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小企业生产与运营管理概述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含义
社会组织要提供输出,就必须有输入。随着市场的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转变,社会组织也逐渐转变为由输出决定输入,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和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决定了需要什么样的原材料和其他投入。
输入的内容肯定不同于输出的内容,这就需要转化。社会组织的转化过程就是生产运作。生产运作活动就是指把资源要素(投入)变换为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产出)的过程。
几种典型社会组织的输入、转化和输出的内容如表6-1所示。
表6-1 典型社会组织的输入、转化和输出
因而,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转换过程进行设计、运行与维护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内容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内容可以归纳成如下四个层次:
1.生产与运作战略制定
决定产出什么,如何组合各种不同的产出品种,为此需要投入什么,如何优化配置所需投入的资源要素,如何设计生产组织方式,如何培养、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生产与运作系统设计
生产与运作战略决定以后,为实施战略,首先需要有一个生产运作系统。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即是系统设计问题。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包括:产品或服务的选择和设计,厂房、店面的选址和设施设备的布置,服务标准的确定和人员排班。
3.生产与运作系统运行管理
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即生产与运作系统的日常运行决策问题,主要是指在现行的生产运作系统中,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按照用户的需求,生产合格产品和提供满意服务。它主要涉及生产运作计划、组织与控制三个方面,包括各种生产与运作计划、生产控制、生产系统的分析与改进等。
4.生产与运作系统的综合模式
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设计决定了运行,运行又影响着设计。为此,必须将两者综合优化考虑。在长期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实践发展中,形成了很多具体有效的综合模式,如准时化生产、制造资源计划等。
(三)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目标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目标即是建立一个科学的生产制造系统,为企业制造有竞争力的产品。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效率
提高效率就是提高生产率。它有两种途径:减少投入的同时保持甚至增加产出;或者增加产出的同时保持甚至减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柔性
灵活是指适应市场变化,生产不同品种的产品、开发新品种或者提供不同的服务和开发新的服务。这需要提高生产系统的柔性,也就是处理环境变化的能力。一方面,需要提高机器设备“硬”的柔性;另一方面,必须协调提高机器、人员和组织的柔性。
3.准时
准时是指在用户需要的时间、按照用户需要的数量、提供用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企业从市场的角度来协调生产的连续性、平行性、比例性和均衡性。
4.低耗
清洁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害原材料,减少废弃物的数量和有害性,从而最终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5.满意服务
合格产品和(或)满意服务,是指质量。对有形产品,通常以性能、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等作为衡量质量的指标;而对服务通常以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和文明性等进行衡量。
二、生产系统的绩效衡量
(一)生产系统
1.生产系统的概念
生产系统,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支持单位日常业务运作的信息系统。它包括生产数据、生产数据处理系统和生产网络。一个企业的生产系统一般都具有创新、质量、柔性、继承性、自我完善、环境保护等功能。
2.生产系统的功能
企业的生产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功能:
(1)创新功能。这种创新功能不仅体现在对产品的创新上,而且还包括对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创新。
(2)质量功能。质量功能包括产品质量保证功能和工作质量保证功能。
(3)柔性功能。这指的是生产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协调机制和应变能力。
(4)继承性功能。生产系统应该能够保证产品生产的连续性、可扩展性和兼容性,以满足产品持续发展和为用户提供服务的需要。
(5)自我完善的功能。生产系统必须具备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学习的功能,以便根据自身的状况,自觉维护系统内部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协调,使得生产系统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能力。
(6)环境保护功能。
任何一个生产系统都应该具有这六种基本功能,不同的生产系统之间只是在不同功能的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
3.生产系统的改进方式
(1)产品的改进
从改进动因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产品改进是一项企业经常性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对同一种产品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有功能上的、外观上的等等,迫使企业开发出各种不同型号不同系列的产品去争取消费者。此外,为了降低成本也需要对产品作重新设计。
(2)加工方法的改进
随着产品品种的增多,以及生产总量的增加,都会使原来的加工方法不能适应新的变化,需要对它进行改进。加工方法的改进可以表现在设备更新、加工工艺的改进、生产流程的改进等。
(3)操作方法的改进
系统中许多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原因是操作不科学不合理,通过操作方法的改进,把作业不合理、不经济、次序混乱的因素去掉,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4)生产组织方式的改进
组织方式的改进会使生产系统发生质的变化。如本来生产单位的设置是按工艺原则,现改成对象原则;原来是成批轮番生产,现改成流水线生产;等等。
每一种改进活动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如产品的改进会引起加工方法的改进,加工方法的改进会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动。每一种改进又需要得到技术的支持,技术的含义包括工程的和管理的两个方面。产品开发、加工工艺、改进新的设备等离不开工程技术的支持;操作方法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改进需要管理技术的支撑。
(二)衡量生产系统绩效的指标
衡量生产系统绩效的指标主要有产品的质量、生产成本、生产率、有效性和适应性等。
1.产品的质量
生产系统必须生产出达到质量标准的合格产品与优质产品。这是对生产系统绩效的一项基本评价。衡量质量绩效的指标有等级品率、优质品率、成品抽查合格率等。现代企业生产系统的质量绩效更体现在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以满足用户现实的和潜在的需要上。有关质量调研、设计、制造、控制和连续性改善等,是关联到企业所有部门工作的综合性活动。因此,对质量的评价实际上也是对整个生产系统的综合评价。
2.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包括为获取和利用各种生产资源所付出的费用。它是对生产系统资源投入量的一种测定。生产成本的高低自然是生产系统经济性绩效的一种标志。
3.生产率
生产系统产出量与投入量在价值上的比值称为生产率。它代表了生产系统投入转换成产出的效率。因为生产率能更确切地反映出投入要素的利用程度,故它能更好地代表生产系统创造经济效益的性能。它常被看做是最重要的一项衡量生产系统绩效的指标。生产率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综合生产率,它是生产系统总产出量与总投入量的比值;另一种是要素生产率,它被用来衡量某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如用投入的劳动力数量与产出量相比,计算出的是劳动生产率,用投入的资金额与产出量相比,计算出的是单位资金利用率或资金利润率等。
4.有效性
有效性是另一项反映生产系统效率的指标,不过,它是实际产出量与计划产出量的比值。这项指标侧重于考察管理工作的效能。因为,生产率主要由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所决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的生产系统,其生产率总比生产技术落后的生产系统要高。但有效性衡量的是同一生产系统的管理有效性。如果实际产出与计划产出有差距,就反映出管理工作的效能。有效性也可从总量或分量上去衡量。总量有效性如实际产量、产值与计划产量、产值之比,实际生产率与计划生产率之比等。分量如质量、成本、交货时间、资源消耗等的实际量与计划量之比等。
5.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生产系统对产品品种和产量变化的应变能力,可以用引进新产品或改变产量规模所需的时间来衡量。在当今科学技术飞跃发展、市场对新产品需求日益增加的时代中,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并相应地调整生产能力,才能不断赢得新的市场份额。因此,适应性是反映生产系统绩效的重要指标。
上述各项衡量指标是对一般的生产系统而言的,在实际的企业中,不可能每项指标都达到最佳,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市场特点和资源能力来选择重点,定出这些绩效的优先考虑顺序。
三、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类型
(一)按生产性质分类
1.物质型生产
物质型生产的生产过程是通过将生产要素输入,经物理、化学变化,转化为有形物品输出的过程。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生产活动的涵盖范围随着生产系统的前伸和后延也大为扩展。
2.劳动服务型生产
劳动服务型生产的产出不是物质产品,而是无形的产品“服务”。它的基本特征是提供劳务,而不制造有形产品。要注意的是,不制造有形产品不等于不提供有形产品。
(1)服务运作的分类
①按照是否提供有形产品分类,可以分为纯劳务运作和一般劳务运作两种。纯劳务运作不提供任何有形产品,比如咨询、法庭辩护、指导、讲课、理发等。一般劳务运作在以提供服务为主的同时还提供有形产品,比如批发、零售、邮政、运输、书刊借阅等。
②按照顾客是否参与分类,可以分为顾客参与的服务运作和顾客不参与的服务运作两种。顾客参与的服务运作比如理发、保健、旅游、客运、学校教育、娱乐中心等,没有顾客的参与,就不可能提供服务。而顾客不参与的服务运作比如修理汽车、洗衣、邮政、货运等。其中,顾客参与的服务运作在管理上更为复杂。
③按照资本、劳动的密集程度和顾客接触的程度分类可以分为四种,如图6-1所示。
图6-1 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和与顾客接触程度对服务业分类
(2)服务运作的特征(www.xing528.com)
①服务性运作的生产率难以测定。服务性运作往往是由服务人员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其生产率受到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比如工作环境的优劣、团队的合作好坏、上司的褒贬、薪资的高低等都会影响到服务人员的心情,并最终表现为服务效率的变化。
②服务性运作的质量标准难以建立。其一,同一个服务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下所提供的服务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其二,对于不同顾客而言,就是提供的服务完全相同,他们所感觉到的服务质量也会有所差异。其三,就算是同一位顾客,在不同的环境下去享受完全相同的服务,他们的评价也可能不同。
③与顾客接触的程度高低是一个两难抉择。与顾客接触是服务运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这种接触又经常导致服务效率的明显降低。与顾客接触程度过于频繁和紧密,其代价是损失了服务人员的时间,降低了服务效率。
④纯服务性运作不能通过库存来调节。
(二)按生产工艺特性分类
1.加工装配式生产
加工装配式生产是指将产品结构中的各种零部件,由工人借助机械手段将它们组合起来,装配成产品的生产过程,又称离散性生产。比如钢铁、汽车、机床、柴油机、锅炉、船舶、家具、电子设备、计算机、服装等产品的制造。
2.流程式生产
流程式生产是指把一种或数种原材料投入生产后,经过一系列设备装置,进行化学或物理过程,最后制成工业产品,又称连续性生产。比如化工(塑料、药品、肥皂、肥料等)、炼油、冶金、食品、造纸、水泥等行业的生产。
3.加工装配式生产与流程式生产的区别
流程式生产与加工装配式生产在产品市场特征、生产设备、原材料等方面有不同特点,如表6-2所示。
表6-2 流程式生产与加工装配式生产的比较
由于流程式生产与加工装配式生产的特点不同,导致生产管理的特点也不同。对于流程式生产来说,生产设施地理位置相对要求集中,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较高,对生产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也很高。相反,加工装配式生产的生产设施地理位置较为分散,零件加工和产品装配可以在异地进行,零件种类繁多,加工工艺多样化,涉及多种多样的加工单位、工人和设备,生产过程中协作关系十分复杂。
(三)按品种和产量分类
生产运作类型按照品种多少、批量大小、生产重复程度划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单件生产等三种生产类型,如图6-2所示。
图6-2 生产类型的划分
1.大量大批生产
大批量生产又被称作重复生产,是那种生产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类型。
大量大批生产运作类型具有以下特点:
(1)设计方面。由于可以采用经过多次制造和使用检验的标准图纸生产,不仅大大减少了设计工作量,重复生产的时候,也只需要作较小的修改,节约了设计阶段的时间,也减少了设计人员,而且保证了设计质量。
(2)工艺方面。由于设计图纸变化小,产品结构相对稳定,因此可以编制标准的制造工艺。同时,标准制造工艺经过反复的生产验证,其质量可以不断提高。由于减少以至消除了重复编制工艺的工作,不仅大大减少了工艺编制的工作量,缩短了工艺准备周期,而且节省了工艺人员。此外,由于产量大,生产重复程度高,也可以设计专用、高效的工艺装备,便于而且宜于精确制定材料消耗定额,从而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浪费。
(3)生产组织方面。由于大量重复性的劳动,因此可以进行精细分工,提高工作地的专业化程度,简化员工的操作程序,推行标准操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宜于采用专用高效设备和流水线、自动线等生产方式。
(4)生产管理方面。因为采用了专用高效的设备,便于而且宜于制定精确的工时定额。而且由于产品品种及产量稳定,原材料、毛坯变化小,因此容易与供应厂家和协作厂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原材料和外购件的质量和交货期容易得到保证。因此,往往程序化管理多,例外管理少,计划、调度工作简单,生产管理人员容易熟悉产品和工艺,也比较容易掌握和控制生产进度。
2.成批生产
成批生产介于大量生产与单件生产之间,即品种不单一,每种都有一定的批量,生产有一定的重复性。在当今世界上,单纯的大量生产和单纯的单件生产都比较少,一般都是成批生产。
3.单件生产
单件生产是指产品品种多,而每一种产品的结构、尺寸不同,且产量很少,各个工作地点的加工对象经常改变,且很少重复的生产类型。
单件生产运作类型具有以下特点:
(1)设计方面。每生产一种新产品都必须重新设计,绘制新图,或作较大修改。因此,设计工作量大,设计周期长,需要的设计人员多。因图纸得不到制造过程和使用过程的检验,设计质量也不易提高。
(2)工艺方面。必须为每种新设计的产品编制工艺,需设计、制造新的工艺装备。编制工艺的周期长。由于生产的重复程度低,材料消耗定额也不易或不宜准确制定。工艺质量不易提高,需要的工艺人员多。
(3)生产组织方面。只能进行粗略分工,工作地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人要完成多种较复杂的操作,需较长时间培训。多品种生产只适于使用通用设备,效率低,工作转换时间长。一般只能采用按功能布置(机群式布置),零件运输路线长。
(4)生产管理方面。只能粗略制定工时定额。原材料、毛坯种类变化大,不易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质量与交货期不易保证。计划、调度工作复杂,例行管理少,例外管理多,需要管理人员多。
(四)按组织生产的特点分类
按照企业组织生产的特点,可以把制造性生产分为备货型生产(Make-to-Stock,MTS)和订货型生产(Make-to-Order,MTO)两种。
1.备货型生产
MTS是预测驱动的,是指在没有接到用户订单的时候,就经过市场预测按照已有的标准产品系列进行的生产,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补充成品库存,通过维持一定量的成品库存来迅速满足用户的需要。一般来说,通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用户需求大的产品可以采用备货型生产方式。
2.订货型生产
与MTS相反,MTO是以顾客的订单为依据,按照用户特定的要求进行生产。生产产品的花色品种、型号规格和质量数量完全符合顾客的要求,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可以直接发送给顾客,不必维持成品库存。因此,专用性强、非标准的、有特定用户的、大型的产品一般采用订货型生产方式。
3.备货型生产与订货型生产的区别
备货型生产和订货型生产是两种典型的组织生产的方式,它们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一般来说,备货型生产的产品标准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用户订货提前期短,但库存水平高,难以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而订货型生产的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用户订货提前期长,但库存水平低,对顾客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程度高。
备货型生产和订货型生产的主要区别如表6-3所示。
表6-3 MTS与MTO的主要区别
4.备货订货分离点
为了兼顾各种因素,很多企业往往将备货型生产和订货型生产组合在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这种组合的关键是确定备货型生产和订货型生产的分离点,简称CODP(Customer Order Decoupling Point,备货订货分离点)。在CODP的上游是备货型生产,是预测和计划驱动的;在CODP的下游是订货型生产,是订单驱动的。而CODP具体确定在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就构成了不同的组织生产方式,如图6-3所示。
图6-3 备货型生产和订货型生产的组合
四、生产过程的组织
(一)生产过程
1.生产过程的概念
生产过程是指“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即投入一定的资源,经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变换,使其价值增值,最后以某种形式产出供给社会的过程。
2.产品的生产过程
产品的生产过程包括劳动过程和自然过程。
(1)劳动过程:人们为社会生产所需要的产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包含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三个因素。
(2)自然过程:劳动对象借助于自然界的力量,改变加工对象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的过程,如铸件的自然时效、自然冷却等。
(二)企业生产过程的组成
企业由于专业化协作水平、技术条件以及企业生产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生产过程的组成就会不同。一般企业的生产过程构成包括:
1.生产技术准备过程
即产品、工艺设计、工装设计、设备布置等。
2.基本生产过程
即与构成企业基本产品实体有关的生产过程。它是企业的主要活动,代表企业的基本特征和专业化水平。
3.辅助生产过程
即为保证基本生产过程的实现,而从事的辅助产品的生产过程。辅助产品特点在于,不以销售为目的,不构成基本产品实体。
4.生产服务过程
为基本生产过程和辅助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而从事的服务性活动。如: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供应、运输、检验等。
5.附属生产过程
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可能,生产市场所需要的非属企业专业方向的产品而进行的生产过程。
(三)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要求
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是要使生产过程保持连续性、平行性、比例性、均衡性、柔性化和适用性。这些要求是现代化大生产所决定的,只有按这些要求去做,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1.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的各阶段、各工序之间的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始终保持其衔接紧密,也就是说产品应始终处于被加工或处理状态,尽量不要出现停顿、等待和长距离的运输。
2.比例性
比例性原则是指基本生产过程的各个设备、各道工序、各个生产单元乃至各个车间之间以及基本生产过程与辅助生产过程之间在生产能力上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保持一定比例,以达到产能平衡。比例性原则也是实现连续性原则的基础。
3.均衡性
均衡化原则又称为节奏性原则,是指整个生产过程从投入、加工一直到产出、入库,应统筹安排,有节奏、有计划地进行。要做到均衡化,必须明确两点:一是生产现场的能力不是以平均值来维持,而是结合生产高峰来维持;二是数量和品种都要均衡。均衡性是实现连续性的原则,没有均衡性,连续性就无从谈起。
4.柔性化
柔性化原则是指生产线能生产多种产品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产品类型的转换,以适应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变化。柔性化原则要求生产系统的组织应有足够的灵活性、可变性和可调整性。它反映了企业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越发重要。
5.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要灵活多变,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组织生产。提高生产过程的适应性是企业管理从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以后的客观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