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一流省会城市的价值构建——写在学习践行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之际
宣 文
一
在一个变动的时代,一个人和他生活的城市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关系?
也许,你曾遇过冷漠的面孔,也许,你曾听过抱怨的声音,也许,你曾与某个迷惘的身影擦肩而过没有视线的交接。但是,总有这么一些人,虽然你从未见过他,却保持着内心的温度,与城市的脉搏一起跳动;总有这么一些人,虽然你未必理解他,却保持着从容的态度,与城市的四季变迁朝夕守望,让这座城市呈现出一些朴素而温润的气质。
春天,东山脚下双塔寺里的牡丹或许正在绽放,她开着820路公交车驶往城里,面对刚上车的一群提着大包小包显得疲惫的农民工兄弟,她的脸上绽开发自内心的微笑,顺手把备好的小玩具递给哭闹的小孩。
他穿着一身年少记忆中“特别神气”的绿色制服,每天负重六七十斤的邮包,行走在西山王封乡的乡野中。想着村里亮灯的窗口或许有人在等待远方亲人的来信,他以惯常的耐心,一步步丈量着脚下的路。他的耐心已持续了快30个寒暑。
她办的案子多得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她记得在隆冬时节和同事们为查问题肉在房顶上一蹲就是6个小时的难忘经历,还有那些围攻和恐吓、告黑状、持刀威胁,甚至是关在冷库里。她记得,她不怕。杀猪卖猪的怕她,怕这位铁面无私的当代“女包公”。
作为西山脚下铁北社区的老住户,他在退居二线的知天命之年,选择以片儿警的身份当起这个生活家园的“治安管家”。从混乱不堪到秩序井然,从矛盾丛生到平安和谐,没有壮举和誓言,只有朴素的大爱和神圣的责任。他依然保持着抽空就在社区里散步的习惯,看见谁脸色不对,都要上前聊两句,问问有什么心事儿。那些握紧的手、贴近的心、融化的情,还有笑脸和感谢,让他如获人生的最高奖赏。
世界上有很多人在意这种奖赏。
对于远在莱茵河畔的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布伦克先生等4名钢铁专家,或许偶尔会回忆起在汾河之滨的十里钢城度过的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与太钢知识精英团队合作研发高端产品,共同创新所取得的成功不仅带来内心的喜悦,而且使他们对这家追求“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最精美的不锈钢产品”的著名公司生发出特殊的感情,渴望以能做一名太钢员工而荣幸。回国的前一天,他们收到了太钢人赠送的特殊礼物:每人一件绣有自己名字的太钢工作服。
太钢人都有一件绣有自己名字的工作服。这是浸透着太钢人汗水和心血、劳动和价值的标志,这是凝结着主人翁精神的象征。这样的标志和象征,在一位和太钢有着半个多世纪“缘分”的老人身上得到生动诠释。
这位年近90岁的老人偶尔在孩子们的相陪下走上太钢渣山护坡城墙,他会手扶城垛,默不作声地注视着眼前这座花园城堡式的景观。老人的生命和情感与渣场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他一生最大的骄傲,就是没花国家一分钱,和他的伙伴们搬掉了沉睡50多年的渣山,联合国将治理改善环境“全球五百佳”金质奖章颁给了这位被誉为“当代愚公”的中国工人。老人始终相信,成功要靠劳动,只有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的人,才是值得尊敬的人。
安建香、王收秋、李学花、张世平、李双良……他们的形象渐渐生动,他们的精神慢慢浮现。是像他们一样的这些人,让你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也渴望把温暖传递给别人;这些质朴的思考,或曾触动你探寻人生的意义;他们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与践行,对生活对人民的深情与挚爱,让你收获感动,也收获精神的成长。
因为这些人的真实存在,为这座城市标注出理解社会和人生的精神高度,提供了审视自己城市与世界关系的价值尺度。
一座城市与生活在其中的人,应该是这样一种关系:她的人文精神体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和关怀,对人类留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市民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藉由这些平凡而丰盈的生命所秉持的价值取向和成就的独具品质,太原这座拥有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怀着对传统精神的珍重,基于现实发展的考量,连接其历史,对接其未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在迈向一流省会城市的转折之年,有理由以一种坚定的力量,在她的精神年轮里无比珍视地镌刻下这10个字: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
二
当我们以包容理解着世界的时候,也在以包容塑造着自己。
懂得包容才会幸福。太原在全国104个城市调查中名列“幸福城市”第二名,其实并不意外。如果解开幸福的密码,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因为在幸福的背后,是城市执政者致力于百姓享有发展权利、共有发展机会、共享发展成果“包容性发展”的生动实践。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川平同志指出:“天下大务莫过民生,百姓苦乐决定社会安危和国家兴亡。要把群众放在最高位置,真正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太原成为最有人情味、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廉毅敏同志强调:“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于改善和保障民生,拿出‘真金白银’解决民生难题,提升人民群众的民生幸福。”我们正在通过一种规范稳定的制度安排,矢志不渝地做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项工作,坚持不懈地办好事关群众生活的每一件事情,逐步建立普遍良善的公共生活秩序,给不同人群尤其是相对陌生和“弱势”的人群提供一个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让百姓生活得安心、放心、舒心。
城市的管理者也敢于让百姓检验自己的包容品质。“向人民汇报、请人民评议”,零距离对话,坦诚的交流,真诚的理解,有勇气把自己的不足主动告诉群众,也能敞开胸怀接纳群众的批评。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拉近了。赢来掌声,赢得共识,转化为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动力。
这种动力同时也体现在对外来人口的尊重和包容上。“进入太原市,就是城市人”,正是秉持这样的价值和理念,我们对于那些怀揣梦想来到这个具有巨大可能性地方的外地人,尊重他的文化供给,笑纳他的思想创造,真正把外来人口作为新市民,在政治上尊重、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消除他们的外地感、陌生感,消除贴在他们身上流动、漂泊和不安定的标签,25万之多的流动人口有了居住证,近一年来8万余农民工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免费入学。我们正在营造一个人口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的人文环境,外地人在太原没有受到歧视和排斥,而是获得一视同仁的对待,甚至还受到了某种照顾,真实感受到了也享受到了包容的价值。
因为我们学会了包容,包容的气质流淌在都市景观的每个细节之中。六味斋的员工面对顾客的投诉,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可能我还有失误的地方,顾客的抱怨是第二次改进的机会。火车站窗口的售票员在长达十个小时的服务中,当她需要去一趟洗手间或吃一口热饭,可能会遇到也许是第一次来太原的旅客的抱怨,他们一生也许仅此一面之交,她的歉意的笑容和温和的话语就在瞬间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美丽名片。在火车站员工心中,旅客永远是对的,我们永远有不足,因为他们相信“服务旅客也是帮助自己”。安建香所拥有的微笑和良好心态,并不仅仅体现在她一个人身上,就连上海都在学习太原公交的“微笑服务”。在打造“公交都市”的进程中,公交车司机微笑着不与顾客争高低,因为他们相信“心离顾客有多近,车离站台就有多近”。包容正在化作很多人平凡岗位上的一言一行,成为这座城市的丰富表情。
包容让太原人愈发显现出一种从容和自信。他们懂得宽容比自由更重要,拿得起,放得下,厚道做人,相互守望,用心感受着彼此之间的好,包容成为识别度最高的城市品格。
三
太原这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如海纳百川一样包容,是因为她始终在用一种内生的力量,夯实道德基座,构筑道德高地。
一座城市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楷模和价值标杆。像“最美”人物张丽莉、吴斌那样,我们也有“最美”,有“感动生命百名白衣天使”,有“美德少年”,有“最美阳曲人”。我们还有自己的平民英雄。看见有人落水,韵树生、张红旗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托举起面临危险的孩子,80后的快递员武俊洋相信任何人遇上都会这样做;对于加“霸王油”的无良青年,王伟峰义无反顾地追上去与之斗争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也许并不完美,但瞬间爆发出的崇高境界,是临危不惧的献身精神,是作为社会人的勇于担当。
一座城市也需要每个人的道德自律。感动人心、温暖社会的道德温度也许是从你伸出的那只手开始测量。当入选全国首批百名优秀志愿者的王素娟,代表太原市35万名志愿者宣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倡议书时,爱的接力从太原启动,学雷锋活动渐成常态,爱的信念到处传递。网上雷锋班、学雷锋小分队、学校里的“爱心基金”、“学生爱心超市”,医院里的“爱心关怀室”,车站里的“改梅助困室”,共有2000余个党员、青年、社区等专业志愿者队伍及义工志愿者组织活跃在我们生活的城市。法律援助中心会帮助弱势群体免费打官司,医院会提供义诊,妇联会组织志愿者通过“代理家长”“爱心妈妈”形式开展结对帮扶。对于社区党员志愿者徐春荣来说,虽然她率先在社区党支部开通了共产党员热线,向辖区居民群众、驻地单位公开了单位电话和私人手机,每年为居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达400件之多,但她仍在思考:在极少面临血与火严峻考验的和平年代,夜深时分社区里一个孤独无助老人的求救电话,去还是不去,就是哈姆雷特式的真实考量。
因而,道德从来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复杂的算计。十五年如一日,高亮则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将责任心和使命感化作了坚守的动力,在他看来,打造绿色西山、建设生态家园是他追求和心爱的事业,爱之则会为之奋斗。残疾的父亲马向龙用信心和爱为一个家撑起希望的天空,自立自强赋予他健康的心灵。好心的司机从榆次开车送快要临产的孕妇到太原,至少他尽己所能维护了一个好人的名声。还有你不知道的层出不穷的“身边好人”,以温煦如春风的力量彰显人性中真善美,以平凡之举演绎着人间大爱,在平凡之中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
100多年前,一位哲人提醒人们说:当我们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时候,必须记住,美德是不会遗传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人们心中道德的涓涓细流汇成浩瀚大海,不再为一些人事不关己的冷漠而焦虑,不再为见危不救的自私而痛惜,身处其间的人就会变得道德更高尚,精神更充盈,人格更完善,整个城市的道德水平就能得到飞跃和升华。
四
最低限度的道德是法律的底线。法律是社会守望道德的麦田、守住公正的底线。
如果法律是棵大树的话,那么法律信仰就是这棵大树的根。从“一五”普法到现在全面启动“六五”普法,持之以恒的法制教育,坚持不懈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普及率超过85%,人们不断增强着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学法以辨是非,知法以明荣辱,用法以止纷争,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成为人们文化熏陶、理性思考的自觉接受和行为过程。人们从内心认同法律,而不是出于功利的考虑、出于畏惧惩罚来遵从法律;把遵守法律看成是一件很光荣和很高尚的事情,而不是认为会钻法律的空子是非常聪明的表现;人们鄙视那种通过违反法律而获利的勾当,并不因少数人的违法行为而失去对法律的信任和忠诚。
抱着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以和为先,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和谐因素,我们正一步步夯实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社会管理创新的“太原模式”应运而生,人民群众向政府投以期许的目光。城市的管理者坚持以法律思维建设法治城市,坚持依法办事,提高行政效能,政府努力做守法的榜样,养成守法的习惯,维护法律的权威,塑造城市法治精神,推动“法治太原”建设全面提速。
一名法官的明断秋毫、公正执法就是对法律权威的最好维护。“全国优秀法官”张康在“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所审理的一系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均刷新了全市刑事审判的历史纪录,其中最长的一案光是庭审就连续进行了9天,每天开庭10小时以上。他所制作的判决书结构严谨、内容全面、论理透彻、逻辑严密,最长的一份长达320页20余万字。张康以一件件铁案、精品案、和谐案,不仅受到了业内和社会各界的尊敬,更重要的是守护住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
守住底线,体现出法律对民众权利和利益的珍视。在公正司法中,如何最大限度地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如何最大限度地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如何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在坚持教育、感化、挽救中延伸服务,女检察官苏彩英面对青春期人格不完善的少年犯会深深地痛惜,在大法精神的指引下以一颗父母对孩子的心对待他们,甚至为他们保守一个小秘密,期待他们重塑人生。(www.xing528.com)
法律从未脱离人们的实际生活。对于司法助理员张俊贤而言,三十年来他在矛盾与纠纷中生活,把人民调解工作的“调解经”念到了极致,小到婚姻家庭、起房盖屋、孩子收养,大到经济纠纷、意外事故、人命官司等,每当乡亲们在困惑、哀怒、无奈中找到他时,他总是尽最大努力去帮助。杨家峪乡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成了他的朋友,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张司法”,“民工保护神”声名远播。在他心中一名司法助理员就应该助正压邪,梳理千家万户纷争;助政为民,树立勤政廉洁理念;助弱势群体,理解百姓疾苦;助自身建设,清理私心杂念。当法律精神真正抵达人心之时,就升华成为一种信仰的力量。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一切法律,最重要不是镌写在铜表碑石上,而是铭刻在每一个公民的内心里。
五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更是诚信经济。法治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诚信下的自治,而诚信是重塑发展环境的价值基石。
政府公信是塑造发展环境的驱动力,有了公信,才能够慢慢地恢复社会的“民信”。引入第三方评价,建设效能政府,改革行政审批,实施流程再造,推行阳光政务,形成以承诺、公开、服务、监督等为主要内容的政务诚信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阳光”就成为最好的诚信催化剂。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认真践行自己的每一条承诺,就是对诚信形象的生动诠释。
虽然纵横500年的明清晋商的身影已消失在历史的深处,但他们所秉持的诚信精神已融入太原这座晋商之都的血脉里。百年老店“双合成”、“六味斋”用良心打造安全、安定、安心的放心食品,诚心履行社会责任,使人们走出从怀疑“广告”到怀疑“商标”,从怀疑“标准”到怀疑“现代化生产方式和文明体系”的怪圈。而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正逐步建立起追溯制和环节监管责任制,建立信用信息公开机制、培育信用产品供求机制、形成信用惩戒和褒扬机制,构筑诚信经营、规范流通、放心消费的信用安全保障体系,为企业诚信保驾护航。“诚信为本、创新进取、自强不息、协力同心”的新晋商精神正成为企业“争当诚信经营排头兵”的不竭动力。在城市转型中打造“信用太原”,因为有了诚信,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强了社会合作;因为有了诚信,征信体系提高了效率、方便了治理。超越因家庭和血缘的熟悉而带来的“直接信任”,走向以契约或法律为媒介的“间接信任”,实现从“人格化信任”走向“制度化信任”。
诚信从根本上是渴求同伴的天性,也是实现自我价值、自由发展的人性。而社会的信任正在通过每个人的体验来完成。发生在大学女教师卫聪玲和90后打工青年郭嘉欣之间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了真诚和信任的力量。本来是卫聪玲驾车不慎撞伤郭嘉欣的一件小事,一个不说假话,坚称自己“没事”,不要钱、不看病,也不留电话,独自一人骑电动车离开。另一个被对方的善良和朴实深深感动,心痛而愧疚,深切地呼唤“你在哪里”。两个真诚的人再次相见,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敬重,解读了一个城市关于良心和诚信的恒久意义。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信任就是命脉。社会学家西美尔说:“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现代生活远比通常了解的更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他人诚实的信任之上。”彼此守信相诺,才能守望相助。因而,我们需要像爱护眼睛一样来守护诚信。
六
我们用包容来成就这座城市的开放胸襟,我们以尚德造就这座城市精神坐标,我们以崇法形成对法律的由衷信仰,我们以诚信作为城市重塑发展环境的价值基石,彰显出一个城市的气质、风骨和品格。因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在于竭尽全力追求尽善尽美,一切在于自我超越、勇于跨越、追求卓越。
实施对标赶超,我们已找到追求卓越、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最佳方法。抱定“要干就干最好、要做就做第一”的坚定信念,向先进地区学习,向模范人物学习,向先进典型学习,既对其然又对其所以然,比学赶帮超。作为一种集思考和创造为一体的科学工作分析方法,“5W1H”在城市的建设、管理和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一事一表”定计划,调度例会抓落实,活力曲线抓考评,提高执行力,实现精细化,倾力打造“太原速度”。
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需要建设服务一流的效能政府。以流程再造为核心、绩效考核为导向、行政文化为灵魂,效能政府建设“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当外来的投资商不是要面对上百的“部门政府”而是真正面对“政府部门”时,政府就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率。
态度×能力=成效。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清洁做起。“城乡清洁工程”在细微处见真功夫,看似简单的清扫,扫出城市的靓丽,扫出城市的文明,扫出市民对城市的热爱,对城市发展的信心。无论是在产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和民生重点项目建设上,还是在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城乡清洁工程、社会管理创新等重点工作推进中,无一不体现着为民尽责的态度,无一不体现出忠诚执行的能力。
一流+特色=品质。迎泽区南海街二社区探索试行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打造成居民群众满意的温馨之家。杏花岭区锦绣苑社区志愿者“一对一”服务照顾老党员,打造“民生名片”工程,建成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他们以自己的独有风格彰显了城市的优秀品质。
在迈向卓越的艰苦积累过程中,我们紧盯标杆,负责任、敢担当,拥有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就,书写了不少引以为豪奋斗传奇,谱写了一流现代宜居城市的华章,也赢得了国家的褒奖。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和每个人自觉主动的学习、创新、超越,汇集成势不可挡的力量,各方面的一流正在铸就全方位的一流,汇成城市整体的一流,正在实现在全省首位度提高、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位次前移的目标。太原离卓越越来越近。
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甘于平庸是一种错误,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卓越。每一个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以数年如一日的勤勉工作和不懈奋斗,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走出发展的困境,恢复历史的荣光,这座城市终会臻于卓越,追回属于自己的荣誉。
七
无疑,拥有更大权力、更高地位的社会管理者,必须要有更强烈的文化自觉和价值担当意识,在群体中起带头垂范作用。
加快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干部是决定的因素。为谁干,干什么,干还是不干,干得好还是干得不好?领导干部的职责就是干事;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为官避事平生耻”,是勇于任事还是怕事躲事,实际上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特别是事业观、工作观问题。从重温《为人民服务》到学习“三本书”,以解决精神动力、工作方法、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再到提出“忠诚、为民、务实、卓越、廉洁”的公务员队伍核心价值观和“公、廉、严、能、信”的领导干部核心价值观,以解决一些干部精神不振、状态不佳,对事业没热情、对工作没激情、对群众没感情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我市干部作风中影响环境、制约发展的不务实、不认真、不负责、不快、不严格、不主动等问题。归根到底,其核心在于全体党员干部能否牢记根本宗旨,端正价值取向,唤起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发使命感和紧迫感,鼓起不甘落后、争创一流的勇气,保持热情,焕发激情,动真感情,以大干快干谋求百姓福祉,用埋头苦干成就煌煌大业。
我们不能不干,我们也没理由不干。我们不仅要干,而且要干好。当我们把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当我们在全省涌动的综合改革试验热潮中先行先试,倾力把西山万亩生态园打造成太原的“后花园”;当以山西云计算产业园区、格盟金融城为代表的首批九项重点工程落地,耀眼的城市新地标在望;当我们对重大安全隐患举报拿出10万元的最高奖金以褒奖对人民生命的守护,我们就是在当好首都的“护城河”,保证全省的“心脏”健康跳动;当对“吃拿卡要”坚决说不,优化发展环境;当在学习、对照、实践中照镜子、亮底子,我们一既往地保持着最宝贵的信仰纯洁;当我们始终保持着先进性和纯洁性,强组织、增活力,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学习型的坚强战斗堡垒,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当致力把长风商务区建成中西部文化高地,文化愈来愈显示其本质性的无穷力量;当用“同心”文化来强化共识和凝聚智慧;不在办公室里找灵气,而是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生活中接地气。干部放下的是身段,重新拾起的是对群众的朴素感情;“走转改”中笔下饱蘸着生活艰辛与甜美交织的浓厚汁液,散发出久违的泥土气息……所有这一切,汇成一幅生动的精神画卷。
在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主战场上,有那么一班子人在勇猛地往前冲、往前奔、往前干,那些身先士卒、亲力亲为的身影,那些崇尚学习、锐意创新的团队,那些对标一流、创先争优的群体,这其中,蕴藏着一种公共的理想,一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的理想:青山环抱,绿水长流,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人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山、水、城、林、人和谐共融,文化传承的弦歌之声不辍,追求着幸福,公平和正义并不遥远。而这种理想的背后,正是有价值观的力量在支撑。
人民要求是方向,人民满意是标准。只有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塌下心来干事情,干出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出色业绩,我们才能擦亮“为人民服务”这块金字招牌。因而,我们所确立和秉持的价值观一定是符合人民诉求、必须是付诸于发展实践的德行。
八
这样一种实践的德行正在构造大众的心灵世界。
或许,这样的价值观正在人们的内心涌动和凝聚:当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脸上绽放出自信的微笑,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从容地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对待自然和对待自己;当人们心中积聚着向上的力量,不断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城市里弥漫着善意而优雅的气息;当人人讲信誉、守信用,一诺千金是一种日常品质,成为社会常态而被尊敬和欣赏;当人们坚守底线,维护秩序,以理性平和的心态,由衷地尊崇法律,而法律也保障着公民的基本权利;当理想之光照耀,再铸辉煌和重振雄风成为这座城市的不懈追求。
那些汇聚起来的点滴改变终将凝结为永恒的印记。终究,城市的德行取决于城市里每个人良好的品行和健壮的心灵。
这样一种实践的德行已然走进大众的心灵世界。
或许,这样的价值观正在变成人们细微而自觉的行动:当你安静地在博物馆里倾听历史的回响而没有被粗暴地干涉;当你在影院为一部电影泪流满面而没有被隔座的喧哗打扰被触动的柔软内心;在深夜无人的十字路口,面对红灯耐心地等待心中充满尊崇规则的喜悦感而不是恣意地疾驶而过;远来的客人不是在最大的利益计算中钩心斗角而是敞开了他的心扉;外地来这里读书的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奉献他人中不仅提升了自己,而且带来对这座城市的眷恋喜欢上这座城市;而在人来人往、充满巨大喧哗的火车站,那一间小小的助困室,有那么一些人以梅花一样高洁的心相互守望默默播撒着爱的力量。
心灵的建设是需要重复的,每重复一次就壮大一次。终究,它会是无须提醒的自觉,自我约束的自由,发自内心的善良。
“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这“最重要的东西”带着我们的文化基因,必得小心翼翼地呵护和珍视,带着特有的历史渊源、实践表现和未来诉求,必得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才有可能像一颗种子抵达人的心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蕴藏在城市的文化记忆里,附丽于城市的文化符号上。不必说长流的汾水和凌霄的双塔会记忆,也不必说附丽于遮阴的古槐和傲霜的秋菊。有可能在百年学府春天里绽放的丁香树上,在千百年前一位饱经沧桑心忧天下的乡贤人物身上,在回荡着剑与犁交响的博物馆,在冬日黄昏从窗口逸出书香的一间不起眼的小书店,在历经风雨斑驳而深静的古老民居,在充满各种叫卖声的曲巷,在四季交替的世俗风情的多姿长卷上,我们会辨识出它抵达的历史深度、现实广度和未来高度。
如此,那些渴望精神故乡的寻梦者,那些漂泊无根的异乡人,也许会在某个春天的早晨走近这座城市的一棵树,慢慢地找到生命根系和人生归宿,愿意生活在这座有着强烈的工作道德感和崇高价值观的城市,为他的精神年轮增添更丰富的底色和深刻的品质。如此,身处其间的你我他以及茁壮成长起来属于未来的孩子,无论走多远,终究会在见识了一个前所未闻的世界之后,也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愿意回来探望这座最有人情味、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不为别的。因为,那一粒珍贵的种子落在生活中,落在人心里,落在大地之上。
执笔:马竣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