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业知识
1998年3月,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对“知识”做了如下定义:“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
一、职业知识的准备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因为人所具有的能力与他所掌握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该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这表明知识性和技术性是一切职业活动共有的特性。区别之处在于从事某些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比较容易掌握,从事另一些职业活动的知识和技术不易掌握。有的职业活动的知识和技术必须在特定的学校、培训机构里获得,有的却可以在家庭、在就业实践中获得。而且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更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必要的技术运用及操作技能。
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知识形态与之相对应:农业时代——主导知识形态是经验;工业时代——主导知识形态是技术;信息时代——主导知识形态是信息;知识时代——主导知识形态是知识。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知识经济的“知识”,其概念已经比我们传统的概念扩大了,包括四个方面:
①“知道是什么”的知识,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如某地人口多少、资源状况等;②“知道为什么”的知识,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③“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指做某些事的技艺和能力,如各种不同的职业能力、学习能力等;④“知道是谁”的知识,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事的信息,泛指深埋于社会和人的头脑中的知识,也包括人的心智,智力创造的知识产权等。
这里的①②类为归类知识,可通过阅读、听讲、传授而获得,可以存在于各种物质形态媒体的记载中,因此,容易数字化以后存入计算机,故也称显性知识。③④为缄默知识,存在于知识拥有者的头脑中,它是知识拥有者经验的体现,有个人的人格特征,难以数字化,难以存储于计算机中,甚至于写到书本上都不能保证是其思想的真实反映,必须要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捕捉,故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其中第③类知识需要他人言传身教,并且还须自己亲身实践。第④类知识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有时也通过特定的教育环境才能获得。这后两类知识是在社会上深埋的知识,不易从正规教育上转移。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毛泽东曾说: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人们后天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属性和联系。”新知识观的内涵是一个包含了传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的知识观。能力和素质与知识仅仅是表现形态上的区别而已。正是这种新知识观的提出,我们对21世纪人才观的看法才更清晰准确: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的智能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必然要求。
因此,职业知识的准备和构建并不(完全)依靠正规的学校教育。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边干边学(通过实践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的基本方面是将沉默知识转化为归类知识。随着职业发展的需要,不断通过非正规教育和培训完善与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一个人进行创新的基础,是职业发展基石。个人要进步,职业要发展,就必须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的合理知识结构。
二、职业知识的结构
1.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
知识结构是指人的知识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按知识结构的观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多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高低。因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人们所追求的最佳知识积累状态。“A”型知识结构是一种被普遍认为合理、完美的知识结构。“A”的左右两撇分别代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间“—”表示文理兼通。总的来说,应当建立一种促进理工文管等领域交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建立这种知识结构时,除从众多的知识中选择出概括性强、适应面广,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包括应用广泛的信息科学知识与方法,构建能够吸纳新知识的知识结构框架。知识结构包括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一个人的知识体系由哪些因素构成,二是各种知识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知识结构包括以下知识体系:
(1)工具性知识:包括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制图、运算、文献检索、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2)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3)技术科学知识:包括计算机原理、力学、电学、工程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4)专业基础知识:根据专业确定的专业基础所包含的科学基础和技术科学基础知识。
(5)专业知识:根据专业来确定专业所包括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
2.职业知识的结构与体系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有以下基本要求:
(1)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不同的专业对知识结构有不同的要求,但就多数专业而言,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大体上是相同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
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
②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如:力学、电学、计算机、工程原理等。
③其他基础知识,如:语言文字、外语、制图、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等。(www.xing528.com)
基础知识是为专业知识打基础的,只有掌握了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学好专业知识。
(2)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指所学专业或从事职业所要求的相关知识。各种专业都有其专业知识结构要求。以机械专业为例,一般包括:机械原理、机械制造工艺学、材料学、金属切削机床、夹具、刀具、机械维修等。
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则应根据不同的教育类别、不同的教育层次而有所区别。如高等教育要求其较完整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而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主要要求“知其然”“会应用”。但对个体而言,则应力争掌握尽可能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以适应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
一个人要想使职业发展有个良好基础,首先要进行自我定位,并且确立职业目标战略。其次就是用一定的时间去构建它,但构建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完善。以职业目标为核心,构建促进自己职业发展的知识结构。
一个人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广博的知识,不仅要有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掌握一些人文科学知识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并注意关心国内外经济发展动态,不断充实自己。其次要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感性认识和实践性经验,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书本上的知识也难于掌握,更难于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3.不断创新的智能结构
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知识创新。因而,未来人才的要求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也即创造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加工,以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成果和新产品的能力。从学生成长、成才来看,有机的、不断创新的智能结构是成才的重要保证。智能包括智力和能力两部分,其相互关系组成了智能结构。智力是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力。智力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属于认识活动范畴。能力是人们运用知识和智力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本领,是人们的智力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综合表现,如人们的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它属于实践活动范畴。智力偏于认识,能力偏于活动,二者有一定区别。所以,智力与能力是紧密联系的,二者是互为前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交叉关系。能力中有智力,智力中有能力,智力和能力的总和就是智能。智能结构是指一个人智力和能力的有机组合。由于社会对各个性质、各个层次、各种规格的人才要求不同,以及每个人的个性的差异,其智能结构也是有差异的,但都有一个使之优化、合理的问题。在诸多能力中,各种能力也不是每个学生都可具备或均衡发展的,其中有一些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能力,这就是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独立发展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三种能力下面还有一些亚能力,如实践能力之内包括的实验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经商理财能力等,另外还有表达能力、研究设计能力等。对这些基本能力及其水平的要求,每个学生可根据社会需要、所学专业、职业特点和兴趣、擅长而加以合理的组合。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潮流,就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观念更新快,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的智能结构、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三、职业知识的培养途径
1.建立终身学习观念,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管理大师彼德·F·德鲁克指出:“我们正进入知识社会。”他认为,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有知识的人成为社会的主流。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迅猛,技术每年的淘汰率是20%。在美国,近15年来,淘汰了8000种职业,同时诞生了6000种职业。知识更新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今天专家级的技能知识,明天可能已成为行业入门的基础知识。因此,我们对知识的学习与探索必须是终身的、无止境的。
(1)更新学习观念,打好理论基础。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将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很难适应知识迅猛增加的新形势,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善于学习、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强者。一个人要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提高学习能力。因为创新的基础在于学习和继承前人成果,而踏着历史巨人的肩膀登上创新之阶则靠思维和实践。学习能力的培养,重点要在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努力。这些能力既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所必不可少的,也是一名合格人才必备的素质。为了适应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唯有全面的终身学习,才能培养完善的人。除了要珍惜学校学习机会外,进入社会后,还要根据生活、工作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在知识经济社会,活到老学到老,是人们实实在在的需要,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生活习惯。
学生时代是人一生中最宝贵、最重要的时期,是人生打基础的最重要阶段,要珍惜学习的大好时机,努力学习、持之以恒、点滴积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青少年思想单纯、记忆力好,只要肯下工夫,学习的效率是很高的。如果不珍惜、不抓紧,成人后一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再想补回来是十分困难的。所以青年学生一定要抓住学校学习的大好时机,为一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2)进行社会实践。职业知识(结构体系)与职业价值观(体系)和职业能力(体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影响职业发展的系统。它们有机地联系并且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着人的职业发展。大学生必须通过参加社会活动、社会工作和人际交流等社会实践活动,构建符合职业发展需要的合理的职业知识结构、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职业价值观念体系和职业能力体系。
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参与社会活动、人际交流、工作实践来观察、思考、体味,通过总结和提炼才能促成;职业生涯中的工作技能、窍门及人生经验都需要在日积月累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
不同的价值体系对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同作用。从其形式来看,价值体系是个人形成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信念、信仰、理想等,并由其组成的一定的层级和结构;从其内容来讲,价值体系反映了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及主体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性;从其功能来看,它对职业生涯发展起着评价与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就有什么样的职业方向与标准。正确的价值体系是支配和调节职业行为的系统,是个人长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逐渐建构起来的、有益于职业发展的,是与整个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相协调的。
能力体现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失去能力,知识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能力体系的建立主要靠实践。能力体系必须有效,能力对职业发展有着直接作用,是完成职业活动的必要条件。能力的发展要借助于知识。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专业知识越丰富,他的相应的职业能力水平也越高,但是并不能因为能力与知识关系密切就把二者混为一谈。知识表现为静态、相对恒定的东西,能力的发展则为动态的过程,比知识的获得要慢。知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能力则不一定,到了一定年龄,还会出现随年龄的增加而某些能力减退的现象。有的人知识掌握不太好,但思路开阔,反应敏捷,能力发展水平较高;有的人知识掌握较多,但应用能力较差,即所谓“高分低能”现象。不同个体之间能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并不总是同步的,有的人能力的发展先于知识的掌握,有的人知识的掌握先于能力的发展。重要的是通过掌握知识而拓展能力。
2.在学习和实践中进行总结和反思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识只能从学习中获得,但大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把自己的大脑变成一个单纯的容器或图书馆,而是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并对通过学习掌握的资料、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我们知识结构中的有效构成元素,成为提高我们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源泉。通过学习中的总结和反思,我们还可以调整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完善我们的知识、素养和能力,为今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大学生在学习中还应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1)学习专业知识与关注专业发展相结合。每一门发展成熟的专业都有其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学校教育主要是按其知识体系和结构的要求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学生应当首先学好相关专业课程,充分吸收前人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就是继承前人的成果,以便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才能,避免走弯路。同时,我们又不能拘泥于前人的思路,停滞不前。要密切关注专业的发展动态、力争了解本专业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要经常阅读专业杂志、关注学术发展动态,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等。一个掌握了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并了解本专业当前发展状态的人,一定可以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2)学习理论与深入实践相结合。在抓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深入实际、加强实践锻炼。一方面,实践可以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实践锻炼本身就是在提高自己的技能。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缺少实践锻炼、没有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是达不到职业对人才的要求的。国家制订了在职业学校教育中推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于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如果在校期间既努力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毕业时,手持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就业时就会处在十分有利的地位。
(3)把经典知识与新成果学习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学习的过程主要是继承前人的劳动成果,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继承,你的所谓创新很可能是重复已有的劳动成果,或者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首先要学习,尽可能多地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同时,创新成为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才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取得丰硕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