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虽然产生于公元之初,但是作为它的核心和灵魂的彼岸意识与唯灵主义,却早在数百年前即已发萌于希腊民间流行的奥尔弗斯神秘祭,并在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土壤中滋生壮大。
希腊城邦时期,在民间流传着一种与正统的奥林匹斯宗教相对立的神秘祭,即奥尔弗斯教。奥尔弗斯教的信徒们相信灵魂的轮回转世,严禁杀生和食肉,因为在动物身上可能附有人的灵魂。入教者必须行一种净洗礼,并且要严守教规,这样才能达到灵魂的“纯洁”。奥尔弗斯教是西方最早的禁欲主义宗教,这种禁欲主义的思想尤其投合希腊下层民众的口味,对于那些生活在不幸之中同时又对上层社会的骄奢淫逸、心怀不满的人们来说,现实生活本身就是痛苦和无聊的,唯有通过精神的沉醉才能达到灵魂的净化,获得永恒的福祉。
《毕达哥拉斯教派阳光恩泽下的赞歌》布隆尼科夫(俄罗斯)
奥尔弗斯教的灵肉对立和轮回转世观点对古希腊第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与粗陋浅薄的奥尔弗斯教不同,毕达哥拉斯把灵肉二元论的思想理论净化了,并且强调通过音乐和哲学的修养来达到净化灵魂的目的。从纯粹的哲学思辨中而不是从癫狂的祭祀仪式中来实现灵魂对肉体的超越,这是毕达哥拉斯主义与奥尔弗斯教的根本区别。历史上神秘主义的宗教信徒往往以哲学思辨为修行途径,毕达哥拉斯派可以说是神秘主义思辨的始祖。
苏格拉底由于提倡新神而被崇奉奥林匹斯多神教的雅典人处死,这新神与希腊城邦所信奉的诸神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灵”。苏格拉底所表现出来的宗教殉道精神和对待生死的超然态度,使他成为西方文化史上最大的思想圣徒和道德典范。苏格拉底的死之所以对后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并不在于他对死亡的无畏,而在于他对死亡的超然。他在面对死亡时阐述了许多关于灵与肉关系的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基督教信仰的理论来源。早期基督教的使徒(保罗等)和教父们的神学思想,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柏拉图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鼓励苏格拉底去死的那个“灵”与基督教所宣扬的三位一体的上帝同出一辙,诚如查斯丁所言:“鼓舞着苏格拉底的理性(即‘道’),自那时以后便化为人形,托生于耶稣基督。所以,基督教徒是与苏格拉底及柏拉图崇拜的同一个上帝。”
在古希腊时期,按照柏拉图的哲学观点,存在着一个“理念世界”。理念世界由精神事物组成,而这些精神事物乃是地球上各种对象之间某些特殊对象或关系的典型——或曰“形式”,也叫“实质”。由此就有了人、树木、形象、尺寸、颜色、比率、美、公理、善等等理念,其中善是最高理念,它是整个宇宙的积极起源和起导向作用的目的。“善”是甚至比“存在”更加崇高的东西。按照柏拉图的哲学观点来看,宇宙是精神的,并为有理性的意图所控制,而相比之下,能为感官所觉察的物质或身体则居于较低地位,它们只是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显然,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完全可以看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从理论上加以系统表述的家园概念。不仅如此,由于理念世界的精神性,由它所代表的家园,实质上完全可以看做一处“精神家园”。
《古希腊哲学家的大聚会》(www.xing528.com)
柏拉图
柏拉图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写下了许多哲学的对话录,并且在雅典创办了知名的学院。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如同许多古老的文献,柏拉图留下的文集残缺不全、而且依然存在争议。他记载的苏格拉底对话录成为后人研究他们思想的主要来源,但许多内容其实记载的是柏拉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苏格拉底的原意。
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不仅是世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第一位爱情哲学家。柏拉图直截了当地把他的理念哲学用于爱情哲学。按照柏拉图的观点,身体是“存在物”,是“实质”或“形式”的可感知的表现。这就暗含着以下的意思:身体是通向“善”的障碍。因而柏拉图认为,最高级的爱是对一个美丽身体的审视,是对一个实质形式的向往,是一种眺望或出神的观照。柏拉图并不否定爱的一般样式:男女互相爱上对方的身体之美,并通过身体的交合而繁殖自身。这是一种神圣。然而,更神圣的是最高级的爱:即两个灵魂通过相互审视和出神观照,孕育出不朽的思想和情感,生成知识和美德,生成对美、正义和善的尊重。这就是人们常常谈及的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情”。当然,和其他爱情观一样,这样一种爱情观也自有其值得质疑之处,例如,断然划分了身体和灵魂,但是,它对爱情至善境界的憧憬,它对爱情问题所包含的理想主义向往,完全可以看做是对人身上“天使—野兽二元性”的反映。也许正因为如此,虽然纯粹的柏拉图式爱情难以实现,但在古往今来,一切纯正的爱情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柏拉图式爱情的成分。可以说,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一切纯正爱情的必然要素,而正是这一要素,使得爱情成为人类最美好的“精神家园”之一。
亚里士多德塑像
《雅典学院》拉斐尔(意大利)
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或者说,美和艺术的领域,就像理念世界或柏拉图式理想爱情一样,是崇高而美丽的“精神家园”。到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美学或艺术问题得到了更明确的表达:美高于现实;诗比历史更真实。事实上,这已近似于为后来一切时代所认同的美学宣言。或许可以说,正如古希腊文明开启了古典以及现代欧洲文明的先河,人类的家园意识,也自古希腊时代始,并在后来的时代发展变化,源远流长。
在古希腊之后不久兴起的基督教,虽然越出了理念、爱情、美或艺术的问题范围而进入了宗教,但在否定此岸性方面却与柏拉图主义相一致。基督教精神和柏拉图主义一样,都渴望出世,渴望朝向彼岸世界的升华,差别只在于,基督教所凭借的梯阶不是人之爱而是神之爱。而这一差别意味着,基督教作为“精神家园”,可能比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圣经》中一段话,对这一根本意义作出了极有象征意义的描述:“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到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上帝被称为他们的上帝,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