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自主创业。1998年我国开始了首届创业计划竞赛,诞生了一批创业企业和创业者,但影响不大。2002年教育部开始试点创业教育。时至今日,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此起彼伏,创业环境日趋成熟,人们的创业热情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热情高涨,也诞生了一批成功的企业家,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仍然偏低。调查显示,以上海市为例,当地有近8成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而最终在校方鼓励及支持下实现创业的人尚不足2%。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10》指出,创业意识差、社会环境不如意以及资金来源匮乏,是大学生面临的三大障碍。因此,构建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支撑体系,对广大有志创业青年学子提供强有力的、多层次的支撑,已成为助推创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一、大学生创业的制约因素
(一)创业实践的功利性趋向
尽管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与学者在极力倡导、研究与推动创业教育,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活动也蓬勃开展,但是,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大学的教育行政、教师和学生的层面上,理性的系统认识尚未形成,对“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的认识不到位,创业观念仍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还没有提升到“经济发展核心驱动力”的高度。
目前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已逐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但大学生创业实践中还存在明显的功利性趋向,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动机与目的,大多属于“感性的功利”,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理解以“实质性的经营活动”和“一般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居多。高校中所设立的创业指导中心,也注重于创业项目的评价与创业团队的扶植上;创业教育内容或者大而无当或者局限于传授创业技能层面上,创业活动大多驻留在创造财富和利润的功利性层面,没有上升到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来开创事业的理性层面与价值论的高度。同时,大多数的学生都游离于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之外。
(二)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资源匮乏
和专业教育相比较而言,由于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处在起步阶段,其资源状况是极为匮乏的。
首先,匮乏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初创性决定了它的师资队伍的匮乏性。由于在我国没有开设创业学专业,所以就没有成批的、接受系统化教育的、受过专门训练的创业学的主讲老师。创业实践指导老师往往由相关的专业课程教师担任,大多是边摸索边成长的“自学成才”者。由于师资队伍的非职业性特征,决定了在相对长一段时间里只能适应于创业教育“自在”的感性需求,无法达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以知识体系为主要内容,以“自为”为特征的知性要求,更不可能上升到“自在自为”的理性境界。
其次,短缺的创业基金。创业基金,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又称之为风险基金。它是按照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原则,运用现代信托关系的机制,将各个投资者彼此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交由投资专家运作和管理,主要投资于那些尚未具备上市资格的中小企业、新兴企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企业),通过被投资企业的高速成长和资本增值来获取投资收益的一种特殊投资基金。由于大学生天然的无经验性,使得他们创业活动的风险远远高于社会上其他的创业主体。目前很多地区都有针对大学生创业专设的资金扶持政策,比如创业基金、小额贷款等,但是落实起来很难。
再从大学本身来看,由于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尚未普遍确立,难以认识到自身所应承担的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使命与责任,所开展的创业教育在主流倾向上还属于感性冲动的应时之作,轰轰烈烈的创业计划大赛,也是旨在营造一种创造与创新“活动的氛围”,很少会有财力支持学生创办企业或营运实体。
第三,难以提供创业基地。大学生或应“挑战杯”,或应自己的追求而拟就的创业计划,是他们创业的行动框架,是成就理想的“思维设计”,创业基金是他们的“思维设计”得以行为化的“物质能源”,创业基地则是他们行为化的现实空间,这是任何种类的创业实践都必须依赖的基本前提。清华大学将写字楼半价出租给学生创办公司,河南科技大学将校园土地中的“边角废料”提供给学生进行食用菌和果树盆景的栽培,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及各主要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创业园,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专门为学生开辟的创业园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基地。但是,由于扩招所带来的校园拥挤使得在校内直接提供创业基地的大学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由当地政府所开办的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和创业园区,也因有较高的“门槛”,绝大多数创业大学生只能在门外张望而无法入内。
(三)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
自2002年首次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众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明确规定了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税费、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但目前各种创业政策缺乏整体性。国家各部门之间在制定政策时有时会缺乏沟通和协作,各部门的创业促进政策整合性不强。来自社会和企业各方的支持也尚未形成规模,在物质上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求。
二、构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网络
针对大学生满腔的创业热情,政府和高校要转变观念,创造条件,在政策、资金、信息、服务和精神等方面给予支持,努力构建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网络。
(一)政府
首先要做的就是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刚刚走向社会,很多大学生创业者手中没有多少闲钱,家庭也很难给予支持,这就需要政府先从“准入门槛”上降低标准;同时,倡导建立一种从中央到地方再到高校的创业物质支持网络。这个网络可以尝试为大学生的创业资金提供担保,由学校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评估,为评估合格的项目争取地方财政或者中央财政的一定支持来帮助大学生创业起步。可以尝试通过政府财政与信贷机构共同提供给创业者小额贷款。适度风险投资引入。此外,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政策优惠,帮助大学生创业者获得创业资金支持。
其次,在信息支持方面,政府应通过电子政务平台构建自主创业的信息支持网络,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定位、创业项目、创业融资渠道、创业评估等相关信息,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充分了解创业选择、创业程序以及相关帮助信息。
第三,在创业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这一现象,推动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的良性互动。我国市场经济水平还不是很高,市场行为还不是非常规范,很难靠市场来调节支配资源,因此必须通过立法形式来规范创业者的市场行为,同时为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
2010年5月教育部颁行《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全面建设创业基地。教育部会同科技部,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要依托,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并制定出台相关认定办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省级大学生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同时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推动本地区有关地市、高等学校、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并按其类别、规模和孵化效果,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要求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要结合实际,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等多种形式的创业扶持。要开辟较为集中的大学生创业专用场地,配备必要的公共设备和设施,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至少12个月的房租减免。要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人事代理、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以及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要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实训;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布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训等信息。
教育部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组织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并切实落实以下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初创企业,可按照行业特点,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允许高校毕业生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对应届及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贷款规模可适当扩大。完善整合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在资金投入方面,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支持,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天使基金”等资助项目,重点扶持大学生创业。要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鼓励吸引外资和国内社会资本投资大学生创业企业。
大学生创业的环境不断在改善。
(二)高校
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思维的重要来源是高校及周围的环境,一个能够覆盖教学到校园生活的正式制度化信息网络能够在创业意识方面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栏、组织讲座等方法从校园的方方面面渗透创业的观念,引发大学生对创业的思考。
首先,在创业教育领导体制建设方面,高等学校要理顺领导体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教学、就业、科研、团委、大学科技园、创业园等部门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明确分工,切实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形成长效机制。
其次,在服务支持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可以通过创业教育培训的支持,提高创业素质,例如创业注册的法律信息、注册企业的必要条件等;同时由创业服务系统进行辅助,掌握必要的管理、公关、领导技术,弥补经验不足的缺点,从而将所有已获得的资源得以有效整合,从而让创业项目步入正轨。这就需要由高校牵头建立创业教育的支持网络,帮助大学生系统地获得创业教育。
再次,在精神支持方面,加强心理辅导和评估,或通过发展学校社会工作来实现。选择性地邀请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对校园学生创业心理和行为进行研判,与校内心理咨询工作相结合,为大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信心受挫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帮助。
【链接】(www.xing528.com)
四个大学生的故事折射杭州“创业新政”
大学生创业面临“三缺两低”困境,就是缺少经验、缺少资金、缺少社会关系,以致创业率低、企业存活率低。浙江省杭州市“对症下药”,推出一系列杭州大学生创业政策,介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准备、创业实施、创业推进的全过程,初步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想创业、能创业、创得成业的良好环境。四个处于创业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的故事折射出杭州“创业新政”。
陈克翔——打算创业,先受教育
在浙江工业大学就业创业指导站,大二学生陈克翔正在以“行政部经理”的身份,为他与同学们模拟创办的眼镜公司准备“工商注册”手续。
他参加的是一项名为“模拟公司”的创业实训课程。通过这个模拟课程,学员像一名真正的公司员工一样“上班”,担任“总经理”“财务部经理”等不同职务,参与组建公司、确定公司架构、分析经营环境、尝试经营业务的全过程,体验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商业行为。
陈克翔说:“这个课程增加了我的商务知识,锻炼了我的办公和社交能力。如果毕业后自己创业的话,至少知道开公司要办哪些手续。”
课程导师刘建是杭州某民营企业的副总裁,他说:“学生头脑里理想化的东西比较多,导师的作用就是从市场可行性方面对他们加以指导。”
去年启动的这项“万名大学生创业实训”工程到今年5月底,已培训8570名杭州大学生。而像浙江工业大学这样的就业创业指导站已经全面覆盖了38所杭州高校。
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建华说,建立指导站就是在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搭建一个互通平台,将政府出台的各项创业就业政策、企业和社会的用人信息送入高校,并且通过举办各类培训课程,帮助大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做好创业就业的准备。
陈克翔念大四时还可以自己选择培训课程进行“充电”,然后用政府发放的“教育培训消费券”报销部分学费。杭州市今年已对10万名应届毕业生发放了每人500元的“教育培训消费券”。杭州市市长蔡奇说:“这项由政府‘买单’让大学生培训的措施明后年还将继续。政府要做的就是按照社会需求“订单式”培训大学生,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李圆——见习长经验,创业有准备
杭州市政府把国家规定的开展见习计划的范围由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拓展到了在校生。
杭州市调动企业用人积极性,新增用人单位留用奖励,凡企业每留用一名见习大学生,政府就给予企业1000元奖励。目前杭州市已在100多家企业建立见习基地,推出了8000多个见习岗位。
24岁的李圆是浙江工商大学大四学生,自去年12月起在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参加为期半年的见习。他每月能拿到市政府发放的672元见习补贴,自从第4个月得到迪安的录用意向后,加上迪安给的补贴,李圆每月能拿到1000元。单位还给他提供了免费住宿。
李圆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工作经验,有了这个见习经历,即使没找到工作自己去创业,我也有了一些底气。”
与李圆一道在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参加见习的大学生有76名,其中33人被迪安留用,见习留用率达到43%。迪安董事长陈海斌说:“政府推动的见习制度与企业人才战略不谋而合,对企业发展有利。引进见习制度,企业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选择,提高了招聘员工的成功率和效率。”
雷真真——创业有导师,随时可请教
“大学生创业导师制”是杭州市政府的一项新举措,聘请了100多名企业家、风险投资机构专家收“徒弟”,以他们的商场实战经验指导创业大学生少走弯路。
杭州师范大学毕业生雷真真和浙江飞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跃飞是在“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相识并结成“师徒”关系的。雷真真在张跃飞的指导和资助下,成立了一家以做数字大屏幕业务为主的科技公司。
雷真真说:“我有技术,想成立公司,但在场地、资金各方面都比较欠缺。导师帮助我入驻了孵化器,又提供了10万元无息贷款解决了初期资金。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也可以随时向他请教。”
张跃飞说:“在帮助她的过程中,我也非常快乐,感觉尽到了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这个俱乐部已有46名青年企业家、投资人“带徒”近百人。一些导师将公司外包项目、服务供应等业务向所带大学生项目倾斜,还以投资入股、贴息等形式一期投资354.8万元。
杨帆——好政策解决了创业“瓶颈”
浙江大学博士杨帆毕业前与同学挤在宿舍里搞研发,如今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搬进了坐落在浙大科技园里的大学生创业园,享受到杭州市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包括创办公司时工商注册零费用,头两年50平方米房租免费等。杨帆与合伙人还以自主研发项目,获得了市政府提供的15万元资助以及国家60万元创新基金。
杨帆说,创业过程中,杭州市各级政府部门主动上门送政策、送资金,园区管委会经常组织财务税收、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讲座和投融资洽谈会,这些都是大学生创办企业急需的。
像这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大学生创业园,杭州市已建立了6家,一年内吸引大学生创业企业311家,带动几千人创业就业。
杭州市政府给予创业大学生最高20万元的政府无偿资助或者最高2万元的商业贷款贴息。去年共资助400余万元,今年预算为2000万元,第一季度就有74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获得总计376万元的无偿资助。此外,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专项公共服务送进高校,逐渐形成政府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机制。
树榜样、造氛围,杭州市政府以榜样的力量,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的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马云,是杭州创业大学生心中的榜样。“寻找下一个马云”“十佳大学生创业之星”“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评选和竞赛活动,让大学生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强了信心,积极参与创业。(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6月2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