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历代古刹高僧:佛教寺庙与宝刹的起源和功能区分

中国历代古刹高僧:佛教寺庙与宝刹的起源和功能区分

时间:2024-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 论佛教的寺庙又叫庙、兰若、宝刹,如年代久远又著名又可称为古刹或名刹。秦代以来通常称官舍为“寺”。汉代把供西域来的高僧居住地成为“寺”,从此,“寺”便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通称。另外,因为是达赖是神王,集神权和政权于一身,所以他驻跸是寺庙又称“布达拉宫”。汉族帝王也有将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从功能上还有讲寺、教寺之别。

中国历代古刹高僧:佛教寺庙与宝刹的起源和功能区分

总 论

  佛教寺庙又叫庙、兰若、宝刹,如年代久远又著名又可称为古刹或名刹。它起源于天竺,有“阿兰若”(Aranyaka或Aranya)和“僧伽蓝”(Sangharama)两种类型。“阿兰若”,原指树林、寂静处,即在远郊的空闲处建造的小屋,为僧人清净修道的场所,后泛指佛寺。“僧伽蓝”,是僧众共住的园林,又分为“支提”(Chaitya)和“精舍”(Vihara)两种。“支提”一般依山开凿,多在洞窟里,有舍利塔或殿。如王舍旧城的“灵山”七叶窟、毕钵罗窟、提婆达多石室等,传说佛陀曾长年居此修行说法。“精舍”原为讲道场,后为僧众住所,中有殿堂,四周绕置僧房,多建在平地。早期佛教最著名的有两处大精舍:一为佛陀在王舍城(Rajagr-ha)传教时,有长者迦兰陀(Kalanda)以大竹园奉佛,称“迦兰陀竹园”(Kalanda-venuana);一为佛陀在舍卫城(Sravasti)说法时,有富商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以金铺地的价格购得波斯匿王太子祇陀(Jeta)在城南的一处花园,作为佛陀说法、驻锡的场所。祇陀太子深受感动,遂将园中林木奉献与佛,故称“祇树给孤独园”(Jetavana Vihara)。在中国,“寺”最初并不指佛教建筑。秦代以来通常称官舍为“寺”。(www.xing528.com)

  《左传》中就有个名叫勃鞮的寺人披官员见晋文公的故事。汉代把供西域来的高僧居住地成为“寺”,从此,“寺”便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通称。此外,还有“庵”,那是女性佛教徒——尼姑居住和礼佛之处。有的文士也喜欢将自己读书或静养之处称为“庵”,并自称“庵主”。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所以蒙、藏等地的佛寺又称“召”,如“大召寺”、“小昭寺”、“五当召寺”等。另外,因为是达赖是神王,集神权和政权于一身,所以他驻跸是寺庙又称“布达拉宫”。汉族帝王也有将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佛教由于源远流长,也是宗派林立。不同教派对佛寺也也有不同称呼:禅宗称禅院或禅寺,天台、华严诸宗称教院,律宗称律院。从功能上还有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之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