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中国佛教文化

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中国佛教文化

时间:2024-10-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者。国王得知后,急派大臣带太子的五名侍者前往追赶。图1释迦牟尼菩提悟道释迦牟尼证道之后,便来到鹿野苑首先度化了中途离开他的乔陈如等五名侍者,这在佛教史上被称为“初转法轮”。乔陈如等五人便成为佛教的首批僧侣——五“比丘”。

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中国佛教文化

第二节 释迦牟尼佛教的创立

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又称释迦世尊;“释迦”为种族名,强勇之意,“牟尼”为能仁、忍之意。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者。因其觉圆德备,世人共尊之“佛陀”(觉者)、“世尊”。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可归结为“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灭。

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母亲为摩耶夫人。相传在公元前566年,王后摩耶夫人45岁时方有身孕。在其回娘家途中,经迦毗罗卫城外的蓝毗尼园,在一株娑罗树(即无忧树)下,太子由其右胁降生。因太子降生时瑞应殊异,遂为之取名“悉达多”(吉祥之意)。太子生后七日,母亲摩耶夫人即不幸命终,于是太子便由其姨母摩诃波者波扶养。太子少年时期接受了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习《吠陀》经典和五明。成年后与觉善王女耶输陀罗结婚,并生有一子。

乔达摩太子性好沉思冥想。据说他第一次思索人生是在阎浮树(即思索之树)下默想人间的苦难。20岁时便时常离家外出寻师访友,以探索人生之真谛。由于得不到问题的答案,太子感到十分苦恼,便于29岁时发愿出家学道:于是剪去头发,脱下身上华丽服装,骑上心爱的白马犍陟悄悄离开王宫,出家修行去了。国王得知后,急派大臣带太子的五名侍者前往追赶。但太子立志修行,不为所动,大臣只好留下乔陈如等五人侍从太子,照顾其起居,助其修行。

太子领着五人先至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以其诚意感动了频婆娑罗王;又拜访了许多苦修禅定禅师,结果仍然一无所获。当时印度思想界流行一种说法:摩擦湿木不能生火,但摩擦干木可以取火。人身亦须经过苦行,清除体液,才能得道。于是,太子便来到尼连禅河西岸的优楼频罗村的苦行林中,开始了苦行生活。他逐渐减少食物,直至每日仅食一粒,后来七日方进一餐。他穿鹿皮及树皮,睡在荆棘或鹿粪之上。他废寝忘食,为的是静坐思维。如此苦行六年,身形消瘦,如同枯木,仍然一无所获。太子转念一想,看来苦行无益,不如放弃苦行。于是离开了苦行林,先到尼连禅河里洗净身躯,接受了林中牧羊女供养的乳糜,然后走到十余里外的一棵毕钵罗树(菩提树)下结跏趺坐,并发誓:“不成正觉,誓不起坐。”经过七日七夜(一说为49日),至十二月初八日晨,太子目睹明星,心中豁然大悟:证得苦、集、灭、道四“圣谛”。由此过去、现在、未来及一切时空障碍已不复存在,心中的一切疑惑已全部澄清。这一年,他35岁。

图1 释迦牟尼菩提悟道(www.xing528.com)

释迦牟尼证道之后,便来到鹿野苑首先度化了中途离开他的乔陈如等五名侍者,这在佛教史上被称为“初转法轮”。乔陈如等五人便成为佛教的首批僧侣——五“比丘”。为什么称为“比丘”呢?原来所谓比丘又称“芘刍”,是原产于热带的一种植物,它具有体性柔软、引蔓旁布、声香远闻、能疗疼痛和不背日光等优点,佛陀要求僧众宽容忍耐、刻苦修行,与上述优点相似,故称之为“比丘”。

佛成道后,其生活很有规律:黎明起床,坐禅静思。近中午时,外出乞食。午饭后至聚落外的静寂处坐禅。黄昏为弟子说法,或向聚落外的俗人传教,一直到晚上。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漫游布道,雨季则停止旅行三个月,称为“伐沙”(坐夏)。佛陀的生活方式是早年僧侣的生活缩影,也是后来佛教戒律的雏形。

佛陀成道前,主要由北向南行寻道求法;成道后则由南向北行向世人传播教义,其所行之路皆为商道。由此可见,佛陀并未像一般人所想象的消极避世。而且,佛陀在传教时得到了很多贵族和商人的支持,有位国王为之建立“竹林精舍”,作为佛陀说法的场所。为约束僧众,在佛陀的僧团中也渐有戒律的制定。由于佛陀智慧超群,佛教的教义深刻,故而佛陀的教团发展十分迅速,许多外道智者及贵族子弟也纷纷前来皈依。在婆罗门教的信徒中,有舍利弗及大目犍连等,是在闻听佛教陀的教义后,转而皈依佛门。著名的迦叶三兄弟、阿难陀、阿加律诸王子也都从佛出家。佛陀之子罗侯罗也剃度出家。鉴于罗侯罗年龄过小,世尊乃为制定“沙弥戒”,是为僧团中有沙弥之始。

后来,在佛陀的众多第子之中,形成了著名的“十大弟子”,他们分别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解空第一的须菩提,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论义第一的摩诃迦旃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持戒第一的优婆离和密行第一的罗侯罗。佛陀的十大弟子,在佛教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们也为佛教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世尊如是说法45年,度人无数,说经300余会。当他80岁时,自觉世寿将尽,便离王舍城北去,来到中天竺末罗国的拘尸那城,已是疾病交加。他躺卧在跋提河边一棵娑罗双树间辅设的绳床上,作最后的说法(即《大般涅槃经》)毕,头北面西,右胁而卧,向其弟子作最后的嘱托:“依法不依人”,便安详地示寂涅槃。经七日荼毗,得舍利无数,天竺诸国王分取佛舍利,各起塔供养之。这一年,按南传佛教的说法,为公元544年。(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