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文物保护工作
【概述】2010年,全省文物保护工作在大遗址保护、关中—天水经济区华夏历史文化基地建设、长城资源调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和文物保护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遗址保护工作
【秦始皇陵、汉长安城、梁带村遗址文物保护规划颁布实施】7月8日,代省长赵正永主持召开省政府第十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梁带村遗址保护规划。会议指出,做好大遗址保护工作,不仅是陕西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和民族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会议强调,制定和实施大遗址保护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把加强保护与科学利用结合起来,实现遗址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做到遗址保护与城乡建设的有机统一,特别要通过对秦始皇陵和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利用,彰显历史文化魅力,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促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同时会议要求相关市政府按照三个保护规划,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发展软实力作出应有贡献。
其中,根据新规划,秦始皇陵的总体保护范围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东,南至骊山的望峰及西临快速干道,北至新丰塬边缘及玉川河,东至兵马俑专用公路及秦兵马俑博物馆馆前区,西至108国道及秦陵村窑池头组东面的现状河沟。重点保护区为陵区内经考古勘探已经确认的遗址分布范围,总面积有2.74平方公里;一般保护区则是潜在的遗址分布区域,总面积有17.58平方公里。规划的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为15.52平方公里。
省政府于8月9日下发通知(陕政函【2010】131号),批准公布三处规划。
【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建成开园】9月3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举行隆重的开园仪式,中共陕西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当地驻军、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等有关方面的领导和各界代表出席开园仪式。省文物局局长赵荣主持开园仪式。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秦始皇遗址公园建设,评价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是全国最早开始建设的考古遗址公园之一,具有鲜明的开创性和示范性。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必将成为陕西省特有的文化地标,在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必将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的典型范例。他要求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开放后,仍要将加强考古工作和文化遗存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加强科学研究,通过持续、科学、高水平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世人展示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希望陕西省和西安市在国家文物局与陕西省政府签署的合作共建框架协议的指导下,以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开放为契机,进一步落实大遗址保护“西安共识”的精神,不断推进西安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让陕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成为促进陕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陕西省政府副省长景俊海讲话指出,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开放,既是加强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又是促进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希望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快大遗址保护进程,充分发挥陕西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为全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探索新的道路,为实现建设西部强省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开园仪式特别邀请了五位农民代表为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开园揭幕。陕西省人民政府代省长赵正永宣布:“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正式开园!”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赵乐际共同为秦始皇帝陵世界文化遗产碑揭幕。
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征用土地3386亩(1984年征地484亩,本次新征2902亩)。征地拆迁区域涉及5个村委会,23个村民小组,1039户村民和26个企事业单位,拆迁总面积48万平方米。建设项目累计到位资金5878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拨款15000万元,陕西省预算资金拨款5500万元;陕西省文物局专项拨款2300万元,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自筹资金35985万元。截至2010年8月31日,累计完成项目建设资金56513.87万元。
【大明宫遗址公园建成对外开放】9月30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并正式开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沃伦·萨奇,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际,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赵正永,省政协主席马中平,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魏民洲,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杨永茂,副主任刘维隆,副省长郑小明、景俊海,国家旅游局纪检组长刘金平,国家环保部西北督察中心主任汪冬青,西安市政协主席程群力以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出席。西安市市长陈宝根主持开园仪式。赵正永致辞指出,近年来,西安市以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以推进唐皇城复兴计划为抓手,成功实施的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探索了促进城市现代化与大遗址保护和谐共生的一种新模式,成为传承历史、延续文明的一项文化复兴工程和提升城市整体实力和市民生活水平的一大民心工程,对于全省乃至国内外的大遗址保护工作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希望全省上下一如既往地支持西安的大遗址保护工作,推动全省以周秦汉唐为重点的大遗址保护工作不断发展,积极打造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加快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为建设西部强省提供文化支撑,为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贡献。单霁翔在开园仪式上讲话指出,通过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深切感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和西安市委、市政府保护大遗址的坚强决心,看到了西安民众为大遗址保护作出的巨大贡献。实践证明,考古遗址保护和考古公园建设的成果惠及了城市环境建设,惠及了民众现实生活,证明了文化遗产不代表落后,不代表贫穷,不代表脏乱,遗址公园能够成为城市最美丽的文化景观,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环境贡献最大的地方。
大明宫遗址公园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其中用于遗址公园范围内占压遗址建筑的拆迁和居民的安置90亿元,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建设项目30亿元。遗址公园范围内征用集体土地3818.29亩,收回国有土地1621.56亩,拆迁各类建筑物约350万平方米。搬迁人口10余万人。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本年,编制并上报审批了《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方案》;开展了未央宫前殿遗址考古勘探,完成未央宫前殿遗址南部、东部的苗木搬迁和遗址区域的土地测量以及未央宫前殿遗址的围栏保护建设;组织中科院汉城考古队进行未央宫遗址区域的考古放线、定点和考古勘探工作;实施了霸城门至清明门段城墙遗址的隔离保护工程,经过前期的清除杂草、隔离城墙边界、加固城墙等措施,城墙施工进度300余米;实施长乐宫4号、5号建筑遗址本体保护工程,进行遗址本体的环境温湿度监测、收集相关数据。已完成长乐宫5号遗址的本体保护,4号遗址尚进行部分遗址的保护试验工作。协调解决长乐宫4号、5号、6号建筑遗址的征地工作,完成并签署征地协议,共征地约38亩。积极推进未央宫汉代道路保护一期工程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完成该项目的初步设计图、施工图、技术规范、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及国内国外审核程序,完成工程施工和监理的招标工作;完成内、外部监测工作和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完成该项目的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的调查摸底、安置地确认、测量工作;完成征地拆迁委托协议的签订工作。
12月1日,未央宫遗址包括未央宫汉代道路保护一期工程、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工程、未央宫前殿遗址区环境整治二期工程等系列保护工程举行开工仪式。该工程是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专项保护和省、市重点建设工程,也是我国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点项目。
【汉阳陵文物保护环境监测项目】本年,与西安元智公司正式签订了汉阳陵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工程协议,经过充分的准备工作,4月底完成了设备的安装和调试;5月12日组织召开了“汉阳陵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工程实施汇报会”,监测工程开始正式运行。9月29日召开项目评审会,完成项目验收工作。此外,完成了汉阳陵帝陵南阙门建筑遗址本体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
【陕西3处大遗址入选国家首批考古遗址公园】10月11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国家文物局通过初审、现场考察评分和专家会议评议等环节,依据专家投票结果,最终确定圆明园考古遗址公园等12个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23个项目获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陕西汉阳陵、秦始皇陵、大明宫3处古遗址入选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数量为全国最多、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同时汉长安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获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占全国立项总数的十分之一。10月18日,省文物局就此事举行新闻发布会。
【组建陕西大遗址保护管理协调机构】为了进一步加大陕西省大遗址保护工作力度,加强秦始皇陵、汉阳陵、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促进汉长安城等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推进“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立关中—天水文化经济区华夏历史文化基地,实现资源整合,文化共享,省文物局于3月5日下发通知,决定组建陕西省文物局大遗址保护管理协调办公室。办公室由副局长刘云辉负责,周魁英任办公室主任,人员由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督察与安全保卫处相关人员组成。
关中-天水经济区华夏历史文化基地建设
【陕甘两省签署关天文化遗产保护协议】6月3日,省局和甘肃省文物局签署“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协议”,双方共投资7300万元在甘肃省天水市建设两省共同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科研基地。该基地将以周秦文化考古为重点,联合开展先秦时期文化遗存的专题研究,努力将科研基地创建成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项目《早期秦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实施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陕西省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合作共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框架协议】7月7日,国家文物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合作共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框架协议》,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陕西省人民政府代省长赵正永分别代表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在协议书上签字。根据框架协议书,国家文物局将积极指导陕西编制基地建设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库,围绕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及红色文化,实施一批重点文化遗产项目,并在编制国家文物事业“十二五”规划中给予更多倾斜。陕西将制定完善投融资、项目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等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和服务于历史文化基地建设工作。该协议的签订,对于陕西省建设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组织编制《关中—天水经济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按照国家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了实现“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的建设目标,省局委托陕西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关中—天水经济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截至年底,已经完成《关中—天水经济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大纲》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建设规划(陕西省区域)》,购置了规划所需的卫星地形图,编制了关天经济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库,并列入国家文物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省区共建彰显华夏农业文明基地】5月26日,省文物局与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在杨凌签署合作共建杨凌彰显华夏农业文明基地协议,并正式启动杨凌隋泰陵、古邰国遗址考古调查工作。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梁宏贤和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分别致辞并在协议书上签字。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隋泰陵遗址公园、古邰国遗址公园、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将隋泰陵遗址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负责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项目建设,省文物局将在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征集、陈列、安防、技防等方面给予支持,负责做好隋泰陵遗址公园项目和古邰国遗址公园项目的考古工作。双方决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协商,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不定期互访,定期通报情况,确保将建设杨凌彰显华夏农业文明基地工作落到实处。
【召开关天经济区秦文化研讨会】10月18日,“关中—天水经济区秦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此次研讨会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杨惠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白云翔、中国文物报社总编张自成等出席了此次会议。赵荣在开幕致辞中就落实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中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两省在文物领域的合作及秦文化研究方面提出了重要意见,强调在彰显华夏文明基地建设思路方面,一定要“考古先行、主动介入、加强保护、充分利用”。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召开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主任会议】3月30日,省文物局组织召开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主任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精神,总结了陕西省2009年文物普查工作取得的成果,结合陕西实际,安排部署了2010年文物普查重点工作。
【文物普查数据整理工作】按照国家文物局普查办要求将长城资源调查成果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陕西省及时进行安排部署。5月底,榆林、延安、渭南三市完成了长城资源调查数据转填《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的相关工作。11月,省局组织召开了文物普查数据整理座谈会,讨论国家百大普查新发现的申报、普查数据整理录入等工作,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布置。12月15日在省考古研究院召开专题专家座谈会,讨论制定普查文物点认定、定量和命名等有关方案,保证了文物普查数据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省政府召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扩大)会议】7月15日,省政府召开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会议由副省长景俊海主持,赵荣汇报了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展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省财政厅、榆林市政府汇报了第二阶段的文物普查工作,介绍了各自的做法和经验。景俊海传达了国务院6月22日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精神,并就做好陕西省文物普查工作做了重要讲话。景俊海充分肯定了省前一阶段文物普查取得的成绩,强调要求各级政府和省级相关部门要善始善终做好文物普查第三阶段的资料整理、汇总、上报和发布等工作;要投入足额经费,充实人员力量,确保普查质量,迎接国家组织的实地调查阶段整体验收;要切实做好新发现文物点的保护利用工作;要加强研究,系统策划,深入挖掘文物所代表的历史文化,积极科学合理利用普查成果,确保圆满完成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各项任务。省政府副秘书长史健生,省级相关部门、省军区,各设区市主管文物工作的领导、文物主管部门领导和文物处(科)长,省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成员参加了会议。
【国家文物局验收我省文物普查电子数据】8月14日,国家文物局普查办数据验收组对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电子数据进行校验和接收,此次校验内容包括:普查数据清点、普查数据汇总、汇总管理系统验收三个方面。经校验,验收组认为:陕西省各普查基本单元数据填写规范,与自查报告数量相符,数据运行正常,整体数据质量符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标准规范的要求。
【我省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整体通过国家验收】8月17—20日,由国家文物局普查办主任刘小和带队的验收专家组赴陕西省检查验收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验收组到延安市宝塔区、志丹县、吴起县,榆林市佳县、榆阳区,考察延安革命旧址多处和刘志丹陵园、统万城、白云山、方塌杜梨峁、镇北台、红石峡、烂庙梁等文物点,了解了大量普查实况,认真听取两市汇报,审阅各地的报表材料,采用GPS定位仪复测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审核登记表的准确性。使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汇总管理系统对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数量、各普查基本单元普查数据、电子地图等进行了查验。经全面调查了解和审核,专家组认为陕西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组织得力,措施得当,质量控制较好,符合国家文物普查相关规定,通过整体验收。
【普查标本库建成并投入使用】在2009年文物普查标本库建设的基础上,本年继续完善标本库的设施,建立健全标本库相关规定,研发了《文物普查标本登录检索系统》软件,使普查标本的数据化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2010年全面完成了全省107县(市、区)的标本入库工作,使文物普查标本库真正成为标本收藏保管、学术研究、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
【组织编制我省文物普查丛书】在两年的实地调查结束后,省局迅速将文物普查的活动以编书的形式记录下来,编撰出版了《踏遍青山》一书。该书是一部关于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阶段的大型纪实文集,分上下两卷。上卷为工作卷,下卷为人物卷。收录了1700余幅照片,80余万字,有300多位实际踏勘者参与写作,反映了陕西普查人在实地调查中“穿越历史,踏遍青山,艰难求真,人文精进”的精神追求。此外,榆林、延安等市也已分别出版了专题普查丛书。
长城资源调查工作(www.xing528.com)
【早期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和陕西工作实际,陕西省早期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从2009年开始,截至2010年11月底,率先全面完成了早期长城的田野调查任务。共调查早期长城621千米(其中魏长城145千米),确认相关遗存615处,数量和长度居全国前列。新发现遗迹441处,墙体256千米,居全国首位。
2010年陕西省长城调查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0年元月至4月,主要组织相关单位对2009年在榆林、延安、铜川、渭南等市进行的陕西省早期长城资源的调查资料进行整理,整理调查登记表874份。第二阶段,从2010年5月至11月,集中对陕西魏长城进行了重点调查,共调查渭南市5个县区、延安市3个县区和铜川市1个县区境内的魏长城遗存。经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陕西省完成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确认陕西省全面完成了早期长城调查任务。
2010年4月,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陕西省早期长城资源调查第一阶段工作进行了验收。8月3—4日,省文物局邀请国家文物局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组及省内外专家,对陕西魏长城资源调查工作进行了中期检查和专家讨论,专家组实地考察了韩城、大荔、合阳等市、县境内的魏长城遗址,充分肯定了调查队的工作,尤其对陕西将资源调查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进行的工作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后期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长城调查报告编写】本年度,完成了《陕西省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报告》,已上报国家文物局。《陕西明长城调查报告(营堡卷)》编撰完成,已经与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即将付梓印刷。《陕西明长城调查报告(墙体卷)》资料尚在整理和编撰中。
【长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本年,编制完成了陕西省长城保护“十二五”计划并上报国家文物局。启动了陕西段明长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国家文物局立项要求,省局组织陕西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等单位着手编制《陕西省明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为了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陕西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北大学对榆林市定边县、延安市吴起县境内明长城又进行了实地勘察,完成了定边、吴起阶段性保护规划。省局两次组织专家和相关单位对两县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讨论,确定了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实施明长城陕西段分县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思路,力求实现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使长城保护本体完整与环境风貌完整性并重,为今后的遗址保护维修提供科学的、规范的指导。编制完成了榆林镇北台款贡城、榆阳区建安堡、牛家梁—芹河段长城保护方案,并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
【组建省文物保护及博物馆建设专家咨询评审委员会】为了适应国家文物局下放陕西省审批权限工作的需要,按照《文物保护工程审批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陕西省组建成立了陕西省文物保护及博物馆建设专家咨询评审委员会,并于6月8日举行了成立大会。委员会由省内具有相应高级职称的文物保护、古建修缮、文物考古、建筑规划、工程结构等方面的80多名专家组成,分为文物保护规划、保护维修工程、文物保护技术、工程设施和岩土工程、博物馆建设五个专家组,将对陕西省文物保护及博物馆建设的项目进行咨询评审,为省局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评审范围主要包括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方案、保护设施、专项保护技术方案、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建设项目、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资质、博物馆建设及其他依照法律法规需要省级文物主管部门行政审批的有关文物保护与建设项目;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变更、技术难题,重要工序等进行技术指导和动态实时咨询与评审;承担重大项目的前期调研,对地震、洪水、滑坡等突发灾害事件的调查评估工作,以及次生灾害预测分析等内容。省局委托陕西省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代行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职能,具体负责组织安排专家进行项目咨询与评审工作,汇总综合专家评审意见,形成评审结论,同时负责评审委员会日常工作。专家咨询评审委员会的组建成立,标志着陕西省文物保护及博物馆建设项目的宏观管理和决策,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召开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管理座谈会】2010年2月5日,在陕西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由陕西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西安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有限公司承办,在省文研院召开了“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管理座谈会”。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副处长赵强、督察与安全保卫处副处长林建群、省内具有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二级资质以上的九家单位的法人代表与技术负责人近30人参加了座谈会。与会代表结合各自企业实际,从资质管理、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构建和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
【文保工程资质评审工作】2010年8月,省文物局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资质申报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第二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乙级以下)和施工单位(二级以下)资质审核、评定工作。11月22日,省文物局组织召开陕西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评审会,在各市行政主管部门的初审推荐基础上,经专家评审,会议研究和公示等程序,确定陕西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乙级资质单位8家,丙级1家;确定第二批文物保护工程二级施工资质单位5家,三级7家,暂定级1家。目前,陕西省已经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单位17家,其中甲级资质单位4家、乙级资质单位10家、丙级资质单位3家。有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单位26家,其中一级资质单位5家、二级资质单位8家、三级资质单位11家、暂定级2家,逐步形成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的社会市场竞争机制,为文物保护工程规范化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组织完成第四批文物保护工程甲级、一级资质单位申报,陕西古迹遗址保护研究中心被国家文物局批准授予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单位。
【开展受灾文保单位抢险工作】本年,因强降雨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陕西省共有112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5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发生灾情,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灾情发生后,省文物局高度重视,紧急安排部署防洪救灾工作。一是紧急下发了《关于加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文物部门及文博单位紧急展开检查,及时排除隐患,确保人员和文物安全。二是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第一时间与各地市文物部门联系,了解灾情及文物受损情况。三是及时开展文物灾情调查,省局派出专家组专程赴灾情较重的安康、商洛市了解灾情。四是及时将有关灾情上报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五是积极筹措经费,挤出400多万元资金用于开展救灾抢险工作。六是组织编制《陕西省2010年洪涝灾害文物抢救保护修复专项规划》。
2010年8月31日至9月5日,省文物局组织文物保护、古建维修、岩土工程等方面专家赴洪涝泥石流灾害较重的安康市进行灾情调查和评估。检查组先后察看了平利县文物库房和汉阴明城墙、三沈纪念馆,岚皋县太平桥、双丰桥—禁赌碑、莲花寺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受灾情况,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及加强管理的建议与意见。
【西安地铁建设项目文保工作】本年,编制完成了西安地铁一号线穿越玉祥门、朝阳门文物保护方案,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1月26日,省文物局组织召开了西安地铁三号线文物保护专家讨论会,对三号线线路走向、站点设置以及线路涉及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等进行了深入研讨。按照专家意见,完成了西安地铁三号线文物保护方案,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并批复同意。召开了西安地铁四、六号线建设项目论证会。
【编报各类年度项目及经费计划】完成了2010年省级文物保护经费计划、2010年国家文物保护专项经费计划和大遗址保护经费计划的编制申报。本年共争取各方资金16711万元,其中国家文物局大遗址经费7270万元,国家文物局专项补助经费2491万元(总3332万元)。国家发改委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经费2356万元(西安三学街440万、汉中东关历史文化街区488万元、米脂杨家沟404万元、韩城市历史文化街区1024万元)。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经费2100万元(汉长安城重要段落保护及申遗区域环境整治)。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经费2494万元(大明宫保护性设施1520万元、韩城市文庙保护设施625万元、东营庙保护设施349万元)。
【规划修缮方案编制评审与文物工程实施】2010年,编制完成《周原遗址保护规划》、《统万城遗址保护规划》、《昭陵保护规划》、《耀州文庙保护规划》、《耀州区神德寺塔保护规划》、《药王山石刻保护规划(大纲)》和《麟州故城保护规划》并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国家文物局批准顺陵、耀州文庙、神德寺塔3个保护规划,同意药王山石刻、安陵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立项。按照《文物保护工程审批管理办法》,向国家文物局上报兴教寺塔、志丹红军抗日大学旧址、武侯墓、丰图义仓、清凉山新闻旧址、中央党校大礼堂旧址、易俗社剧场、白云山古建群、西安清真寺等保护维修工程立项,批复西安清真寺、中央党校大礼堂、白云山庙古建筑群、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旧址、志丹县抗日红军大学旧址、武侯墓、兴教寺塔、易俗社剧场等9项立项。上报汉阳陵南阙门遗址保护方案、汉阳陵司马道跨铁路桥方案、汉长安城直城门遗址保护方案、华严寺塔护坡抢险加固方案以及大明宫重玄门、玄武门、三清殿、中轴广场、大福殿、丹凤门、望仙台、紫宸殿、游客服务中心、宫门宫墙遗址等保护展示方案等16个,国家文物局批复含光门遗址、西安事变指挥部、西安事变旧址新城黄楼、大明宫丹凤门遗址、玄武门遗址、汉阳陵司马道跨铁路桥工程、汉阳陵南阙门遗址等9个保护方案。
本年度,省文物局批复旬阳西城门、杨泗庙、白河张氏民居、扶风温家大院、凤翔周氏民宅、华阴关帝庙、子洲南丰寨、山阳骡帮会馆、延长南禅寺、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略阳江神庙、岚皋双丰桥禁赌碑等保护维修方案24项;核准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未央宫道路一期工程、秦陵遗址公园保护围墙、白莲榭迁移等保护工程4项;批准韩城东营庙、庆善寺、山阳骡帮会馆、禹王宫、榆林卫城南城墙加固等5项工程开工实施。组织验收了略阳紫云宫、安康文庙大成殿、西安事变旧址张学良公馆、杨虎城公馆、汉阴菩萨泉戏楼、石泉禹王宫、江西会馆等文物保护工程。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核查陕西拟申报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月3—7日,国家文物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评审专家组来陕,对拟申报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实性、文化内涵和保存现状进行实地核查。专家组在陕检查分为地上、地下两个组,地上组核查了韩城庆善寺大佛殿、紫云观三清殿、毓秀桥、东营庙、国家授时中心蒲城授时台旧址、蒲城文庙、蒲城清代考院、穆家堰民居、西北一印旧址、船帮会馆10处保护单位;地下组核查了千阳尚家岭遗址、陈仓区桥镇遗址、靖边县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地、横山县张家湾寨山遗址、银州故城和榆阳区烂庙梁遗址6处保护单位。专家组听取了申报工作汇报,查阅了相关资料,实地踏勘了现场,一致认为拟申报的保护单位情况与申报材料一致,基本具备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与价值。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工作】按照国家文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安排部署,上年,省文物局会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了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的申报工作,经专家审核、筛选,推荐商洛市镇安县云盖寺镇、山阳县漫川关镇、柞水县凤凰镇、安康市旬阳县蜀河镇、汉阴县双河口镇、白河县城关镇、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西安市户县祖庵镇八个镇参与评选。本年,经国家文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评,陕西省宁强青木川古镇、商洛柞水凤凰古镇荣获“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称号”。
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工作
2010年,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主要是实施文物保护、环境整治工程,规范和完善档案资料,组织开展宣传活动。
【报送申遗文本补充资料】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省局组织有关单位向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丝路申遗文本编制单位)报送了陕西省申遗文本补充资料。
【申遗点文物保护工程】本年度,为配合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开展了大明宫、汉长安城、法门寺地宫、张骞墓等申遗文物点文物保护工程;继续实施乾陵无字碑及述圣记碑与其他石刻文物的保护。完成了茂陵本体围栏式保护工程,彬县大佛寺木楼加固支撑工程,完成实施了张骞墓石刻文物保护修复及法门寺地宫排水等保护工程。完成了《含光门遗址病害抢救性治理方案》的报审工作,并组织实施。至年底该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在施工过程中涵盖了GB材料(双重沉淀法加固),松动脱落夯土层的回位修复,及一种刚性、韧性、防腐与遗址夯土兼容粘结的新型锚杆材料三项发明专利,增加了土遗址保护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手段。
【申遗点环境整治工作】本年,按照申遗的要求,各申遗文物点所在地政府已完成了环境整治方案。其中,西市遗址博物馆周边的环境整治现已基本完成;兴庆宫遗址、兴教寺、大秦寺、鸠摩罗什塔等4处遗产点已纳入西安市《重点旅游景点周边环境整治项目》正在实施;汉长安城遗址基本完成了未央宫前殿遗址周边环境整治;清真寺、天坛等申遗点的环境整治工程正在实施。咸阳市昭陵、乾陵对核心区内的临建进行了拆除和环境治理,对乾陵内城北门遗址环境整治工作也正在进行;彬县投入资金240万元,在大佛寺东、西两侧进行征地拆迁治理工作。城固县政府投入资金495.93万元实施了张骞墓周边的三线地埋、内外排水、道路拓宽、民居拆迁、超高整改、土地协调征用等各项环境整治工作。
【健全申遗档案制度等工作】本年,省文物局多次组织专家到西安、咸阳、汉中等地指导申遗档案建立等项工作,推动省各申遗点档案建设已进入实质性工作阶段,形成12处20个点的档案建立完善管理机制。各申遗点根据自身情况,一方面结合四有档案,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规范要求逐项建立健全;另一方面,各单位主动到河南、山西、广东、福建等世界文化遗产地学习考察,借鉴遗产地申报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加强档案数字化工作。尤其是加强了申遗点文物保护和环境监测工作,完善了省局遗址类文物保护单位科学监测系统,有力的促进了陕西省丝路申遗工作的开展。
【丝路申遗宣传展览活动】2010年8月16日,首次由西北五省区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大型联合展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各部分展览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较全面地反映我国西北地区自春秋战国至宋元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和丝路文化。另外,为了宣传申遗点的文化内涵,发挥文物单位的社会教育功能,汉长安城、唐大明宫、小雁塔、乾陵、张骞墓等单位均举办了专题展览活动。
【社会各界申遗宣传活动】2010年,来自古城西安各行业的107名骑行爱好者聚集在南门广场,成立了“大明宫文物保护志愿者组织”,他们以骑自行车巡游古城的方式,向广大市民热情宣传“丝路申遗”。他们身穿写有“丝路申遗从我做起”字样的绿马甲,骑着自行车,一边前行,一边向沿途的市民热情宣传“丝路申遗”行动,途中还不时停下来倡议大家去关注那些被遗忘的遗址、流散的文物,帮助文物回家。志愿者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只有7岁。他们高兴地说,向市民宣传“丝路申遗”不仅能提升大家对城市的热爱,还能更好地宣传陕西、宣传中华历史文化。
本年,在省局的大力支持和甘肃等有关省文物局的大力配合下,由《自驾游》杂志社和华商集团发起,中国自驾游主流媒体联盟共同组织了“重走丝绸之路助力跨国申遗”大型采访考察活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陕西电视台、《华商报》、《自驾游》杂志等30多家媒体随团采访报道。从西安到罗马,沿着古丝绸之路,途经8个国家,穿越欧亚大陆,历时55天,穿越15000公里。此次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11月15日,国内50名著名画家组成的“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丝绸之路万里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考察团从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大唐西市出发,正式拉开国内段考察及创作的序幕。该活动国内段途经陕西、甘肃、新疆,国外段途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国主要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