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一)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路径模式
考察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发展,可以归纳出货币国际化的三种主要路径模式:一是以英镑、美元为代表的强势货币路径模式;二是以日元为代表的渐进式国际化路径模式;三是以欧元为代表的区域联合路径模式。
1.强势货币路径模式
通过强势货币路径实现国际化的货币,都是依托本国强盛的综合国力、广阔的自由贸易网络、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金融体制保障等有利背景条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充当核心货币。这些国家在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处于绝对领导地位,在国际贸易分工中居于领先地位,同时拥有绝对优势的国际贸易份额,并通过发达的金融体系强化了该国货币的认可度与接受度,逐步走向国际化之路。英镑和美元的国际化路径是强势货币路径模式的典型代表。强势货币路径模式的第一步是通过建立稳定的中央银行体系,确立本位货币(金本位制)保证币值稳定,实现本币的可自由兑换,使本币具备被普遍接受的条件。第二步建立自由贸易网络向外推行本币,使本币成为国际贸易往来的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在国内金融市场建立畅通的货币回流机制,使本币的职能从贸易领域拓展到金融领域,亦使本币具备了储备货币和干预货币的职能,成为真正意义的国际货币。第三步建立以本币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使本币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储备货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本币的核心地位。(图7.5)。
图7.5 强势货币国际化路径模式
2.渐进式路径模式
渐进式模式是指货币国际化的路径严格遵循由非自由兑换货币到有条件的自由兑换货币再到完全自由兑换货币,货币职能由价值尺度、交易媒介等部分职能逐步延伸到价值贮藏以及投资货币等全面货币职能。日元国际化就是采取的该模式。该路径也是一条最具代表性的路径模式,它体现了货币国际化相关理论的基本逻辑与规律。这种路径模式起源于贸易自由化的需求,第一步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可自由兑换,随着对外贸易的拓展,本币开始承担价值标准与交易结算货币的职能。第二步是建立境外离岸金融市场打通本币的回流渠道。第三步则是放开外汇管制,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兑换并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最后一步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使本币成为非居民的投资和储备货币。(图7.6)。
这种路径模式有其内在的缺陷,表现为该国货币的国际化路径缺乏主动性,容易受到强势经济体的牵制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制约。在本币尚未成为计价结算货币之前通过贸易途径会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而贸易逆差国则要求改善贸易条件使本币面临升值压力,本币的长期升值将会引起资本账户下本币的净流出,使得本币的价值贮藏功能更为突出,而在国际贸易中载体货币的功能相对削减,不利于全面发挥国际货币职能。采用渐进式的路径模式的国家在金融领域开放问题上普遍采取审慎态度,由于担心金融自由化会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货币发行国会尽力延迟本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而更多寄希望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来推进本币国际化进程。对国内金融市场的扩容与升级持消极态度,因此一旦实现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不足以抵御外部资本的冲击,进而可能拖累实体经济的发展。可见,日元国际化的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图7.6 渐进式货币国际化路径模式
3.区域联合路径模式
区域联合路径模式是指在文化背景相近,政治体制相当,经济发展水平、结构趋同的国家间可以通过让渡本国货币主权,组建区域统一货币,并借力原区域内主要国际货币实现国际化的路径。欧元国际化的路径堪称区域强强联合路径模式的典范,打破了以往单一货币自我强化为国际货币的传统路径,呈现货币国际化的全新视角。这种模式建立在区域政治、经济政策协调统一、高度融合的基础上,通过统一区域内的关税、贸易政策实现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通,建立了区域自由贸易区并逐渐形成区域统一的市场,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超越国家主权的区域货币体系,并逐渐过渡到组建区域中央银行,发行区域统一货币以取代各成员国原有本币。同时区域联合路径模式的实现还得益于统一货币的组成货币篮子中融合了区域内原有国际货币,因此推行的区域统一货币已具有一定意义的国际化,并且实现了对区域内原有国际货币的扩充与强化。(图7.7)。
图7.7 区域联合货币国际化路径模式
区域联合模式的不足在于它要求区域内各经济体放弃本国货币主权,使用区域统一货币,并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各经济体因此丧失了利用货币政策对本国经济进行调节的权利,同时由于统一货币政策没有考虑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政策的执行效果也会良莠不齐。所以,小规模发达经济体更加适宜采用区域联合模式加入统一货币区,而经济大国不会轻易让渡本国的货币主权,只有当加入货币区的收益大于政策调节的成本时才会选择区域联合路径模式实现货币国际化。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决定了人民币不可能再像英镑、美元那样建立以本币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从而独霸世界。因此人民币“一步到位”的强势货币国际化路径行不通。从中国的现状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偏向于渐进式路径模式,人民币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并着手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我国外汇管制逐步放开并向着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迈进。但日元国际化的历史经验告诫我们,忽视区域合作、单凭一己之力实现国际化所建立的日元体系是脆弱的,难以与美元、欧元等货币抗衡,而欧元国际化的实现堪称区域货币合作成功的典范,为人民币的区域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依据本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检验结果,认为人民币具备与东亚主要经济体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潜质与优势。因此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但由于我国人均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欧元区成员国存在极大差距,因此中国还不能放弃本国经济的调控权组建单一货币区,应该深层次发展区域货币合作,把人民币打造成为区域核心货币。当前人民币正处于由货币自由化阶段向区域化阶段的过渡时期,应该采取先渐进后区域联合的混合模式,推进人民币自由化和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图7.8)
通过对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进程的梳理,我们总结出了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规律,即货币国际化一般经历自由化、区域化和国际化三个阶段。同时该国货币的职能也从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延伸至储备货币。货币国际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不是相互割裂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这三个阶段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表现出互相交融、互为促进的关系。当前人民币正处于由货币自由化阶段向区域化阶段的过渡时期,因此应该采取渐进性模式与区域联合模式相结合的国际化路径模式并行推进人民币自由化和区域化进程。
图7.8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渐进式路径模式要求我们要有序地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以香港为依托建立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打通人民币的回流渠道,培育人民币债券市场,继续深化汇率形成机制,加快金融体系建设,为人民币实现全面自由兑换以及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创造有利条件。在时机成熟时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不断提高其服务进出口贸易与金融投资的能力,使人民币在更广泛的地域范围发挥国际货币的全项职能。而区域联合的路径模式则需要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成功试点的基础上乘胜追击,通过建立顺畅的流通渠道提高人民币在边境贸易计价结算中的使用范围及流通效率,加速人民币的周边化进程,通过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建成与发展,逐步完善并拓展人民币的功能,继续深化东亚货币合作,加强区域政策协调和建立区域汇率协调机制,使人民币成为区域关键货币。同时中国可以利用充沛的外汇储备资产向亚洲债券基金(ABF)注资扩容,使其超越区域货币合作的象征意义,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融资平台。随着香港、澳门回归中国,两岸三地贸易、金融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的互补性与依存度显著增强,中国应该充分利用与香港、澳门的政治、经济、地缘优势在条件完备之时推行统一货币,促进三地经济融合,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由于港元已是国际货币,人民币与港元的统一也可谓是强强联合,人民币可以借港元之势加快国际化进程。未来人民币的区域化有两种趋势:其一在与日元的激烈竞争中胜出成为区域强势货币;其二则是通过与日元的合作共同筹建亚洲货币联盟而创建以人民币和日元为主的亚洲统一货币。在前文的论述中已经分析了第二条路径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人民币需要在东亚货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强化成长为亚洲货币体系中的核心货币。
【注释】
[1][美]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维杰·乔希:《凯恩斯、全球失衡与当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2期。(www.xing528.com)
[2]陈彪如:《国际金融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3]Michael P.Dooley,David Folkerts‐Landau,&Peter Garbet“An Essay on the Revised Bretton Woods System”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Working Paper 9971,September 2003.
[4]陈绍锋:《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将走向何方?》,《国际政治研究》(季刊)2011年第2期。
[5]McKinnon,R.Exchange Rates under the East Asia Dollar Standard:Living with Conflicted Virtue,MIT Press,2005.
[6]转引自陈绍锋:《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将走向何方?》,《国际政治研究》(季刊)2011年第2期。
[7][法]米歇尔·阿格利埃:《阿格利埃论美元、人民币与国际货币体系》,《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11期。
[8][美]阿兰·M.泰勒:《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需要人民币国际化》,《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1期。
[9][日]竹中正治:《美国对外负债的可持续性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4期。
[10]彭兴韵:《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及多元化进程的中国选择》,《金融评论》2010年第5期。
[11][日]竹中正治:《美国对外负债的可持续性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4期。
[12]蒙代尔在2000年泰国清迈召开的会议上预言:在21世纪头10年内,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世界很可能出现一个以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为中心的金融稳定性三岛。
[13]李扬:《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中国的机遇》,《中国金融》2008年第13期。
[14]熊爱宗、黄梅波:《国际货币多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9期。
[15]李稻葵等:《国际货币体系新架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金融研究》2010年第2期。
[16]李晓:《东亚货币合作为何遭遇挫折?——兼论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对未来东亚货币合作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1期。
[17]卢峰:《测量中国》,《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1期。
[18]摘自胡锦涛主席2009年4月2日在G20领导人伦敦金融峰会的讲话。
[19][美]杰佛里·弗兰克尔:《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1期。
[20]罗伯特·蒙代尔1961年在其著作《最优货币区理论》中,最早提出以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之后经麦金农、彼得·凯南、伊格拉姆等经济学家从经济开放度、产品多样化、资本要素自由流动、通货膨胀相似度等方面,不断将这一理论发展完善,形成了最优货币区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在经济比较开放且发展水平相近,商品、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可自由流动,产品多样化程度高以及通货膨胀率较为接近,经济政策较为协调的区域,可以组建独立的货币区,在此区域内实行统一货币和货币政策,或存在相互之间具有无限兑换性的几种货币,其汇率在区域内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对外则实行统一浮动,据此确立区域内宏观经济政策的最优化目标,即对内稳定物价,控制失业,对外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