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旅游资源的绿色分类与保护
1.什么样的旅游资源才算绿色
现有的旅游资源分类总体上主要考虑了其成因属性和市场吸引力,其间虽然含有一些可持续应用的内容,但不完整、不系统。旅游资源绿色分类的原则整体上就是可持续利用发展原则,可分解为以下几个部分。
(1)保护原则。可持续发展首先表现为资源存在的持续,即不能受到毁灭性和不可逆性的破坏;其次是利用的持续,利用只能是有限度的。旅游资源作为自然与文化的遗产,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独特和无可替代性、不可再逆性,非人工再造和不可重现性,整体上不可再生。所以,无论是国际组织的文件、法规,还是国内的文件、法律都表明,旅游资源的保护是首要的。比如,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世界遗产公约是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以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机制;为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古迹、碑雕和碑画、建筑群、考古地址、自然面貌和动物与植物的生存环境提供紧急和长期的保护。《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指出,风景名胜区的作用主要是: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发展旅游事业,丰富文化生活;开展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基本国策是确定一个国家发展方向的立国之策。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环境保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更暗含了环境恶化到了威胁生存的程度。我国政府已把风景资源与矿产、土地、草原、森林、生物、野生动植物、水、海洋和气候一道列为十大予以保护的资源。它具有美学观赏、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和存在价值以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任何其他资源不能相比和替代的。保护以旅游资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为标准,包括生态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景观的文化审美等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旅游价值原则。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旅游价值,主要通过它蕴涵的美、古、名、特、奇等属性的差别而表现出整体价值的级差,即具有环境美、艺术美、科学文化功能、历史价值功能等的层次差别。这种差别同时是其保护力度层次差别的依据。
四川卧龙保护区的熊猫
(3)经济效益原则。可持续发展承认发展的必要性,合理的发展有利于持久的保护,保护又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经济性也是所有资源的一个共有属性,旅游资源旅游价值越大,吸引力越强,所蕴涵的潜在经济价值越大。
旅游资源的绿色分类是以环境价值评估为依据和基础的,它不同于工业和农业资源的评估。工业资源是评估其品位和储存量、开采量及开采条件,然后作价得出潜在的经济价值。农业资源类似于工业资源的评价。而所有的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最根本的不是经济效益评估,而是按照珍稀、古老、典型、历史、多样性等指标评价或生态环境效益突出,或美学艺术价值突出,或社会历史价值突出,或科学文化价值突出,或现代成就价值突出。这些价值在地域上和时间上常常相互叠加烘托,使得它们整合后的价值成倍增长,更加凸显。旅游资源开发中,潜在的经济价值是依存于前述价值之上的,或者说经济价值以前述的价值为资源而利用,这犹如生物学上的寄生现象,所以可以把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看做一种“寄生价值”。深知这一点,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至关重要的。承认所有旅游资源是可以开发利用的,但这种利用应受到一定的限制,只是“其接待量必须限制在其容量所承受的范围,以便其自然构造物和文化信息得以保存”。
2.旅游资源的绿色分类
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端是保护,另一端是发展,它们依靠旅游资源的价值为中介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协调性的有机发展模式,即非经济价值越高——保护级别越高——旅游吸引力越强——旅游经济潜在价值越大。根据这一模式,旅游资源的绿色分类有以下几种方法。
(1)保护价值——旅游吸引分类。《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具有代表不同地带的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www.xing528.com)
②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③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④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岩溶、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历史遗迹和重要水源地。
⑤经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定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主要有资源管理型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型自然保护区、科研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型自然保护区、文化景观型保护区等。
(2)根据保护强度——价值层次分类。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观赏、游览条件及文化或科学价值,根据法律规定的标准和程序,经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的总称。
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旅游、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
事实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从保护强度的角度来看,各有侧重。
(3)根据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度划分。如果把地球45亿年的历史比做一天的话,人类不过是一天24小时中最后那不到一分钟里的奇迹生命,而这种生命对地球非持续影响主要是工业革命以后,在时间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两百多年。所以,地球在人类之前可以被视做是原生的和纯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共同发展目标,基本的思路是借助科学与技术,“纠正工业文明的偏差”。经济物质摩天大厦上的人们不能离地越来越远,而是需要更坚固的“地基”,人的头、手脚乃至灵魂仍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更需要融入自然中。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互衬托,相映生辉,二者结合的景观质量高于单项资源的景观质量。比如峨眉山的遇仙寺,它因形借势,借洞立意,将寺庙建筑与自然岩洞融为一体。遇仙寺位于仙峰寺和洗像池的中间。这是一块弹丸之地,四处悬崖峭壁。上下都很险,上行是直插云霄的钻天坡,下行是深邃莫测七绕八转十三道拐的长寿坡。从地理位置看,这儿正是稍息继行之地,但又不能修建太大的建筑体。这儿有一个虽然不太深但却有几分秘妙的岩洞。聪明的古代建筑师便靠山岩修筑寺庙,并将佛堂的中心线正对着岩洞,使岩洞成为佛堂的自然延伸。人们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都必须穿庙而过,庙门却对着“仙洞”,洞内云烟缭绕,佛像隐现其间,恰似“遇仙得道”,遇仙寺便“名副其实”了。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昆明的西山风景区有一山洞让人穿洞而出,在半山崖上观万波碧顷的滇池,使人充分领会这一道教建筑所蕴藏的“别有洞天”的美妙含义。
大溶洞
人文因素与自然旅游资源不和谐的现象在现代旅游开发中时有发生,被报道的例子也不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