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与软实力之缘
问题和逆境就是一把双刃剑,有人困死在其中,有人成就于其中……软实力是指没法用证书考核的能力, 比如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领导力、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性格品质等……软实力怎么练……
在很早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什么叫软实力。但是一路走来,我发现几乎所有的成长,都来自跟另一个自我的斗争,来自不断地改变身上不适合发展的东西,包括思想和性格。
每个人的动力来源都不一样,我的动力来源也很多,但我发现,从高中到现在所有努力的动力,都包含着责任感这个词语。最开始的努力是想让父母过得好一点,现在的努力是想要让所有跟着我的员工都有一个好的未来,接下来的努力是想用自己的经验去帮助那些曾经跟我一样迷茫、贫困的人。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动力和责任感是一种软实力,但当我发现大部分颓废堕落的人的一个共性就是缺乏责任感时,我才发现,这种没法用证书考核的责任感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软实力。
我高中时只会死记硬背做题目,但从大学开始就会对社会、对人生进行如实地思考和反思。一开始我不认为会思考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力量,但当我看到那些不会思考的人都处在社会边缘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浮云,思维才是王道”。
比如从大学开始,慢慢发现大学并不是成功的保障,并没有像以前老师说的“只要你考上大学就什么都有了”的美好。
比如到大学才发现,原来成绩不是评价你优秀的唯一标准。
比如学历不能代表能力,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很多大学生都是混日子混过来的。
比如进大学后发现,原来知识也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很多报道说一些人毕业后或者在读书时就被穷死了,我也见过很多读了很多年书但经济上依然入不敷出的人,处在快要穷死的边缘。所以,我发现,知识能不能改变命运,首先取决于你掌握的是哪方面的知识,然后取决于你是否会运用知识。
比如我发现,“你要好好读书”这句话原来可以害死你。
比如我对老师的感觉由权威崇拜慢慢变成了思考质疑。由于教育行业的局限性,很多老师给的建议确实“毁人不倦”。我发现某些老师除了误人子弟以外,没有什么其他能力。
比如我发现,人生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学知识,而是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和心态,因为我发现很多人读了很多书但并不快乐,甚至会变态杀人。
所以,当我在2006年接触软实力这个词语的时候,我才知道,思维、情商等这种学校不考、老师不教的能力,是一种软实力,并且有着巨大的力量。
跟很多学生一样,我也曾经贫困过,也曾经只会发传单、做家教,但无论多么辛苦辛劳,我都跟父母和爷爷一样,无法从根本上扼住贫困的咽喉,后来我才发现,那是因为我们都在干着体力活。他们是没有知识,而我是知识滞后,所以照样没有富裕起来。后来我才发现,如果生活在一个人人都有知识的社会里,如果你的知识没有别人的新颖或者有价值,那么你依然是一个“低级知识分子”,依然无法创造出有效的价值。当我发现软实力这个词语的时候,我才发现,在市场经济时代,商业思维能力也是一种软实力,而不囿于专业的多行业、多渠道的快速学习能力,更是无法用证书来证明的。
跟很多人一样,我的性格曾经也非常的内向、 自卑、胆小,并且不喜欢跟别人交往。当我发现它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效率,严重降低了我生活的快乐指数,严重干扰了我的发展前途时,当我发现很多家庭的不幸是因为某个家庭成员有着暴躁多疑、 自卑敏感的性格时,我就用了九牛二虎之力进行性格改造,并要求自己改造彻底。到目前为止,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太多障碍, 日子过得神清气爽。这时候我才发现,破茧成蝶和凤凰涅槃的痛苦是多么值得。再后来,当我看到软实力这个词语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性格也是一种不能用证书来衡量的竞争力。
在我发现软实力这个词语之前,我一直在做着目标学的研究工作,并且在全国各高校进行目标学讲座,给很多学生化解迷茫。后来我发现,在大学泛滥成灾的迷茫,并不是祸害学生的罪魁祸首,缺乏软实力才是当代大中小学生的痼疾。因为我发现,即便我给他们找到了目标,并且设置了途径,他们还是做不到,因为他们没有毅力,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我得出一个结论,很多人其实缺的并不是目标,而是毅力、抗挫力、百折不挠的能力、 自我调整的能力、强烈的进取心等性格品质。如果一个人缺乏这些品质,就算灌给他再多的知识,他也缺乏自我造血的功能。一个过分依赖别人的人,迟早都会委靡。当我看到软实力这个词语,我就知道,这种从来不需要用考试来衡量的性格品质,就是一种软实力,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有成就的最重要的东西。
回首我的人生,我发现有几点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第一点是家庭环境给了我一个不甘平庸且富有强烈进取心的性格,这一点是父母从小就灌输给我的,并在后面的经历中不断被强化。有了这一点,我就有了自我驱动力和自我造血功能,所以在以后的岁月里,不需要别人的鼓励和监督,我就会奋力向前。
第二点是在大学里实现了性格的彻底转变,这一步显得尤为关键,基本奠定了我以后事业的基础。我现在还在想,如果我还是当年那个内向、 自卑、胆小且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我怎么可能凝聚这么一帮有向心力的团队,怎么可能在各地挥斥方遒地演讲,怎么可能与那么多企业家打交道?
第三点是在大学里学会了思考。各种问题的存在,迫使我不得不去思考很多东西。因为没人指点,我不得不自己去寻求解法,慢慢地竟然练出了一种反思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深度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商业思维能力。我在想,如果一路走来,父母都帮我把这些问题解决了,都给我安排好了,估计我现在也像很多大学生一样,过着不想事的“猪猡”的日子。所以我现在经常说,问题和逆境就是一把双刃剑,有人困死在其中,有人成就于其中。比如贫困,有人被穷死了,我却练出了一种商业思维;比如自卑,有人变态杀人了,我反而练出了一种看人看事的能力(内向、自卑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观察别人和琢磨别人)。
第四点,我自认为在大学没学到什么专业知识,因为我对专业不感兴趣。但我必须在不喜欢专业的情况下通过各门考试,在不喜欢专业的情况下学习另外一些知识以保生存,所以慢慢地,我获得了一种自学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包括创业中,显得尤其重要。你毕业之后,是没人专门给你灌输东西的,你必须保持敏锐的触角去学习你所发现的东西。但很多人缺乏这种能力,他们只要没看到标准答案就心发慌,只要没看到教材就觉得软实力“很虚”。
我归纳的受益最深的几点里没有我的文凭,也没有我的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证书,因为确实没人因为我有四六级证书就会招聘我,也没人因为我是华中科技大学的硕士而跟我做生意。基于我对软实力的深切感受,基于我对当前社会的现状的担忧(社会普遍缺乏软实力),当我看到“软实力”这个字眼的时候,我就和它结合在了一起,并且开始了美妙的软实力人生之旅。
(1)什么是软实力?
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SOF POWER)概念,从此启动了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潮流。“软实力”概念一经提出,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积极响应,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并认真谋划提升自己的“软实力”。
软实力这个词一般用在国家、城市、企业等概念上,约瑟夫·奈就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HARD POWER)包括土地面积和人口等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SOFT 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
与国家、城市和企业软实力不同,我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针对个人的软实力教育企业,并首次定义了“个人软实力”: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软实力是指没法用证书考核的能力,比如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领导力、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性格品质等,而硬实力是大学文凭、技能等级证书等可以证明的能力。
(2)软实力的时代背景
很多人问,为什么以前没听过软实力这个概念,而现在这个词却频频映入眼帘?
其实,软实力这种能力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因为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性格品质等一直都存在。之所以现在软实力这个词频频出现,首先是因为约瑟夫·奈创造了这样一个词并用它概括了这样一类能力,其次是因为软实力在现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了。
软实力越来越重要,是基于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和人才观念的转变。以前对人才的考核标准比较单一,只要你拿着大学文凭,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且那时大学生数量稀少,所以大学生是香饽饽。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人们对人才的观念也悄悄地发生了改变。比如一般新型企业,不会因为你是硕士、博士就会聘用你,他们用不用你完全取决于你的能力和你能创造的价值。就算少部分国企等“关系企业”或者“垄断企业”,也设有试用期,其实就是考察你的真实能力。所以史玉柱甚至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博士和初中生没啥区别,能干就行。”总结起来就是,在经历过对学历的疯狂崇拜之后,现在的人才观念逐渐从“学历”过渡到“能力”,逐渐意识到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也就是说,以前只注重拿文凭、考证书,但现在更加关注文凭、证书后面的能力及一些没法用证书和文凭证明的能力。其实任何东西在经历狂热之后都会回归理性,就像当年狂热的“文化大革命”,最终也进入了一个理性的反思期。近些年的英语热、考研热、出国热甚至高考热,都在回归理性。徐小平就一直在批判“留学无意识”,我也一直在反对盲目考研和盲目学英语。而高考人数的逐年减少,弃考人数的日渐增多,都说明人们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社会需求和大学教育了。
软实力之所以越来越重要,也和现在“专业就业不对口、工作更换速度加快”的社会形势有很大关系。专业就业不对口,就是说你从一个专业毕业,但毕业之后你未必有机会从事本专业,学了四年的专业知识不一定派得上用场,那么这个时候你凭什么生存呢?当然是靠软实力——你在任何一个行业和岗位都能独立思考、与人沟通、快速学习的能力。而“工作更换速度加快”也是一个新的社会现象,我们父母或者爷爷那一辈人也许一个工作可以干一辈子,但现在这种事情越来越少,基本上每个人一辈子都可能转换几个行业、几个工作,有些毕业生甚至在一年内就换了五六份工作。当职业更换速度越来越快的时候,谁能保证自己的每一份工作都是大学里学过的东西呢?也就是说,专业知识可能落伍,也可能用不上,正如李开复所说:“不管你在哪个行业或者哪个职位,思维、沟通表达等软实力都会伴随你一辈子。”
软实力教育之所以显得越来越重要,和传统教育的某些弊端也有很大关系。比如中小学教育方面,很多老师一味重视成绩,对学生的心态培养和性格品质的塑造方面做得非常不够。其实很多学生之所以沦为“差生甚至考不上大学,并不是因为他们智力比别人低,而是因为他们进取心不够、人际关系不好,对某门课程的意义不明确而没兴趣等。所以我经说,很多家长不注重从软实力方面来培养孩子,一味地请家教补课是没有用的。
大学教育的某些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有些老师重科研而轻教学,有些老师上课敷衍了事,有些老师一直待在学校,没有行业经验和实战经验。学校里某些设置滞后的课程无法满足有潜力、有理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些学生反映学校课程开的“很虚、很空、很泛”基本学不到什么东西。(www.xing528.com)
我经常说,很多人读了这么多年书,把梦想给读没了。我们小时候是有梦想的,你去问一个小孩子:“你长大了之后要做什么呀?”他一般会答:“我要做科学家,我还要做警察。”现在如果你去问一个大学生:“你以后要做什么呀?”大部分人会瞪着一双迷茫的眼睛说:“以后,不知道。我一直觉得,失去梦想和目标的人,跟行尸走肉就没什么区别了。
还有很多人把自信给读没了。很多学生问我:“兴奇老师,读大学怎么把自信给读没了呢?”我听到这话都觉得沉重,没有自信的人生是不精彩的,没有自信的人也是发挥不出潜力的,但现在的教育吞噬一个人自信。
很多人读了这么多年书,竟然读得越来越迷茫了。大学生们可以摸着良心问自己,有几个老师问过你:“你迷茫吗?”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现在有多少老师在给学生解答迷茫?大部分老师连自己所教授的课程的意义都没有讲清楚,就逼迫学生上课和背书,让学生不明不白地去干一件事情,他们怎么会有动力呢?很多老师上课出现在教室,下课之后人影都看不见,他们怎么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或者需要什么?当我听到一个学生说他们系主任都不知道“这个专业是用来干什么”的时候,我就知道迷茫泛滥的原因了。
很多人读了这么多年书,读得家庭负债累累,毕业时找了份不死不活的工作,连自己都养不活,更别说回报父母了。但有几个老师问过你:“你还有钱用吗?”当然,如果有老师这样问你,你一定会觉得很怪异——这老师怎么这样问我呢?——你吃惊是因为你觉得老师不关注你的迷茫和贫困,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学生麻木如此,呜呼哀哉!其实我觉得老师就应该这样问你,老师就应该告诉你怎么生存,而不是告诉你几个“286”
的过时的知识。我们读书不仅是为了生存,也为了实现理想,为了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但我同样认为,如果一个人倾其所有读了这么多年书,却养不活自己,同样是一种悲哀。读书不是为了吃饭,但没饭吃就没法做贡献。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养不活,谈什么为社会做贡献?不为国家增加负担就是万幸了。
很多人读了这么多年书,把思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给废了,这一点我在书中有大量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曾经有学生问我:“大学教育已经弊病重重,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回归大学精神,复兴大学教育?”我说:“大学教育就是一个将要腐烂的马蜂窝,没人敢捅,捅了你也兜不住,除非有一天它烂无可烂、病入膏育才可能新造。这一点,你从历代王朝的没落与颠覆中可见一二。”
在这里,我深深地祝福南方科技大学,希望她建校成功,因为有万千目光在关注着这位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3)对软实力的认知误区
——不需要考试的东西都是不重要的。
现在,时代变革风起云涌,思想观念交替更新,我很奇怪依然有很多大学生成为只会考试的机器。在他们的观念里,依然秉承着一个信念:凡是不需要考试的东西都是不重要的。但是现实中确实有一类能力是没法用证书证明的,比如你的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没人给你发一级思维证书、二级思维证书,也没有人给你发一级沟通证书、二级沟通证书,更没人给你发一级表达证书,二级表达证书,但你就能因此认为思维、沟通表达不重要吗?
如果你是一个老板,你是要一个思维活跃、创意十足的员工呢,还是用一个思维幼稚不想事的员工?
如果你是一个老板,你是要一个人际关系稀烂、没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员工呢,还是要一个人际关系很好、善于协作的员工?
——软实力这种能力是虚的还是实的?
“软实力这种能力很虚吗?”这是我见到过的最多的问题,也是最没脑袋的问题。我归纳了一下,发现说软实力很虚的人有几种情况。
第一,很多人都是“视觉型动物”,他们喜欢凭视觉和手感来判断一个事物的价值。凡是没有证书证明的都是虚的,凡是没有教材可以背的东西都是虚的。如果这个逻辑正确的话,那么国家只需要搞GDP建设,而没必要搞文化建设;企业只需要搞办公场所建设,而没有必要搞制度建设;学校只需要搞大楼建设,而不需要搞大师建设;个人只需要补充奶粉进行身高和肌肉建设,而不要讲求见识阅历和思想建设。
第二,这类人没有将软实力练到极致,所以软实力在他们身上发挥不了任何作用,所以他们认为软实力是虚的。其实,不是软实力没用,而是他们自己没练好,任何东西没有练好都发挥不了作用,就像学英语者众而用英语者寡一样,将英语学成半桶水的时候,英语也是虚的。
——软实力的力量在哪里?
乔·吉拉德平均每天能卖出6辆汽车,靠的就是出色的沟通能力,谁能与之比肩?
史玉柱因巨人大厦破产负债2亿元,之后凭策划和运作脑白金等项目短短几年再次成为富翁,靠的就是出色的思维策划能力。
马云英语专业出身但在网络上成就阿里巴巴伟业,凭的更多的是卓越的思维见识和强悍的沟通管理能力。
——软实力怎么练?
一次软实力讲座结束之后,一个学生欣喜地跑上来跟我说:“听了你的讲座,我的软实力就提高了。”我觉得很奇怪,软实力这东西,是听听就能提高的吗?后来,我慢慢发现,有几类人是难以练好软实力的。
第一类人是因为方式、方法错误。很多人总以为软实力是听听看看就能提高的,其实软实力跟英语和其他专业技能一样,是个很具体的东西,需要不断地训练才能练好。谁说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领导力及性格品质等是一朝一夕或者看几本书就能练呢?
第二类人是在思想观念上认为它是一个附属东西,总认为它处在边缘地带。其实不然,虽然不同的岗位对软实力需要的程度不一样,但软实力强悍的人更有发展空间。
第三类是跟风的人,他们做任何事情都喜欢等到身边的人都大规模行动的时候才动身,他们常见的论调就是“我身边的人都还没有学习软实力呢”。这类人别说学不好软实力,任何能力都不一定能学得好,因为这是一个判断力和眼光的问题。有一句话说的好,“当大家都认为一件事情是机会的时候,那就不再是机会了”。
——软实力和硬实力哪个重要?
经常有人问,软实力和硬实力哪个重要?我说,两个都重要,不过不同的岗位会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你干的是技术活,那么技能、技术可能更为重要,但不管你干的是技术活还是非技术活,思维、沟通表达及性格品质等软实力,都是无与伦比的重要。正如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教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尤其是对于想成大事的人来说,软实力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李开复只懂得计算机编程,那他很难做到微软的全球副总裁;如果毛泽东只懂得诗词歌赋和排兵布阵,那他就成不了战略家和思想家;如果项羽当年只是不停地练剑,就算他技能再高,也不过是一代剑客,而无法成为西楚霸王;如果马云只是精通英语这门技能,他肯定缔造不了阿里巴巴这个企业帝国。
我觉得,一个人真正成功,不仅取决于某点特质,更多的是取决于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这一点,我与许多人的观点相反。比如,某一个人如果只懂英语,但不懂外贸知识,那他也许做不了外贸;就算他做得了外贸也可能由于性格暴躁,经常得罪客户,还是做不好;就算他还能勉强做贸易,如果没有毅力,经受不起失败,那他最终还是不会在这个方面取得成功。就这一个例子来看,取得外贸事业上的成功,就不仅仅取决于英语了。可是依然有很多人只是关注智力和学历上的东西,这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
就像创业,我觉得,一个人并不是聪明就能创业成功,因为他也许并不善于合作,也许他并没有在逆境中坚持的毅力,也许他并没有领导魄力等等,任何一点缺失都可以让创业失败。因为创业和找工作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找份工作也许只要有门技术,但创业必须要有完善的素质。刘备和宋江在他们的领域取得领导位置,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专业技能(比如武艺)卓绝,而是因为他们的软实力卓绝,那就是领导力、知人善用的能力、沟通管理能力、时局分析判断能力、人际关系平衡能力、忠义服众的性格品质等。所以我经常说,成大事者不拘专业,有软实力笑傲江湖,意思就是真正成大事的人是不会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他必须广泛涉猎,知识结构和素质健全。当一个人真正具备了强悍的软实力之后,他就可以通行江湖无忧了。当然,如果你求学的梦想仅仅是为了找份工作混口饭吃,那当然只需要学好专业技能就行,不需要全面提高自己的软实力。
经常有人在比较硬实力和软实力哪个重要,其实这是没法比的。这就相当于人的两条腿,你认为左腿重要,还是右腿重要呢?如果将硬实力比成看得见的电脑硬件,那么软实力就是电脑软件,哪个重要?如果将硬实力比成看得见的肉体,那么软实力就是灵魂,哪个重要?如果将硬实力比成骨头,那么软实力就是经脉,哪个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