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抟先天易与禅机的关系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生年未详,约百岁左右而卒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秋七月二十二日。按陈抟一生,当唐末五代之乱,时代思潮非常混杂。尤其是儒、释、道三教的内容,正在起相应的变化。陈抟能探得其要,且于反身体验有独得的成就,不愧为划时代的伟大人物。千年来于中国的思想文化有极大影响,宜隆重纪念之。作为道教人物的陈抟,近年来已引起学者的重视,然尚多未加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创造先天易的情况,犹未见有确切的叙述,其实与当时禅师之思想密切相关。陈抟主张以易学使三教合一,于易理禅机的贯通,更有精粹的思路。基本的认识方法,全部说明于自著的名作《观空篇》中,以下特为专论之。
考自唐高祖李渊开国于武德元年(618),亡于唐哀帝天祐四年(907),整个唐室的盛衰过程凡289年。在安史之乱(755)前一百三十余年中,国势基本兴盛。能三教并存,于教义或相互吸收,或相互排斥,不碍其保持各自独立。为上者情有所偏,亦未尝有主一灭二的现象。时有王维(699—759)、李白(701—762)、杜甫(712—770)三位诗人的文思,恰可代表释、道、儒三教的教义而互为挚友,正可反映玄宗时的一般思潮。故研究唐代的三教,早已通观哲理与宗教。在当时的概念,不必分辨儒家是否是宗教、道教是否是道家诸问题。以道教论,根本未注意宋后盛传的龙虎山天师道,其时所谓道教即老子之说。唯能等视儒、释、道三种哲理,庶可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的整体理论。结束安史之乱后,当代宗即位(762),有李鼎祚上其编辑的《周易集解》,自序中论及对《易》的认识,其言曰:“原夫权舆三教,钤键九流,实开国承家修身之正术也。”此因汉代的《易》,已能钤键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九流。及唐代的《易》,进一步能权舆儒、释、道三教。可见由汉及唐,《易》的思想内容正日益扩大而兼及三教。以唐室论,自代宗起衰景毕现,经济基础亦不足兼顾三教的思想,故权舆三教的唐易,未能蔚然成风。且于五十余年后,有韩愈奋起以排佛老(819),实未识权舆三教的整体易理。况唐室开国二百年来(618—819),虽不忘儒术治国,而其认识论每以释老思想为基础,故韩愈之说必归失败。然既起复古思潮,亦难消灭,延续二十余年后,仍有武宗(841—846在位)的灭佛。实经济基础已有崩溃之象,乃不得不归咎于佛教的靡费。虽然,宣宗即位(847)能制止灭佛。惟数年间佛像佛经之损失极难恢复,故信佛之内容不得不随时风而变,由贤首而禅正当其时。一花五叶而禅师辈出,决非偶然。究澄观《疏钞》、李长者《合论》等,早已兼及易象。变而为一花五叶之禅,尤与易象密切相关,是皆为有心之陈抟有以取之者。
此文仅以临济宗言,其源出黄檗的棒喝,棒喝犹阴阳之象。黄檗希运卒于宣宗大中四年(850),而武宗灭佛于会昌五年(845),可喻黄檗之棒,恰起于武宗灭佛前后的客观形势下。其徒临济义玄,卒于懿宗咸通八年(867),已迟十七年,创造临济宗以见佛教禅机之振兴。然正见未出,唐室日衰,临济宗有四宾主与四照用的方法,实为当时是非颠倒、世见混乱的反映。先以四宾主论,义当两仪而四象。凡主为阳,宾为阴;主为是,宾为非。如能主对主相见,则心心相印,不言而喻,故曰:“横按莫邪全正令,太平环宇斩痴顽。”或为主对宾而宾能从主,亦未尝非,此即临济宗觉人之志,故曰:“高提禅师当机用,利物应知语带悲。”或有不辨是非者,反成喧宾夺主,凡以宾对主,庶见时代之黑暗,故曰:“口念弥陀双拄杖,目瞥瞳人不出头。”临济卒后八年(875),又发生黄巢起义,民不聊生,黑暗可喻。更有甚者,世多茫然不知所云者,尚在高谈阔论,故曰:“倚门傍户犹如醉,出言吐气不惭惶。”对言而辩是非,唯多宾对宾。一如唐室君臣,已成尾大不掉病入膏肓之象,安得不衰竭而自待灭亡。然则临济宗之四宾主,时义岂不大矣哉!
进而再论四照用。四照用者,所以以主悟宾之象。推究宾主之异,关键在未悟阴阳。此四照用中之阴阳,犹破我执与法执。如能双破我法,斯可由宾而主。将破之之时,须视宾之所执,执为阴,破之为阳。遇宾执我者,当破其我执而不破其法执,是名“先用后照”,即“夺人不夺境”,诗曰:“是处有芳草(不夺境),满城无故人(夺人)。”或我执已破而尚有法执者,是名“先照后用”,即“夺境不夺人”,诗曰:“上苑花(喻法)已谢,车马尚骈阗(喻人)。”谓花已谢则是,何必尚骈阗以寻花。更有顽钝者,坚执我法,必须照用同时,人境双夺,诗曰:“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反之即能我法双破由宾而主,故为“人境俱不夺”,诗曰:“一片月生海(喻境),几家人上楼(喻人)。”其间由破我法,自然有我法,悟在执与不执而已。上引双夺与俱不夺的诗句,大可玩味。
上述四宾主与四照用,即临济宗旨。文益(885—958)有言:“临济则互换为机。”互换云者,就是易学中阴阳之变。今进一步合观宾主与照用的阴阳,凡四宾主反身自觉为阴,四照用因机觉人为阳,是犹内圣(由宾而主)外王(由双夺而俱不夺)之道。反身则主为阳宾为阴,照用则不夺为阳夺为阴。由是配合阴阳互换,全同先天八卦之次。亦即数十年后,陈抟能画出“先天图”,实有以取诸当时盛传的临济宗之象。详见附图,示于文末。
由图可证临济义玄的思想结构,殊能切合“《易》以道阴阳”之理,依次互换,自然同先天图之次。至于义玄本人,并未画出先天图以示之,宜千余年来,尚未闻有人提及临济宗旨犹先天图之次。而陈抟画出先天图后,亦未言其图所由来。故先天图之源,迄今仍恍惚。且当深入研究陈抟深通三教的思想结构,每有文献不足之感。陈抟是否对佛教教义能深入理解,对禅机之精妙处是否有体验,对临济宗旨是否认识等等,凡此关键问题,皆难肯定。仅以时间核之,当陈抟生前的佛教,要在以禅机为主。陈抟而通三教,不可能不知禅机。准此原则以求诸《佛藏》、《道藏》,约于十年前,不期而于《道藏》所收录南宋初至游子编辑的《道枢》一书中,得陈抟《观空篇》一文。此文未见载入任何书目,故千年来乏人重视。幸而得之而反复详究其内容,庶见此文之思想结构谨严而飘逸。盖深合于其时时代思潮之机,非精通易理、禅机,尤能合诸亲身的体验者,不能成此道教高真之象。故可深信曾慥所录者,的确是当时已盛传百余年的希夷先生之言。以下当阐明其精要,先录未足四百字的原文如下:(www.xing528.com)
希夷先生曰:欲究空之无空,莫若神之与慧,斯太空之蹊也。于是有五空焉。其一曰顽空,何也?虚而不化,滞而不通,阴沉胚浑,清气埋藏而不发,阳虚质朴而不止,其为至愚者也。其二曰性空,何也?虚而不受,静而能清,惟任乎离中之虚,而不知坎中之满。扃其众妙,守于孤阴,终为杳冥之鬼,是为断见者也。其三曰法空,何也?动而不挠,静而能生,块然勿用于潜龙,乾位初通于玄谷,在乎无色无形之中。无事也,无为也,合于天道焉,是为得道之初者也。其四曰真空,何也?知色不色,知空不空,于是真空一变而为真道,真道一变而为真神,真神一变而物无不备矣。是为神仙者也。其五曰不空,何也?天者高且清矣,而有日月星辰焉;地者静且宁也,而有山川草木焉;人者虚且无也,而为仙焉。三者出虚而后成者也。一神变而千神形矣,一气化而九气和矣,故动者静为基,有者无为本,斯亢龙回首之高真者也。(《道枢·观空篇》)
详究此文之奇妙,贵在体验当时认识论最精粹的问题,且能实事求是加以解决。凡经唐五代三百余年的发展,当陈抟生前三教的哲理早已纷纭丛杂,名实难分。陈抟之易,唯一属于能继承李鼎祚的唐易,盖以易象为主。于三教之象,儒曰内圣外王,释曰自觉觉他,道曰自度度他,各有其相似的阴阳整体理论。合诸易象的分类法,向内反身属阴,向外对境属阳,阴阳之实,则以认识空有为本。要在已识太空之蹊,乃可空之无空,空与无空指由我及境言。且陈抟由体验所得的方法,有神与慧二者。此二者的作用,慧以破执,神以为主。曰内圣、自觉、自度者,用以破我执,于无慧者反以生我执。曰外王、觉他、度他者,用以破法执,于无慧者反以生法执。且不论我、法,无慧者其执愈破愈多。此见照用的方法,必须有慧方能喻之。更以神言,要识空之无空而为主,贵在以主对宾,照用及时,促使宾能有神。宾有神而为主,自然形成主对主的“太平环宇斩痴顽”,方能使人类社会永在进化中。反之主而无神,则喧宾夺主而退化成宾对宾的“出言吐气不惭惶”,其象何能认识空之无空。故陈抟提出“神之与慧”以达空有之辨,由以会通临济宗旨,且尚不限于一叶云。
进而具体明其太空之蹊,凡分五空。五空者曰顽空、性空、法空、真空、不空,循次以进,方能掌握空有之变。且当破双执而认识空,于空的形象,仍当有照用之辨。况认识我、法二执之空后,更当认识空之无空,庶可由宾而主,是即太空之蹊径。一曰“顽空”者,犹严辨空有以执空,不知空之于不空,有可通之机。其为至愚者,尚未知“易以道阴阳”之理。“清气埋藏而不发”无其神,“阳虚质朴而不止”无其慧,治之之道,当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旨。二曰“性空”者,已知阴阳而犹执其一,故曰“惟任乎离中之虚,而不知坎中之满”。既闭其“众妙之门”,何能见“众甫之状”,是诚知阴而不知阳,知鬼而不知神。以佛法言,由小转大,由罗汉而菩萨,正当其时。仅任离火炎上以出世,不识坎水润下以入世,尚未达复卦“出入无疾”之境。三曰“法空”者,在阐明已见法空后的形象,恰当乾初“潜龙勿用”,贵在反身修德以悟之,玄牡之门,谷神居其中。潜初以得道于下丹田,自然合于上丹田的天道。中国传统有天人合一之理,犹佛法之法空。“上林花已谢”,犹在无色无形之中,无事也,无为也。初得道者,正不必“车马尚骈阗”。勿用之用,庶见大用,种子既在,何碍于花开花谢,开谢之法,理当空之。四曰“真空”者,已达“五蕴皆空”之境。“知色不色,知空不空”,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之象,是之谓真空。由真空、真道、真神之阴阳三变,自然成八卦之象。《系辞下》有言:“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物无不备”,是之谓神仙。五曰“不空”者,“妙有”乃生。《说卦》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凡《易》有天地人三才之道。以道观之,当由人而仙,天人已合一之象。以数量喻之,一神而千神,一气而九气,犹十与九的进位制,河洛当之。以认识论言,基于静而动,本于无而有,必须穷理以尽性,庶可有悟。且天下繁啧,瞬息不慎即成亢象,亢龙回首以免悔,唯高真有其至德。曲折之蹊径,毋为茅塞,观空者宜时时惕之。
总上概述五空之象,确已通贯三教。凡内圣的圣,外王的王;自觉觉他的觉,自度度他的度;其空乎?有乎?同乎?异乎?此正陈抟生前所致思的问题。能综合而画出先天图,实含有无穷之理。先天图的伟大作用,当由此以悟之。
附:先天图与临济宗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