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言谈中的八个优点
兼此八者,然后能通于天下之理
通于天下之理,则能通人矣
【原典】
然虽有变构,犹有所得。若说而不难,各陈所见,则莫知所由①矣。由此论之,谈而定理者,眇②矣。必也聪能听序③,思能造端④,明能见机,辞能辩意,捷能摄⑤失,守能待攻,攻能夺守,夺能易予⑥。兼此八者,然后乃能通于天下之理。通于天下之理,则能通人矣。不能兼有八美,适有一能,则所达者偏⑦,而所有异目⑧矣。
是故聪能听序,谓之名物⑨之材。思能造端,谓之构架⑩之材。明能见机,谓之达识之材。辞能辩意,谓之赡给之材。捷能摄失,谓之权捷之材。守能待攻,谓之持论之材。攻能夺守,谓之推彻之材。夺能易予,谓之贸说之材。
通材之人,既兼此八材,行之以道。与通人言,则同解而心喻。与众人言,则察色而顺性。
【注释】
①所由:什么是正确的。②眇:少。③序:顺序,规律。④造端:创造发明,创见。⑤摄:摄取,抓住。⑥易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⑦偏:偏失,不全面。⑧所有异目:以所长形成偏才。⑨名物:辨别事物的名称。⑩构造:创造。赡给:言语敏捷,词汇丰富。权捷:权变灵活。持论:坚持自己的理论。推彻:进取攻击。贸说:变换谈话的主从地位。
【译文】
但是,尽管会形成六种构难,仍会有所得。如果只是交谈,既不相互提出疑问或反对意见,又不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则不能明确什么是正确的东西。以此而论,讲述而不进行争论就可以成为众所周知的定理的情况确实很少。必须是善于听取,把握事物的规律秩序,善于思考而有所创见,眼睛明亮能看出事物的变化之机,言辞丰富能表明自己的意思,反应敏捷能迅速抓住对方的错误,防守严密能抵御对方的攻击,进攻力强能摧毁对方的防线,驳斥对方能灵活使用各种方法。兼有这八种能力,就可以通晓天下的道理。通晓天下道理,就能成为全才,才可以完全说服别人。不能兼备这八种能力,只具备其中一项,就不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就,而是以所能而成为偏异之才,并以此来各立名号。
苏武,西汉杜陵人,字子卿。西汉元年,任中郎将,出使匈奴,其副使张胜参与匈奴贵族的内部斗争,事发投降。匈奴对他多次诱降,又把他迁到北海边牧羊,坚持19年不屈。后匈奴与汉和好,被遣回朝。
因此,聪能听序的人,是善于鉴别事理的人才。思有创见的人,是善于发明创造的人才。明能见机的人,是通达而又机敏灵活的人才。辞辩丰富的人,是能说会道的人才。迅捷捕捉失误的人,是机变敏捷的人才。守能待攻的人,是善于坚持自己论点的人才。攻能夺守的人,是善于进攻的人才。进攻能灵活变换方法的人,是善于机谋权变的人才。
1.善听
这种人听的多,说的少,往往智慧比较丰富,有大智若愚之态,话虽不多,但内心聪慧,说出来的话往往一字千金,很有分量,能直指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一株沉默寡言的、但有力量的大树。
2.能发奇思妙语
这种人经常生出一些奇思妙想,又风趣诙谐,富于幽默感,能够发前人之所未发。需要鉴别的是,有的奇思妙想有实现的可能,可用;有的则不行,是乱人耳目的东西,或者乱民之俗。
3.先见之能
能准确预见事物的未来,料事如神。分析形势能力强,能综合各种信息来正确预测未来。有的人则根据直觉判断和预测。
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相持不下。孙策便准备率军渡江北上,乘虚袭击曹操的老巢许昌。这给久战官渡不下的曹操带来了一道难题:
如果现在舍去袁绍,来日再兴师征讨,势必要耗费更大的精力,因此不能丢弃眼前这个歼灭袁绍的大好战机;但是,如果继续屯兵官渡,而孙策果真渡江北上,许昌守备空虚,很可能失守,许昌一失,则根本动摇。
郭嘉,字奉孝,曹操的著名谋士,素有济世安民之志,多谋善断。最初,投奔割据北方的袁绍,但很快看出袁绍徒有虚名,是一个优柔寡断、难以成大业的庸主;于是便毅然离开当时在军事上还占有很大优势的袁绍,转而投奔曹操。
桑弘羊,西汉大臣。洛阳人。出身商人家庭。武帝时,任治粟都尉,领大司农,从富商大贾手里夺回盐铁和贸易的控制权。昭帝时,与霍光、金日共同辅政,任御史大夫。始元六年,开盐铁会议,坚持盐铁官营。次年,被指谋废昭帝而立燕王旦,被杀。
汉献帝建安元年,郭嘉来到许昌,经荀彧引荐,见到了曹操。曹操慧眼识人,对郭嘉的才情志向极为推崇,赞叹说:“使我成就大业的人,必定是郭奉孝!”而郭嘉对这位乱世的雄杰也深表叹服,说:“曹操是我郭嘉千里寻觅的人主!”曹操当即任命郭嘉为司空军祭酒。自此之后,郭嘉尽心竭力地为曹操平定汉末群雄的大业出谋划策。
这时,郭嘉洞察了曹操的心思,说:“孙策削平了江东五郡,占了不小地方,也诛杀了不少江东豪杰;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暂时笼络住几个为他拼死效力的人。但是孙策为人张狂,处事轻率,甚少戒心,这是他致命的弱点;因此,目前他虽然拥有数十万之众,由于这种性格的支配,他仍然像一个奔走在旷野之上的独行者。他在江东攻城略地,兼并群雄,肯定结下了不少仇家,假如身边骤然兴起刺客,他不过是一人之敌罢了。因此,孙策不足忧虑,我料定他必将死于匹夫之手!”
霍光,西汉大臣。字子孟。霍去病异母弟。武帝时为奉车都尉。昭帝年幼即位,任大司马大将军,封博陆侯。昭帝死后,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即废,又迎立宣帝。前后执政20年。
郭嘉从分析孙策的性格入手,明确指出了孙策在为人处事中有狷狂之相。狷狂之态不忍,别人就会看不顺眼,言谈过于狂妄,别人就会记恨在心,而这一切,孙策都没有忍耐克制,所以郭嘉断定孙策将有不测之祸,坚决主张曹操继续屯兵官渡,削平袁绍,暂时不考虑孙策的北犯;他还分析袁绍有10条必败的弱点,断定曹军必胜。这些细微精到的分析和预见,解除了曹操对孙策的忧虑,鼓舞了曹操平定袁绍的意志。尔后,曹操果然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大捷,巩固了北方的统治。而孙策的命运也正如郭嘉所料,在引兵北上的前夕去郊外打猎时,疏于防范,被昔日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死。
4.善说
长于辞令,不仅言辞丰富优美,而且道理讲得很透彻,逻辑性很强,能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战国时的纵横家们,多善说,比如张仪。
司马迁说,张仪、苏秦是同门师兄弟,都在著名的鬼谷子门下学艺,苏秦自觉能力不如张仪。
霍 光
张仪出师以后,凭着一张嘴到处游说。一次,楚国国相请他吃饭。楚相发现玉璧(据说就是和氏璧,不知真假)丢了。门客说:“张仪穷,又无德行,肯定是他偷的。”就把张仪抓起来打了几百鞭子,死活不承认,只好放了。
张仪的老婆说:“你要不是到处游说,哪里会有这般羞辱!”
张仪说:“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老婆说:“嗯,还在。”
张仪说:“那就够了。”
适逢苏秦搞合纵连横,已经说通赵王,就缺一个人去游说秦国,想来想去,只有张仪合适,于是派人悄悄点拨张仪说:“你不是和苏秦是同学吗?他现在配六国相印,为何不去找他?”
张仪就跑到邯郸来见苏秦。
金日
苏秦早跟门卫打了招呼,故意不与方便,还拖了好几天,才来见他。又让他坐在堂下,吃仆人的伙食。一番冷遇之后,再羞辱他:“以你的能力,是你自作自受,才被人鞭打。我不用张口,就能使你富贵,但你不中用啊。你还是走吧。”
张仪以为是故人,才来投奔,谁知惹来这般羞辱,恼恨不已,看看诸侯各国,只有秦国能苦赵,于是决定入秦国。
苏秦跟一个家臣说:“张仪,天下贤士,我也不如他。能操控秦国权力的,只有张仪。但他没有钱,很难见到秦王。我怕他贪图小利,不思进取,才故意羞辱他,好激起他的斗志。你帮我悄悄促成此事。”
家人带了金币车马,尾随张仪而去。在住店时,慢慢接近他,车马钱币任他使。张仪有足够的钱,又有足够的排场,很容易就打通关节,见到秦惠文君,拜为客卿。商鞅可是等了两年才见到秦孝公。
家臣看事情已经办妥,就来告辞。
张仪说:“我靠你才得显贵,正要报答,你怎么就要走?”
家人说:“其实我哪里知道你的才华,都是苏秦吩咐我这么做的。他知道只有你能得秦权柄,才故意刺激你,又让我悄悄来帮你,好完成他的谋画。”
张仪说:“嗟乎,我学此术,却不省悟,苏秦比我高。你回去告诉苏秦,我绝不敢坏他的好事。”又发给楚相一封文书:“当初我和你一起吃饭,我没有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好好看守你的国家,我一定会来盗你的城。”
这个传说增加了苏秦、张仪的传奇色彩,但不可信。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证实,苏秦第一次出场是在公元前312年,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辩士,比张仪入秦晚十七年,主要活跃于公元前300~前285年之间(《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自然不会是因为他的帮助才混入秦国高层。
司马迁说孙膑、庞涓是鬼谷子的学生,苏秦、张仪也是鬼谷子的学生。公元前354年,庞涓已经是魏国大将,比苏秦出场早四十二年。如果他们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苏秦一定是最小最小的师弟。
秦惠文君七年,公孙衍还是秦国国相;秦惠文君九年,他已经在魏国带兵打败楚国。他是被张仪挤走的,还是混不下去了主动走的,现在已经搞不清楚。《战国策》和《史记》都记载了同一个故事,讲张仪如何排挤对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线索。
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张仪、陈轸都在秦王手下当差。
张仪诽谤陈轸说:“陈轸花秦国的钱,往来于秦、楚之间。楚国对陈轸很友善,但不对秦国友善。陈轸这是在为自己谋利益,而不是为大王谋利益。而且听说他就要去楚国了,大王没听说吗?”
秦王问陈轸:“听说你要离开寡人去楚国,有这回事吗?”
陈轸说:“是的。”
秦王问:“看来张仪说的没错啊。”
陈轸说:“不止他张仪知道,品德高尚的人都知道。”
汉成帝喜欢的女人赵飞燕,据说她身轻如燕,能掌上起舞,因此得名。与妹妹赵合德同得汉成帝宠幸。
然后他给秦王讲了一个故事。
楚人有大小两个老婆。有一个人去勾引大老婆,被她骂了一顿,又去勾引小老婆,得手了。没过多久,楚人死了。(www.xing528.com)
客人问他:“你想娶那个大的,还是娶那个小的?”
勾引者说:“当然娶大的。”
客人说:“大的骂你,小的答应你,为何还要娶大的?”
勾引者说:“勾引别人的老婆,我当然希望她答应我。现在是我的老婆,当然希望她骂别人。”
陈轸接着说:“大王也听说过吧:‘伍子胥是忠臣,天下争相要他做大臣。曾参是孝子,天下都愿意让他当儿子。’‘还没出胡同就被别人买走,这样的奴婢就是好奴婢。还没出村子就被别人娶走,这样的弃妇其实是好妇人。’我如果不是忠臣,楚国为什么会要我?我是忠臣,还被猜忌不用,我不去楚国,还能去哪里?”
秦王认为他说得对,但没有确定谁当秦相。他还要考察二人的能力。
此年,秦国渡过黄河攻魏,夺取汾阴、皮氏(今山西万荣、河津)。
公孙衍率魏军攻楚。为了破坏秦、楚联盟,魏国愿把上郡送给秦国。
张仪对秦王说:“不如派兵助魏。魏国打赢了,必听命于秦国,献出上郡;打败了,也守不住,大王派兵去夺就行了。”
赵合德
秦惠文君从刚刚夺得的皮氏地区抽调一万秦卒(估计其中一部分是从当地征来的新兵),车百乘,助魏攻楚。公孙衍打败楚威王,也消耗了魏国国力。秦国派人来要上郡,魏国耍赖,不肯给。
有一个谋士对秦王说:“您何不派人去跟楚王说:‘魏国答应把上郡送给秦国,现在他耍赖,不如我们联手。魏国害怕秦、楚联合,必定把上郡送给秦国,等于是楚国把上郡送给秦国,秦国也必然会感谢楚国,资助楚国。要是魏国不出地,楚攻其南,秦击其西,直接把他灭了。’”
秦王派人联络楚国。楚国大肆宣扬此事,说要与秦国合作。魏国害怕了。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公子华与张仪帅秦师攻魏,取蒲阳(山西隰县)。张仪向秦王献计:把蒲阳还给魏国,再派一个秦国公子去魏国当人质,用外交手段迫使魏国献出上郡。
张仪作为秦国代表来到魏国,跟魏王说:“秦国对魏国这么好,魏国不可以对秦国无礼。”魏王只好同意把上郡十五县割让给秦国。秦国软硬兼施,终于用和平手段得到上郡。
秦王选择张仪为相,陈轸只好投奔楚国。这应该是军功爵位制度的一个产物,张仪有现实的功劳,陈轸却没有。
商鞅用武力夺得西河郡的一部分,公孙衍也用武力夺得西河郡的一部分,张仪用和平手段帮秦国得到上郡全部。至此,河西之地尽入秦国版图。此事对秦国意义重大:一方面,秦国终于获得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东向夺取天下的地缘优势;另一方面,又得到张仪这个人才。后来的事实证明,公孙衍奔魏,陈轸奔楚,都兴起过一阵风浪,但没有大作为,张仪则帮秦国捞到很多好处。
赵飞燕(彭连熙绘),汉成帝皇后。善歌舞,因体轻称“飞燕”。成帝时入宫,为婕妤,后立为皇后。平帝即位,被废为庶人,自杀死。
5.口出敏捷
这种人反应迅捷,能准确分析自己处境的优劣并迅速找到巧妙言辞为自己开脱。这种人如能再有忠厚之性,则是大将文臣之才。
三国时的郭淮,年轻时在曹操手下做官。魏文帝曹丕继位庆典时,郭淮迟到,这对前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郭淮挖空心思寻找着对策。曹丕是一位很会做诗的皇帝,懂得知识也多,就用历史掌故责问郭淮:“当年大禹在涂山召集诸侯,防风氏无故迟到,受到斩首的处罚。你今天迟到,该受什么处罚?”郭淮脑子一转,回答:“臣听说尧舜用教育引导的方法,因此后人尊他们为圣王。禹却不如尧舜那么有贤名,因为他用惩罚的方法。臣今天遇到是尧舜之君,所以不会受到防风氏那样的处罚。”曹丕听了很高兴,不但没处罚,反而升了他的官,提拔为雍州刺史。郭淮后来成为魏国的一员大将,单骑追击蜀将姜维时,死在姜维箭下。
6.讲话严谨,不出漏洞
面对别人的激烈言辞时,能临危不乱,稳住阵脚,并一一驳击对方,丝毫不乱,守得严密,再待机捕捉对方漏洞反击。这种人办事严谨稳当,不轻易冒险,凡事先求不败,再求胜机。是一步一步能够往上走的成功人士。
7.善于说服别人
这种人辞锋尖锐,说服力很强,智而且绝,强而能说,逢战必胜,是业务外交型人才。这种人精力充沛,反应快速,头脑清晰而灵活,往往败敌于措手不及之间,而且能够求变,因势导利把谈话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上去。
魏征与唐太宗的君臣关系,尽人皆知,但也有相互生气、发生摩擦的时候。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与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为了顾及自己的形象,勉强忍住没有当朝发作。回到内殿后,见到长孙皇后,唐太宗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把那个乡巴佬杀了!”
长孙皇后问他:“不知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就是魏征!他总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羞辱我,我实在忍不下去了!”
长孙皇后听了,转身就进了内室,丢下唐太宗一个人在那儿生闷气。一会儿,长孙皇后穿了一套朝见的正式礼服,一出来就对唐太宗下拜祝贺。
唐太宗十分诧异,问:“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只有在英明天子的统治下才有正直的大臣。魏征这样正直,岂不说明陛下十分英明,我怎能不为陛下祝贺呢!”
长孙皇后的几句话立刻让唐太宗清醒了。唐太宗内外有贤人,能不成明主?
勾弋夫人。据说勾弋夫人生下来手就握成拳头,直到汉武帝见到她,才摊开,故得汉武帝宠幸。生汉宣帝。
8.善于驳斥对方
这种人是言谈中的高手,既能很机敏地驳斥对方,又善于保护自己不被攻击。立论驳论都很稳当,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手法,让对方无话可说。
孔融四岁能让梨,十岁时随父亲进京去拜见大臣李元礼,通报是通家之好。李元礼一看是一个小娃娃,并不认识,说:“我与你家从不沾亲带故,怎么说是通家之好呢?”孔融回答:“我家先祖孔子,与贵府先祖李聃(老子)有过交谊,怎能不是通家之好呢!”李元礼很佩服小孔融的机敏,向客人夸奖小伙子将来必成大器。府中一人陈韪说:“小时聪明,长大未必聪明。”孔融立即反驳道:“这位先生小时必定聪明。”
言语谈吐中应注意的问题
言语辩论中,除具备前面的八大优点外,应注意以下十点:
一、“虽明包众理,不以尚人;聪睿资给,不以先人。”
杨雄,一作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成帝时为给事黄门廊。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为人口吃,以文章名世。
即是说,要谦虚。虽然自己天资聪明,在理论上通晓明达,但不卖弄,不以超人自居。
二、“善言出己,理足则止;鄙误在人,过而不迫。”
即是说,正确的话从自己口中说出,理足则止,不要把好话说尽。对于对方的缺点,可以提出批评,但不强制人家认错。
三、“写人之所怀,扶人之所能。”
写,通泻,表达的意思。即是说,讲话中能表达出对方的意见和愿望,扶植对方的才能和长处,使其得到发扬。
四、“不以事类,犯人之所婟;不以言例,及己之所长。”婟,阴私,忌讳。即是说,讲话要慎重,避免用触犯对方隐私忌讳的字眼,也不要在讲话中用暗示的手法炫耀自己的成绩和优点。
五、“说直说变,无所畏恶。”
即是说,在指斥荒诞的言论、发表忠直公正的意见时,都要凛然正气,无所畏惧。
六、“采虫声之善音,赞愚人之偶得。”
要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即使对方人轻言微,不以其地位低下而弃其善言;即使对方人愚才陋,不因其愚陋而废其良言。
七、“夺与有宜,去就不留。”
即是说,争夺、退让皆要适度。在弃取、去留问题上要果断。
八、“方其盛气,折谢不吝。”
当对方气盛时,要避其锐气,对他们那些指责、曲解的言论都暂不计较。
九、“方其胜难,胜而不矜。”
在辩论胜利时,不要因得胜而自以为是,忘乎所以。
十、“心平志谕,无适无莫。期于得道而已矣。”
讲话时心平气和,心态开朗。不以感情用事,期在探讨学术,获得真理。
具备以上十项要领,才能成为论辩上的通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