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创新:从管理到商机

企业创新:从管理到商机

时间:2024-10-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企业面对迅猛发展的国际化经济和“游戏规则”,必将需要首先在管理观念上创新。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密切市场与企业的联系,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机。

企业创新:从管理到商机

一、观念创新是全面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中所有非技术的创新。其中管理观念创新是全面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管理观念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它直接指导和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向,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制定。中国企业面对迅猛发展的国际化经济和“游戏规则”,必将需要首先在管理观念上创新。

(一)企业的管理目标必须从以往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转变为把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避免短期行为,把自己在经济行为中的资源配置、环境保护自觉地纳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中。企业通过保护环境,开辟广阔市场,创造更大价值。近年来,国际上从产品质量认证又发展到环境认证上,得到环境认证,就意味着取得了进入某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因此,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21世纪企业管理的高境界追求,也是一种管理观念的正确选择。

(二)企业经营战略要从以往根据内部信息转向重视外部信息

要从服务国内转变为服务于全球市场,必须做到:一是实施全球性经营战略。主动分析和研究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为自己重新定位,确定市场空间、范围和层次,寻找机会,主动出击,占据经济制高点,使自己能积极有效地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之地。二是实施规模经营战略。世界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中,美日两国合计占了60%,而中国为零。中国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的销售总额小于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销售总额等等。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增强经济实力,须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来构筑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规模效益。把企业做大、做强、做实,使企业在规模大、档次高上来与国际跨国公司抗衡。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一个企业良好形象和信誉的象征,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大部分企业品牌意识薄弱,不仅不重视品牌的创造和管理,更为严重的是对品牌的保护不够。跨国公司携带着自己“优势品牌”浩浩荡荡登陆,侵吞中国市场。中国企业须充分觉醒,加速品牌战略的实施,以高质量、高品位的品牌支持企业竞争实力的增强。

(三)企业的管理对象要从有形生产要素为主转向无形生产要素

传统的管理对象,主要是指劳动力和物化劳动等有形生产要素。随着社会产品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愈来愈举足轻重。知识的价值和作用远远超过资本的价值和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情况下,知识正成为发展经济与开展竞争的原动力。以知识为主要对象的管理,一是要求快速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这也是中国企业应对入世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课题。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企业管理,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大趋势。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全面升级的突破口。它要求企业一方面进行知识积累,积极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密切市场与企业的联系,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机。二是由于知识的载体是人,是掌握熟练业务和科技专业的人才,因此,人才争夺战正日益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热点和焦点。谁拥有足够数量的高水平专业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胜人一筹。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切挑战,实际最终体现在人才竞争上。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企业最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开发利用好人才资源,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首先,要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注重对企业人员的系统化培训;其次,建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发展员工持股制;再次,应着力塑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努力塑造团体合作精神;最后,还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知识的高素质——德才兼备的领导队伍,这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点。

二、知识经济催生思维创新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与工业经济时代完全不同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生产力迅速提高和经济的迅速飞跃。知识经济的到来,必将引起企业管理观念的巨大变革。

第一,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其支柱产业之间的竞争是一种高技术的竞争,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不能创新就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在他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竞争优势归根到底产生于一个企业能够为其客户创造的价值,这一价值超过了该企业创造它的成本。”传统工业社会中,低成本通常是由廉价原材料、廉价劳动力和规模效应等实现的。在信息和交通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社会中,这样的低成本优势是无法维持长久的,于是,被称为“智慧资本”的经济要素悄然成为获得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崭新角色。

智慧资本主要由人力资本和结构性资本两大部分组成。前者是指具有一定技能的员工队伍;后者主要由企业的领导能力、公司的管理和文化价值体系、社会和消费者的认可程度等构成。在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上,我们可以简单地通过总资产、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三项获知企业的净余价值是多少。在知识经济中,传统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将无法正确显示企业的资本实力。对许多拥有大量智慧资本的企业来说,它的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只是它拥有的实际资本实力的冰山一角。传统的企业资本构成理论已无法解释智慧资本的巨大作用和意义。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其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总额只有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资产总额的4%左右,但是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却相当于通用汽车市场价值的4倍。微软公司生产经营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品——电脑软件,而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经营的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典型产品——汽车。智慧资本的核心是凝聚、表现于特定人才和技术之上的企业创造能力和拓展能力,其主要形态是特定知识及其开发和运用。

在知识经济兴起和形成的时代里,知识以及对知识的开发和运用,是一种智慧型的资本,这样的智慧资本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传统概念上的资本(资本、劳动力、土地等)无法相比的作用。智慧资本决定着企业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智慧资本强调的不是资金与技术的密集运用,而是对资金、技术和机会的创造性运用,是一种开发创新性质的运用。

第二,知识经济社会是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时间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的变更速度更快,企业创新的快慢决定着企业是否有市场。

信息化的全面展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由于信息技术渗透到制造、加工、运输、信息获取与传递、交易等各个领域,加快了企业经济活动的节奏,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美国企业以信息革命为契机,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西方国家,应该说美国取得了主动。如今,美国电脑产业每年创造的相关价值超过l万亿美元。美国通过国家信息基础建设,生产力可提高30%50%。信息及相关服务已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10%,并开始与科研、教育艺术相结合,带动各产业的发展。由于信息以光速传输,加快了经济活动节奏。目前,设计与生产一部新型汽车只需两年时间,比1995年缩短了4年。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通过网络与生产者一起直接参与、影响生产过程,生产针对性更强。

据微软和IBM等公司透露,欧洲在信息技术上投以巨资的企业数量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这些企业主要涉及汽车制造、通讯、银行保险业。由Netscape通讯公司和国际数据公司最近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英国和瑞典公司配备Internet网络系统德国公司、法国公司也这么做。Internet采用国际互联网络上的通信技术将企业内部所有的计算机和信息资源连接起来,它能为企业节省巨大的日常开销和通讯费用,从而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瑞典汽车制造企业沃尔沃公司已经向IBM公司提出建议,共同组建一个合资企业来专门管理它的信息网络系统。这个公司要处理各种信息,从沃尔沃公司创造工场内的生产信息,到公司与供应商和全球销售体系连接起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可谓无所不包。

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能极大地改善企业的生产、销售等经济活动,这一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企业在信息及网络方面的创新应用会改变企业的命运。最初的强者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把创新做到了别人的前头,便占有了时间上的优势。

第三,知识经济要求技术、产品、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但这些创新必须以观念创新为先导。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变为产品技术含量之间的竞争,要求技术与管理上的创新。为了能尽快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树立一种“不创新,就死亡”的观念。才能时刻提醒人们努力创新发展,而不是渐渐地衰亡。(www.xing528.com)

总之,观念的创新关系到企业的存亡,绝非危言耸听。

三、买方市场的出现需要思维创新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快速提高。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运行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短缺经济消失,买方市场终于来临。当人们为期盼已久的买方市场出现而感到欣慰时,许多商品销售不畅,积压严重,又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这种结构性生产过剩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相当部分商品供大过求。我国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差率为—11.4%,两者差率下降到—7.2%1996年出现了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状况,供求差率在8.8%以上。据有关部门对623种主要商品供求排队分析,供不应求的商品有10种,占1.6%,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66.8%,供过于求的商品有195种,占31.8%,大量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有效需求,积压严重。2007年全国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6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其次,一些行业生产能力闲置。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全国27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有四成以上处于闲置状态。其中,发电设备、小型电子计算机、照相胶卷、电影胶片等生产能力利用率在25%以下;日用精铝制品、房间空调器、复印机农药化学原料药微波炉等生产能力利用率为30.3%—37.8%之间;录像机、汽车、洗衣机内燃机彩电、金属切削机床、油漆等生产能力利用率均在50%以下。生产能力闲置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国经济增长,既取决于生产能力,即供给能力,也取决于最终需求,即市场需求。在体制转轨和对外开放过程中,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市场需求一般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三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消费品市场表现为快速扩张态势,对国内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进入世纪初,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从总体上已由温饱型向小康型逐步迈进,居民对消费的选择性明显增强。虽然这个阶段居民消费增长仍然较快,但是却慢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2003年至2011年,居民消费年均增长7.8%,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慢近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消费率也呈逐步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61.3%下降到目前的49.1%

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十分密切。“十一五”期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5%,直接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但是,近两年来投资需求明显下降,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9%2010年仅增长10.1%。企业因缺乏资金,无法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国际市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2008年至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加到3251亿美元,年均增长15.5%,高出经济增长速度5.7个百分点,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序升到第4位。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和日本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今后几年中,出口形势仍将严峻,直接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增长。

面对买方市场,要求企业创新战略要有大调整,创新思维要有大转变。一是要确定把握未来市场热点的创新思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供求总量矛盾得到缓解,由短缺的卖方市场开始走向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买方市场要求企业具有扩散性思维方式,能从当前相对饱和的市场寻找未来市场的热点,捕捉新的市场机遇。尤其是要在下列产业和产品中发现新的商机:与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相关联的产业和产品;与城市现代化建设设施相关联的产业和产品;与住宅相关联的产业和产品;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相关联的产业和产品。在这几类产业和产品中,按照以下标准加以筛选:在近期内能够迅速形成较大市场规模,对企业发展能起支撑作用;同类产品尚未完全占领市场,企业生产该产品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企业在生产产品时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能够迅速形成生产经营规模;投资周期较短。只有运用创新思维,选择和培育发展新的产品群,才能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二是要确立融资渠道多元化的创新思维。要切实改变国有企业由国家投资的传统思维模式,强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在投资融资领域更广泛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国家投资无人负责的问题。不论是竞争性行业还是垄断性行业的经营项目,都要由企业和个人承当投资主体,并通过金融市场融资。要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改革,积极探索工业和商业、科技、金融等行业之间的联合。加快国有、集体、民营、外资企业之间的渗透,加大资产重组和企业兼并的力度。这些都只有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才能取得成功。

三是要确立多角度开拓国际市场的创新思维。要运用立体思维方式重新审视国际市场。各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商业物资企业要积极参与对外经贸活动:实行外贸代理制,扩大对外贸易的触角,在巩固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扩大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市场份额;促进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实现外经贸发展一体化;各类外经贸企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开展多种经营,实行外贸经营多样化,并尽快走上规模经营的道路;要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贯彻以质取胜战略,从多方面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包括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企业内部结构、人才结构等,实现外经贸集约化发展,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

四、经济转轨的加快需要思维创新

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轨迹的,一是经济体制,二是经济增长方式。前者与生产关系相联系,后者与生产力相联系。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组合形式。所谓经济转轨,就是讲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具体地说,就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转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经济转轨是一个非常艰辛曲折的过程。从体制转变看,改革将进入“深水区”。由单项改革进入整体配套改革;由体制外改革进入体制内改革;由经济领域改革进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协调推进。利益分化,矛盾凸现,增加了改革的难度。从转变增长方式看,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十分严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雷同,买方市场的出现,大量生产能力的闲置,都直接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要解放思想,知难而进,以思维方式的创新推进经济转轨的进程。

(一)运用创新思维系统性原理,把握两个转变的内在联系

运用创新思维的系统观点来认识经济转轨,必须把经济转轨作为整体加以研究,从整体出发研究经济转轨的构成、功能和发展。传统的经济体制和传统的增长方式是一对死结。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是靠投入、重数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有碍于向集约型顺利转变。而靠科技进步、重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有赖于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为前提。这种联动关系决定着两个转变必须同步进行。经济体制不改革,经济增长方式不能转变,环境不会宽松,发展就会受到阻碍;要改革经济体制,要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条件,以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为条件。只有把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视为一个整体,同步进行经济体制模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双重转变,即进行整体的经济转轨才能成功。

()运用创新思维立体性原理,多层次多角度地推进经济转轨

创新思维的立体性原理,要求在认识思维客体时,注意其层次和横向要素的耦合,时间和空间的统一,立体式地掌握反映其多方面、多层次、多向联系、多种可能性的丰富信息。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有涉及内容多、层面广、任务重等特点。从经济体制改革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结构,包括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现代企业制度又包括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从立体思维角度分析问题,把握关键,整体推动。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看,它涉及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发展规模经济、加强经济管理等,而加快技术进步又包括强化技术创新动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等,这就要求运用立体思维的原理,从多维性、多变量、多层次的系统结构,把握两个转变的相互关系、各个转变的内在要求、各个子系统的内在规律,采用相应的对策,整体出击,各个击破,以减轻经济转轨的阵痛,提高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