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保持了“快”,突出了“好”,主要发展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年初计划,预计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75亿元,增长12.8%,比预期目标高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5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2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8亿元,增长9.8%。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坚持自主创新与集群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1.工业主导优势进一步扩大。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520亿元,增长27.3%;增加值167亿元,增长20%。装备制造产业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0%以上,整体实力位列全省第二,十大骨干企业对工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7.2%,东岭集团产值突破121亿元;石油焊接钢管、钛及钛合金加工材料、秦川数控齿轮加工机床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陕开”、“秦岭”、“太白山”等11件注册商标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51.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6亿元,增长15%,其中利润19.4亿元,增长45.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2%。
2.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粮食总产达到165.7万吨,增长10.2%;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全市销售过千万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2户,每个主导产业都有一至两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知名度的龙头企业引领发展;粮食、乳品、果品和蔬菜的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69%、99%、40%和10%,农业产业化为农民增收贡献率达45%。
3.第三产业发展提速。预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5亿元,增长14.3%;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8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2亿元,增长39%;对外贸易在自营出口企业不断扩大和大企业带动下大幅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6.1亿美元,增长3.4倍。
4.县域经济、非公经济加快发展。有六个县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位次前移,渭滨、陈仓两区地方财政收入突破亿元,陈仓区再次荣获“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佳县”称号,县域经济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7%;加大对非公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全面开通中小企业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系统,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5%。
二、坚持发展速度与效益并重,经济增长质量有了新提高
1.财政金融和居民收入持续增加。财税总收入52.3亿元,增长13.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069亿元,增长25.9%;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44亿元,比年初增长18.1%,贷款余额230亿元,比年初增长8.5%;广大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4元,分别增长10%。
2.资源节约及生态保护成效明显。高新区和凤翔长青工业基地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以及13户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工作取得重大成绩,万元GDP能耗有所降低;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治理水土流失300平方公里,绿色宝鸡建设累计植树1900多万株。
3.物价、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均在计划调控目标范围之内。(www.xing528.com)
1.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以突破西山为重点,以50个试点村为示范,全面启动了新农村建设。新修通村油路和水泥路1217公里,农业综合开发10.5万亩,新建沼气池1.2万个,农村饮水工程110处;启动扶贫重点村82个,移民搬迁1.1万人,有8.3万人实现脱贫。突破西山投入1.5亿元,建设生态经济林带13.7万亩,新修、改造通村公路224公里,在18个移民搬迁点实施了户户通电工程,54所寄宿制学校全面开工建设,6282人实现了搬迁脱贫,西山特色产业逐步规模发展,道路、饮水、卫生、教育等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2.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高新大道二期、行政大道、代家湾渭河大桥、50条城市小道路改造、行政中心、下马营渭河生态公园、石鼓山渭河橡皮坝、市区供水管网改扩建、天然气利用二期、北坡搬迁、姜城村改造、市区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或加快建设,以中山路、经二路、公园路、火炬路为主体的城市老区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以代家湾和高新区为核心的城市新区粗具规模,以秦岭南麓、北部蟠龙塬为主要区域的南扩北移规划正在抓紧编制,以蔡五地区为突破、重要县城和重点镇为节点的关中百公里城镇群加快崛起,大城市骨架基本形成,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
3.两区六基地发展强劲。高新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聚集,中铁电气化工业园、长岭纺电工业园、宝钛工业园、中小企业园等投资上亿元的大型重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已有40多户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先后入区发展,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0亿元,同比增长36%,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蔡家坡地区渭北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和汽车车架总成生产、派尔森汽车零部件生产等汽车制造及零部件加工项目相继建成或投产,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3亿元,增长41%;六个工业基地依托资源和现有企业优势,着力引导协作配套企业和关联项目向园区集中,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5.7亿元,增长94%。
四、坚持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和谐宝鸡建设迈出新步伐
1.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改造农村中小学177所,为15.35万名农村贫困中小学生免除了杂费和教科书费;在七个县区实施了农村合作医疗,有170.7万农民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通过就业培训、劳务输出、小额贷款等多种方式扶持就业,全年劳务输出76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5.3万人,再就业2.3万人;先后出台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社会保障、医疗救助等多项制度,社会弱势群体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住房紧张、社会保障滞后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2.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领域的投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全市高等、中等职业学校达到68所;市中医医院业务楼、市妇幼保健医院住院楼和三个县医院36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扩建完工,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基本完成;新建成文化馆10个,5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在凤翔县和太白县40个村启动了农民体育健身试点工程。
五、坚持项目带动与改革推动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1.投资在持续增长中不断优化结构。上报争取国家资金项目360个,申请国家投资9.3亿元,已到位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3.98亿元。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增长28.6%;民间投资增长32%,占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4%;市县投资能力增强,中省和市县的投资比例为3∶7;66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3.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6.2%。法士特齿轮公司锻造及铸造系统技改、宝华工程车辆生产基地、蒙牛乳业公司乳制品生产线、中铁宝桥高速大号码及普通道岔技改、高新广场、移动通信大楼等28个项目先后建成投产投用;宝鸡卷烟厂异地技改、宝天高速、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渭滨大道、石嘴头橡胶坝工程等32个项目先后开工建设。
2.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一次性打包处理了轴承厂等13户企业5.4亿元债务,化解了企业债务。宝光集团与法国施耐德合资成立有限公司,宝商集团国家股转让海航集团,秦源煤业、市医药总公司、人民印刷厂改制重组结束,陕西秦川机床集团组建完成,医药玻璃厂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全市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到90%,中小企业改制面达到97%,改革速度、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从总体上看,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但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需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一是站在全国、全省看宝鸡,发展的速度还不快;二是工业经济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节能降耗任务艰巨;三是农业基地建设滞后,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四是非公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较慢,规模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