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冰鉴全编:人才特点-宽宏与担当

冰鉴全编:人才特点-宽宏与担当

时间:2024-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人才特点宽弘之人,宜为郡国急小之人,宜理百里或曰,人才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推此论人,人才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急躁度小的人,适宜担任区县职务,身体力行,亲自动手办实事。中间固然有白起的反间挑拨,但推究到底,是赵孝成王犯了一个人才错误,连赵括的母亲都反对,他还是不肯听。因为人们都认为自己能够识别人才,其实许多事情都只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痛快。

冰鉴全编:人才特点-宽宏与担当

第一节 人才特点

宽弘之人,宜为郡国

急小之人,宜理百里

【原典】

或曰,人才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愚以为此非名也。夫能之为言,已定之称。岂有能大而不能小乎?

凡所谓能大而不能小,其语出于性有宽急。性有宽急,故宜有大小。宽弘之人,宜为郡国,使下得施其功,而总成其事。急小之人,宜理百里,使事办于己。然则郡之与县,异体之大小者也。以实理宽急论辩之,则当言大小异宜,不当言能大不能小也。若夫鸡之与牛,亦异体之小大也。故鼎亦宜有大小。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鸡乎?故能治大郡,则亦能治小郡矣。推此论人,人才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

【注释】

①非名:概念不清。名,事物的名称。《老子》中讲:“名可名,非常名。”②已定之称:已固定的名称。③宽急:宽弘大度与急躁狭窄。④郡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行政区划分为郡与县两级,国则是古代诸侯的封地,国的区域与郡大致相当,故郡国连用。⑤百里:以百里为县的代称,比郡小一级。⑥犊:牛犊、小牛。

译文

有人说:人才有能够做大事却不能做小事的,就如能容纳牛的大鼎不可以用来炖鸡一样。我认为这是概念不清,混淆是非。就才能而言,是一个固定的名称,哪里能够做大事却不能做小事呢?

王莽,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成帝时封新都侯。元始五年毒死平帝,自称假皇帝。次年立年仅二岁的刘婴为太子。初始元年称帝,改国号为新。

凡是所说的能做大事不能做小事,这种说法出自于人的性格有宽弘大度与急躁狭隘。性格有宽有急,因此所适应的工作有大有小。宽弘大度的人,适合担任郡国职务,使下级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通过群策群力来实现他的政绩。急躁度小的人,适宜担任区县职务,身体力行,亲自动手办实事。然而郡与县只是范围大小不同而已,用实际工作中的宽缓急躁来讨论,只应当说是合适不合适,而不是能大不能小的问题。这像鸡与牛,由于有大有小,因此鼎锅也有大有小,如果鼎可以烹牛,就不能烹鸡了吗?因此能治大郡的人,也能够治理小郡。由此可知,人才鉴别有所宜,而不是能大不能小的问题。

有这么一种说法,能力大的办不了小事。从实际工作中看,的确存在这种情况,级别高的人做不好级别低的事。比如苏东坡,洗衣服未必有洗衣女的干净;一个大型企业的头儿,未必能救活二百人的小鞋厂。那是否就可以说“能力大的办不了小事”呢?

显然不能。

刘秀,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史称汉光武帝。字文叔。西汉远支皇族。王莽时农民大起义,加入绿林起义军。更始元年,取得昆阳之战的胜利。不久,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招兵买马。建武元年称帝。

我们知道,容得下一头牛的锅,肯定可以炖熟一只鸡,只是太浪费柴火罢了。人才的道理也是这样。都是苏东坡了,人还笨么?怎么会洗不净衣服呢?只是这种事情太浪费他的时间(如果他投入到洗衣中去,创造几首优美的“洗衣歌”:大江东去,浪淘尽,一身污垢……或者得到什么新的启示,如同苹果砸在牛顿的头上一样,又当别论)。叫一个大型企业的头儿去救活一个小鞋厂,应该可以办到;只是他首先要花几个月时间熟悉情况,再去拓展业务,如此一耽搁,可能小鞋厂活了,那个大型企业又瘫痪了。

人的因素比锅、牛、鸡、柴火的关系复杂得多,能力也有一个变化过程,现在做不了,经过学习,进步以后就做得了;现在做得了,如果不再学习,停滞不前,过一段时间又会做不了。因此,在识人用人时,首先应根据实情和他的潜力来判断他适不适合,也不宜只看他的能力大小。这样自然会有小才小用,大才大用的结果。大学教授当不好小学教员,是因为他的知识结构不适合去教孩童;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动力,他们肯定可以教好那些小学生(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绝顶优秀的全才)。

光武帝

对于人才被浪费的现象,甚至像赵括式纸上谈兵的悲剧,首先被嘲笑的,不应该是人才或赵括,而应是用人者赵孝成王(按《史记》上讲,在长平之战前,赵孝成王做了一个梦,穿着偏img220之衣,乘飞龙上天,不至而坠,见金玉堆积如山。解梦的人说:“不至而坠,是有气无实之象;金玉堆积如山,忧。”跟着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万大军被秦将白起给坑杀了)。赵括如果去大学教书,肯定是一流的教授,口才好,懂的也多,大致会桃李满天下,偏偏被历史送上了战场。中间固然有白起的反间挑拨,但推究到底,是赵孝成王犯了一个人才错误,连赵括的母亲都反对,他还是不肯听。结果,国家力量急剧衰退,七雄纷争的局面也开始严重倾斜。旁观者为此着急,有的人还暗暗落泪,白起和秦王则乐得躲在被窝里笑。历史多笑话赵括纸上谈兵,其实赵孝成王才是更该被记住的人,是他直接造成了赵括和四十万将士的悲剧。

耿弇,东汉人,字伯昭。父况,新莽时为朔调连率。更始时,率兵归刘秀,任大将军。刘秀即位后,为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

张飞摇一把羽毛扇,叫诸葛亮手持丈八长矛上前线,这样的错误谁都不会犯,但历史偏偏反复上演着赵括式的悲剧,这就该值得用人者仔细推敲了。因为人们都认为自己能够识别人才,其实许多事情都只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痛快。许多人都不善于识别真人才,却自以为能识人,而错过真正的人才和发展机会,这是许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不善于识人,因而团结不了真正的人才,因此难成功。知人于用事之先才有实际意义,就像汉武帝卫青一样。

人才各有所宜,考察、使用人才时就应充分考虑这一点,有的人善于理乱,则可派往文明教化程度不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穷山恶水出刁民的缘故。有的人中庸平和,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则可担任总体管理一类的职务——团结就是力量的缘故。不按这个原则去用人,往往会把好事办砸,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还可能把一个单位、一个团体搞得一团糟,还会造成有其才而未得其任的人的怀才不遇、备受冷落的凄凉。

马援,东汉人。字文渊。归刘秀后任陇西太守,率军击破先零羌。建武十七年,任伏波将军,镇压起义,封新息侯。后进攻武陵王溪蛮时,病死军中。(www.xing528.com)

三国鼎立之前,时人把诸葛亮和庞统称为“卧龙”和“凤雏”,说得一人者得天下。庞统投奔刘备后,刘备嫌他长得难看,派他去做了耒阳县令;又因为庞统不好好干,从下面反映上来的意见很多,刘备就罢了他的官。东吴鲁肃听说后,给刘备写了封信,说庞统是治国之才,而非县令之才。刘备就派张飞(而不是关羽,说明刘备也知道张飞的耿直和关羽的骄傲)去耒阳县检查庞统的工作。

军民官吏都去欢迎张飞,惟独庞统没去。张飞问庞统哪里去了?县吏回答说:“庞统到任百来天,从不过问县里的事,每天喝酒,沉醉在酒乡里,现在酒还没醒呢。”张飞大怒,就派人去捉庞统。同来的谋士孙乾说:“庞士元本是高明人士,未必如此糊涂,先看看具体情况再说;如果的确玩忽职守,再治罪也不迟。”张飞一行人进了县衙,庞统衣冠散乱、扶着下人摇摇摆摆出来。张飞责问:“你身为县令,怎么可以废了县里事情?”庞统也不答话,立刻叫公吏把百来天积压的公务全部取出,传唤相关人等到公堂外,一件一件珠落玉脆般地发落,简明果断,丝丝明晰,被罚人员叩头拜伏,没有一个叫屈叫冤的。不到半天,大小事务就清楚地处理完了。庞统把手一摆:“百里小县,何须劳我大驾?”张飞回去跟刘备如此这般一讲,刘备立刻调庞统到身边,分配给他重要任务。

刘备有识人之明,因而庞统没有被埋没。实际中有多少人才因不被人所识而被埋没呢?

准确地识别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大才大用,小才小用,是各级各项工作层层推进的重要保证。不知人,谈不上善用人。知道了人才,却又不肯用,不敢用,或用了又驾驭不了,都不是成功之策。

要驾驭人才,用人者本身也必须是人才,至少要有识人、用人方面的才能,如刘邦、刘备一样,而且还应有听取正确意见的能力。否则,正确意见不被采纳,有人才也无济于事,人才也会择高枝而去。这就要求主管者本身应是雄才大略的人。如果不是,就应该像齐桓公那样,找到一个优秀的管仲来帮自己管理国家事务,至少要保证大事上不糊涂。

东汉名将马援

人们都以为刘邦之所以能在群雄逐鹿的纷乱形势下夺得天下,完全是因为麾下“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的鼎力相助。至于他本人,除了一身痞性和善弄权术外,别无所长。

也许,起义之初的刘邦是这样。

汉立国之后,刘邦为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一些被封为王的异姓功臣大肆屠戮。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刘邦这种一点后手也不留的做法着实让人吃惊(以后一旦情况变化,找谁为你领兵征讨、收拾局面)。

刘邦在建国后平定陈豨、韩信叛乱时所说的一番话,为他的上述行为作了最好的注脚(上既至邯郸,喜曰:“豨不南据漳水,北守邯郸,吾知其无能为也。”)。此时的刘邦,谈笑自若中已显露出了一个日臻成熟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的豪迈峥嵘之气。他自己在以往征战的历练中已学会了治国用兵的一系列韬略,从而具备了作为君临天下的人主所应该有的谋略素质。完全从奸猾的地痞流氓过渡成了指挥若定的大战略家。

汉代名臣朱买臣负薪读书图。朱买臣家里穷,一边砍柴,一边读书,最后被推荐到朝廷做了大官。

刘邦对自己的能力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是心中有数的。他自信足以应付一切,因此剁掉几个往昔欣赏过的英才也算不了什么。

另外,陆贾南越王尉佗降汉,一番话里正邪兼备,颇可玩味。

公孙弘海上读书图。公孙弘年轻时犯罪,家里又穷,只好去海滨放猪,维持生活。一边放猪,一边苦读《春秋》。六十岁时,被推荐给汉武帝,最后官至丞相

南越王割据一方,拥兵自重,并不把汉的军事实力放在眼里。如果选择的话,他还不是早就归顺了?

陆贾的高明之处在于说了这样的几句话:“……汉诚闻之,掘王先人,夷灭王宗族……”如此做法,刘邦不怕,南越王却深以为忧。因而归降。

每个人都有割舍不掉的东西,这往往成为一个人的致命弱点。南越王怕父母家室遭难,故而投降。刘邦却不怕,心黑,敢舍。项羽捉住刘邦的父亲和老婆后,以此要挟刘邦,要他投降,否则杀了他老爸做肉羹。他老爸白须飘飘,在风中寒立。刘邦对项羽说到时也可分一杯肉羹给我,把他父亲气得眼睛铜铃大。

刘邦心黑,敢舍,又在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在心胸气肚手段才能见识上与当初无赖时的刘邦已完全不同了。那个写了《高祖还乡》,说看见当初的流氓——指刘邦——衣锦还乡时,险些气破肚皮的剧作家,可曾想到刘邦经历过生死劫难后自身素质的变化?

如果手下群臣互相争功,互相诽谤,肯定有害大事。如果矛盾双方只是意见分歧,那还罢了,反而也是一种好事。如果彼此耍奸、相互残害,一定会出乱子。

班超,东汉名将。班固弟。永元三年,任西域都护,后封定远侯。在西域活动达三十一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永元十四年回洛阳,病死。

当初曹操袁绍对立之时,他们手下都各有几位著名的谋士。曹操能在意见纷纭时选择正确的,而袁绍手下四个谋士明争暗斗,恶语诽谤,袁绍既不能听取正确的,又不能阻止这种状况,失败就成为必然。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世人都叹惋诸葛亮的功亏一篑,赏罚严明。但这种做法究竟可不可取呢?当时蜀国的疆域狭窄荒僻,人才比不上魏国兴旺,再把马谡这样的俊杰杀了,无可奈何收罗起用才德都较差的人,很明显是把法律看得比人才更重要。这种不记取三次北伐失败之教训的做法,还想成就大业,不是让诸葛亮勉为其难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