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宝鸡市生态园林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宝鸡市生态园林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时间:2024-10-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宝鸡市建设生态园林特大城市的实践与探索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宝鸡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立市”方向不动摇,始终把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来抓。宝鸡市委、市政府立即部署,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紧锣密鼓,在全市迅速展开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

宝鸡市生态园林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宝鸡市建设生态园林特大城市的实践与探索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宝鸡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立市”方向不动摇,始终把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来抓。历届领导班子扭住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目标不放松,在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进步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改观。

一、宝鸡市建设生态园林特大城市的成绩和荣誉

为了进一步推动园林城市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引导城市向“生态城市”目标前进,2004年建设部决定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活动。“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都是以建设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把众多与城市生态相关的城市建设指标和要求都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活动既是对城市建设的评价,更重要的是通过创建活动来促进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宝鸡市委、市政府立即部署,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紧锣密鼓,在全市迅速展开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2006年初,我市喜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面对这一崇高荣誉,宝鸡人没有故步自封,而是站在新的起点上,向着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刺。紧接着,“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垂直挂绿”……一个个全新的创建方案陆续出台,宝鸡人植树造林的热情空前高涨,城市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和园林绿化水平有了大幅提升(见表1《2000—2009年宝鸡市建成区绿化数据一览表》)。2007年宝鸡市荣获西北首家“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表12000—2009年宝鸡市建成区绿化数据一览表

上表显示,2000年以前宝鸡城市的绿化面积较小。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生态园林建设逐步加快,城市七大类绿地大幅增加。如今,建成区面积扩大了约1.1倍,城市绿地面积增加了4.65倍,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了约5.1倍,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提升了24.18个百分点、18.3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了11.22平方米。2006年以来,宝鸡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连年达到300天以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目光,入区企业上千家,日本住友德国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以及蒙牛、金德等20余家中国知名企业相继入区投资。

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宝鸡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一系列殊荣。

二、宝鸡市建设生态园林特大城市的做法和经验

(一)主要做法

1.前瞻性规划。事实上,早在1997年宝鸡就编制了绿地专项规划,并从第十个五年规划开始,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正式纳入每一个五年规划。2001年6月,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我市为第六批全国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为了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西部特色的生态示范市,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对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活动进行全面部署。2002年5月,陕西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宝鸡要早日建成大城市”的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立即行动,对建设生态园林大城市进行前瞻性规划,按照城市“三绿”指标的新要求,重新调整了市区绿化用地规划,进一步完善了绿地系统,特别加强了对城市绿化工作的监督。从2002年初启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开始,经过三年努力,2005年6月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模成功后,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以生态示范县区创建为载体,将生态建设重点向县区和农村延伸”的新思路。2007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生态示范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提出“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的山区县先行,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生态示范县区全覆盖,并申报国家生态示范市”的思路和目标。2007年9月太白县率先通过了省上验收,2008年5月被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同年,千阳县、凤县创建工作通过省上考核验收并上报环保部审核命名;2009年麟游县、陇县、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岐山县、眉县等七个县区创建工作通过省上考核验收并上报环保部审核命名,在西北建成了第一个生态示范城镇群。

2.高起点建设。一旦建设生态园林特大城市的目标确定下来,就不能停留在低水平上搞小打小闹,必须高起点规划建设,强力推进。我们果敢地采取了“三拆”措施,依法对违规违法建筑进行拆除。强制实施铁路沿线的拆迁和整治;综合治理市中心的渭河,筑坝拦水,植树种草,建成了渭河公园,使昔日的荒滩、垃圾滩变成了绿洲湖泊;成功搬迁4000余户村民和居民,大规模实施拆迁区绿化,建成北坡森林公园,让昔日的北部荒坡变成了绿色屏障;建设了秦岭北麓台塬绿化带,初步形成了城市南部绿色屏障;大手笔开发建设石鼓山文化景区,使历史文化与园林绿化相得益彰;投入巨资改造和提升六个大型公园,实行全免费开放,让老百姓无障碍入园赏花观景,陶冶情操。经过高起点规划建设,我市生态环境水平被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3.大手笔投资。十多年来,我市在生态园林特大城市建设中累计投资10多亿元,尤其在摘取“国家园林城市”桂冠后,再次加大了投入力度,近三年累计投入3.2亿元,主要用于绿化工程和拆迁整治。今后将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绿量任务继续加大投资,并随着GDP的增长逐年增加。在政府主导绿化投资的前提下,建立了多元化绿化投资机制,争取社会资金,进行多渠道筹资。积极推广政企共建、军地共建、单位自建、全民参与的园林绿化建设模式。采用租地绿化、拆违建绿、认建认养、命名建设、以奖代补等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建设生态园林特大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精细化管理。实施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是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宝鸡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宝鸡市城市绿线管理实施细则》、《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项目绿色图章管理制度》以及《宝鸡市古树古木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市城建局也先后制定了《宝鸡市绿地养护管理标准、检查标准及考核检查办法》、《宝鸡市城市绿化执法制度》、《宝鸡市园林式单位实施办法》、《园林职工规范》等一系列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制度和标准。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一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充分发挥城市绿线的调控作用;二要以植树增绿为重点,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三要以精细养护管理为准则,全面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档次;四要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的科技含量,实现精细化、植物多样化、绿地重彩化;五要提高绿地养护管理水平,使城市绿地系统健康、规范、快速、有效地发展;六是建立绿化质量责任追究制,使每一项绿化工程都成为精品工程、样板工程、示范工程、景观工程。

5.新目标追求。2007年我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也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城市,这标志着“绿色宝鸡”建设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意味着我市步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2008年3月,市政府根据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新特点和新目标,及时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绿色宝鸡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四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原则,即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突出地域文化,体现区域特色的原则;城乡一体,统筹规划的原则;政策扶持,利益驱动的原则。确定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新建设目标和规划布局,提出了九个新的重点任务(包括城区绿化工程、台塬坡面绿化工程、交通道路绿化工程、水系绿化工程、城镇绿化工程、生态家园绿化工程、旅游景区绿化工程、经济林发展工程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及五项保障措施。2009年在第六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宝鸡终于摘取“国家森林城市”的桂冠。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2010年8月,我们对照《全国生态示范区验收标准》,申请省环保厅进行验收,并上报环保部给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命名。

(二)根本经验

1.必须坚持以环境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

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经济城市都是生态城市的子系统。在创建“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再把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就是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务之急是有效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必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全民参与、同心共创”局面。

由于宣传工作扎实有效,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活动自始至终得到了全市人民的广泛认同、理解和支持。市、区两级政府部门按照职责和管辖,先后在市区十三条河流、过境公路沿线、铁路沿线、城市道路、背街小巷等部位实施绿化建设过程中,所到之处,广大市民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同时,市、区各单位、社区积极开展绿化达标、绿色家园建设和园林式单位创建等活动,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全民参与、同心共创”的局面。

3.必须按照既定方针,义无反顾,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属于城市公共服务事业,是城市各级建设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创建生态园林城市,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决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在创建活动伊始,市委、市政府及时成立了市园林环卫局,由其牵头负责全市的生态园林建设工作,并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包括城市建设规划局环境保护局、林业局、水利局等)树立“一盘棋”思想,明确责任,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分头实施。要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立“军令状”,增强责任感。这样就从组织上、体制上保证了生态园林特大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和责任落到实处。

三、宝鸡市建设生态园林特大城市的差距和措施

(一)现实差距(www.xing528.com)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2015年宝鸡市生态园林“三绿”指标分别为:绿地率40%,覆盖率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2020年绿地率达到42%,覆盖率达到4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宝鸡市的城市规划远期目标是建设生态园林特大城市,2015年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20平方公里,建成区非农业人口将达到115万人。2020年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40平方公里,建成区非农业人口将达到130万人。我市的近期和远期规划所提出的“三绿”指标与关天规划的指标相一致。要实现《规划》绿地指标,就应在2009年绿化指标的基础上,到2015年的六年内需净增绿地面积、绿化覆盖面积、公共绿地面积分别累计为1817.13万平方米、2047.03万平方米、204.43万平方米;到2020年十年内需净增绿地面积、绿化覆盖面积、公共绿地面积分别累计2897.13万平方米、3347.03万平方米、614.43万平方米。以2009年年底为基础,2010—2015年均需增绿地面积302.86万平方米、覆盖面积341.17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34.07万平方米;在2015年实现规划指标的基础上,从2016年起,年均需增绿地面积216万平方米、覆盖面积26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82万平方米。

2009年宝鸡已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为38.68%、41.93%。但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我市特大城市规划的目标要求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见表2《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指标》)。

虽然我市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诸多荣誉,但是,根据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主要指标来衡量,我市尚有不小差距。与联合国生态城市的指标相比,差距就更大了。

表2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指标

(一)城市生态环境指标

(二)城市生活环境指标

(三)城市基础设施指标

资料来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

(二)采取措施

1.通过修编绿地规划目标,缩小差距。

我市为带状城市,两山夹一河,用地矛盾十分突出。按照特大城市的规划目标,应尽快修编城市绿地规划,控制园林绿化用地,从源头上保障生态园林特大城市建设的需要。为了充分彰显地理禀赋和林带、水面、草地、湿地等各种优势,应充分发掘秦岭北麓台塬和北坡台面,这是我市今后增绿的潜力所在。基本设想是:将南北两侧规划建成郁郁葱葱的生态景观屏障;沿渭河向东进行大规模生态治理,让两侧形成景观林带;市区的13条小河流、过境公路、铁路两侧建成密植绿化带;在千渭之汇建设大面积湿地公园;在建成区内再建造一批公园、绿地、小游园;新规划区应合理规划绿化项目,新建和改建项目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控制建设绿地。这样一来,我市就会形成两面屏障、多条林带、百里水面、城林相融、林水相间、独特优美的生态园林格局。针对现有绿量缺口,应采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形式来弥补。

2.强力推行低碳绿化,弥补差距。

节约型绿化是城市绿化工作中应当严格遵循的一条原则。推行低碳绿化是建设生态园林特大城市的一个方向。要在绿化建设和管护中做到节地、节水、节资、节材。根据宝鸡的自然条件,应以乔木为主,增加单位面积的绿量指数;坚决遏制大种草坪、大建硬化广场、挖土造水面、浪费土地资源等现象;要栽植适生性强、抗旱、抗寒、抗病、抗虫能力强的乡土植物,坚决反对引种洋树洋苗和抗性差的植物;要发掘秦岭植物宝库,加大秦岭植物引种驯化、普及推广的力度,彰显地域植物特色;要在园林绿化建设中采用地材和透水型地面铺装材料;要大力推行低地绿化,建造一批雨水、中水利用设施,减少绿化管护成本。

3.突出抓好节能减排,杜绝差距。

坚决打好污染减排攻坚战,把污染减排纳入企事业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重点解决水域水质达标、污水处理厂脱磷脱氮、饮用水源地保护等深层次问题;重点加强有色冶炼、造纸、化工、餐饮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加强机动车辆尾气防治、道路扬尘控制、医疗废物处置;严格执行总量控制计划和排污许可制度,从严控制新增污染,全面降低污染排放总量;加强渭河流域综合整治,建立渭河流域水质监测考核机制,确保宝鸡市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加强工业园区环境建设,彻底扭转布局混乱、环境管理滞后的局面;加强污染源头控制,严格审批建设项目,坚决执行“三同时”制度,对项目的建设、投产、运输实行全程监管;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开辟更多的绿色通道;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专项整治违法建筑、超标排污,采取挂牌督办、媒体曝光、分类整治等手段,下决心关停一批屡犯不改、危害群众健康的污染企业和单位;加强环境保护网络建设,开通环境信访网站,24小时畅通环保投诉热线,及时查处投诉案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四、宝鸡市建设生态园林特大城市的憧憬和展望

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十年规划的要求,市委、市政府正在编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2010—2020年宝鸡城市发展描绘了一个全新的宏伟蓝图,为建设生态园林特大城市赋予了新内涵,确定了新目标。

(一)“宜居宜业”是宝鸡市建设生态园林特大城市的新内涵

依据中心城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我市生态建设的目标是:建设既宜居又宜业的新型城市,构建“一脉、双带、多廊”网络状绿化空间格局。“一脉”是指渭河景观绿化带,结合渭河两岸的组团功能,形成多元化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双带”是指依托南部秦岭北麓山地和北部台塬坡地形成的两条城市生态绿化带,建设秦岭北麓长约30公里的观光环线,构建城市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多廊”是指结合城市水系、道路、铁路、高压走廊等布局的绿化带,形成城市绿地与外围生态绿地相联系的绿色走廊。到202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2%,绿化覆盖率达到47%,绿地规模为2117.6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4.82%,人均绿地为16.29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为1563.7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94%,人均公共绿地为12.03平方米。到那时,宝鸡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江南”式的生态园林特大城市。

(二)“生态经济城市”是宝鸡市追求城市生态化的又一个新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虽然城市化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城市化造成了世界上80%的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损耗,交通堵塞和空气质量已经影响着众多城市人们的生活质量。建设生态经济城市,刻不容缓。市委、市政府已经注意到城市发展的这一动向,建设生态经济城市,将成为我市下一阶段建设生态城市的又一个战略重点,也是宝鸡追求城市生态化的又一个崭新目标。随着一大批城中绿岛、绿地广场、生态湿地的相继建成,一个南山北坡绿色屏障、河流两岸绿色长廊、道路水系绿色林网、生态城镇星罗棋布、水绿交融、宜居宜业、人本文明、“北方江南”式的生态园林特大城市,将会越来越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