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常喜欢和我“谈谈”。夏日的傍晚,我们早早地吃完饭,边散步边“谈”,这是他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刻。冬天,外面太冷,就围坐在厨房桌前谈。
记得有一天晚饭后,我照例拉着他的手,在斯德哥尔摩学生公寓旁的森林小路上散步。孩子又开始了:“爸爸,我们谈谈吧!”“谈什么呢?”我问道。“嗯……假如把你的头换成别的动物的头,你愿意换什么动物?”“那你愿意换什么动物?”我反问他。他毫不犹豫地说:“老鹰。”于是,为什么是老鹰?换别的动物行不行?老鹰究竟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路谈下去,谈得很兴奋,真是心花怒放。
当然,我们谈得最多的是书。见到我孩子的人都说这孩子爱读书。孩子爱读书,是不是天生的?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很清楚:跟六、七岁的孩子讲一通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等一大篇道理,然后把他按下来,命令说,你给我读!那是一点儿用处也没有的。这只会适得其反,毁了他的读书兴趣。孩子喜欢读书,是由于他自己想读,觉得书中写的东西有意思、好玩儿。而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和他谈书。
儿子六岁时,我从国外回来接他。通过“谈”书,我很快拉近了和他由于几年不见而形成的距离。当时,我们谈的是《西游记》。从“猴王出世”到“大闹天宫”,再到“三借芭蕉扇”,在孩子的心灵中,出现了一片神奇的世界。谈着谈着,我们到了新华书店,买几本《西游记》的连环画,他就在图画和拼音的帮助下,开始读了起来。
孩子在瑞典三年,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上的是英语小学。那时,孩子的中文学习是我们深感忧虑的事。看到有些留学生孩子汉语水平的迅速下降,我们才第一次感到,没有语言环境,学习汉语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当然我们努力用国内小学的教材教他读写,但孩子学校也有功课,接触汉语汉字的机会还是太少了。惟一的办法还是谈书读书。
七岁时,《西游记》谈得差不多了,几套《西游记》连环画他也差不多都看完了,我们开始谈《水浒》。他看一部分,我们就谈一部分。谈得不全的,他在连环画中得到补充。他谈得仔细,我们也谈得热闹。他还用小木棍做成小旗,把《水浒》人名连同绰号一一抄在小旗上,把床当作战场,想象军队布阵的情况。我有一次和他比谁记得的《水浒》人名绰号多,结果是我输了。
八岁时,我们开始谈《三国演义》了。从三气周瑜谈到六出祁山,从诸葛亮的扇子到刘备爱哭等,很多细节,都要琢磨半天。那套《三国演义》连环画的文字并不浅,但这时,经过两年的读书经历,他已有信心和能力去啃了。(www.xing528.com)
九岁时,我们把谈话的话题转到历史。他开始读三卷本少儿版的《中国通史故事》。家里挂有一张《中国古代史概要一览图》,他常常读到一段历史故事,就到图上去找找。回想起来,当年是我主动去和孩子“谈谈”的。几年下来,现在变成了他总是要来找我谈。有时工作忙,有时白天做完工作后到晚上就累了,对与他谈的兴趣不大,但这时可得注意,千万不能嫌他烦。他读一本新书,需要成年人引他入门,他读错了的字需要去纠正。这种谈谈对他的帮助,要比一本正经地教训他要大得多。
和孩子交朋友,进行适合儿童心理的谈话,引导他阅读、理解一些优秀的、适合儿童的书籍,将来,他们会因此而受益无穷的。
去年,我在国外学习结束回国工作,孩子也一道回来。他在国外上了一至三年级,回来直接上四年级,当然会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他曾读过不少中文书,回来后在国内小学老师帮助下,很快就适应了国内中文课程。这是我们感到欣慰的。
现在,和孩子一起读书谈书仍是我们常做的事。时光流逝得很快,一转眼,孩子就长大了,一种充满童趣的谈话就不会有了。还是趁现在多和他谈谈吧。
(这是1997年应孩子学校要求写的一篇家长教育孩子经验谈,初次由编辑略加删改发表于孩子高冀所写的《瑞典回来的梦孩子》一书,这里发表的是未删改的原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