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目前面临融资困难的处境,资金无法得到满足。
(数据来源:杨硕:《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与融资体系研究》[D],上海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12月)
表5-1中数字显示了我国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数额以及贷款比例。不难看出,我国中小企业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中取得贷款。这就严重制约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和规模扩张。
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个体企业的贷款在全部贷款中所占的比见下图5-1:
图5-1 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体企业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变动趋势(资料来源: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2008年数据仅包含1—4月份)
图5-1可以间接反映中小企业银行贷款融资的趋势,表明中小企业银行贷款融资在呈下降趋势。另外,从表5-2中,我们可以发现,银行借款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表5-2 我国中小企业各渠道资金来源(%)
(资料来源:梁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状况调查报告”,《金融研究》2005年第5期)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内部原因
1.中小企业自身条件不足
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抵押资产少、企业信誉偏低等先天的缺陷,又因其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低、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风险大、产品科技含量低等原因,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效果。
2.缺少可以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
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经营的风险,在为企业提供贷款时,一般要求企业以优质固定资产作为抵押。我国中小企业一般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负债能力低,大多不符合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而担保,目前商业银行规定只有信用等级A以上的企业才能提供担保,但是我国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很少,无法互相担保,大企业一般又不愿为中小企业担保,即使愿意,也会收取较高的担保费用,加大了融资的成本。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拒贷的比例为23.8%,因无法落实抵押而拒贷的比例为32.3%,合计总拒贷率为56.1%。
3.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不利于银行对企业资金的监督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化管理模式或是靠白手起家,大部分采用个人主业制和合伙制,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都比较低;资金管理缺乏规范性,降低了资金利用率;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不完善,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缺乏详细的资产负债信息与其他财务信息,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表缺乏可靠性,银行无法有效地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掌握企业的资金运用状况。又因为中小企业之间大多采用现金交易的方式,无法取得相关凭证,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资金监管的难度。
4.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等级偏低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许多中小企业不能列入银行信贷支持的行列。部分企业多开户头,多头贷款,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有效监督中小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一些中小企业通过制造虚假的交易合同、资产证明等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的行为常有发生,再以不规范的资产评估、资本运作、破产、改制等手段逃避银行债务,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危害金融完全,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5.抗风险能力低,经营风险高
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经营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具有较高的失败率,有70%—80%的中小企业的生存期不过3—5年,10%—20%的中小企业在5—10年内就要关门大吉。能坚持15年以上的中小企业仅占5%左右。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生产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差,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导致了较高的破产率,致使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下降。同时,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一次性量小,但是频率高,加大了融资的复杂性,同时增加了融资的成本。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1.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现象
中小企业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5.59%,工业增加值的76.6%,出口创汇的60%,国家财政收入的43.2%,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都加强了对风险的管理,由于原来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的歧视并没有改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时往往出现“惜贷”现象,如表5-3所示。
表5-3 银行对企业贷款申请拒绝情况和银行贷款在企业来源中的比例
(资料来源:张旭辉:《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除了银行方面的原因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以及现行的体制不够完善,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实行向大企业倾斜。政策偏向于国有大型企业,甚至部分地方政府把中央提出的“抓大放小”的方针错误地理解为不管中小企业,让其自生自灭,政府只管经营国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得不到政策的支持,其发展理所当然受到限制。
3.我国小型金融机构发育不完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美国有中小型银行13980家,主要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占美国金融机构总数的75%。而我国的类似中小型银行却只有90家,占我国金融机构总数的45%。一些原本定位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用合作社也合并为合作银行或地方商业银行,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愈发变窄。我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设计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www.xing528.com)
4.缺少必不可少的担保机构
我国社会中介的担保功能发挥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国家经贸委在1999年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在我国的31个省、市中,已经有超过100个城市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但从发挥的作用来看,担保机构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解决对策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是吸收就业的主要渠道。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我国当前日益恶化的失业问题和经济增长缓慢,市场缺乏活力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资金的缺乏仍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中小企业没有资金,生产设备得不到更新改造,经营效率低下,无力开发市场。因此,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是当务之急。
(一)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
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般处于劣势地位,国家需要制定独立的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法》,明确了政府对中小企业资金、创新、服务方面的支持,为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其中仍存在问题:①该法扶持的重点是高新科技、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中小企业,忽视了“就业型”中小企业,而失业问题是我国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发展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失业问题。②《中小企业促进法》没有提出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的具体办法以及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办法,大大削弱了该法的可操作性。因此,国务院必须尽快出台相关规定,使《中小企业促进法》具备可操作性。
(二)完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体系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改变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态度,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金融机构可以建立专门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制定中小企业的贷款政策,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如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建议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达到规定的比例,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等。
(三)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高,银行的管理成本较高,贷款风险也较高,因此,银行为了降低贷款风险,普遍采用抵押贷款,但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缺乏抵押物品,导致融资困难。因此,很多国家和地区把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项措施,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包括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方面的法律建设、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等方面的建设。
(四)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导致中小企业很难直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开辟其他的融资渠道来满足自身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目前,非正式渠道融资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企业职工集资,即向企业职工发行股权证或是集资券;二是社会集资,即向企业以外的个人或其他法人单位筹集资金;三是由一些基层单位出面举办的集资活动。目前,在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非正式渠道融资发挥了相当大作用。比如政府应该重新审视有关政策,采取措施,适度发展我国的私募市场。
(五)中小企业提高自身总体素质,增强其内在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融资难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自身,高素质的中小企业是获取资金的前提,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缺乏自我积累的能力,又缺乏外源融资的基础。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在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素质方面下工夫。要加快改革步伐,加强内控建设,强化信用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信誉和形象。
(六)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需要资金少、周期短、决策灵活、管理成本低、适应性强的特点。特别在创新机制和创新效率方面有着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新兴的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变。
(七)中小企业集群融资
单个企业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贷款需求急、金额小、需求频繁、不确定性高,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意愿。但中小企业集聚成群后却形成了与单个的中小企业截然不同的独特融资优势。
1.企业集群增大了企业的守信度
集群内部的生产服务配套条件较好,专业化分工较强,企业所需的人才、信息和客户在集群内部更容易获得,而且集群内对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的需求量大,能创造更多的市场机遇,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离不开集群这个产业环境,企业的“根植性”强,迁移的机会成本高,减少了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增大了企业的守信度。
2.企业集群使企业逃废债务的可能性减少
在企业群内,集群的产业发展目标明确,众多企业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一旦某企业逃废银行的债务,很快就会在集群内传开。为了维持声誉的重要性,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不会轻举“妄动”,使企业逃废债务的可能性减少。
3.企业集群降低了银行的交易成本
如果银行只给几家中小企业贷款,那么管理费用、成本费用较高,会降低银行的贷款意愿。但集群内众多的企业从事同一个行业,银行通过对同一行业的许多企业贷款,就可以从规模经济中受益,降低了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的交易成本。
4.企业集群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
企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主要是围绕某一系列的产品发展,产业风险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银行向集群内企业贷款的风险相对较小。
5.企业集群使融资获得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
由于企业集群区域的经济增长率较高,资本积累更快,通过商业银行货币的乘数进一步放大,投资增加,经济进一步增长,高经济增长使储蓄增加,银行的货币乘数使投资增加,区域经济增长带动银行的收益增加。另外,产业集群区内银行的收益较高,可以吸引更多的区外资金,资金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更有利于区域银行的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