5)
在印度佛教史上,如来藏说的兴起较唯识说为早,约在西元3世纪,从初期大乘而进入后期大乘佛教的阶段。在西元四、五世纪中,曾经非常的兴盛;有关如来藏说的经典,也纷纷流传出来。不过,在一些印度的大乘论师看来,如来藏说是不了义的。现代佛教学者之中,也有持类似看法的。如印顺法师在《如来藏之研究》说:“缘起与空,唯识熏变,可在《阿含经》与部派佛教中,发见其渊源。而如来藏(即佛性)说,却是大乘佛教的不共法,是‘别教’。”(6)诚然,中观性空学与唯识学是印度大乘佛学的主要思想,但如来藏(即佛性)说是否是佛门的“别教”,却是未必。从中国佛教史来看,“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佛性)”,此说在中国佛教界,不仅没有感到意外,相反却是备受赞叹。(www.xing528.com)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也有学者对如来藏学说作了重新的解释和认识。如旅居加拿大的华裔学者谈锡永先生认为:如来藏并非是唯识、中观之外的另一系大乘佛学,而是属于“大中观”,是佛教要义之所在;而如来藏所指并非实在,而只是指向一种境界,是佛的法身之呈现。印度佛教传入中土,所传的即是此如来藏,故中国大乘八宗无不依此建立起来。(7)
虽然关于大乘佛教三系划分的观点,特别是关于如来藏思想的评判和论争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大乘三系的划分对于我们概括地认识中国佛教诸宗的一些差异还是比较方便和实用的。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区别和划分只是相对的,如中观思想对于天台、华严、禅宗也都有所影响,而唯识思想作为佛教哲学的主流,它几乎贯穿于所有佛学宗派之中。
在我国,大小乘佛教几乎是同时传入。然而,就佛教传入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小乘佛教虽也出现过一些学派和学者,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大乘佛教在我国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出现了中国化的大乘佛教“八宗”,即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律宗。
在中国佛教八宗之中,“三论宗”、“唯识宗”虽然也带有中国化的思想烙印,并且曾通过中国向东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但总体而言此二宗较多地保持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理论色彩:东晋僧肇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文,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思想作了通俗、准确的阐发,并最后形成了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中观学的思想;而唐初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回国后大力弘扬无著、世亲的思想,译出《唯识三十论》以及护法、难陀等十家解释“唯识”义的《成唯识论》一书,其大弟子窥基又著《成唯识论述记》等,从而创立了“唯识宗”,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唯识)的思想。正因如此,这两大宗派在中国本土的传承历史和影响,不及其余各大宗派。而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其他大佛教宗派皆比较突出“如来藏”的观念和思想,这些宗派及其思想学说在中国社会的传承和影响则较为深远一些,可视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