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吊“岩林”
赵继荣
“岩林”壮语意为有风的山洞,位于今靖西县渠洋镇岜蒙街旁的岜蒙山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越南胡志明主席在靖西进行革命活动时期,曾经在那里住过。
敬仰“岩林”,是因为一位国际伟人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心仪“岩林”,更是因为曾经的峥嵘岁月,中越人民谱写过一首首友谊的诗篇。多年以来,一种久久未能抹去的崇敬之心始终感召着我要去一趟“岩林”。
那年的秋天,我终于成行。我与前来采风的越南河内记者们背着行囊,沿着当年胡志明走过的足迹,一路走路转车,拜访了仰慕已久的“岩林”。尽管是初秋,但苍郁的草木依旧掩埋了山上的小路,“岩林”洞口早已被纵横交错的藤蔓所封尘,岁月的记忆痕迹似乎已深深地刻在这“岩林”上,连同一草一木都饱藏着当年伟人寓寄于中越人民友谊的款款深情。(www.xing528.com)
“岩林”位于岜蒙街不远处的岜蒙山上。岜蒙山东西走向,一峰独秀兀立在的岜蒙峒之沃野平畴,活似一只绿色的、巨大的帆船,航行在大海茫茫碧波里,正昂首缓缓驶向东方。“岩林”洞口位于临岜蒙街北侧的半山腰,整个山洞巧小玲珑,却四通八达,贯通整个岜蒙山。洞外,初秋的阳光是那样的灼热,滚烫着每个人的脸,然而洞崖边树桠遮天,仍以丝丝的阴凉,为我们接风洗尘。越往洞里走去,整个身心便立马感受到风的阵阵清凉,意境朦胧的“岩林”仿佛让我们回到时空隧道,走进那一段荡气回肠、英勇悲壮、情谊交融、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岩洞深处,环顾四壁胡志明题写的“实行新生活,还我旧山河”、“结义兄弟一条心”等等一条条用石灰水洒,用墨汁写,用木炭头划的反帝反封争取越南民族独立,反映中越人民亲如一家的标语口号依旧赫然在目,依旧清新如许。这诗、这词、这标语象黑暗中一盏盏不灭的明灯,象诗人一颗颗火热滚烫的心。“日出东方一点红,蛾眉凤眼似弯弓。满天星斗零丁吊,乌云盖日暗朦胧”。是啊,遥望遥远的东方,革命的曙光已经来临,斗争的烽火正如满天的星斗在燃烧,在燎原,但是白色恐怖仍然那样残酷,革命是那么的艰难,甚至为此要负出更多的流血牺牲。
我敬佩中国农民黄才汉的淳朴和善良,是他把自己酿造的一壶壶土酒,温暖了胡伯伯的心灵,为他挡风遮寒;我敬佩徐伟三的机智和勇敢,是他一次次从洞中给越南人送出了情报;然而,我更敬佩有和黄才汉、徐伟三一样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把异国他乡的这位五十多岁的老人视为亲人,视为知已故交。也许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位留着山羊胡子“做生意”的老人从何而来,要去何方,但他传播的革命种子从此在靖西这片古老的红土地上得到生根发芽。
在这个“岩林”里,我在找寻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找寻胡志明的遗迹,哪怕是一条绳、一块炭、一根火柴,一个脚印,然而,昔日他辅过草垫没有了,书写的笔没有了,煮酒的锅没有了,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了,留下的是只有一个当年闪烁着革命火花的岩洞,以及洞里一句句、一首首充满坚定革命信念、充满乐观主义的战斗史诗,留下的是后人一批批到这里缅怀伟人足迹。感动之余,我拿出随身带来的一瓶矿泉水,端正地放在了他当年办公的地方,以寄托我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心情,无限的暇思。
落日时分,我走出“岩林”,回头北望,暮霭笼罩下的岜蒙山,霞晖如火,如血,如凤凰涅磐。望着远山隐约闪现的“岩林”洞口,我想:先人已辞去,来者犹可追,“岩林”送走的是伟人,迎来的是光明,凝聚的是友谊,不朽的是丰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