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创新通论,现代企业制度内容

企业创新通论,现代企业制度内容

时间:2024-10-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表述,产权界定应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国有资产所有权权限明确。国有企业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企业财产所有权。国家依法享有其投入企业的资产收益权。三是国有企业层。

企业创新通论,现代企业制度内容

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就目前来说,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理顺产权关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核心是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即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实现政企分开,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首先是理顺出资者和企业的关系;其次是理顺债权人和企业的关系;再次是理顺企业法人和法人财产之间的关系。理顺这些关系,必须建立在对财产状况明晰的基础上,进行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必要时可以进行产权转让。

()产权界定

产权界定是指国家依法划分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后,明确各类产权主体行使权利的财产范围及管理权限的一种法律行为。产权界定是理顺产权关系,明确产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重要环节。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表述,产权界定应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国有资产所有权权限明确。国有企业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企业财产所有权。国有资产投入企业,即与投资者其他财产区分开来,成为企业独立的法人财产,出资者不能随意抽回资本金,只能依法转让。其次,国家、企业责任关系明确。国有资产所有者以投入企业资本额为限对企业负有限责任,依法对企业经营实施产权约束,企业作为法人财产主体,独立承担财产责任,以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享有各项财产权利,独立占有、支配、处置法人财产,承担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第三,利益关系明确。国家依法享有其投入企业的资产收益权。企业要以股息、分红等形式向国有资产产权主体上缴资产收益;同时,企业享有经营法人财产权的收益。

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出发,产权界定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继续推进国家行政管理权和国有资产所有权适当分开的前提下,合理界定国家、中介机构、各层次企业之间的产权配置,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力和利益。

一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层。即成立中央、地方两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国有资产所有权代表,行使所有者职能,其任务是要加强对国有财产的监督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不参与资产的直接经营。国有资产所有者只能是以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而不存在地方或部门所有,作为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仅仅是中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权行使所有者职能的机构。

二是中介国有产权经营管理运作层。即成立国有资产管理的独立机构,以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的专门化、独立化。这是一种新型的国有派生产权主体,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其经营国有资产。基本组织形式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集团公司等。

三是国有企业层。主要从事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企业,是社会基层经济组织。产权界定要求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享有独立经营的各项权利并承担应有的责任,进一步增强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必须明确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应以企业的自主决策为前提,利用市场机制,采取各种经济政策和手段进行引导,不能利用行政权力,侵犯企业的产权。在企业集团或控股公司内部,也应理顺各层次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基层企业得到自主经营的权利。同时必须加强国家和各级所有者代表对企业的产权约束,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强国有企业之间的联系和配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优越性。

(二)资产评估

资产的评估是产权界定的前提,是对企业占用的资产存量在价值形态上的确定化,即对资产的数量、质量及利用状况进行稽查和评价,从而评估出存量资产的现值。从企业制度创新的角度看,资产评估的目的就是为国有资产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界定一个准确的权利范围或边际,以合理地维护资产所有者和占有者各自的正当利益。进行资产评估需要做一系列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要对股份制改造主体进行分账、调账。即在评估前要建立一套适于评估使用的账目和报表,以股份公司资产负债表形式反映。

一般说来,资产评估工作流程是:首先,选择资产评估基准日;接着,对基准日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并聘请有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表。然后,评估机构对经审计的报表中所反映的各项资产再进行现场察看,搜集各项资产的各项指标,并对债权债务进行分析、对证;最后,评估机构对各项资产的评估值进行计算,编制评估后的报表和出具评估报告书。

评估报告出具以后,原企业资产所有者就要对评估结果进行确认并进行产权界定,明确产权归属。为了保证评估工作的质量,需要建立公正而有权威性的专门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并由公正机构加以确认。在评估过程中,严禁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低价出售,从各方面堵塞漏洞,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

资产评估实际上是为财产权的商品化、价值化奠定基础,是企业资产经营保值和增值的起点,也是其收益分配基线。这一评估过程是动态化的社会过程。企业资产作为商品,依据市场价格来确定其交换价值。当企业间发生产权交易时,是按照市场价格来估值交易的。资产评估不仅激励和约束着企业行为,而且还具有调节和引导社会资源再配置的作用。

(三)产权转让

产权能够自由转让,是建立产权制度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产权流动,才能实现企业资产配置的最优状态,才可能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使之在不断调整中发展和完善。

产权转让是企业资本所有者(股东)以产权(企业)为商品而进行的一种经营活动。从内容上看,它既包括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债权的同时转让,也包括企业债权在一定时期内的有偿让渡;既包括企业增量资产的有偿处置,也包括社会大量资产的重新组合配置;既包括企业部分资产的有偿转让,也包括整个企业的买卖或兼并。

企业产权转让一般通过企业的改组、兼并、合并、承包、租赁、股权买卖等方式进行。在产权转让过程中,为了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维护国家利益,坚持产业政策的原则。国有资产产权无论怎样转让,都必须坚持国家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国有资产投入和转移的方向,只有按照产业政策进行国有资产的转让,才能使国有资产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从根本上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二是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产权转让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商品经营活动,经营活动的对象是一种特殊商品——企业产权。产权转让要服从市场规则,在企业所有者之间实行自愿、等价交换。转让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三是坚持统一政策、依法实施的原则。产权转让是价值形态的转让,不是企业法人财产实物形态的转让,实物形态的转让属于资产处置权。产权转让的主体不是企业本身,而是企业的所有者。产权转让是在产权主体之间进行,产权转让的结果是企业股权易主,股权结构发生变化,而法人资产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根据统一政策、依法实施的原则,国有资产产权处置的范围,产权转让程序和收益处理等政策,应由国家统一制定。资产处理权,即通过转让、出售、兼并等方式发生的产权转移,所必需的审批决定权,由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依法行使。国有资产的出售,国有企业转为股份经营的,应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定,必要时经同级或上级政府批准。国有资产产权转移或国有资产价值的变动,均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必要时应报同级或上级政府批准,以利于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二、实行资本营运,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资本营运,就是把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生产要素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参股、控股等途径,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以达到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资本营运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原则,核心是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法人财产权是由资本营运者运作,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演变成资本的增值运动。这种企业资本营运者与资本所有者的分离,不仅明确了政府与企业的权利职责范围,而且利用法人财产权的运作,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具有资本扩张内在冲动的自我发展机制的制度。资本营运一靠企业个别资本的内部积累,即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改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利润并把利润转化为资本,增加生产要素和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个别资本的壮大;二靠资本的横向集中和资本的社会化控制,即由分散的个别资本迅速集中成为联合的社会化资本,通过横向经济联合,发挥资本联合的优势,扩大生产能力。

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过程,实际上也是进一步探索和选择企业经营方式的过程。在我国探索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过程中,已出现了承包、租赁以及有一定自主权的、新型的国家直接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股份制公司这种现代企业的高级组织形式实质是资本联合,具有很强的营运功能。它通过发行股票,实现资本联合经营,使产权多元化、联合化。它通过资本渗透,共同投资、相互持股、参股与控股,由单个资本向联合资本发展,实现由个别资本内部积累演变成资本的迅速集中,并带来相应的资本生产力和资本收益率的提高。这有利于积累资金,扩大社会积累功能;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所有者、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不同所有制形式之间的合作与融合。因此,必须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牢固树立起以资本保值、增值为核心的资本经营理念,变实物形态为中心的管理为价值形态的管理,以保证资本形态变换的连续性,使资本在流动中不断增值。

()通过资本组合,促进资本的合理流动

扩充增量资本,扩大企业规模。扩充增量资本是经营规模问题。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经营性企业,要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将产品关联度强的众多企业,采用控股、参股等形式,形成多层次的母子企业关系,股份公司可以通过扩股增资、募股融资增加资本;实力强大的公司可以采取直接投资或兼并低效企业来增加资本。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联合方式,实现资本经营一体化,增加企业市场份额。

()调整存量资本,优化资本结构

所谓存量调整,是指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在实物形态上指固定资产的更换和转让,企业的转产和搬迁、分解和合并,行业和部门的改组等活动;在价值形态上是资产产权的变动和重组。企业的存量资本只有充分利用起来,才能重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使用效率,达到优化结构的目的。当前,在国有资产存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产配置不合理,形成凝固状态。我国有大量的存量资产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例如,棉、毛纺生产设备利用率只有75%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生产企业有50%左右的生产能力过剩。其原因是,一方面,资源配置长期受行政干预,致使市场信号扭曲,存量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存量刚性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存量资产闲置不用,必然会逐渐丧失其价值。因此,企业应根据生产需要,通过企业产权流动、资产重组,盘活企业的存量资产,提高资本效益,优化资本结构。

(三)实现多元化主体经营,促进规模效益提高

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通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或兼并等方式打破部门、行业的界限,将企业经营触角伸入多个经营领域的一种全方位主体经营方式。实行多元化经营不仅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规模效益,并且可以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实行多元化主体经营的一般做法是:(1)纵向拓展。以拳头产品为优势,开发多品种、多功能、系列化的产品或与产品配套的相关产品,以及深加工、精加工产品;(2)横向发展。以一业为主,再向其他产业领域发展,变单一产品为多种产品,实现优势互补,活化社会资本,壮大经营实力。(www.xing528.com)

三、贯彻民主管理原则,完善企业民主管理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民主管理是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但随着企业制度的创新,有些人对企业民主管理产生了一些糊涂认识:一是把企业的自主权等同于厂长(经理)自主权;二是把企业职代会看做是徒有虚名的形式,忽视了职代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三是把股东会和职代会混为一谈,认为股东会和董事会可以取代职代会。凡此种种,都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认识不清的表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企业实行民主管理,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广大职工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企业的主人。企业实行民主管理,让职工亲自参与重大问题的讨论,表达他们的意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职工最基本的权利。企业是职工群众生产劳动和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企业实行民主管理,会激发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起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实现企业民主管理必须改革现有企业领导体制,正确处理好新“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老“三会”(党委会、职代会、工会)的关系。在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最活跃,最重要。所以,企业要和职工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我国《公司法》中有关发挥职工作用的规定,体现了企业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包括规定一些特定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的成员要有一定比例的职工代表,公司的监事会成员也应有职工代表,要充分尊重职工的这些权利。同时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通过发展企业文化,树立敬业爱厂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真正把职工和企业的利益凝聚在一起。对于实行股份制的国有企业,应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设立新“三会”的组织,建立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同时,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内部设立工会。公司职工中有党员的,按照《党章》设立党的基层组织。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公司,不论何种公司,都应设立党组织。企业党组织旨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是领导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的核心。是掌握企业文化的正确方向,引导企业思想舆论的中心。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不断改进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公司法》还规定,职工代表大会的主要成员可以被推选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参与企业重大事件的决策并进行监督,实行股东会和职代会并存,代表双重身份,行使“两会”的各种权利,提高代表素质,增强参政议政能力;建立职工代表联系群众监督行政的制度;健全民主管理网络,加强车间班组民主管理水平。

企业民主管理不仅要制度化,而且要法律化。企业民主管理法律化既是企业民主管理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保证企业民主管理健康发展的法律保障。实现企业民主管理的法律化,就是要从法律上确立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正确规定职工的权利与义务,规定民主管理的内容及活动方法、程序。

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减轻企业负担

社会保障,既是对企业基本生存环境的保障,也是对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保障。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就要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种社会政策,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保证

市场经济的竞争带来效益和效率,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它对避免风险,保证企业转换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1.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落实企业劳动用工权

企业要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应有权根据自己的任务和经营特点,选择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有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等解聘、辞退、开除职工。但国家和社会应提供失业保险,使之在失业期间有一定数量和一定期限的失业保险金,保证其基本生活,这是企业拥有劳动用工权的前提条件。

2.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人才流动,有助于劳动者选择企业和工种

劳动者作为国家和企业的主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选择企业和工作。

但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体制是在传统的计划体制和低收入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是:①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保险费用来源单一。社会保险主要限于国有企业职工、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参照实行的有外资企业中的中方职工。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城镇个体劳动者尚未建立起与其经济特征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全社会未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现有企业的大部分社会保险费用由企业直接支付,致使在竞争中破产的企业失业工人、退休工人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职工流动成为必然。只有实行社会保险,建立不同所有制、不同用工形式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中规定,企业承担着一部分责任,这样企业负担很重,难以摆脱住房、养老、待业、医疗等方面的困扰。保障水平超过了企业本身的负担能力。企业在进入市场,面对竞争的时候,背着沉重的包袱,企业成了为职工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福利企业”。福利基金增长失控,侵占了企业较多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应该是平等竞争,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各种保险金的统筹,才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担企业风险,才可能保证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

()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构建我国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应适应我国目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具体国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以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为重点,建立起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险方式多层次、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管理与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以养老、待业、医疗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

1.树立既有利于生产发展,又保障人民生活的思想

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应实行破产;对由于财政“拨改贷”形成的债务,可将贷款转为投资作为国有资本金,对企业间债务,经协商将债权转为股权。把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分离出来,社会保险费用中的养老、失业、医疗费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逐渐增强职工的社会保险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2.提高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促使“企业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

要建立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相结合,以社会管理为主的社会保险体系。扩大社会保险的范围,健全社会保险机构。除国有、集体企业外,个体、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也要实行社会保险。

3.深化待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待业保险基金制度

(1)扩大待业保险范围。把现行待业保险实施范围和保险对象逐步扩大到国有企业的全体职工,建立一个包括城镇所有劳动者在内的全方位的待业保险制度。

(2)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要自上而下地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体系。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为本企业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和代下岗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费用;组织下岗职工参加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引导和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3)进一步完善待业保险基金制度。对待业保险基金要专款专用。待业保险基金的提取和发放要按实际情况而定,做到合情合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