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是数字图书馆评价工作的核心,尽管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数字图书馆的评价标准,但是国内外已开始了此方面的研究工作,都在尝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美国Rutgers大学教授Telko Saracevic综合考察了若干种有代表性的数字图书馆定义之后,列举出数字图书馆评价的要素:数字化藏书、数字资源,选择、搜集、收藏,媒体,分布、连接、链接;组织、存储,解释、表示、元数据,管理,保存,存取,物理网络,分布,界面、交互,检索,服务,可用性,服务范围(如传播、传递;帮助、指南),使用、用户、用户群,安全性、保密性、政策、法律问题、许可权,管理、操作、人员,成本、经济性,与其他资源、图书馆或服务的整合与合作。[24]
Elsevier Science公司的Michael Mabe教授从市场营销策略中受到启发,将数字图书馆的成分划分和市场分割相类比,得出数字图书馆由用户(Who)、使用(Why)、馆藏(What)、技术(hoW)四个要素组成,其中用户及其使用目的预先决定了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和采用的技术,数字图书馆评价应该反映这四个方面的情况。
一、数字图书馆具有下列属性和特征
为了建立综合的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来考察数字图书馆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指标。数字图书馆具有下列属性和特征:
(1)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机构。
数字图书馆仍然是一种社会文化教育机构。这和传统图书馆具有共性之处。因此我们可以从已经比较成熟的图书馆评价研究和已经制定的各种图书馆评估标准中找到值得关注的评价要素。如馆藏质量、服务质量、办馆特色、科学管理、人员水平等。
(2)数字图书馆是一个信息系统。
数字图书馆既可以看作海量信息存储系统,又可以看作数字内容的创建使用和检索的信息系统及多媒体信息存储与检索系统等,计算机、信息检索等技术领域的专家进行数字图书馆评价的目的在于测试新技术、新系统的各种性能和效果,以推动信息技术在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此时数字图书馆评价要素主要着眼于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技术方面。
(3)数字图书馆是一个信息资源库。
数字图书馆项目的主要任务就是有选择性地对大量印刷型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整理,形成特色化的数字馆藏,既有利于珍贵典籍的保存,又促进了信息资源的传播利用。从信息资源库角度出发,数字图书馆的评价就要对数字资源的组织、管理、保存、版权保护等方面进行评价。
(4)数字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
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这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根本目的。互联网用户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为一种信息服务。从信息服务角度出发,数字图书馆的评价就是要对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都有其共有的特征和属性,很多数字图书馆都是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体。因此,在进行数字图书馆的评价时必须要考虑这些评价要素。
二、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初探[6]
对数字图书馆某一方面的评价研究和实践已经在进行,但是必须将不同部分的研究结果联系起来,提出通用的标准,才能对作为整体的数字图书馆进行评价。国外研究者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王海娟在《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中将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馆藏、技术、服务、管理四个方面,每个方面有其具体的评价要素和指标。见表“2.3.1”。
三、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的解释
1.馆藏
馆藏是指图书馆员或信息专家为满足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用户群体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信息资源总体。馆藏资源是数字图书馆存在的基础,评价数字图书馆首先要评价其馆藏资源。
(1)馆藏自身情况
①馆藏丰富性。馆藏丰富性的主要指标包括主题范围、时间范围、语种范围、可存取的资源数量、文献的完整性(书目型、文摘型和全文型文献的比例)、文件类型和格式的多样性等。只有馆藏丰富的数字图书馆才能形成资源规模效应,吸引更多的用户。
②馆藏可靠性。可靠性是指馆藏资源是否得到专家的评价和认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是否由专门人员根据一定的资源选择标准进行精心筛选和加工。
③馆藏持久性。馆藏持久性主要体现在馆藏资源的来源是否值得信任、是否能保证长期稳定的信息存取。由于数字图书馆的馆藏不全是本地拥有的,对于存在远程服务器上的资源,随时有可能失去控制。因此,持久性应该成为馆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④馆藏适用性。馆藏是为特定的用户群体建立的,必须对用户有适用性。适用性是指馆藏是否符合目标用户的需求,对用户是否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参考价值、消费价值等。这一指标可通过分析对比馆藏结构和用户需求结构、用户调查等方法加以评定。
⑤特色馆藏。由于数字馆藏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互联网,这就难免导致内容趋同。因此,特色化成为评价数字图书馆馆藏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由于数字图书馆摆脱了地域限制,使用户的选择自由度大大增加,因此,如果数字图书馆没有特色化的馆藏就将没有生命力。
表2.3.1 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2.3.1
(2)馆藏组织情况。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组织是对传统图书馆分类、标引、编目工作的继承和发展,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元数据的建设和管理。
①组织方式多样化。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方式主要有文件方式、数据库方式、主题树方式和超媒体方式。数字图书馆应该能根据其馆藏特征综合采用各种组织方式,使馆藏便于用户使用。
②组织工具多样化。传统的馆藏组织工具主要是分类法和主题法两种,这在数字图书馆的馆藏组织中依然适用。数字图书馆应该通过各种工具来组织和帮助用户使用其馆藏,主要包括书目、叙词表、分类目录、关键词索引、引文索引等。
③元数据的标准化。元数据是描述某种类型资源的属性,对这种资源进行定位和管理,有助于数据检索的数据。元数据的标准化是指采用标准的元数据格式和编码规则,编制成的元数据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可转换性。
④元数据的详尽程度。元数据的详尽程度类似于信息标引深度,要求对馆藏资源进行全面深入地揭示。
(3)馆藏管理情况
①更新速度。馆藏资源需要不断增加和调整,才能使内容更丰富,结构更合理。同时,来自网络的资源多是动态信息,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更新速度指标可以通过馆藏资源不同部分的平均更新周期来反映。
②资源整合能力。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建设通常是分成若干部分各自单独进行的,当馆藏达到一定规模时,需要对分散的各部分资源进行整合。资源整合能力考察的是对馆藏进行重组,提供整体服务,从而促进馆藏利用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是否能通过解剖与重组数据库、建立各种导航系统等方式为各部分馆藏建立充分的联系。
③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馆藏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馆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表现在有明确、系统的馆藏建设规划,并能根据规划持续进行馆藏建设,逐渐形成完善的馆藏结构体系。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能只求短期成果。
2.技术(www.xing528.com)
(1)系统技术
数字图书馆的系统体系结构一般包括通信体系结构、Agent体系结构、多媒体数据库体系结构以及应用体系结构。
①网络通信能力。主要指网络系统能承担的用户接入量和信息输出量。这一指标通常需要根据数字图书馆系统的资源和用户的规模确定最低值。
②安全性。任何信息系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安全性能。数字图书馆常用的安全性保护技术有电子商务认证、调度系统认证、密钥技术、数字水印技术等。
③互操作性。
与其他系统的互操作性将使数字图书馆系统具有更大的应用范围,好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应该能够在分布式的异构平台上具有可扩展性,文字和图像对不同浏览器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2)信息检索技术
①检索性能。是否能够提供给用户多种检索途径(包括简单检索、复杂检索、自然语言检索、图像检索、视频检索等),各种功能配置是否合理,是否能提供多个检索入口词。
②检索技巧。是否提供布尔逻辑、组配、截词、位置、词根、嵌套、近义词、引文检索、检索限定等检索技巧,是否嵌入索引和词表以帮助用户检索。
(3)用户服务技术
①用户操作技术的全面性。是否支持最基本的用户操作,如文档创建、浏览、检索、下载、打印、留言、发送E-mail等。
②多语言支持能力。面向全球用户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应该能够支持多语言技术,能够通过机器翻译、多语言浏览等功能为用户提供跨语言的支持。
③个性化服务能力。是否为用户提供个人信息空间、允许用户进行各种个性化定制,包括个人界面定制、信息推送服务、跟踪检索服务等。
(4)界面设计
界面在人机交互意义上是指嵌入系统当中的数字图书馆功能和服务的显示。
①美感度。主要指内容表达是否有合适的背景、色彩、字体和版面布局等。
②友好程度。界面友好的数字图书馆应该有简明直观的主页、有足够的关于链接的介绍信息、提供关于文档类型和使用方面的提示和帮助等。
③导航功能。导航功能是作为网络信息资源节点的数字图书馆必不可少的,主要指通过网站地图、导航工具条、导游线路、导航图等各种技术对数字图书馆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显示,以引导用户沿着正确路线查找信息,防止“迷航”。
3.服务
数字图书馆有着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因此,对不断增加新形式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及其影响进行评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5]
(1)服务范围
指的是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内容范围。数字图书馆应该根据资源特征和用户需求提供多种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信息浏览和检索、用户教育和培训、使用帮助(如本站指南、FAQ)、用户交流、多种方式的数字参考服务等。
(2)服务质量
①信息检索效果。信息检索是数字图书馆最基本的服务项目,衡量信息检索质量的具体指标是查全率、查准率、响应时间、检索帮助(能否给予足够的检索帮助)、检索结果(是否可以由用户调整显示数量、显示格式,是否提供多种排序方式等)。
②参考服务水平。参考服务是衡量数字图书馆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参考服务的质量的具体指标包括反馈的及时性、问题的解答率和可靠程度、用户的经济负担,是否提供实时参考、是否加入合作参考服务体系从而提高服务效益等。
③服务的可获取性。指的是数字图书馆是否有稳定的URL,是否提供全天候服务,是否有迅速、可靠的链接和信息传送。
4.管理
(1)版权管理
知识产权是网络时代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只有很好地解决了数字资源版权问题的数字图书馆才能得到社会和用户的长期认可。数字资源易于复制和传递发布,因此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会出现了很多的版权问题。数字图书馆作为资源的保存者和管理者有责任保护数字资源的版权。
(2)标准化管理
数字图书馆的标准化包括硬件、软件和书目数据的标准化,计算机的通用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和联网能力,软件的有效性、可靠性、开发性,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描述语言的标准化和标引语言的标准化,以及通信协议标准化、安全保障技术标准化等。[6]数字图书馆的各种技术标准和元数据标准还处于制定和规范过程中,一个好的数字图书馆需要关注相关标准的发展,及时将各种标准应用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中来。
(3)合作与共享管理
数字图书馆的理想状态是全球数字图书馆,独立开发的数字图书馆项目需要与相关机构进行合作与资源共享。合作与共享管理能够使数字图书馆具备长久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合作馆藏资源建设、合作参考咨询服务等。
(4)经济效益管理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尤其是数字资源建设和系统的运行维护。数字图书馆不是简单地脱胎于公益性的传统图书馆。由于大量商业资源的引入,数字图书馆必然要以商业化的模式运行,经济效益管理将是整个数字图书馆发展运作的关键任务,也是衡量数字图书馆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5)人员管理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数字图书馆是技术和资源的结合体,但是,技术和信息资源本身不能构成有效的数字图书馆。如果数字图书馆想真正有益于社会,数字图书馆倡导者就必须考虑馆员、用户和信息提供者的作用。数字图书馆的人员管理包括对数字馆员的管理和对用户的管理。其中馆员管理的目的是要提高馆员工作效率,赢得更多的用户;用户管理的目的是要了解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数字图书馆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用户。没有用户的数字图书馆是没有价值的,任何评价都必须考虑到数字图书馆所服务的用户群体的特征。很多研究者都赞同用户应该作为数字图书馆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考察用户特征本身并不是对数字图书馆的评价,但对用户及其对数字图书馆使用情况的描述能够间接反映数字图书馆的价值,是数字图书馆评价的辅助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