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哲学解读:马克思主义视角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哲学解读:马克思主义视角

时间:2024-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切为了群众”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人民性,突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目的性。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哲学解读:马克思主义视角

党的群众路线哲学解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

黄志恒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年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吸取前进的力量;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胜利。然而,随着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使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虽然说,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但是,党内也同时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方的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群众感情冷漠,存在脱离群众、违背群众意愿干工作的恶劣倾向。因此,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重温党的群众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认识论视角解读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来是区分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理论原则问题。在人类认识史上,唯心史观往往把人民群众看成为“盲目的、无所作为的群盲”,比作一连串只有挂在英雄人物身后才有意义的“零”。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第一次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指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还把这一原理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始终坚持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才能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经济文化极为落后的条件下开始建设的。因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党的全部活动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基础上,不但在实践上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而且在理论上提出和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创立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

“一切为了群众”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人民性,突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目的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它产生前的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它公然申明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是为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的。这一点与各种旧哲学想尽办法乔装打扮,总是把自己说成是超阶级、超党派的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就是要从总体上研究社会生活,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一般联系和关系,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阐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改造旧社会,开创新社会,谋求人类和自身的解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一切为了群众”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之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以争取、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奋斗。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她要求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所以,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致力于提出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懈奋斗。即使在认识上和实践中犯了错误,中国共产党也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挫折中重新奋起,以自己大公无私的品格和为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从而团结、组织、领导人民群众不断前进。所以,“一切为了群众”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人民性是完全一致的,突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目的性。

“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而人民群众是一切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主体,是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基本原理运用于各项工作中,形成了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战争威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又指出,劳动人民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可以创造任何人间奇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他十分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热情鼓励和支持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事物,总结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改革开放的发展。他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面对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邓小平认为:“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得到解决。”③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袖们在思想上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推动了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除了要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来解决“为谁工作,靠谁工作”的基本问题外,还要把这一路线转化成具体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毛泽东创立的实现党的工作目标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这篇文章中,站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进行了阐述。他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无限运动的过程。从形成的秩序来说,认识的产生是从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或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过程;从发展的趋向性来说,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从形式来看,认识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因此,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总规律体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运动的过程。⑥可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从群众中来”,就是集中群众的实践经验和智慧,反映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了解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将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整合成集中而系统的意见,提出计划、方针和办法。这是一个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的概括、提炼和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一是领导者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掌握足够的和真实的材料;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已经取得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形成统一的意见,制定出方针、政策和办法来。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社会实践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决策和办法只能来源于从事社会实践的人民群众。毛泽东说过:“我们的领导机关,就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这一方面来说,只是一个加工厂。大家知道,工厂没有原料就不可能进行加工。没有数量上充分的和质量上适当的原料,就不可能制造出好的成品来。”所以,领导者的头脑只是起一个加工的作用,其原料或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离开“从群众中来”,领导者的认识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无法实现正确的领导。

“到群众中去”,就是到群众中去做宣传,使领导者的意见、计划、方针和政策为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并在群众的实践中检验其是否正确。因此,这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的过程。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服务实践,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获得验证、深化和完善,实践才是一切认识的最终目的。所以,“到群众中去”也包括两个相互联结的环节:一是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群众掌握并付诸行动;二是收集群众实施方针、政策的经验,检验和修改方针、政策,从而实现制定方针、政策的目的:改造客观世界,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对此,毛泽东说过:“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艺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也表明,只要党的方针政策集中了群众的正确意见,体现了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领导者又善于把正确的方针政策向群众做深入细致的宣传解释,人民群众就必然衷心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并付诸实践。经过群众实践的检验,如果政策确有成效,就要坚持下去;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偏差,就应及时纠正;如果证明政策本身有错误,就应及时修改或废除,以免在实践中继续造成损失。然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领导者的认识、党的方针政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又是一个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群众—领导—群众”这一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充分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把党的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正确领导,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重温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解读,可以看到,党的群众路线既是体现党的宗旨的思想路线,又是指导领导活动的工作路线,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的作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着密切的关系。(www.xing528.com)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出了精辟的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一核心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由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主体是各级领导干部,因此,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

首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创新发展模式,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达到这“四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牢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观点,抛弃“唯GDP至上”的错误政绩观,在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体恤民情,洞察民意,敢于负责,善于负责,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密切与群众的关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来。

其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科学地制定各项政策,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在“十二五”期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是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向扩大内需,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必然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就会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就会遇到各种各样前所未有、可以预料或不可预料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耐心细致的作风、更加虚心诚恳的态度问计于民,才能正确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来,在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与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做出科学的决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再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把握社会发展大势,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人们在生存、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过程中,面临许多矛盾、困难、压力和挑战;经济形式多样化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各种价值需求多元、各种矛盾积压叠加,稍有不慎就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在这种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迈开双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观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发的社会结构分化带来的社会变化,用心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及时发现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摩擦和矛盾,认真分析各种利益博弈中隐藏的不稳定因素,把握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趋势,主动寻求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摩擦,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之,重温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度解读,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党的群众群线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和现实意义,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就能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0.

④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1~262.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89.

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⑦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19.

⑧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