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发展“一村一品”中共性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宝鸡市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以发展“一村一品”为抓手,使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制约和影响了“一村一品”有特色、大规模高效益的发展,本文对已取得的成绩暂且不论,旨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一、发展“一村一品”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主导产业特色不突出、规模较小,专业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缺乏科学的规划引导、品牌支撑、示范带动;部分产业发展布局、规模、优势尚不明晰,定位不准,处于自发状态;有些资源、规模优势转化成效益优势的能力比较低。
2.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产业化过程科技含量不高、缺少核心竞争力;家族式、家长制的经营管理,严重制约企业的市场化、科学化发展;龙头企业与农户没有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润分享和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2007年全市仅有36万亩农作物是通过订单生产的。
3.农民组织化和知识化程度较低,产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形成;缺乏有力的科学技术指导、智力支持和资金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缺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未能很好地起到内联基地、外引市场、全程服务、有效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角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一村一品”带头人、经纪人和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据调查,2006年我市共有农村经济组织430个,运行良好的只有95个,仅占总数的22%。
4.宣传形式比较单调,工作不够到位,没有真正形成发展“一村一品”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畏难松劲,有的等待观望,有的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工作进展不平衡;加之农耕文明的传统积淀深厚,群众对新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接受较慢;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存在“上头热、下头凉”、“上头急、下面疲”等现象。
5.发展“一村一品”的投入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财政投入有限,扶持力度不大;项目整合、集中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村组财力有限,投入不足,产业发展缓慢,特色不明显,缺乏亮点和新意;特别是信贷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与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热情和需要有很大差距。
6.规模经营与土地分户切割承包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目前每户2亩以上的地块较少,这就为产业统一布局和土地规模化利用带来障碍。加之农民对土地和粮食既有现实生活的依赖,又有心理依赖。特别是受小农意识影响,土地流转较为困难,对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制约。
7.农民增收与财政增收存在矛盾。由于现行市场体制和政府管理机制、政绩考核等体制影响,一方面GDP增长,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增长却相对慢半拍。农民增收了,财政不增收,会挫伤政府尤其是以吃财政饭为主的县级政府的积极性,政府也没有更多的财力去支持农业,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就谈不上。财政增收,农民不增收,又会加大农民的不满情绪,拉大城乡差别。
8.政府角色定位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才能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已成为县乡政府需要正视和面对的重要问题。从调查情况看,发展“一村一品”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引导,当前具体工作中既存在“政府号召什么、什么就卖不了”的尴尬局面,又存在服务缺失和放任自流的不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怎样为产业发展和农民当好指导员、宣传员、服务员、信息员的问题值得很好研究。
9.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对城市郊区发展“一村一品”影响较大。近年来我市主城区“东扩南移”,造成郊区川道耕地减少,而这一地区也正是我市三个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因此,导致城郊农村发展“一村一品”、调整经济结构、建设大规模高效益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受到制约。(www.xing528.com)
二、“一村一品”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市场因素制约。从调查看,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认识上存在偏差。个别干部群众还局限于依赖政府的扶持、引导,工作积极性、发展产业的动力不足,应对市场变化的措施不足,无形中放大了市场风险。二是市场信息掌握不准,往往导致农产品出现“卖难”,挫伤群众发展产业的热情。三是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连结机制不紧密。仅有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由于缺乏与农户之间有效的利益连结契约,农户要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四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用发挥有限。凡是“一村一品”发达的区域,都离不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领农户闯市场,规避市场风险。没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单靠分散农户去面对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其产业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
2.产业投入因素制约。首先是劳动力投入不足。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但伴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加大,劳务输出人数的逐年增加,农村缺乏足够的产业劳动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统计,2007年全市劳务输出人数达到84万,其中凤翔、岐山、陈仓的劳务输出较2006年增长均在13%以上。其次是实用技术缺乏培训和指导。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尤其是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由于受人员、经费和人事编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不论是从规模、结构、分布和服务上都难以满足“一村一品”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再次是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较快,但资金量小,同时以农户经济状况评定的信用级别客观上阻断了经济状况差、但资金需求迫切的农户。加之市县财力紧张,农民积累不足,同时导致推动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全市确定的165个“一村一品”发展示范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资金制约产业发展的情况,其他村就可想而知。
3.产业发展环境因素制约。(1)在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度规模经营缺乏有效的实现路径。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所形成的土地按肥瘠不同归属不同家庭的承包体制,地块狭小、分散的状况,使规模化经营成为一个难题。年轻两栖农民就业的不稳定,加剧了对土地保障的心理依赖,影响土地的适度规模化流转。(2)三次产业之间比较利益差距的制约。农业属于一个弱势产业,尽管国家把“三农”问题提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予以扶持,但比之第二、第三产业对农民的回报相对较少,农民的现实性选择决定了其投资农业热情与力度的递减。(3)政策层面对产业支持乏力。国家涉农投资,重点关注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的滞后问题,对于产业发展层面资金投入不足,单纯依赖信用社有限的资金扶持,根本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在国家现行农村制度没有根本改观的前提下,国家诸多农村政策的正面积极效应在产业发展方面将会被抵消。
三、今后一个时期内全市发展“一村一品”的对策建议
1.关于产业特色问题。发展“一村一品”,贵在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所谓有特色就是要在产业上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优势。在突出特色方面,当前应着力抓好三点:(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托现有自然、社会、文化历史资源条件,积极寻找资源与市场的切入点和契合点,使特色产品优势转变为几村一品、几乡一色、一县一业的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化、产业化的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2)政府推动,政策扶持。要支持鼓励发展特色经济,使新“品”新“业”不断涌现;要制定优惠政策,从服务、资金、体制等方面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一村一品”发展。(3)培育市场,打造品牌。“一村一品”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市场营销,要培养专业营销人员队伍,开展高质量的营销活动。由政府或协会出面,通过举办以“品”为主要内容的节庆、座谈会、研讨会等途径和网络等媒介,增强人们的了解,激发消费冲动。加快品牌化战略进程,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引导农民以标准化生产保证农产品质量,组织“一村一品”示范村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2.关于发展规模问题。发展“一村一品”没有规模,就缺乏市场占有率,更不能产生规模效益。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规模化经营为突破口,坚持科学规划,培育和壮大“一村一品”主导产业。要按照立足当前、放眼长远、集中连片、板块推进的原则,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农村能人带动效应等,尽快完成“一村一品”发展规划的修订完善工作。制订规划时,就要设计出预期规模,一个乡镇要突出1—2个主导产业,一个村要围绕一个主导产业,把分散的产业和产品聚集起来,连片规划,整体推进,实现规模发展。在产业选择上,要立足自身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果品、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培育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增强“一村一品”的竞争力。要引导一村带多村,将“一村一品”迅速扩大为多村一品、一乡一业,打造“一村一品”产业集群。要充分利用区位、历史文化背景及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民间工艺、民俗旅游、建筑等农村二、三产业,创新经营理念,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发展水平,拓展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渠道。
3.关于产业化经营问题。力争每个特色产业区都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按照龙头带动、专业合作的原则,利用现有资源、产业优势,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兴办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增强中小企业活力,发展群龙经济。发展壮大现有龙头企业。鼓励其加大技改投入,不断转换和完善机制,提高科技水平和深加工能力,增强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具有一定经济优势的企业转向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引导各类农村能人和外来资本创办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农产品保护价收购,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在发展龙头企业过程中,进一步引导企业与特色村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大力支持鼓励各类生产主体间的联合。推动农产品流通服务,带动特色农产品销量的扩张。加快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把引智、引资与引企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结机制,延伸拉长产业链条,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组织+种养农户”,提升“一村一品”发展的市场竞争力。支持建立流通市场和创办一批流通型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流通。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连结机制,使每个示范村都成为龙头企业的优质原料基地。
4.关于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作用问题。以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切入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实现“一村一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就必须按照“大力发展、逐步规范、政策扶持、加强监管”的总体要求,有计划地培育一批产品特色明显、带动面广、市场竞争力强、运行机制健全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政、税收、贷款等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规范和明确兴办条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利益分配等基本要求,引导其向利益共同体或法人形式转变,要重组优势资源,聚合生产要素,增强整体竞争力,做强做大区域产业。协会与农户链接的重点要体现在科技带动和示范引导上,要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培育壮大市场经济主体。精心选择部分基础设施好、农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村、镇,重点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深化农业科研和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应用水平。要加快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深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覆盖”的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按照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和标准化等农业实用技术以及非农产业生产、加工、包装新技术,切实为示范村发展“一村一品”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
5.关于产业发展的投入机制问题。完善“一村一品”发展的投入支持体系。一要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加大对“一村一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的扶持力度,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二要增加金融资金投入。探索构建结构完善的政策性、合作性、商业性金融机制。引导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突出重点,增加投放额度,适度降低门槛。三要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发展。逐步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放宽条件,搞活机制,允许、鼓励、支持个人、集体、企业等非政府组织和其他非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参与“一村一品”发展。按照“市场导向,项目带动,贷款扶持”的原则,通过信贷贴息扶持切实解决“一村一品”发展中资金投入不足等制约因素。四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
6.关于产业发展的环境问题。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尽快取消对农民进城落户不合理的限制和政策歧视,为农民进城创业、就业、安居创造条件。加快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为促进城市化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大胆创新土地制度,尽快使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物权化、股权化。支持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按照市场效益原则自由流动,保障农民从土地工业化、城市化中得到合理经济利益。在坚持农民分户关系长期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利用土地入股合作社、土地资产经营公司等多种方式,盘活土地存量,推动土地承包权的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土地承包权的有偿转移,引导农民将土地使用权向农业大户、农业企业流转,推动土地向产业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一村一品”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创新发展体制。按照“一村一品”一个发展规划,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专业市场,一个协会,一套营销人员,一批科技骨干力量,一个管理体制的方式,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特别是管理、营销经验,把引智与引资结合,不断提高发展规模和水平,推进“一村一品”顺利发展。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行政推动,发挥政府在主导产业发展上的核心领导作用。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农产品中介流通网络。及时总结推广发展“一村一品”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不断激发干部群众参与“一村一品”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