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领导艺术的主要表现
有多少领导的工作就会有多少领导的艺术,有多少领导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就会有多少领导的艺术。如领导的决策艺术、用人艺术、思想政治工作艺术等;也可细分为语言艺术、动作表情艺术等。由于领导艺术与领导方法相通,与领导方法相关的内容在领导方法中已有介绍,这里仅就领导艺术在用权、待人、理事、讲演等方面中的表现与作用作一粗略的介绍。
一、用权的艺术
权力是实施领导的基本条件。每个领导者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但用权是否得当却大有差异。领导者的权力包括了法定权、个人影响权,法定权也称为非人格权力,个人影响权也称为人格权力。
(一)法定权的使用方法与艺术
法定权即权力影响力是指由社会或组织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等因素构成的,这种影响力的特点是以外推力的形式发生作用。在它的作用下,被影响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被动、服从等。这种影响力的基础是指挥、命令、惩罚、奖励等。
法定权的使用方法一般有:
1.敢于独立负责
赋予领导者法定权的最根本之意,是要求领导者承担起职位所赋予的职责。因此,被授权者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和气魄,真正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利用法定权独立地开展负责任的工作。这里的“独立”,不是大权独揽,个人专权的意思,而是指领导者对应法定权所规定的职责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独自承担相应的职责,不推卸责任,特别是当工作出现失误时,更不能推诿、狡辩,要有独自承担、勇于负责的精神。
领导得要在一定的权限内,有系统、有步骤、有方法地实施领导行为。主要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进行预定目标的设计。组织中的领导者就是行为目标的设计师。既然被确定为这一组织的领导,就应承担起这一组织的设计师的责任。设计目标,要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依据,主动地出主意、想办法,集中群众和其他领导成员的集体智慧,按程序进行组织的整体目标的设计。二是合理适宜地选人用人。从目前我国的领导体制来看,领导及其直接下属的产生,有这样几条途径:由权力机关委任、由代表选任、经过竞聘,由相应的组织机构经由集体研究,最后确定等等。称职的领导者,不论自己或其下属是通过哪种形式选任上来的,都要利用法定权给予的地位和权力,合理地使用其直接下属。知人善任,该授权的授权,需明责的明责,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及时有效地控制、监督下属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三是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决策,以坚定的态度进行决断。决策与决断是领导者必须履行的正常的领导职责。在科学决策时,要求领导者充分地运用科学的手段、方法进行,而不能凭经验、想当然。在进行决断时,需要领导者采取及时、果断、坚定的态度。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就可能贻误时机,致使领导行为失败。这种决断的坚定态度,与领导者的政治业务素质、才干、个性心理品格是分不开的。如果发现或意识到问题是出在了领导者自身,领导者就要下工夫提升自身的素质;如果问题是出在体制、机制、下属人员的身上,领导者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指挥好直接下属
法定权的直接承受对象就是领导者的直接下属。因此,领导者能否指挥好下属,是检验其法定权运用是否得当的重要因素。对下属的指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职能部门的指挥。各级领导者的工作都要依赖于起参谋、助手作用的附属职能部门,领导者的工作离不开它们的支持。领导者法定权使用得是否得当体现在这些职能部门的运转自如、高效有序上。领导者要根据科学管理的原则,首先搭建好自己的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的纵向层级不宜过多;横向宽度也要控制在自己的能力所能控制的范围内。其次,对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要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他们当好参谋,要求他们经常就自己的业务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拿出指导性的意见。如果职能部门做不到这一点,一般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上级领导指挥不灵,一种是职能部门领导不称职,领导应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解决。职能部门运转不灵,领导就失去了自己的参谋和直接的助手,这对领导工作是极为不利的。二是对下属单位的指挥。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管理,都是沿着领导的层级,沿垂直线进行的。这种方式要求下层单位的领导者以执行为主,注意信息的及时沟通与反馈。领导目标是以整体实现为目的的,当整体目标已经确定,下级单位的执行情况对于目标实现的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领导者要随时监督检查下级部门执行决策的情况,落实所应承担的责任。对下级工作的控制力,对他们执行决策的情况是否了解,是考察领导称职与否的重要尺度。
3.正确发挥副职的作用
领导班子中都配备正职和副职,副职的责任主要是辅助、协助正职做好领导工作。副职是领导班子的组成人员,既要在集体领导下开展工作,又要独自负起责任,还要直接接受正职的领导。因此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行为时,正确地分权、授权,使用好副职,充分发挥其作用,是领导活动成功的关键环节,也是测量领导者领导艺术水平高低的尺度。
(二)非权力影响力的使用与艺术
1.非权力影响力
非权力影响力不是由社会或组织所赋予的,而是由个人自身的因素所产生的。其特点是:它对被领导者所产生的心理、行为的影响是建立在他人对己信服的基础上。非权力影响力对人的激励作用大大超过权力影响力,因为它不是靠心理上的压力,不是靠命令、服从的作用,而是通过自然、轻松、愉悦的形式,调动起受影响者的内驱力,使受影响者自觉自愿地跟随领导者的行动。领导者为了履行领导的职责,两种权力都是必要和需要的。只会使用法定权的领导的素质是不全面的,对群众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当代的领导工作要求领导必须加强自身的非权力影响力。
2.领导者使用非权力影响力的必要性
(1)党的性质要求领导者有影响权。在我国,领导使用影响权的必要性首先表现在党的性质要求。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执政党,党的各级领导者都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执政为民,处处维护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为之奋斗。党的这一性质理所当然地要求领导者在实施执政时,要随时随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形成一种既靠权力,又靠非权力影响力的领导力量。
(2)领导的工作要求领导者有影响力。首先,领导工作要求领导者在率领、引导被领导者去完成预定目标时,正确用权,并以自身优秀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工作作风以及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感情来促进、带动下属,以达到下属心悦诚服、自觉地跟随自己完成领导目标的效果。其次,领导工作是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良性循环过程,这需要领导者充分施展影响权的作用,深入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带领群众完成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其三,充分发挥影响力是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手段,身教重于言教,身教辐射并扩大领导者的影响力。所以,领导者正确地使用影响权,是开展领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3)被领导者的素质要求领导者具备影响权。当代社会民主意识、人权思想已成为主流,在我国随着改革的深入,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已有了很大的提高。“水涨船高”,这样的变化对领导者的素质、能力、工作方法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要正确地对待权力,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仅仅依靠权力的影响力,要求群众绝对地服从常常是行不通的。称职的领导除了使用权力影响力之外,还要更多地学会使用非权力影响力,使领导工作的全过程,不仅是“我指挥你”,而更多地表现为“我影响你”、“感染你”,从而达到“带动你”、“被追随”的客观效果。
3.非权力影响力的使用方法
影响权具有时代性,当前党对各级领导的要求是提高执政能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带领全国人民搞好现代化建设,抓好三个文明的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进行各个领域内的改革。要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各级领导者实事求是,不谋私利,廉洁自律,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使用好影响权。
领导者使用这种权力时应注意三个方面:
(1)在工作上使用。以自己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勇于改革、带头实践的实际行动,影响被领导者的思想,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做好工作。
(2)在作风上使用。以自己的一身正气影响下属。首先,领导者要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反对高高在上,摆官架子。其次,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工作要深入,反对脱离实际、瞎指挥。再次,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搞花架子,不欺上瞒下,要敢于说真话。
(3)在品德上使用。不搞特殊化,不以权谋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品德的影响力可以说是非权力影响力中最具征服力的影响力,道德败坏的领导一定会失去群众基础和民意支持,即使他手中的权力影响力是大的,但由于得不到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其影响力的作用是要大打折扣的。
总之,领导要从工作、作风、品德等方面取得影响权,并不是提倡在经济上的平均主义、工作上的事务主义、领导行为上的软弱无力。要正确区分制度允许的必要的工作条件与以权谋私、大胆管理与滥用权力等的界限,否则也会影响正常的领导工作的进行。
二、待人的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把待人处事、接人待物,当作一门大学问。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领导者善于识人和用人是领导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约翰·马克思韦尔就认为,培养和提高领导力最重要的是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
各级领导在本单位由于“位高权重”,常常处于人际交往的中心,每天要同内外上下、不同职业、身份、性别、年龄的人打交道。因此,掌握待人的艺术,实为领导者成功的诀窍之一。领导者的工作即是做“人”的工作,人际关系是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中经常接触到的重要问题。提高领导者处理人际关系的操作方法与艺术,是改进领导方法,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是大有领导艺术的。晁错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忠臣,也是一个具有深谋远虑的智者,他看到了刘氏藩王的势力日渐强大,威胁皇权,向汉景帝提出“削藩”的主张。但由于他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刚愎自用,不讲策略,“削藩”主张一经他提出,立即引起朝野的强烈不满。不仅“削藩”没有成功,自己反被腰斩于长安东市,成为西汉历史上的最大的冤案之一。史书用四字记录了晁错的性格为人:峭(严厉)、直(刚直)、刻(苛刻)、深(心狠),说他是“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转引自中央电视台.百家论坛.由此可见,领导不仅要具备决策的能力,也要善于处理各种关系,才可以有效地保护好自己,从而使自己的主张得以实现。
(一)待人的基本态度
以诚待人,平等待人,尊重对方,切忌虚伪,这是领导待人的基本态度。诚实守信自古传为美德,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赋予它更多的时代含义:即对党、对同志、对朋友、对人民,都应诚实守信。以诚待人,首先要真诚地关心他人。美国学者戴维·卡内基说:“要赢得友谊,关怀对方比引起对方的注意更重要。”“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只要我们真心地关怀别人,多忙的人也会抽空来帮助我们。”真诚地关怀别人的表现之一,就是牢记别人的姓名。卡内基说:“姓名是最甜蜜的语言。”记得别人的姓名,就意味着你尊重对方,它比无聊奉承更能打动人。如与人见面时,主动呼出对方的姓名,就能很快缩短相互间的距离。熟人会为之喜悦,感念你不忘故旧;生人会认为他已经引起了你的重视,而产生一见如故的感情;下属会由衷地感动并和你亲近起来。其次,以诚待人是说待人要礼貌,语言要文明,以富有魅力的微笑对待他人,是受人欢迎、被人喜爱的秘诀之一。
当代社会不仅要以诚待人,更要平等待人。平等,是伴随资产阶级革命提出的口号,它是民主法治的意识基础。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彰显领导与群众的平等的同志关系,中国共产党一再强调所有的党员、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领导干部与普通劳动人民相比,只是分工的不同,没有地位高低、身份贵贱的区别。领导干部是否具平等的意识,是否发自内心地把自己看做普通一兵,自觉地抵制等级观念,是个严峻的考验。只有真正树立了平等的意识,才能以诚待人,平等待人,关心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就要心中装有他人,毛泽东说:“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5)领导在与下属交谈时,尽可能以对方关心的事为话题,使对方在交往中感到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感到自己已被尊重,是领导与人接触的艺术,也是成功领导的为人艺术。许多领导人在约见别人或会见下属前,先看被约见、会见人的有关材料,调查对方关心或感兴趣的事情,以此为话题进行交谈,使对方倍感亲切,并能很快缩短双方心灵上的距离,获得很好的领导效果。
总之,待人真诚是领导待人艺术的基础。
(二)处理与上级关系的艺术
领导处理与上级、同级、下级的关系,在本书有关领导的协调职能中有所涉及,那里的重点是放在领导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上,这里的内容更多的是作为领导的艺术来阐述的。
我党历来坚持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原则,这是领导者必须坚持的党性原则。但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处理得得体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首先要认识到处理好领导与上级关系的重要意义。
1.处理好与上级关系的意义
(1)可以得到上级的信赖,获得工作的支持力。和上级有比较融洽的关系,对领导开展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和上级领导的关系融洽,得到上级领导的信任,就获得了自己发展和开展工作的较大空间。同时,可以从上级领导那里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和锻炼的机会。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这既有利于自己开展工作,也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在一个信任自己的领导手下工作与在一个不信任自己的领导手下工作,心情肯定不一样,工作的效果绝不相同,领导的成长道路也迥然有异。为了报答“知遇之恩”,成就了很多人的事业,也锻造了许多杰出的领导。“英雄无用武之地”,压抑了人才的成长,也损失了工作。
(2)可以赢得下级更多的拥戴。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领导者与上级的关系不仅关系到上级对自己的信赖和支持,而且也关系到下属对自己的拥戴程度和支持力度。社会学的研究认为:人们在分析、评价某人时,不仅注意这人的自身情况,而且注意这个人的社会关系,观察、关注他的社交范围、业务爱好以及他人对其的评价等。一般的人在观察自己的“顶头上司”时,除去其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性格爱好、群众关系外,对他与上级领导的关系也是很关注的。如果是上级信赖和支持的领导,往往能得到下属更多的拥戴。反之,则可能会出现疏离、猜忌、不信任等现象,给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3)可以满足领导者自身的心理需要和发展需要。领导者与上级关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领导者心理需要的实现。当一个领导与上级关系融洽时,可以从上级的信任和支持中得到被关怀、被爱护、被尊重的精神满足,即自身的心理需要。这不仅有利于领导开展工作,而且有利于领导自身的身心健康。一个和上级关系紧张的领导,不管是因为什么,都会产生思想压力,影响情绪和工作。
领导与上级的关系,还关系到领导者才华的实现与渴望得到不断发展的需要能否满足。任何领导都希冀自身的才华得以施展,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不断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这些愿望能否实现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自己职位、荣誉、工作的升迁荣辱成败上,而这些在很多时候与自己和上级的关系有关。
强调领导者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是为了工作,领导切忌不要为了与上级领导搞好关系而出卖人格,巴结奉承,庸俗“公关”。
2.领导处理与上级关系的艺术
(1)准确定位,做到出力而不“越位”。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找准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是领导处理好与上级关系的前提。在社会关系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这样的现实要求人们的行为规范要“中规中矩”,与自己所处的位置吻合。这样可以使得自己与其他社会角色的关系处于常态,保持相对的和谐。领导在同上级相处时,扮演的是下级和助手的“角色”,这要求领导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在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做到出力而不“越位”,“补台”而不“拆台”。“越位”即是越权,这种行为常常会对工作、对自己与上级的关系带来严重的危害。违反了层次管理的要求,为领导开展工作制造了麻烦,也为自己带来不好的负面影响和评价。因此,领导无论处于什么级别,一定不能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切忌擅自草率地越位表态,越位决策,越位做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的工作。颠倒主次,喧宾夺主,膨胀自己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自己与上级的关系,也会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2)善于领会领导的意图。为实现某一目标、完成某一任务而作的设想、计划就是意图。要想很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工作,必须了解上级开展这项工作的行为动机和基本设想,正确地领会领导的意图。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上级的意图和思路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出色地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果下级对上级领导的意图可以做到理解,“一点即透”,这样不仅上下级领导的关系融洽,而且工作中也一定能配合默契。如果对上级领导的意图不清楚,在上级领导布置工作时,产生“对牛弹琴”或“雾里看花”的感觉,工作起来的难度将大大增加。对上级领导的意图,不要不懂装懂,更不要凭自己的主观猜测,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工作,那样的话很难做到配合默契,有时甚至会出现“帮倒忙”的现象,影响同上级的关系,也无助于做好工作。
(3)适应上级的特点和习惯开展工作。恰当地根据上级领导的心理特点和习惯开展工作,既有利于搞好工作,又有利于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例如:有的上级领导直率爽快,工作雷厉风行;有的上级领导者作风严谨细致,工作踏实求真;有的上级领导喜看书面报告,有的上级领导喜听口头汇报;诸如此类。对此,如果下级领导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针对上级的特点,尊重其工作习惯,适应其要求,获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4)在上级面前规矩而不拘谨。领导者在上级面前,言谈举止应庄重文雅,不能过于随便或轻浮。但在上级面前也不能过分拘谨,说话办事缺乏个性,处处谨小慎微的领导,很难获得上级领导良好的印象。领导要认识到,要想与上级建立良好的关系,最主要是靠自己的实力、靠自己的业绩。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勤奋、积极而有成效地工作,才能为与上级领导处理好关系奠定扎实的基础。领导不要错误地以为,在上级领导面前只有唯唯诺诺、掩饰个性才是良策。尤其在当代,开拓性的事业更需要各级领导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5)运用“等距交往”,避免交往过密或亲疏不一。“等距交往”是指作为下级应该从工作出发,对上级领导成员一视同仁,亲疏有度,建立和发展正常的同志关系和工作关系,而不应从个人目的或私利出发,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上级,攀一方踩一方、亲一方疏一方。这无论对工作、对自己与上级领导的关系,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那么如何实行“等距交往”呢?一是在工作上对上级领导成员要一视同仁,一样支持,防止因人而异,“看人下菜碟”。二是在组织上对上级领导成员要一样服从,不能按照他们的职务高低或与自己关系的亲疏来决定自己的服从程度,听“大”的不听“小”的,听近的不听远的,听正职的不听副职的等等。三是要按权限、分工和工作的程序,接受领导,汇报工作,不要随便越级请示汇报,不要不顾上级领导的分工,随随便便地接受领导。
(三)领导者处理与同级关系的艺术
同级关系,是指在领导活动过程中,同一层次领导者之间存在的横向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好与同级关系,是每一个领导者必须认真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说,领导者在上级面前容易拘谨,不易放开;在下级面前,顾忌形象,不能随便;只有在平级面前,由于地位相同,相处起来比较放松。同级关系具有直接、经常、密切的特点,这是有利的一面。但也要看到,竞争常常发生于地位、条件差不多的“对手”之间,因而同级之间常会存在一种相互戒备、防范的微妙的关系。同级领导的权限大致相同,在一些问题上产生分歧和矛盾的机会也就较多。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隔阂,造成内耗,给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果处理得好,同级之间融洽和谐地相处,配合默契地工作,就能形成合力,增进组织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工作的开展。
处理同级关系,真诚的友谊是最好的润滑剂。
1.处理好同级关系的前提条件
(1)要具有共同的使命感。一般地说,每个单位或部门都有一个领导集团,作为领导集团内的一个成员,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整体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忠于职守,完成本职工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明乎此理,才会自觉处理好与同级的关系,以大局为重,为完成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
(2)要有集体荣誉感。一个组织的成员是否具有集体荣誉感,反映着他们对组织的认可度以及自身的道德与情操。有了集体荣誉感,才能放弃某些个人与集体目标相悖的观念和行为,自觉地置身于集体的制约和影响之下,将自己看成是集体中的一分子,把自己的一切与这个团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其他领导成员精诚团结,共同合作,为整个领导集体增添光彩。挖领导集团的“墙角”,明里暗里与其他领导成员作对,致使班子或部门机构瘫痪,工作受损,到头来个人也未必得到什么利益和好处。
(3)要有相互的认同感。认同感是主体内在感情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它要求在实施集体领导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其他成员的感情,在处理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时,能够取得共同的认识或评价。这种认同感可以保证相互间的谦让,达到团结一致的目的。
2.处理好同级关系的艺术
(1)积极配合而不越位擅权。无论是班子中的或平级关系的同级领导,都要努力做到既齐心协力积极开展工作,又不越位擅权,插手别人分管的工作,干预别人职权范围的事。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是处理平级领导关系的大忌。不插手、不干预的前提是:属于自己的责任绝不推卸,特别是由于自己的工作失误,为他人的工作带来困难时,要勇于承担责任,切不可文过饰非。再有,分工不分家,在别人需要帮助,自己也有能力帮助他人时,要伸出双手给予帮助。但要掌握好分寸和尺度,掌握好时机和方法,避免授之以柄,产生负面的效应。
(2)明辨是非而不斤斤计较。同级领导一起工作,往往因为在某些事情上意见、态度、看法不一致而产生分歧,甚至会出现争吵。对此,如处理不好,就会形成隔阂,影响工作。所以,领导之间要顾全大局,把握“是非问题弄清楚,一般问题不在乎”的原则,大是大非的问题不妥协,小问题上不细究;对己严,待人宽,谦和忍让,超然大度。
(3)见贤思齐而不嫉贤妒能。处理好同级关系,不仅要有容人之短的度量,也要有容人之长的胸怀,见贤思齐,不怕别人超过自己。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增长才干,共同进步。
(4)相互沟通而不怨恨猜忌。同级之间应经常沟通思想,形成和谐的感情氛围。实践证明,善于沟通,真诚待人,平等交流的领导,容易获得同事的理解和信任,也容易消除彼此之间的“心理防线”。
(5)支持帮助而不揽功推过。同级之间经常会遇到一些工作上的交叉,对此,应互相支持,只有互相支持,才能互相配合。领导者在工作中真正做到权力不争,责任不推,困难不让,有功不居,有过不推,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密切、融洽,同舟共济。
(四)处理与下级关系的艺术
领导者在工作中,除了要与上级、同级发生关系外,大量的、经常的是与下级打交道,因此处理好与下级的关系,对领导者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1.处理与下级关系的前提
(1)平等待人。处理与下级关系的基本态度就是平等待人。平等待人意味着尊重下级,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者,就自以为是,盛气凌人。要认识到各级领导者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摆正自己与群众的关系。放下架子,丢掉官气,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在群众之中,与群众交朋友,向群众学习,使群众感到你可亲、可爱、可敬。尊重下级还表现在了解下级的优点、特长,并根据他们的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和下级做知心朋友。领导者要善于团结那些表现不好或反对过自己的人。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相信自己能力的同时也要相信下级的能力及潜力。坚信人总是能够转变的,要善于做好所谓后进同志的转化工作。出色的领导者不但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更善于团结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同,甚至反对过自己的人。领导者的这种开阔的胸怀,时常会深深地感染部下,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出色的领导就在于把不出色的下级改造为出色的工作者,使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3)体贴下情。关心下级的疾苦,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帮助群众排忧解难。革命战争时期是这样,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更是这样。体贴下情,对于领导者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了解群众的思想、愿望、意见和要求,洞察群众的心理,把握群众的情绪;二是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理解群众中暂时还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加以引导;三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群众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四是对于群众要求解决而又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解释清楚,争取得到群众的谅解;五是向群众指明发展前景,并努力创造条件帮助解决问题,给群众以希望;六是领导要以身作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尤其是要清正廉洁,坚决反对腐败、浮夸、脱离群众等不正之风。
2.处理与下级关系的艺术
历史上,不少的领导留下了令人荡气回肠的感人事迹,其中有许多是同领导处理与下级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高超的领导艺术有关。这方面没有统一的模式,因人而异,灵活多样,不可仿造,这更增添了这方面的领导艺术的魅力。
(1)服务与“伯乐”并重。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在处理与下级关系时,要牢记这一原则。在服务的同时,领导要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需要人才的,及时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拔人才,也是自己服务职责中的重要内容。
市场经济下,人才的脱颖而出摆脱了“伯乐相马”的传统格局,引进了“沙场赛马”的竞争机制。但由于领导位高权重,在很大程度上,领导的眼力、襟怀、领导的艺术对改变人的命运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善于发现下级领导中暂时被掩盖着的“金子”,并用最适当的方式,委以重任是领导处理下级关系中领导艺术的重要内容。
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1880-1959),与美国其他的带兵打仗的五星上将不同,他是以参谋长的身份获得上将军衔的,但他无私公正提携下级的事迹留下佳话,其中包括对怀特·艾森豪威尔的提拔和重用。马歇尔随身带着一个黑皮笔记本,记录他所见到的一些有才华,有培养前途的军官的名字和表现。上面记录了三次有关艾森豪威尔的情况,第一次是1941年的夏天,第三集团军搞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艾森豪威尔担任参谋长,筹划了这次演习。这次演习最突出的特点是后勤协调得好,后勤保障及时、有力,而这些问题是当时美军中的大大难题。马歇尔看了演习后,艾森豪威尔的名字被记录在册。
第二次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艾森豪威尔被调到陆军部工作的第一天,马歇尔问他一句话。“我们在太平洋的行动方针是什么?”,艾森豪威尔没有脱口而出,而是说:“将军,让我考虑几个小时后再回答”。如果艾森豪威尔当时就回答是什么的话,就很有可能不会有后来我们见到的艾森豪威尔了。因为马歇尔最讨厌对重大问题脱口而出的行为——他认为,这种不加考虑说出来答案的做法,投机的成分很大。马歇尔说:“好!”于是艾森豪威尔第二次被记到了笔记本,马歇尔还写道:“此人完全胜任准将军衔!”
艾森豪威尔被马歇尔第三次记在笔记本上是在决策美国反法西斯的战略究竟是“先欧后亚”,还是“先亚后欧”上。当时罗斯福和马歇尔是主张“先欧后亚”的,但美国国内的主流意见不是。当时美国上下多数人认为,应该将太平洋作为美军的主战场。然而罗斯福和马歇尔从大战略考虑,坚持要“先欧后亚”,先打败希特勒,回头再打日本人,把主要作战力量放在欧洲。所以,1942年4月7日,马歇尔先到英国访问,和英国人达成了一项联合作战的协议。回来之后,他没有对任何人透漏协议草案的内容,就让艾森豪威尔飞往英国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在英国设立美军指挥机构,处理日后征兵等事务提出具体建议。艾森豪威尔领命飞赴英国,10天之后回国。6月8日他完成了一份报告,放在马歇尔的办公桌上。在报告中,艾森豪威尔详细地提出了美军在欧洲作战各军兵种统一指挥等问题。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不仅坚决主张“先欧后亚”,而且制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关于美国赴欧洲作战统一指挥的报告。马歇尔说,艾森豪威尔不是一个参谋,而是一个卓越的统帅。艾森豪威尔向马歇尔汇报之后,提醒马歇尔:“请将军再仔细阅读这一份报告,看是否有错误或不当的地方。”马歇尔回答说:“我当然要阅读,但是你也许是执行这个文件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打算什么时候飞赴伦敦?”马歇尔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未来在欧洲作战的美军将由你来统率。可是当时艾森豪威尔还是一个刚刚晋升为少将的军官,不仅艾森豪威尔想不到,整个美军、整个美国都想不到。
马歇尔在给罗斯福的提名报告中写道:“艾森豪威尔不仅具有军事方面的学识和组织方面的才能,而且善于使别人接受他的观点,善于调解不同意见,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并真心地信任他。而这些品德和长处,又恰恰是我们驻欧洲部队统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就这样,艾森豪威尔超越了366名美国高级将领,成为美国驻欧部队的统帅。美军历史上有10名五星上将,从上校到五星上将,马歇尔用了20年,麦克阿瑟用了16年,布莱德雷用了9年,阿诺德用了12年,威廉·莱希用了27年,而艾森豪威尔仅用了4年!这一切与马歇尔的提携分不开。(6)但后面的事实证明马歇尔是慧眼识珠,选对了人的。艾森豪威尔以高超的协调艺术赢得了威信,也赢得了战争。
(2)恩威相济、亦仁亦严。高超的领导在处理与下级关系时,对恩威、宽严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而把握这个“度”是十分关键的。
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韩信是立下头功的,但韩信居功自傲,在他攻打下齐国后,派人给刘邦送去一信说,齐国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不能让齐国人在这里做国王,请大王封我为假齐王,即代理齐王。刘邦此时正需要韩信派兵相救,一看到韩信的信,大怒,一拍桌子说:“混蛋!”身边的张良、陈平劝他,在这个时候不能得罪韩信,刘邦随机应变道:“混蛋,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想当大王就当正式的,干吗要当代理的呢?”于是,马上派张良拿着齐王的王印送到齐国,稳住了韩信。(7)刘邦登基当了皇帝后,择时削去韩信的王位。后因韩信欲作乱,被吕后擒杀。韩信丢掉性命与自己的谋略、性格有关,但刘邦可以审时度势,听从下属的意见,该稳住下属时,施以恩惠,他借助各种用人的手段成就了一番事业。
(3)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领导艺术没有定式,如何处理与下级的关系全凭领导的智慧和技巧。针对不同的下级,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是成功的做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巴顿不经请示,擅自行动,暴露了美军有坦克部队的秘密,尽管损失不大,但此举绝不可提倡。巴顿的上司塞缪尔·罗肯巴克准将仍旧严厉地批评了巴顿,把巴顿叫到办公室里臭骂了一顿,说要把他送回国,巴顿服软了。但在巴顿离开办公室的瞬间,罗肯巴克看到了巴顿嘴角上挂着的一丝微笑,罗肯巴克意识到巴顿是在敷衍。他觉得如果这个错误不能使巴顿警觉,将影响巴顿的一生,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自己的这位爱将接受教训呢?他想起了巴顿的妻子。他知道巴顿对别人的话可以不在意,但巴顿深爱自己的妻子,对自己妻子是很在意的,他给巴顿的妻子写了一封信。巴顿的妻子在接到了罗肯巴克的信后,立即回信给自己的丈夫,进行善意的批评。巴顿收到夫人的信后感到了事情的“严重”。第二天他就来到了罗肯巴克的办公室,再次承认错误,这回他没有笑,也不敢笑了。罗肯巴克知道自己的信起了作用。(8)这就叫“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用对了策略,可以“四两拨千斤”。
艾森豪威尔出任美军驻欧统帅时,资历浅,论军衔,他的副手军衔都比他高,他在盟军统帅部的时候,军衔只是临时上将,而他的副手正式军衔都是上将。但他艺术地处理了联盟作战的诸多关系,艺术地处理了自己与下级领导的关系,迅速成为一名卓越的统帅。他以宽容对待蒙哥马利,不争一时之名;以机智对待“吃软不吃硬”的巴顿,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4)处理好批评与倾听的关系。领导者要学会批评与倾听。批评下级也要有一些技巧,最好不要当众批评下级,这常常会伤害下级的自尊心。批评下级时不要拿他和别人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样做的结果不易使人心服,反而很伤人。批评时态度要诚恳,与人为善,忌用讽刺、挖苦的语言。也不要轻易刺痛人家的伤疤和揭老底,那种做法最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对来自下级的批评,凡属正确的,最好当场表示接受,并诚恳地鼓励这种公开提出批评的方式。领导这样做,有时看上去领导丢了一些面子,但领导当众诚心地鼓励大家说真话,是很能提高领导威望的。下级的批评有时尽管不正确,一般也不要立即来个反批评,那样的话会使提意见的人感到压力,也容易堵塞言路。领导应事后经过冷静地思考后,再去做必要的解释,用以澄清。
领导无论在与上级、下级或其他人交谈时,最好首先做一个忠实的听众,耐心地倾听,必要时可做记录。这样,叙说者会觉得受到了尊重,愿意同你接近,乐意与你交谈。如果对方是下属,他就不会拘束,除了已经准备的题内话,可能还将自己平时不愿说出的真实思想告诉你。耐心倾听,就意味着不能照自己的兴趣听别人的谈话,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忙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否则,如果是下级就有可能看你的脸色,挑你喜欢听的话说了。
(五)领导识人、用人的艺术
识人、用人始终是领导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毛泽东描述的两项领导的职能中就有一项是“用好人”。在中国悠远的历史中,有大量的识人、用人的经验和典故,在浩如烟海的中外书籍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关领导如何识人、用人的研究著作更是层出不穷。因此,领导者要提高自己识人用人的艺术,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借鉴他人的经验。这之中大量的阅读可以获益颇丰,受益匪浅。
一般说来,要用好人,首先的前提是识别人。在识别人时,要注意克服以下的缺陷,注意以下的问题。
1.认识到“以己观人”的缺陷
一般的人都过分相信自己的眼力,以为自己能够识别人。他们往往忽视了,在自己观察人、判断人的时候,往往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识别人的,有意无意地以一己之见来衡量他人,凡是符合自己认定的好人标准的人即是好人,反之则不是。人们常常忽略了别的人也是这样来认识问题,识别人的。所以,当他人考察的情况和自己一样时,就认为是“英雄所见略同”;当他人的意见和自己的看法不相符合时,就认为他们的眼力不够,不会识别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人一般能够识别与自己同类型人的优点,而不容易看到与自己不同类型人的长处。
当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为人才的流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工作岗位的变动是经常的,再指望员工“嫁一从终”,在某个岗位或某个单位工作一辈子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领导者面临的将是下属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安定的选择。因此,领导要学会与各类人打交道,冲出以己观人、识人的误区。
以己观人的最大弊端是认识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而怀疑是隔壁家的小孩偷走了。于是,就暗中观察小孩的行动,不论是言语与动作,或神态与举止,怎么看都觉得像是偷斧头的人。因为没有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揭穿。隔了几天,他在后山找到了遗失的斧头,原来是自己弄丢的。打这儿以后,他再去观察隔壁家的小孩,再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了。这个人就是以自己来度量别人,主观意识太强,受心理暗示的影响,把老实的小孩看成了贼,而且越看越像。当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心理暗示解除了,再去看小孩,就怎么看也都不是贼了。这就是由“以己之心”度他人而造成的识人错误。一些伟人也难免其咎,诸葛亮因为与马谡性情相投,而夸大了马谡的优点,忽略了他“眼高手低”的缺点,在关键的时刻委以重任,导致蜀军痛失街亭,北伐无功而止。
以己观人是以一己之见就决断对他人的整体评价,常常失之偏颇。人的知识再丰富,也有他不熟悉,甚至陌生的方面。当他接触到对自己不熟悉、陌生方面的知识很有见地的人才时,也容易发生误会和认识上的偏差,“看错人”、“看走眼”的事就在所难免了。
以己观人的直接结果是以己画线,能识同体之善,而难以识别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的长处,难以做到“五湖四海”、“海纳百川”。许多人都以为自己会识别人,原因就在于自觉不自觉地走入了“以己观人”的圈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以己观人,用在考察同类型的人才时尚且可以,但在考察不同类型的人才时,就显得眼力不够,功力不足了。以己观人,只能识别与自己同类型人的优点,而看不到与自己不同类型人的长处。如:重视制度的人可能不相信道德教化的作用,也就不欣赏以德治实现管理的人;智谋权变之人可能喜欢聪明乖巧、应变力强的人,而轻视那些坚持原则、死板欠灵活的人。兴趣爱好、经历学识相仿的人往往比较容易谈得来,也容易看到对方的优点,甚至可能拔高他的优点,忽略其不足。不同类型的人由于亲近程度有限,相聚时还容易产生排斥心理,贬低其优点,夸大其缺点,甚至由于相互的不理解,而胡乱猜忌。
以己观人的主要缺点是以个人的好恶为判断标准,这有时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往往会拔高所喜欢人的优点,夸大所厌恶人的缺点,或是喜欢时把对方的缺点也当优点,一旦讨厌起来就贬得一无是处。这样去识人有时会以偏概全,影响了对人才的选拔。有时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投其所好,而误了大事。
赵括是战国时代的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缺乏实战,谈论摆兵布阵时,夸夸其谈,滔滔不绝。但赵王听不进反对他挂帅的进谏,委以重任。在遇秦将白起来攻时,把仗打得一败涂地,几十万人马覆没。三国时的马谡同样如此,马谡也是自幼读书,满腹经纶,深得诸葛亮的赏识,关键时刻派驻战略要道——。但他一上战场,却搬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的兵法古训,在山上安营扎寨,违背了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告诫的要“傍山近水”扎寨的指示,结果被司马懿包围,断了水源,丢了街亭,大败而回,落了个被诸葛亮挥泪斩杀的下场。这两个历史事件中的赵王、诸葛孔明都犯了“以己观人”的错误。
再看下面的例子。
汉武帝到朗署(汉朝官署名)巡视,遇见一个衣裳不整的白发老翁,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呢?什么时候在此为郎(宿卫之官名)的呢?”
老翁答道:“臣叫颜驷,在文帝时就在此为郎了。”
武帝又问:“为何这么老了,仍在此当差呢?”
颜驷答道:“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喜好年老的而臣尚年少,陛下喜好年少的而臣已年老,因此历经三世都没有晋升的机会,只好一直在此当差了。”
假如文帝好武,景帝喜好年少,武帝喜好年老的话,颜驷一生的机遇就会大不相同了。领导者不要埋怨别人没有成就事业是生不逢时,要看到自己是怎样发现人、开发人的,一些人的才能没有得到及时、充分地发挥,很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及时的识人和用人。
北宋的著名文人刘几几次殿试都有希望取为第一。但由于喜欢出一些奇言怪语,令主考官欧阳修非常讨厌,因而几次都落选了。欧阳修在阅一份考卷时,读到一句话:“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说:“此必是刘几的试文。”批道:“秀才辣,试官刷。”朱笔一挥,刘几又一次名落孙山。数年后,又是殿试,题目为“尧舜性仁”。有一篇应试文写道:“静以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凶之诛。”欧阳修大加赞赏,取为第一。列名单时,才发现是刘几的文章。大文豪欧阳修愕然良久,哑口无言。(9)
2.以己观人常形成“同类体”的班子
以己观人可能会形成这样的一种结果:同类型的人集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团体。这样的团体有许多的优点,特别是在事业发展之初,由于条件艰苦,大家能够齐心协力,不计得失,相互激励。一旦事业发展起来,这种团体的局限就会暴露出来,特别是由同类体组成的领导班子,其局限性就更大了。这样的班子,容易造成耳目闭塞、排斥异己的现象,影响工作和事业的发展。耳目闭塞,偏听偏信,只能听到相同的声音,而失去了许多新的、不同的信息,由此失去了许多与己意见、爱好不同的优秀人才,给工作带来损失。
在王安石的变法过程中,他一直重视如蔡京这样的“改革派”,而打击像苏东坡这样的“保守派”。结果,王安石失去了与其不同类的优秀人才,而同类中的邪恶小人因此得势而坏了改革大业,这样的教训是值得领导记取的。
各类人才从自身出发,以己观人,在考察同类人时,基本可以做到准确。“同类体”尚能“识同体之善”,“失异量之美”的事是常有发生的。如不克服,就容易形成识别人才的差异,漏掉了人才,贬低、打击、压制了人才。如:文人难识武将的长处,管理人员不知业务人员的长处等,都与识人“失异量之美”有关。
诸葛亮受命之初,关羽、张飞都不认可他的才能。陆逊以一介书生,拜东吴大将,也不被黄盖等武将认可。这就是“识同体之善,难识异量之美”的缘故。一个团体或领导集团,如果被这一点所主导,短期内虽可能无大弊,时间一长,毛病就会显现。
3.走出以己观人的误区
(1)不要以貌取人。古语讲,相由心生。这是一句饱含人生经验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一般说,心志高的人,面有奋勇之色;心高气傲的人,是旁若无人的神色。但神色与形象美丑没有直接的关联,有的人就把相貌美丑作为识人的唯一标准,看到了面貌丑陋的人,马上就觉得不舒服,心理产生了排斥,于是轻而易举地作出否定的判断。这样做是十分不可取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常误大事。
刘备进西川前,蜀地归刘璋管辖。刘璋是个无能、懦弱的人,西川迟早要被人吞并,因此他手下的人早就各打各的算盘。张松就借去许昌向曹操求援的机会,暗藏一幅西川军事地图,如果曹操看得起他,就把西川的地图拱手送给曹操。曹操凭借当时的力量,可以轻松地取得西川。求贤若渴、爱才惜才的曹操偏偏在这时犯了一个错误!张松在西川是很有名的人物,但长得丑,尖头,暴额,还露齿,只是声如洪钟。曹操一看这副丑样子,徒生厌恶,立刻就把脸拉下来了,对张松十分傲慢。张松一气之下,地图不献了,扬长而回西川,投靠刘备去了。可惜曹孟德一世英雄,文武全才,雄心壮志,因以貌取人,一念之间铸成历史大错。
(2)不要特别相信亲眼所见。观察人才的标准是“听其言观其行”,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怎么做,但也要注意某些自己亲眼看到的东西却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正确的态度是经过一番调查后再作出判断。
特定环境下,人作出不该做的事,说了不该说的话,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否定他的全部成绩和品性。“文革”中,在“四人帮”的淫威之下,有的人说了一些违心的话,这并不代表他的真实本性。不要以自己亲耳所闻,亲眼所见,而抓住不放,上纲上线。有时由于情况不明,细节不清,即便是自己亲眼所见,也要有所分析。史书记载:有一群人在外流浪,想找个托身之地,以施展他们的才华和抱负,但处处遭到拒绝,生活非常艰难,常常饿肚子。当他们走进一段荒芜地区,好不容易搞到一袋大米,大伙儿就叫一个忠厚诚实的人烧水做饭。这群人中的长者闭目歇坐了一块儿,就站起来活动筋骨。远远看见那个在大树背后做饭的小伙子正拿着勺子自个儿抓米饭吃。长者有点难过,一向诚实的人,在危难中就失了本性。长者当时没向其他人提及此事,但心中已改变了对那个诚实小伙子的看法。后来,当这个小伙子在战场上牺牲了,长者重提此事,另一个随行的人告诉他,那个小伙子当时并没偷吃米饭,而是雀屎掉在锅里,他不忍浪费,悄悄拣了那团米饭吃了。长者听后,良久地陷入沉思。这个故事中的老者就是孔子!
(3)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和事。领导看人不要形成定势,不要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待人,要相信人都是会变化的。比如新来的人,由于面对新的不熟悉的工作职位和工作内容,很可能产生压力和畏惧感,这是人之常情。领导不能因新人最初的工作没做好,就怀疑他的能力。一个人最终的成就只与努力的过程相关,而与最初的表现无必然联系。领导者不要只看当初,就断言他的今后。人与人不同,有的人是“大器早成”,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反应灵敏,有的人相对木讷。只要看他具有正直、忠诚、努力、不断进取的本质,就不要一味地抱着当初的印象不放,更不要将一时的表现凝固化、僵化。事物都是变化的,人更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人的转化、进步都与条件有关,领导者应努力为人的进步创造好的条件,使自己的下属更快地向着更好的方面转化。领导要使自己成为“酵母菌”,促进员工的变化和进步。(www.xing528.com)
(4)不要只看表面现象。与人交往,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人们都习惯于用第一印象来评价别人,尽管这并不正确,但很多人还是相信所谓的“第一感觉”。领导者识人、用人时,不要轻易地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感觉是对现象的认识,而现象又有真相与假相之分,许多别有用心的小人,善于讲奉承话,表面上忠心耿耿,实际上心怀邪念,这种“表里不一”是表面现象的一种;而有的忠诚正直的人,由于胸襟坦荡,不善言表或不屑言表,这也是“表里不一”的表现之一。领导如不能区分里表,错看了人,用错了人,甚至亲信小人,打击好人,就要铸成错误,使好人受压,工作遭受损失。
(5)不要求全责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用人不能求全。宋朝的范仲淹,是个很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在用人的时候,主要是取人的气节和才能,而不计较人的细微不足。范仲淹做元帅时,招纳的幕僚中,有些是犯了罪被朝廷贬官的,有些是被流放的。不少人不理解范仲淹的人才策略,产生了疑惑。范仲淹则认为:有才能没有过错的人,朝廷自然要重用他们。但世界上没有完人,如果有人确实是人才,仅仅因为他有一点小毛病,或是因为做官议论朝政而招祸,不看其主要方面,不靠一些特殊手段起用他们,他们就成了废人。用人不宜求全,只要他能胜任工作,就不要拘泥于某些不当的细节。我国古人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用人上领导也要注意适当地用有缺点、有私心的人。领导不能鼓励人去贪私利,但要求每个人都能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不现实的。有时也需要领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人的要求不能过高,更不能苛刻,要区分轻重缓急,特别是在用人之时,更不能因求全,而抱怨选不到合格的人。高明的领导能创造条件,使人的长处得到发挥,能将人的缺点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甚至善于利用人的“自私性”,为我所用。
当然,领导者识人、用人时,决不能用私心很重的人,更不能去纵容这些人的贪欲。在法制社会的今天,领导者要依靠法律来约束人的贪欲,依靠法律满足下级合理的要求。
(6)不要计较历史的污点。有历史污点的人总让人对他们不放心,担心他们旧病复发而误事。对这样的人,领导要辩证地看待,他们既然有胆量“作奸犯科”,也许也有特别之处。如能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可行的办法是,先搞清和分析他们犯错误的性质和原因:是一时的失足或糊涂,还是相反。然后确定对其是用,还是不用?如果觉得他们还有可取之处,自己也能够控制住,不妨放手去用,使他们知恩图报,在关键时刻发挥独特的作用。
据历史记载,有一次,楚庄王举行宴会,招待他的一批得力臣下。他让一位自己心爱的美女为众人斟酒,以助酒兴。夜幕初降时,众人已喝得有几分酒意了,这时,一阵风吹熄了烛火。黑暗中,有人仗着酒意,乘机拉住斟酒美女的衣袖,但被这位美女挣脱了。机灵的美女顺手拉断了那人的帽缨握在手中。烛火重新点燃,美女来到楚庄王座前一阵撒娇、咬耳朵,拿出那条帽缨,定要楚庄王查出那人,严加惩处,为自己出气。美女虽然在悄声说话,但坐在楚庄王旁边的几位臣子从美女愤怒的表情和手握的缨带上猜出了怎么回事,都不禁替那位冒失鬼捏一把汗。那位冒失鬼已吓得面色如土,冷汗淋漓,垂头待死,气氛十分紧张。庄王却不动声色,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般。楚庄王接着大声下令:“今天,有这么多的良臣猛将和我一起饮酒,我心里十分痛快。咱们继续喝,一醉方休。并且,谁不把帽缨扯断,谁就没有痛饮尽欢,那我就要处罚他!”于是,所有参加宴会的臣子们都拉断了自己的帽缨,放胆狂饮,一直喝到尽兴而去。
不久,在楚国围困郑国的那场重要战事中,有一位武士在楚庄王面前表现得特别勇敢,他带头冲入敌阵,交锋五合,便杀了五员大将。这位武士的神勇大大地鼓舞了楚军将士的斗志,他们齐声呐喊,旋风般朝敌军杀去。郑国军队被这位武士的神勇吓破了胆,楚军一冲上来,他们就乱了阵脚,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结果,楚军大获全胜。战后,楚庄王派人慰劳这位武士,一打听,原来他就是那次宴会上被斟酒的美女拉断了帽缨的人。在这里可以看到楚庄王的大度。不计前嫌,有时会换来“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效果,也会得到他们竭尽全力意图报效的结果。
(7)不能只听言语,不看行动。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不能只听言语,不看行动,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在现实中,还是不断地有人被花言巧语蒙蔽,只听其言,不观其行。所以,领导一定要不仅听人怎么说,更要看他怎么做。只有听其言,观其行,才可以真正知道他的能力品质。
神勇无比、勇冠天下的吕布被手下捉住送到曹操那里,吕布的第一句话就是:“今日已往,天下定矣。”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天下就定下来了。搞得曹操一下子没反应过来,问:“此话怎讲?”吕布说:“您所担心的,只不过是吕布,今已降服。如果让我率领将士,您在后督阵,天下自然就平定了。”又对在座的刘备说:“玄德,你是座上宾客,我今已降服,还被绳子捆绑,太没面子,你为什么不肯帮我说一句话呢?”听到吕布的话,曹操禁不住笑了,说:“缚虎不得不急”,下令松绑。刘备却说:“不可。孟德(曹操字孟德)不记得丁建阳、董卓了吗?”吕布最初投靠丁建阳,董卓摄政乱天下后,吕布为求富贵,杀了丁建阳归服董卓。后又因貂蝉,杀了董卓。刘备的这句话提醒曹操:不要相信吕布的话,要看看他以前做了些什么,他以前是怎么对待丁建阳、董卓的,那么今后也会如何对你。曹操听取了刘备的话,为了不留后患,下令杀了吕布。
领导识人、用人的眼力与个人的阅历有很大的关系,饱经沧桑、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在观察人时,用眼更用心,具有常人没有的穿透力和准确度。深悟宦官之道的曾国藩在识人、用人上有独到之处。据说有一次,李鸿章带了三人去拜见曾国藩,请曾国藩给他们分派职务。不巧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示意那三人在厅外等候。不久,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个人。曾国藩说:“不必了,面向门厅、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之人,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一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用。”李鸿章很吃惊,问:“还没用他们,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曾国藩笑着说:“刚才散步回来,见厅外有三个人。走过他们身边时,左边那个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老实、小心谨慎的人,因此适合做后勤供应一类只需踏实、无需多少开创精神和机变的事情。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这个人即是淮军勇将,后来担任台湾巡抚的鼎鼎有名的刘铭传。曾国藩所谓的“冷眼识英雄”的才能,实际上与他丰富的从政经验、细心的观察分不开,在他夹袋中储藏了不少人物的档案,等到一旦需用,便能从容地按其才能委以职务,而且一一胜任。曾国藩在其所著《冰鉴》一书,称其“治人术”的核心就是:世上怕的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用才的人不能正确使用人才。他的见解和做法直到今天也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六)防范小人
在领导工作中,还会遇到令人头疼的“小人”。
小人是人们用来比喻那些心怀鬼胎,心术不正之人。这样的人数极少,但对领导的工作和集体的破坏力是很大的。这种人常常丧失自我,平日里他们无所事事,专爱打听别人的隐私,传播小道消息,捕风捉影,察言观色,迎合领导,溜须拍马,趋炎附势,是破坏单位团结的离心力,也被人称为“内耗专家”。如果领导不能识破他们,被他们牵着走,是十分可悲的。所以,领导不仅要善于辨别他们,还要努力通过自己的工作,在单位内营造出小人不能得势的工作环境和舆论氛围。
1.小人的表现
小人有哪些表现呢?
(1)喜欢打听、传播小道消息。一般来说,小人热衷于开“谣言公司”、“新闻发布会”,喜欢收集、传播、编造各种耸人听闻的消息,特别是有关领导的桃色新闻。如果领导在单位中发现有这样所谓的“包打听”、“消息灵通”的人士,就要格外地加以注意,对他们所说、所传的消息的真实性予以考察。如果消息内容严重失实,且都与其有关联,就要有所戒备了。领导要分析其传播消息的目的,只是出于好奇、张扬,还是别有用心和企图。
(2)特别关注领导,有意和领导套近乎,巴结领导。他们竭尽能事地去讨好领导,顺着领导的心意说话。需要发言表态时,也要揣摩领导的心思,摸透领导的意图,迎合领导的用意,变相地为领导歌功颂德,即便是“批评”,也是委婉地不疼不痒,话里话外透着表扬。总之,是领导想听什么,他就说什么;领导需要什么,他就打听什么、提供什么,把领导伺候得舒舒服服。
(3)阳奉阴违、口蜜腹剑。他们有两副面孔、两副心肠。对领导与对群众截然相反,其“阳光”的一面,敬业、吃苦、谦让,都是当面奉献给领导的;而其偷懒耍滑、争名夺利、造谣中伤、落井下石等卑鄙的手段,都用在领导的背后。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两种表现、两种手段交错使用。如果说,前两种表现也是一般人难以免俗或偶发的行为,后一点则是小人本性的表现,它对领导的“杀伤力”也是最大的。由于善于伪装,领导看不到他“阴”的一面,当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出真话,向领导揭穿其真实面目时,很有可能被领导怀疑其用意,误认为是“恶人先告状”。
2.如何防范小人
小人人数极少,但能量和破坏力极强。领导者应当:
(1)从自身做起。领导识人、用人中,要培养自己识别小人的本事。其中最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和小人划清界限,不要沾染上小人的习气,对顺耳、顺心的话要冷静地分析。从心理上排除对小道消息的过分关注,不给小人以可乘之机。要多动脑,善思考,了解民意。在与上级领导相处时,要摆正位置,以工作为重,不要有趋炎附势的念头与行动。特别是在作风不正的领导手下工作时,更要把持住正直、诚实的人格,自觉抵制私心杂念。“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在自己的内心筑起防腐蚀、蜕化变质的堤坝。一身正气的领导是小人最为恐惧,也是最难征服的人。
(2)识别小人的招数。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由于小人大多都是“口蜜腹剑”,趋炎附势的人,要识别也是有难度的。在识别小人上,下面的几个招数可供参考。要格外关注与领导及领导亲属关系密切的人。小人都是要巴结领导的,有的时候,他们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攻下领导的亲属、家人。如果领导发现有的人,与自己及自己的亲朋好友过从甚密时,要有所分析,善于观察,多方调查。对某人的评价自己与群众有较大的差距时,要有所警惕。当领导发现对某人的看法,自己的评价与群众的有较大差距时,要想想这是为什么?是不是自己被擅长阴阳两面表演的小人蒙蔽了?领导要小心谨慎、不动声色地摸摸底,调查一番。长期与之共事的同事对其评价甚低时,领导要有所提防。日久见人心,如果与其长期共事的人对他的评价,特别是对他人品的评价甚差时,领导不要轻易地相信他,要在心中划个问号。一般来说,长期共同工作的人是最了解他的品质的。
(3)防范小人的策略。遇到了小人,首先是不要怕。因为小人见不得阳光,你软他就硬,你硬他就软。有的领导对小人很是“憷头”,抱着宁愿得罪十个君子,也不得罪一个小人的想法,回避他、容忍他。但小人的本质是恶劣的,善于见风使舵,领导的退让、回避,不会使之觉悟、收敛,反而会变本加厉,愈加张狂。其次,与小人斗争,一定要讲究策略。要软硬兼施,毫不妥协,稍有犹豫,他们就会得寸进尺。要想出击,一定要掌握住确凿的、有分量的证据,牢牢控制斗争的主动权。再有,要依靠制度和群众。小人之所以可以得势、造势,一定与制度的缺失和管理欠民主有关。领导可以不动声色地修补相关的制度,以制度化、程序化的机制来限制他们的企图,使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的目的难以或无法得逞。与小人斗争,领导不要单枪匹马,要紧紧地依靠班子中的其他成员,紧紧依靠群众,进行有理有礼有节的斗争。
领导也不要过分夸大小人的人数与能量,具有小人品质的人是极少数的。另外,牢记“邪不压正”,小人即使能量再大,他们的行径也是阴暗角落里的,上不了台面,见不得阳光的。领导的视线不要被他们牵住,主要精力不能被他们消耗,否则就上了小人的当了。
三、理事的艺术
领导者理事的内容、范围很广,从职能上讲,包括了决策、指挥、控制、协调、监督等;从范围上说,财、物、人,无所不包;从工作的性质上说,既有战略、策略、方针、政策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又有督促、检查、计划、安排等具体的琐碎的问题。可谓是千头万绪,纷乱复杂。领导安排各项活动,解决各类问题,处理各种事务,都要讲究方式方法,都有个艺术的问题。所谓理事艺术,主要指领导者在领导工作中掌握处事分寸的各种技巧。
这种技巧“千人千面”,没有定式,这里仅就理事艺术中的一些原则问题作些分析。
(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原则是行事做事的根本,也是领导者理事,处理问题时所要遵循的根本。当前我国领导工作的根本原则,包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人为本,依法行政,严格遵守党的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这些原则是各项工作,也是领导工作必须坚持的。毛泽东说:“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10)
但坚持原则,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列宁说: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即是灵活性的本质含义。毛泽东对灵活性做过这样具体解释,他说:“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灵活不是妄动,妄动是应该拒绝的。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的‘运用之妙’。”(11)毛泽东还指出战争要“按照具体情况”,“善观风色”,“善择时机”,“灵活使用兵力”等都是灵活性的表现。(12)
在领导的各项工作中,原则性和灵活性辩证统一的艺术是完全适用的。领导者要学会使用这样的艺术,从而创造出生动活泼的领导实践。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陆创办的经济特区,以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以“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港澳回归祖国的问题,都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2012年3月4日在俄罗斯进行的总统选举中,现任总理普京以63.60%的得票率当选,被媒体成为“王者强势归来”。这是普京的第三次总统选举。与前两次相比,难度大大增加。为了赢得大选,普京的策略有所改变,因为今日的俄罗斯与前两次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普京审时度势,对国内的“反对派”采取了相对“柔性化”的策略,表示不反对他们上街游行,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予以重视,不会“秋后算账”等;但对国外势力对大选干预、渗透、指手画脚,表示出强硬的态度,几次三番给以警告与回击。这种“软硬”结合也为他赢得选票。
只知道坚持原则,没有灵活性的领导是死板的教条主义者;事事灵活,不遵守原则的领导是实用主义者,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
(二)抓住中心和统筹全局的辩证统一
在由多种矛盾交织而成的复杂事物中,必有一个或一组矛盾为主要矛盾,它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到了决定的作用。抓住它,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客观事物存在和解决的这一原则是抓住重点与兼顾全局这一方法的客观基础。既然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的作用,所以领导在工作中要抓住中心的环节。列宁说:“管理和政策的全部艺术在于,适时地估计并了解应该把主要力量和注意力集中在什么地方。”(13)毛泽东在谈到领导工作的方法时,也说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分出轻重缓急,“牵牛要牵牛鼻子”等。都是说领导的工作要抓主要矛盾,抓工作的中心环节。“纲举目张”,抓住龙头,带动工作的各个环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人懂得这个道理,但在实际工作中,认准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真正把自己的主要力量和注意力集中到应该集中的问题上,并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而转变自己工作的中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抗战初期民族矛盾上升,取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时,我党认清了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了党的方针、政策,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了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建国初期,党的“八大”在客观分析形势的基础上,看到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已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了,取而代之的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正确的判断没有得以贯彻执行,实践中继续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矛盾,使得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受到重创。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果断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领导在工作中要抓住中心环节,首先需要领导准确地判断什么是主要矛盾,准确地判断什么是中心环节,这是至关重要的,是对领导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考验。
确定了工作的中心环节后,自然要全力以赴。但正如主要矛盾离不开非主要矛盾一样,工作的重心也离不开工作的非重心。所以,领导在抓重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问题的存在和解决,学会“弹钢琴”。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但也要统筹全局,两手都要硬。所以,除了抓住中心还要照顾全局,毛泽东说:“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14)领导要处理好中心和全局的关系,掌握和灵活地运用高瞻远瞩,全局在胸,中心突出,井然有序的理事原则。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实际可能的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适当安排。”(15)他曾指出:“要建立统一的、指挥如意的、使政策和制度能贯彻到底的工作系统。这种统一的系统建立之后,工作效能就可以增加。”(16)
(三)领导积极性与广大群众积极性的辩证统一
领导要学会将自己的积极性与群众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将自己的工作与发动、带领他人一起工作统一起来。领导不能只说不做,也不能只做不说。上级和下级,领导与群众不能一头热一头冷,只有将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统一起来,才能把事情做好。
如果领导发现自己对某项工作很有想法,很有搏击一场的热情、决心与勇气,但响应者寥寥,得不到群众的响应,即使自己明确地表明了态度,群众的反应也不热烈。遇到这样的情形,领导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这个使自己热血沸腾,而群众反应冷淡的决策最好不要急于出台,更不要急于实施。反过来,有的事情群众很有呼声,但领导没有感觉,最好也不要轻易否定。领导要静下心来,摸摸情况,再作判断。领导与群众融洽的关系,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双方的意见彼此理解,达成共识,只有想到了一起,才可以做到一起,相互的认同是非常重要的。
称职的领导要善于从群众的积极性中找出缘由,并上升到目标的高度,经过集体决策,化为团体的行动。称职的领导善于将自己的意志传达给群众,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使群众和自己一起去奋斗。
这样的工作是需要领导有理事的艺术的。只顾自己,或只顾群众,找不到领导和群众积极性结合点的领导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有欠缺的。实践中要克服这两种倾向:一是领导头脑发热,不顾群众的意见和情绪,硬性推行没有群众基础的决策;二是群众跑到了领导的前面,领导成为群众运动的尾巴。
(四)明晰性和含糊性的辩证统一
明晰性与含糊性的关系,可理解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关系。事物变化的形态有时清晰,有时模糊,有时不但定量分析困难,连定性分析也不很容易,事物存在的这种状态,可称为“模糊区间”。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为什么?其中一个缘由就是家务事常常处于“模糊区间”内,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纠缠不清,是非难断。单位、组织中也常有这样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比如舆论氛围、人际关系、群众情绪等,其优劣、正误的判断很难有确切的一清二楚、泾渭分明的标准。一般人做事情更多的是希望得到清晰、明确的结果,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却含有不清楚、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做人的工作。美国的巴斯克和艾索思在他们合著的著作中说:“我们的主要用意是:很多重要的组织沟通方式——批评、订立目标、考核绩效、建立报酬制度——都含有不清楚、不确定、不完美的因素,不论我们怎样努力也无法使之减少或消除。”“知识告诉我们,可以用大量分析技术、特定的要求、决断力、预期成果的限制,来减少这些情况。当然,这些方法有时很有用。可是在有些情况下,最好……不要太肯定,清楚合理的答案,不论如何迅速确实,都不可能发挥时间和模棱两可的效果。”(17)所以说,领导在工作中不能一味地事事追求确定明晰。在需要糊涂、模糊的时候,就要糊涂、模糊。要认识到清晰、明察秋毫与含糊、模棱两可,同样都是领导工作的要求,视具体情况而运用,就是一种领导艺术。领导不能事事都胸中无数,是非不分,这样的领导是黑白不辨的糊涂官。领导在该明确时要明确,领导的表态是很好的导向。比如对不良现象的批评和斗争,需要领导有鲜明的态度和立场,领导长期不闻不问,装着看不见,绕着走,实际上是助长了歪风邪气,使好人受气,小人得志,不利于领导工作的开展。但对一些尚不清楚的问题,则提倡“糊涂”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中,由于是在尝试前所未有的事业,不可能“一清二楚”,所以要提倡“摸着石头过河”,“干起来再说”的实践探索精神,暂时搁置一些问题是高明的选择。什么事情都要求做到明察秋毫,又急于表态的领导干部,有时会失去一些人心,惹出麻烦来的。
(五)创造开拓与和谐平衡的辩证统一
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整齐划一,所以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领导要推动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是需要做好协调平衡工作的,要将开拓创新与平衡前进统一起来。当前,没有开放创新,事物不能有质的变化;没有稳定和谐,改革的成果无法维护和固定下来。所以,领导的工作既要求创新,又要求稳定。改革的年代,开拓创新的精神非常重要,领导要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敢于做前人没有想、没有做过的事情。但创新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要保持事物的可持续发展,取得和谐平衡的发展态势。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求领导学会在发展中求稳定,以稳定促发展的理事的艺术。一心思变,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或固步自封,求稳怕乱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做不好领导工作的。应该说,没有很高的理事艺术,是难以处理好创新与稳定关系的。
(六)宽与严的辩证统一
宽与严也是相对的,在政治生活和日常工作中,一般情况下,集中、纪律、统一意志是严,民主、自由、个人心情舒畅是宽;批评、惩罚是严,表扬、奖励是宽;劳是严,逸是宽等等。任何组织的存在发展、领导工作、管理工作,这两个方面都是缺一不可的。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列宁也说,不会休息的人不会工作,工作要讲究“劳逸结合”。所以,严宽的结合不仅符合工作的规律,也符合生命运动的原则。
高明的领导善于针对具体情况,掌握好宽严的分寸。宜宽时则宽,该严处就严。宽要有分寸,严也要有界限。如诸葛亮治蜀很严厉,不少人有怨言,法正问诸葛亮为什么不用汉初的“约法三章”轻刑宽禁,诸葛亮回答法正,说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汉初的轻刑宽禁是针对秦王朝的苛政而定的,那时豪强削平,百姓困苦,宽政可以使国家得到复兴。蜀国不同,刘璋愚昧软弱,豪门专横跋扈,君臣之间纲纪不振,只有严行法纪,打击豪强,蜀国才能安定发展。这是诸葛孔明的严政之处,但他对孟获则采用的是宽容的仁政。七擒七纵,为的是争取人心,安抚南方的少数民族。宽严相交而用是诸葛孔明的高明之处,所以成都武侯祠至今有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所以何时严,何时宽,是需要领导审时度势、深思熟虑的。宽严分寸掌握的好坏是对领导理事能力的一种检验。
领导艺术是领导理论与领导实践相结合,领导工作中的共性与领导者个人的领导气质相结合的产物。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在成熟的领导者身上都可以体悟出不同风格的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是可以学习但不可仿效的,因为它是个人素质的全面折射,正如普天之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一样,普天之下也没有完全相同的领导艺术。古今中外的领导艺术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正是各具特色的领导艺术才使得不同的领导者身上闪烁出动人的风采。
四、领导演讲的艺术
(一)领导者演讲的涵义和特点
1.领导演讲的涵义
演讲,又称讲演、演说,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传播信息的一种社会活动。领导的演讲,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面对特定的对象,有目的地阐发思想,宣传政策,布置工作,解释决策,启迪认识,鼓舞和激励听众的一种口头语言的表达活动。口头语言的表达在日常生活,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外有人说:“眼睛可以容纳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嘴巴则能描绘一个精彩的世界”。法国大文豪雨果也说:“语言就是力量。”确实如此,精妙高超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是每个人都需要和渴望的,领导更是如此。
2.领导演讲的特点
领导者的演讲,是演讲中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普通演讲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它是一种方法
领导工作是一种组织被领导者为改造现实而进行的综合性的实践活动,领导者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就必须通过演讲来动员、组织、激励被领导者,因而演讲就成为领导者引导和影响被领导者的一种重要方法。
第二,具有权威性
领导者的演讲最根本的任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国家的法令法规和领导集体作出的决议、决定,因而具有权威性。
第三,具有指导性
领导者的演讲常常是围绕工作的目标而做的,是为了指导人们的实践,所以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性。
(二)领导者演讲的作用
领导者经常要面对听众阐发思想、分析形势、宣传政策、布置任务、进行工作总结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掌握演讲艺术可以收到难以估量的效果,对领导工作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领导者掌握演讲艺术,可以提高管理的效果。演讲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是传递信息的工具。领导者通过精彩的演讲,可以将大量的信息、系统的思想和观点、多方面的知识灌输到下层的意识中,从而实施有效的领导和管理。
第二,演讲是领导者阐述主张、申明是非、传递思想情感的有效表达方式。
第三,演讲可以使领导者现场直观地感受群众对其演讲内容的态度与反应,从而加深对群众情绪的了解,便于自己的决策。
第四,演讲可以使领导者塑造自身形象,提高威信,增强领导效能,强化领导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第五,演讲是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领导者通过演讲的准备过程,可以提高表达自己思想的技巧;通过演讲的锻炼,可以逐步克服恐惧和胆怯心理,增强自信心;通过演讲,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从而有目的地去充实自己。
总之,掌握和运用领导活动中的演讲艺术,是领导者顺利开展领导工作,并取得成功的重要技能之一。
(三)演讲的艺术
1.演讲开题的艺术
一般的开场白方式有:
(1)由演讲的题目讲起。这种方式在交代题目和演讲原因,引起听众注意后,自然引出下文。
(2)由演讲的缘由讲起。在扼要说明演讲原因后,顺水推舟导入下文。
(3)由演讲的主题讲起。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直接点出主题。
(4)由当时的形势讲起。在剖析形势后导出主张和观点。
(5)由具体事例讲起。从与演讲主题有紧密联系,能够说明演讲主要论点的事例开题。
(6)由惊人或意外的事件讲起。使听众为之一震,在听众极为关注的神色中引出主题。
(7)由当时或当场的情景讲起,活跃会场气氛。
演讲开场白的方式多种多样。演讲开场白对影响整个演讲的效果有重要作用。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作开场白,都应力求形式新颖别致,内容意境深远,内涵丰富,从而吸引、抓住听众。
2.演讲结尾的艺术
一般的结尾方式主要有:
(1)以总结演讲全部内容的方法结尾。即在演讲主题展开说透之后,在最恰当的时候,以极其精练的语言概括总结演说的全部内容,简明扼要地突出全篇中心。
(2)用希望和号召的言词作结尾。即在指明演讲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殷切的希望,明确奋斗方向。
(3)用简洁诚恳的赞语结尾。这种结尾有奋激力、鼓动力,通常用于庆祝表功的演讲。
(4)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做结尾。即运用含义深刻,富有戏剧色彩的幽默语言,使结尾别出心裁,令听众在笑声中受到启迪而深思。
(5)以直言相告作结尾,显示出干练明快的风格。
结尾有多种方式,它在演讲中起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好的结尾可以升华和发挥演讲主题。结尾无定法,妙在巧用创新中。演讲者应在实践中探索运用,不拘一格,敢于创新。
3.演讲语言的艺术
演讲语言的具体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的真实性。演讲用语真实可信,是取得演讲理想效果的基础。真实性演讲,语言要求实事求是,不文过饰非,杜绝假话空话;要精确贴切,概括准确,用语恰当,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要感情真挚,出自肺腑,不唯书不唯上。
(2)语言的新颖性。演讲用语要清新鲜明,既具有时代特色,又独具个人风格,坚决杜绝使用易使听众产生反感的陈词旧语。
(3)语言的简洁性。演讲用语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语言的简洁不意味着简单,也不是仅指简短,而是指丰富、充实而深刻的内容与准确、精练而流利的表述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述中没有偏离主题的内容,语言上没有多余的附加物。要达到语言的简洁,一要多用经过锤炼、易为群众接受的群众语言;二要少用以至不用不良口头语和多余叹词;三要善于归纳、概括和抽象,在演说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庞杂的问题条理化;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总之,应力求达到语言简洁精粹,内容丰富深刻,用最精练的语言包含最大的信息量。
(4)语言的生动性。演讲语言应生气勃勃,形象鲜明,活泼感人。要达到语言的生动性,应做到:
(18)具体,即运用具体确切的语言,把演讲中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听众一听即明;
②形象,即使用模拟、比喻等多种语句,把讲述的东西形象化,使听众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加工构造,形成形象内容;
③幽默,即演讲需要巧妙运用幽默语言,增强演讲语言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谈笑风生中阐明演讲的主要内容。幽默是机智思维的结果,幽默的语言闪烁着智慧和文明的火花。大凡有幽默感的领导者,都是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辩才出众的人。幽默是一种高雅的风度、健康的品质,也是一种神奇的领导艺术。有人比喻:幽默是消除紧张空气的“排气阀”,幽默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幽默是化解沉闷僵局的“橄榄枝”,幽默是摆脱被动困境的“杀手锏”,幽默是释放感召能量的“助推器”。
被称为“幸运之星”的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打算选择国会议员戴维·A·斯托克曼担任联邦政府的管理与预算局局长。但是斯托克曼曾多次在公开辩论中抨击里根的经济政策。里根怎样打破这个僵局呢?他给斯托克曼打了电话,说:“戴维,自从你在那几次辩论中抨击我以后,我一直在设法找你算账,现在这个办法找到了,我要派你去管理与预算局工作。”一个幽默的电话,不但打破了僵局,而且起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功效。①
幽默法主要有否定式、岔道式和双关式三种类型。
否定式幽默法,是指对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从肯定其中一事物出发,随之加入另一个事物的内容而达到否定前一个事物的目的。如:德国大文豪歌德有一天晚上到郊外散步,在一条仅能通行一人的小道上,迎面碰上一个仇家。这人一见歌德,便大声说:“我绝不会给猪让路。”歌德微笑着说:“我会”,接着侧起身子站在一边。
岔道式幽默法,是通过反逻辑的方式造成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一个年轻的美国记者,要里根谈谈对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问题的看法,里根回答说:“我并不担心,因为你已经长大了,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诙谐的打岔式的回答,使得里根避开了锋芒,又不失礼貌和风度。
双关式幽默法,是利用一个词的语音或语义同时相联两种不同的意义,进行曲解的又能表达自己心意的语言方式。二战初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游说罗斯福总统抗击德国法西斯。一天当丘吉尔正赤身裸体,大腹便便地洗浴时,不料罗斯福闯了进来。当时的场面使双方都很尴尬。丘吉尔急中生智地耸耸肩说:“瞧,总统先生,我这个大英帝国的首相对你可是没有丝毫的隐瞒啊!”一句双关妙语,使进退两难的罗斯福捧腹大笑,又及时掩饰了自己一丝不挂的窘境,还含蓄地表明了他自己毫无隐私与开诚布公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真可谓是“一石三鸟”!(19)
(5)语言的含糊性。这也是领导在特定场合下演讲、发言时使用的一种方式,由于种种原因,领导不能直白清晰地表达,但又是在非说不可的情况下,使用“外交辞令”,让人不得要领,也不失为一种语言艺术。
4.演讲发声的技巧
演讲是通过声音发出信息的,演讲语言的真实性、新颖性、简洁性和生动性都要通过声音来表现。因此,掌握发声技巧,才能使听众愿意接受演讲者发出的信息。
掌握演讲发声的技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吐字准确清晰,清凉圆润,但不声嘶力竭;
(2)根据演讲内容,控制语气、语调,恰当运用重音、停顿、节奏,适应内容的要求而变化声调、声音;
(3)演讲的音量和音质前后要一致,避免先重后弱,先清后哑;
(4)应学习、说好普通话。总之,演讲发声应做到声音准确、清楚,圆润有力,富于起伏变化。
领导者的演讲要取得理想效果,除了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掌握演讲的艺术外,还应注意学会运用态势语言表达的艺术,即在演讲中使个人仪表、眼神、表情、手势、身姿等因素与演讲内容达到和谐统一。演讲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艺术活动,它需要领导者认真学习,刻苦锻炼,不断增进自身的艺术气质。
领导艺术是领导理论与领导实践相结合,领导工作中的共性与领导者个人的领导气质相结合的产物。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在成熟的领导者身上都可以体悟出不同风格的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是可以学习但不可仿效的,因为它是个人素质的全面折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