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期的佛教学说主要探讨人生的真谛,如“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论题和观点最终主要指向人生烦恼的解脱,但佛教的教义,从一开始就未离开其鲜明独特的世界观(宇宙观)而立论。如所谓“诸行无常”、“一切皆苦”,即是依据于“缘起”与“性空”的世界观。而在原始佛教之后,部派佛教的出现,特别是随着大乘佛教的演变和发展,佛教的宇宙观、世界观学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佛教独特的理性精神和丰富、精致的概念论证系统,在佛教的世界观中所蕴含的辩证法的内涵亦十分突出。
汉语词汇里原来只有“宇宙”,而无“世界”。汉语的“世界”一词最早亦源于佛教。“世界”的梵文为lokadhatu,音译“路迦驮睹”,意谓可毁坏之处所,略称“界”,亦即众生居住所依处,如山川国土等。具体说来包含了时间、空间两方面的含义。据《楞严经》卷四载,“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南西北,中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1)即于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场所定位之意。(www.xing528.com)
古代印度依须弥山之说成立宇宙论,即以须弥山为中心,加上围绕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四天下)及日月,合为一单位,称为一世界。早期佛教也接受了这一学说,如《大楼炭经》、《长阿含经》、《起世经》等均记载,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即一世界。故早期佛教的“世界”主要是指三界之内的尘世间。后来大乘佛教的世界观有了较大的变化,如华严宗所说佛之境界——“莲华藏世界”,净土宗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等,把佛教所追求的理想——出世间的佛国世界也包括在“世界”一语中。
本章所说的“世界”观,主要指佛教所说的众生(六道)所处的三界之内的尘世间,另外也对佛教所谓出世间的佛国世界(净土)作简单介绍。在叙述分析时,则依现代哲学的世界观(宇宙观)之模式,从世界(宇宙)的产生、发展和构成等为框架分别探讨佛教的世界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