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力机制的系统
所谓企业动力机制,是指推动企业经营向前发展、约束企业不合理经营行为的各种力量的有机组合。一般来说,这种动力机制系统是由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组成的。物质动力是基础,精神动力是支柱,信息动力是导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一)物质动力
物质动力,也就是利益动力,是企业运行的最直接的动力。随着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一点已经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在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企业运行的直接动力基本上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指令,即政府依靠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指令性计划、行政命令、决定等手段作为动力来推动企业运行;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动员,即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开展各种形式的政治运动来激发人们的热情,以此作为动力,完成政府下达的计划,推动企业的运行。通过这些方式而产生的动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维持我国企业的正常运行,的确起过一定作用。但这种动力是不可能保持长久的。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只能算是一种外在的压力。因此,传统体制下的企业运行显得动力不足。
历史的实践证明,人类历史的发展,实质是追求利益、争取利益的历史。在企业活动领域里,企业的任何经济活动总是首先直接与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分不开的。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利益和财产,企业进行包括投资在内的经营活动,其起始点和归宿点都是获得最大的利益。企业利润多,表明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市场需要,对社会贡献大,因而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也就高。强大的利益动因,形成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在刺激因素。这一点从理论上来说,在经历了无数痛苦的历史过程以后,目前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可问题的实质是,这一动力在我国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实际上还没有或还没有完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精神动力
企业经营是人的活动,人是有精神的,必然有精神动力。精神动力不仅可以补偿物质动力的缺陷,而且具有巨大的威力,在一定情况下也可成为决定的动力。
建立健全企业精神动力机制,关键在于培育企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精神动力对内表明坚定的企业追求,对外表明鲜明的社会责任和企业信誉。它的形成,既是一个柔性培育的过程,又是企业职工群体的自我确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三)信息动力
在今天的世界里,信息与材料、能源构成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细胞,要使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就必须建立信息动力机制,依靠科学技术和市场销售等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对于一个企业,信息就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神经系统,是经营决策的依据,是引导企业走向世界、占领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的指南。实践证明,企业经营必须靠信息动力来提高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做到以变应变,增强企业活力。在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引导企业经营方向、决定企业沉浮、关系企业生命的动力机制。
改革实践证明,建立健全企业经营动力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使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三者形成一个合理的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结构,并在经营过程中使之全面发挥效能,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过分强调一种动力,造成一种动力机制过度膨胀,另一种动力机制则必然萎缩,经营动力机制就会失去平衡状态。这时,它的功能就会出现逆向运行,带来相反结果。
二、国有企业内在动力实现的障碍
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感到难以搞活,其内在动力处于潜在状态,未能转化为现实的动力。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障碍有:
(一)政策上的障碍
国有企业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留利过少,负担过重。即使是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留利水平也不高,除去奖励和福利开支外所剩无几。国家规定留利要建立五项基金:生产发展基金、奖励基金、福利基金、新产品开发基金和后备基金,实际上大部分企业都要把部分的留利用作奖励和福利。同时,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住房等生活福利措施方面欠债较多,企业设备陈旧老化问题相当普遍,在这些方面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再则,企业的社会负担过重,本来应该由社会办的学校、幼儿园、医院等都由企业包下来了,许多大中型企业办小社会的状况短时期内难以改变,社会上各种摊派屡禁不绝。这些都严重影响国有企业的利益,使企业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扩大再生产,往往只能步履艰难地维持简单再生产。(www.xing528.com)
(二)生产经营环境的障碍
目前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的管理体制有很多政策上、制度上的空隙和漏洞。私有制企业借助体制上灵活的优势,采用各种合法的和非法的手段,尽力利用转轨时期的空隙,把国有企业挤到竞争不利的位置上去。各级政府财政主要靠国有企业,政府往往给予企业少,向企业索取多,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外部条件得不到保障。其次,价格体系不合理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造成了企业之间的苦乐不均。私有制企业必然会按照利润收益最大化的原则尽可能选择那些价高利大的产品进行投资,而国有企业因受到原有投资格局的影响和行政控制的制约,在产品结构调整的自由度上远小于私有制企业。同时,那些价低利小而社会又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行业,只有通过强制性办法让国有企业来承担,这样形成了两种所有制在竞争上的不平等,抑制了国有企业的扩张冲动。
(三)职工心理和思想上的障碍
近年来,社会分配不公对职工心理影响很大。由于政府对大量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在管理上的困难和乏力,在纳税、物价、质量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漏洞。而国有企业由于受到国家直接的控制,一般来说,比较遵纪守法、注重质量、照章纳税,而且还要承担职工的各种劳保福利。这样,在两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中,职工付出的劳动差别不大,而直接得到的个人利益有可能相差几倍,这不能不对国有企业职工产生离心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职工热衷于第二职业、第三职业而无心本职工作,有的还利用企业的设备、材料,干私活谋取私利。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状况,使职工队伍内部滋长了满足现状、不求进取和平均主义的思想,不少人认为企业财产是国家的,便躺在企业身上,躺在国家身上,只讲索取,不讲贡献,吃企业、国家的大锅饭;一些职工只关心眼前利益、个体利益,不关心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职工队伍的凝聚力降低,内在动力的有机结构受到严重的侵蚀和破坏。
(四)企业内部管理上的障碍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个时期来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出现短期行为,不重视内部管理,不重视新产品开发,不重视企业技术改造,致使产品质量下降,企业缺乏后劲,企业的长远利益受到影响。在平均主义思想影响下,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没有真正照章办事、严格考核,使制度流于形式,按劳分配的原则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三、企业利益机制的重构
企业利益机制的重构是启动企业动力机制的基础。企业利益机制的结构是多方面的,但目前体制下总的来说不外乎国家利益、企业集体利益和职工个人利益这三部分。国家利益表现为国家享有资产占有收益和上缴税收的稳定增长;企业集体利益主要表现为企业享有税后的各项留利;职工个人利益主要表现为工资、奖金、津贴和各项福利。这些经济利益都会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起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其作用力的方向往往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多向的。作为推动企业运行的动力就是这些方向各异的力的合力。我们完全应当努力使这些合力达到最大值。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很好地处理了这些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经济利益这一动力机制的作用。
过去,我们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些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体制下,实际上只承认国家这样一个抽象的利益主体,片面地以国家利益取代企业集体利益和职工个人利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挫伤了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越来清醒地意识到,妥善地处理好各种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非常困难的问题。正由于此,它也就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企业利益机制重构的基本原则是做到企业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国家利益、企业集体利益和职工个人利益的兼顾。企业的利益机制由多个层次所组成。首先是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利益分配,以调动企业增收的积极性;其次是广大职工与经营者的利益分配,以调动经营者经营的积极性;第三是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解决企业经营动力问题,首先要在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分配上突破,否则很难打开局面。在这一层次上,基本方针应是立足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增收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动态中保证财政的稳定增长。我们在改革中先后推行的扩权让利、利改税和承包制以及正在进行的股份制试点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为了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子。今后除了继续从这方面进行探索外,解决这个问题最艰巨的任务还是从财产关系和产权界定入手,进一步明确利益主体。允许利益差别和多重利益主体的存在,使利益结构中原来不太明确的利益主体得以进一步明朗化。同时,尽快形成各种经济利益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机制。
企业职工与经营者的利益分配,从目前情况看,企业经营者的收益与风险、责任与权力不对称。因而,经营者的利益应当从企业职工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中分离出来,承认他们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并且按照风险与责任的大小,对经营者个人收入采取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办法,进行私人财产的抵押和以工资为底数的成倍数的重奖重罚。这样,才有利于突出经营者的利益和风险,强化经营者的责任,实现企业家的抱负。
关于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主要是要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多贡献多得的原则。但在资源、机会和市场条件不均等的情况下,在劳动还无法形成一个全社会统一的衡量标准的情况下,真正地按每个人的劳动和贡献来获得个人的经济利益还存在着偏差,这不能不影响到经济利益这一动力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经济利益这一动力机制的作用,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分配制度。从原则上讲,应实行“两个挂钩”,即把企业职工的收入同企业经营目标、经济效益挂钩,同职工的劳动贡献挂钩。至于企业内部工资和奖金的分配方式,完全交给企业,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自主决定具体的分配形式。例如,在内容上可以把一部分工资与奖金捆在一起浮动;可以在奖金使用上突出关键岗位和生产关键环节;也可以围绕解决生产经营的重点,开展采购、销售、降低消耗、出口创汇、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等多方面的考核。在方法上,可以采用计件工资、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相结合、工资含量包干、岗位技能工资制、单项承包等等。总之,要充分发挥企业工资奖金的分配和激励功能,并使之具有有效性,从而使职工从自己的经济利益上真正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感到自己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最大限度
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