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在论辩中考察人
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
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
【原典】
夫辩有理胜,有辞胜①。理胜者,正白黑以广论②,释微妙而通之。辞胜者,破正理以求异,求异则正失矣。夫九偏之材,有同,有反,有杂③。同则相解④,反则相非⑤,杂则相恢⑥。故善接论者,度所长⑦而论之。历之不动⑧,则不悦也。傍无听达⑨,则不难⑩也。不善接论者,说之以杂反。说之以杂反,则不入矣。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百言不明一意,则不听也。是说之三失也。
【注释】
①理胜,辞胜:用道理取胜,用言辞取胜。②广论:扩大论述。③杂:正反相互交错间杂。④解:融合。⑤非:排斥。⑥恢:容纳,不置可否。⑦度所长:揣度他所喜欢的。⑧历之不动:打动不了对方,对方不感兴趣。⑨傍无听达:身边没有精通此理的人。⑩难:驳斥责难。
【译文】
辩论有用道理取胜的,有用言辞取胜的。用道理取胜的,先区分黑白是非的界限,再展开论述,把幽微深奥的部分讲清楚后,再讲明全部道理。用言辞取胜的,离开主题和本质,虽然从细枝末节驳倒了对方,却把主旨给弄丢了。偏才之人,才能见解有相同的,有相反的,也有相互间杂的。相同的就相互融合,相反的就相互排斥,相间杂的就相互包容。因此善于与人谈话的,根据对方所喜欢的话题来交谈,一旦发觉对方不感兴趣,就马上切换话题,如果不是很有把握,也不随意反诘对方。不善于谈话的,往往说些模棱两可、无关痛痒的话题。如此一来,双方很难进行深入和洽的交流,渐渐地彼此尴尬而中断话题。善于讲述道理的人,一句话就能讲清一件事或几件事。不善于讲述道理的,一百句话也可能没讲清一件事。如此啰唆不清,别人就不会再听他讲话。这是言语论说的三种偏失。
1.说得别人心悦诚服与说得别人哑口无言的人
理胜者,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而通之。
辞胜者,破正理以求异,求异则正失矣。
有的人在与人论辩时,总是摆事实,讲道理,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得人心服口服,不能不服。这种人思路清晰,看问题能抓住本质,反应也快,而且态度从容,不紧不慢,不疾不速,有娓娓道来之势,为人做事有理有据有节,分寸把握得良好。这种人稳健大度,从从容容而能机巧变通,可担大任。(www.xing528.com)
另有一种人,在争论中也能取胜,往往说得人家哑口无言,或者说得别人拂袖而去,不愿再跟他争论。这种人多是靠言辞的犀利尖锐而战胜对方的。他们目光犀利,能迅速抓住他人讲话的漏洞,乘机反驳,穷追猛打得对方手忙脚乱。他们辞采飞扬,妙语如花,又能博得旁人的一些欢笑和点头。但因以对方的不足为立论点,不能正确全面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对方虽败而不服。这种人机智敏捷,反应迅速,活泼伶俐,一张巧舌能把错说成对,黑说成白,尽管对方知他无理,却在一时之间驳不倒他。他们是业务、外交、法律界好手。但要注意轻浮不稳的毛病,当心聪明反被聪明误,应学会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工作与思考,培养浩然正气,方可成大用。
2.善于寻找话题与不善与人打交道的人
善接论者,度所长而论之。不善论者,说之以杂反。
与人交谈时,如果大家见解相同相近,就如山水流向大河,彼此融融而洽。如果意见相反,争得几句就负气而去,或者彼此模棱两可,谈得不冷不热,不亲不近,渐渐地尴尬而止。
善于与人交谈的人,当发现彼此观点相悖时,会立刻转换话题,用巧妙的方式不断试探,或采用迂回战术,逐渐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回到主题上去。这种人富于机智,容易得到大家的好感,而且意志坚定,善于思考和察言观色,千方百计去实现自己的计划,敢说敢做,且有力量坚持到成功。他们用心智在做事,适合担任社会职务。
不善与人交谈的,说话往往处于被动位置,公式化的一问一答,或者说些模棱两可的应酬话。一旦说到他感兴趣的话题上,立刻变了一个人似的,滔滔不绝,侃侃而谈,语若滚珠,甚至会激动起来,仿佛于寂寞山中遇到知音。听者也能从中得到许多有用的东西。这类人对生活有激情,苦苦钻研自己的兴趣所在,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不喜欢热闹地方,而爱清静自处,生活欲望也比较清淡,适合于搞研究工作。
3.善于讲清道理与不善于讲清道理的人
班倢伃,西汉女文学家。班固祖姑。少有才学,成帝时被选入宫,立为婕妤。
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
善于讲明道理的人,往往一语中的,言简意赅,一句话就能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思想清晰,脉络分明,即便他平常不大爱讲话,讲道理时也能达到这种效果。这种人办事干脆利索,手法干净,迅捷果断,从不啰唆,也不拖泥带水,往往说一不二,是精明强干的人选。
不善于讲清道理的人,讲话稀里糊涂又不着关键,说半天也没讲明事情的原因和经过,或者永远打擦边球,说不到本质上去。这种人思路不清晰,头脑混沌,难以担当重任,不宜委派重要事务给他们。
宋代欧阳修奉命修《唐史》的时候,有一天,他和那些助手翰林学士们出外散步,看一匹马在狂奔,踩死路上一条狗。欧阳修想试一试他们写史稿作文章的手法,于是请大家以眼前的事,写出一个提要——大标题。有一个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有一个说:“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说,照这样作文写一部历史,恐怕要写一万本书也写不完。他们就问欧阳修,那么你准备怎么写?欧阳修说,“逸马杀犬于道”六个字就清楚了。
《夜航船》里讲到:“欧阳公耳白于面,名满天下;唇不着齿,无事得谤。”观其一生,果然大抵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