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领导科学:决策演变及其重要性

领导科学:决策演变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4-10-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它缺乏决策的连续性、规范性随着领导者的更替、变化,决策的人员、方式、程序等也随之改变。科学决策是当代决策方式的主流,是领导者要学会使用的主要的决策方式。制定决策包括发现、提出和论证需要解决的问题。

领导科学:决策演变及其重要性

第二节 决策的演变

领导决策的历史,与“领导”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之所以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除了他们会用人外,主要取决于他们能够进行正确的决策。历史的发展使得领导的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使得领导决策的类型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的轨迹可以归纳为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的发展。

一、经验决策

(一)经验决策的定义

经验决策主要是指在小生产条件下,领导凭借决策者个人的知识、才智、经验而作出的决策。决策的成败主要取决于领导者和个别高明谋士的认识和判断力,取决于决策者个人的阅历、知识、能力、胆识,是一种适应小生产方式的决策活动。例如“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对经验决策的比喻。

我国的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验决策的范例。汉高祖刘邦西入关中,约法三章,取信于民,在楚汉相争中最终战胜楚霸王项羽,而得天下。诸葛亮凭借个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经验,“草船借箭”,“借东风”而火烧赤壁,大败曹军。朱元璋采纳谋士“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主张,巩固后方,立足长远,最终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孙子兵法》、《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记录了大量至今仍能为人所借鉴的事例,这些著作应是领导者的必读书目之一。

(二)经验决策的特点

经验决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决策方式,有这样一些特点:

1.它是个人的决策活动,带有随意性

经验决策主要依赖的是决策者个人的素质,与个人的经验、知识、智慧、胆识、性格、秉性密切相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此一时彼一时,不具有可重复性。

2.它是一种侧重于定性分析的决策

经验决策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决策,它所能处理的信息量有限,一般说来是一种侧重于定性的决策。经验决策与小生产方式相适应,依赖决策者个人的经验、胆识,它可以得出正确的决策结果,但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缺乏客观的基础。它依靠个人的聪明智慧,可以模糊化地作出综合性的判断,用以处理一时一地的问题,很难应对信息量大、情况复杂的环境,很难在精确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

3.它缺乏决策的连续性、规范性

随着领导者的更替、变化,决策的人员、方式、程序等也随之改变。朱元璋在夺天下时,可以听取下属的意见,一旦当上皇帝,坐天下后,就变得独断专行,杀戮功臣。这是由于朱元璋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封建皇帝的身份使他容不得“功高盖主”的功臣。中国古话中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最高领导的更换,臣子的命运难以预测。与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必然是人在政存,人亡政息的。

二、科学决策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社会组织的规模日益扩大,社会变化的节奏加剧,社会的信息量剧增。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各种需要决策的问题堆积如山,错综复杂,决策的难度越来越大。经验决策已不能适应这样的形势,决策必然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发展。

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的过渡,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现代化的方法论和更可靠、更便利的手段与方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的出现,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现代化的方法论;数学方法的大量运用,推动了决策方法的数量化、模拟化,特别是电脑互联网的出现和使用,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决策进行精确、快捷、便利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出现与成熟,为研究和制定决策的程序、组织机构和行为等提供了新的科学的思路和科学知识的依据。

科学决策是当代决策方式的主流,是领导者要学会使用的主要的决策方式。

(一)科学决策的含义

科学决策是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决策方式,是在决策的科学理论和思维方法指导下,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运用科学的决策技术,选择和决定未来行动方案的活动。

从科学决策的内涵上说,科学决策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决策要有科学的程序;二是指决策的内容富有真理性。这是说科学的决策要摆脱依靠个人的智慧,凭“想当然”,随意作出决策的弊端。科学决策的科学体系说的是,决策要有一整套健全、完善的体制、程序、技术与方法等为依据和保证的。决策内容的真理性是指,决策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团体的客观情况及发展趋势。它不是决策者仅凭主观的意识或意志就能作出来的,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背离了客观真实的决策就不是科学的决策。当代大量地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方法来确保决策内容的真实可靠。决策程序的科学和决策内容的真理这两点是科学决策的本质所在。

从科学决策的程序上说,科学决策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制定决策包括发现、提出和论证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又可以分为确定决策目标、搜集资料、进行预测、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方案评估和优选等几个步骤。实施决策包括制定实施计划、建立相应组织、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进行追踪、检查、反馈等四个主要方面。

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步骤如图3.2所示:

图3.2 科学决策的程序

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中,不一定每个决策都要按部就班,缺一不可的,但基本的必要的程序是要有的。

科学决策内容的真理性要求决策的目标、内容以及决策者所要达到的结果及效率,具有严格的质与量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决定决策的方向是否正确,决策的内容是否真实可信,有无科学性。任何不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目标,以及违反客观规律的目标,都含有错误的成分。量的规定性,是指数量、时间的规定。数量定得太高,时间定得太紧,或者数量定得太低,时间过长,都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所以确定决策目标时,必须注意:①一定要冷静,不能头脑发热,一厢情愿,脱离实际。②不能草率行事,一拍桌子了事。③要注意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优势,力争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切忌铺张浪费、好高骛远等。

万里同志曾说:“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避免决策失误,就要做到科学决策。”(3)

我们看看曾名噪一时的马胜利是如何从成功走向了失败。

马胜利是1984年改革之初以竞争承包而跻身中国企业大舞台的。当时他还是销售科长,面对原厂领导班子年盈利17万元的任务不敢接的局面,主动要求承包石家庄造纸厂。只一个季度就完成了任务,他的名字传遍中国。他没有见好就收,他的人生信念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于是抱着“成功了是经验,失败了是借鉴”的想法,开始更大的探索。1988年,他开始筹建“中国的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最初考虑吸收100家本省和跨省企业。他不听别人的一再劝告,承包了36家企业,把“马承包”的模式推向全国,成了36家企业法人代表。由于经营不善,一些企业纷纷退出集团。他矢志不移,汲取了摊子过大的教训,集团的名称改为“河北马胜利造纸集团”,决定不向外省扩大。在省内联合了5家小型造纸厂和加工厂,开始筹措资金,准备组织力量,大干一场,走向世界。然而,当他把精力转向本厂时,已经错过了发展的时机,企业面临困境。他继续维持着,但他的精力始终没有放在厂内,结果又造成产品大量积压,资金周转不开,全厂发不出工资,工人吃饭都成了问题。到了1996年,只好向法院申请破产。马胜利自己也总结了自己失败的10条教训,其中性格中的英雄主义是一大原因。(www.xing528.com)

决策是对指向未来的方案的选定,它需要决策者的激情、想象和憧憬,但决策者千万不要被激情所左右,头脑一定要清醒,要有理智,既要按程序办事,更要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决策者的经验是重要的,但科学的决策要依靠经验,高于经验。马胜利之所以在“胜利”之后,急于把事业做大,与他过分地相信20世纪80年代初承包取得成功的经验有关。与急剧变化的现实相比,他更看重、更相信的是自己取得的成功经验,而没有在变化的形势下,变换自己的决策方式,他的失败是必然的了。

(二)科学决策的特点

1.科学的决策体制

科学的决策是建立在科学决策体制上的决策,这是它区别于经验决策的根本所在,它不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要依赖于体制,是决策集体依靠相应的组织机构,履行相应的程序,共同商讨而作出的。

2.规范化的程序

决策是一个规范化的过程,每个环节、每一步骤都是有程序规定的,不再是随意的、无序化的、偶发的行为。当然,程序化的设计要合法、科学、高效。

3.科学的分析

科学决策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理性判断基础之上的决策,有别于仅凭经验而作决策的经验决策,它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与方法。所以一般来讲,科学的决策一定要有定量化的分析,越来越多的决策采取了数学计算和计算机系统作出的定量分析,组成了“人—机”系统。科学的决策更强调透过现象,反映本质,更多地运用理性思维。

4.系统化、多元化

科学决策的形成,除了有领导者的参加外,还要有智囊机构、电子计算机系统等,要组成一个决策的系统,进行决策。这也有别于仅凭个人或小集团决策的经验决策。

如我国“三峡水库”的建设,就是几经论证,方才上马的。几十年间,我党三代领导人都情系三峡工程的建设,它犹如一座历史的丰碑,凝聚着他们半个世纪的心血。

新中国成立初期,神州大地百废待兴。出生在长江南岸湘江边的毛泽东,治理洪水之心尤为迫切。在1953年12月第一次考察长江时,毛泽东把时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林一山请进自己的船舱,详细询问了长江流域的治理规划,探讨了治水大计。

“既然修那么多支流水库还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那为什么不在三峡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一个彻底征服长江的宏伟蓝图在这位伟人胸中诞生了。他曾诙谐地对林一山说:“你看,你能不能找个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给你当助手,修三峡大坝!”长江洪水时涨时落,但中南海对大三峡的热情却日益高涨。1958年春节刚过,周恩来总理从朝鲜访问一回来,就和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带领100多位中外专家,星夜兼程,实地考察了长江。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防洪开发,牵动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思绪。1980年7月,在考察长江的行程中,邓小平多次关切地询问:“有人说三峡水库修建后,通过水库下来的水变冷了,下游的水稻棉花不长了,鱼也不长了,究竟有没有这回事?”陪同考察的同志回答,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实际观察,不会发生这回事。长江两岸人民的得失利弊,始终是邓小平同志考虑三峡决策问题的首要出发点。他认为只要技术、经济问题能解决,三峡工程就应该上。

一路上,从防洪到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从航运到三峡库区移民的安置困难,从三峡工程的发电效益到三峡工程的社会影响,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无不关心备至。1984年,经过国务院16个部委和鄂湘川3省以及58个科研施工单位、11所大专院校的专家、领导审查通过,党中央、国务院才批准了蓄水位为150米的三峡方案。

但就在这时,一份《三峡工程近期不能上》的调查报告,送到了中南海。经过38天的考察,10名政协委员提出了不同意见。这时,中共重庆市委也对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米的堤坝方案提出异议,认为其回水位末端仅止于涪陵忠县间180公里的河段内,重庆以下较长一段川江航道得不到改善,万吨级船舶仍然不能直接抵达重庆。

三峡工程究竟上不上,早上还是迟上?怎么上?1986年3月,邓小平在接见一位来访的客人时也表示:“对兴建三峡工程这样关系千秋万代的大事,中国政府一定会周密考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是决不会草率从事的。”这年6月,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宣布,成立三峡工程论证委员会,对三峡工程的实施方案进行重新论证。

这次,国务院从全国65个单位、部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抽调412名专家,不仅着重吸收持不同意见的专家参与,而且还将方方面面的不同意见印成7大本资料,人手一册,分发给全体专家讨论、参考。在这次大规模的论证过程中,胡耀邦、李先念、万里、邓颖超、姚依林、宋平、薄一波等先后视察了葛洲坝和三峡工程坝址……

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江泽民同志对三峡工程的建设,一直给予深切关注。1989年7月21日,他当选总书记后的第26天,就风尘仆仆地赶到三峡,参观葛洲坝工程,考察三峡大坝坝址,详细听取了关于三峡工程的专题汇报,参观三峡水库泥沙模型试验。四天时间,江总书记边看边听边问,从三峡工程的效益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了解得非常具体。这次实地考察,进一步坚定了他的决心:三峡工程要争取早日上马,把几代人的伟大理想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变成现实。在此前后,李鹏总理和党中央、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也多次来到三峡,进行实地考察。

地球上防洪效益最大的“高峡平湖”,即将在西陵峡谷托起一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水电城。但是,要使这一“全球超级工程”真正做到“前无愧于古人,后无愧于来者”,是要慎之又慎的。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发生过的长期的争论和论证,为了慎重,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考证、分析与论证。

1992年2月20日,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决定将这个议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票通过了蓄水位为75米的新方案。

江泽民同志在回忆这项工程的决策过程时说:“这个大工程,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各方面专家反复研究论证,我们多次听取不同意见,最后才拿到全国人大会议表决。”“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可以说,这项凝聚了党和人民心血的新方案,是一个更加有利于千秋万代的英明决策。

在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前夕,江泽民对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又进行了考察。他明确提出:“现在经过多方论证,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上这个工程,我们就要万众一心,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务必求胜。”他号召三峡建设者“一定要发扬奉献精神,保质保量将三峡工程建设好。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一点都不能马虎。”

三峡工程在建设体制上进行了改革,借鉴了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走出了“重点工程重点浪费”,“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种种怪圈,建立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制、项目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新的管理模式在五年的实践中,凸现了令人瞠目的“三峡效应”:大江截流圆满成功;整体一期工程提前达到预定目标;前期工程优良率占8成以上;施工5年不仅没有超过预算,还节省投资近40亿元。

市场机制把三峡工程推到了国际市场的大舞台。在15平方公里的工地上,集中了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机械设备、最优秀的施工队伍。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三峡工程浸透了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心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铸就的这一世纪丰碑,昭示着中国人民迈向新世纪的坚定步伐。(4)

三峡工程浸透了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心血,是科学决策的典范。从三峡工程反反复复地论证中可以看出科学决策的特点,这就是程序化、民主化、科学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