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冰鉴全编:文儒之才与传世经典

冰鉴全编:文儒之才与传世经典

时间:2024-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九节文儒之才文章之才,司马迁是也儒学之才,孔子是也口辩之才,曹丘生是也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能传道授业解惑,使圣人的经典万世流传,但不能施政行措、经邦济国,称为儒学之才,毛公、贯公就是这样的人。而许多小文人尽其平生之力,也不能达其万一。与文帝时期并称“文景之治”。孔子父母野合之时,父亲约50岁,母亲颜氏不到20岁。

冰鉴全编:文儒之才与传世经典

第九节 文儒之才

文章之才,司马迁是也

儒学之才,孔子是也

口辩之才,曹丘生是也

【原典】

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口辩,乐毅、曹丘生是也。

【注释】

①毛公:传《诗经》的有大小毛公,大毛公指毛亨,小毛公指毛苌,这里指小毛公,汉初传授《诗经》的学者。后世的《诗经》本多从他来。②贯公:西汉赵国人,随西汉大文学贾谊学《春秋左氏传训诂》,后作河间献王博士。③资给:自圆其论。④曹丘生:西汉时楚国人,有辩才,汉将季布待为上宾。

译文

擅长于著书立说、写文章,可以称为文章之才,汉代司马迁、班固就是这样的人才。司马迁著有《史记》,班固著有《汉书》。能传道授业解惑,使圣人的经典万世流传,但不能施政行措、经邦济国,称为儒学之才,毛公、贯公就是这样的人。论辩未必有道理,但应对自如、自圆其说、强词夺理,称为口辩之才,乐毅、曹丘生就是这样的人。

周亚夫

这里通指为艺术型人才。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感情丰富,浪漫气质很重。尽管表面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有的古板,有的洒脱,有的浪荡形骸,有的偏激,有的正统,都想用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艺术感觉,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或者记下生活的真实,或者展望生活应有的真实,或者用平日言谈来改变某些生活现状。人的才能往往不是单一的,一个优秀卓越的人,既突出一方面的才能,也兼有其他才能。

比如曹操,既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但他的诗又写得很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名句千古传诵。而许多小文人尽其平生之力,也不能达其万一。

1.文章写得很好的人

这种人有文学天才,文章写得非常漂亮。历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都归入此类。这类人的品行参差不齐,有的高风亮节,行国士之风,有的则品格卑下,引为历史笑料。司马迁秉性忠直刚正,结果惨遭酷刑,皇帝佬儿叫人把他阉割了。但他仍然忍受屈辱,写下千古绝唱的《史记》,成为后世史著的楷范,自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文人中,品德高尚的、骨头硬的很多,但卑下的也不少。比如秦桧,文章做得不错,毛笔字也写得好,却做了卖国贼。

汉景帝刘启,汉文帝子。继续实行“与民休息”政策,改田赋十五税一为三十税一。进行“削藩”,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巩固了中央集权。与文帝时期并称“文景之治”。

苏轼的传奇经历是文人品行高下的一个缩影。他最终确立文坛不可动摇地位,要归功于他的被流放。流放到长江边上,当时非常贫穷、落后、偏僻的地方——湖北黄州,他的天地灵气和大家风范在那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写下千古绝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说来也好笑,他遭流放与岳飞一样,竟是一个“莫须有(也许有)”的罪名,史称“乌台诗案”,举报他的人告他在诗中流露了反动思想。包括以恩将仇报传于后世的舒亶,母丧之后不服孝的李定,自以为文章天下第一的老头子王珪。其中有一位,作为很崇敬他的后人,实不愿意提他之名,但历史的真实又无可避讳,那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沈括,他写下的《梦溪笔谈》是难得的科学杂著。不过,连与苏东坡对立的王安石,也认为沈括是一个不可亲近的小人——王安石也重视过沈括。当然,人的品格并不能抹杀他的科学成就。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思想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这些人攻击苏东坡,原因很多,归其一点,如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所言:“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的出色、响亮,把其他文人比得有些狼狈,他们都觉得不能忍受。

本来还算不坏的宋神宗,刚开始头脑还清醒,不大相信众人的举报。比如王珪,他告发苏东坡的证据,是苏东坡写桧树的诗,诗中有“蛰龙”二字。宋神宗不明白:“桧树跟反我有什么关系?”王珪一本正经:“怎么会无关呢?写到龙不是写皇帝吗?‘蛰’,就是伏在洞中不食不动的意思。”宋神宗不为所惑:“未必,诸葛亮不是被称为‘卧龙’吗?”但在众人七嘴八舌的攻击下,宋神宗把持不定,下旨查办苏东坡,而查办之人正好是那个丧母不服孝的李定。这一下子,苏东坡就死定啦。

董仲舒

苏东坡被长途押解到京城,粗绳捆绑着一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师,谁的心里都不好受,他脚下那片土地记录下这个伟大的耻辱。苏东坡在经过太湖和长江时竟想投水自杀。

宋神宗终还不算昏庸,以为苏大胡子“实天下奇才”,放了他,贬到黄州去。这对当时的苏东坡,无故遭谤,何其不幸!对后来的苏东坡,又何其有幸!对中国文坛,又何其有幸!黄州一行,苏东坡或许老态龙钟了,但他的词赋,却因此响绝千古。

2.教育人才(传圣人之业)

圣人之业,指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代指教育事业。原典中讲到的毛公,指传《诗经》的毛苌。其实,孔子就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美国学者在1970年代末写成的《一百名人排座次》一书中,将孔子排名第六位。

董仲舒像

孔子名高后世,清朝称他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后简化为至圣先师孔子,生平遭遇却困顿不达,最大的官职也不过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师局级或稍高一点。

孔子大致也可以归入私生子行列。他的父亲是鲁国著名的战将,史传他率兵攻进城中,却中了埋伏,急忙撤退。城上放千斤闸,要封闭城门,他父亲奋起神力,托住闸门,待士兵退完后才跳开,安全回营。据考证,孔子身长1.92米,也属标准的山东大汉,时人称他“长人”。《史记》记载,他父亲“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而且在户外,出生于一座小土丘上,因名孔丘。

有一个优生优育问题可在这儿提一提。孔子父母野合之时,父亲约50岁,母亲颜氏不到20岁。野合之时,男女情绪激荡,利于优生;男50岁,人生经验已非常丰富,这是否会以基因形式传给下一代?女20岁,血气正旺,身体正健,是否有利于婴儿智力体魄发育?如果假设成立,无疑会给偷情者、婚外恋者一个巨大鼓舞。历史上的著名私生子也不少:秦始皇卫青霍去病,国外有小仲马等许多人。这是可以做一个专题研究的。

李广,西汉名将。善骑射。文帝时,参加反匈奴战争,为郎、武骑常侍。后任右北平太守,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为“飞将军”。元狩四年随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

孔子2岁,他父亲去世,生活艰难。长大后,给人当粮仓管理员,畜牧员。30岁之前,孔子以学问纯厚闻名当世,并去京城(今河南安阳)见到了名满天下的长者——老子,他是当时国家图书馆馆长。二子相见,构成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握手,《老子》、《论语》成为万世经典。

35岁时,鲁国乱,孔子避祸齐国。在那里,他学习《韵》音,到达废寝忘食的程度,留下“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理政之道。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深以为然,说:“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秩序大乱,我连饭也没得吃。”

李 广

不料,前面讲到的那个矮个子晏婴,却挡住了孔子的升官之道。他是不是像小人害苏东坡那样,已无从考证,但那几句话,历史却确然无误地记下来了:“夫儒者滑稽而不可以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又说,周朝衰微,礼乐已经缺失,孔子礼节太多,如果以此来改变齐国风俗,这是扰民之道。

孔子见待在齐国没有希望了,只好带着大群学生返回鲁国,修习诗、书、礼、乐,并教授弟子,远近闻名。(www.xing528.com)

50岁后,孔子出仕于危难之间,鲁定公命他当中都宰,一年之后,中都四方平安稳定。升至司空,又升为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省长的第一助手),再代行相国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副省长)。鲁国形势渐渐有所好转。齐国与鲁国是邻居,害怕鲁国强大后于己不利,于是派出间谍去诽谤、离间孔子。

不得已,孔子在56岁时逃离鲁国,四处流浪,困于陈蔡,累累若丧家之犬的事就发生在这时。在外流浪了14年,孔子重回鲁国。年事已高,他就专心教书育人,整理诗、书的工作。后世有《诗》、《书》、《礼》、《易》、《春秋》,得孔子之力多矣。孔子回想自己学问名满天下却挫折一生,问颜回:“为当什么会落到这般田地呢?是我的道理方法错了吗?”颜回很聪明,也可能是孔子最有天分的学生,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容。”意思是说,老师您的道太高了,因此天下容纳不下。这个颜回,很有骨气,也不为富贵所动,一箪食,一瓢饮,却自得其乐。后人研究,颜回可能是死于营养不良

即便是薄薄一册《论语》,后人也从中引申出无限多的含义。这里聊备一种。一姑娘在河边见到一书生正读到《论语》中几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书生读到高兴处,一诵三叹,也似在春风中载歌载舞,欢喜不已。姑娘有心要难他一难,就笑眯眯地问那书生:“你这么喜欢孔子的话,但你知道孔子有多少个学生吗?”书生一笑,说:“姑娘的问题,不能不答。孔子的学生有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姑娘也一笑,再问:“七十二人之中,有老有少,你可知道,结过婚的有多少人?没结婚的有多少人?”(这似乎有挑逗的成分了)书生一下子吭哧起来:“《论语》中没讲,这个……史书中也没提到哇。”姑娘格格一笑,说:“我说你读死书吧。刚才你不是读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吗?五六三十,结过婚的是三十人;六七四十二,没结婚的是四十二人。两者相加,不是七十二人吗?”书生不禁哑然失笑,却又佩服姑娘的聪明,由是有了一段姻缘。

原典中讲到,这类人教书育人是好的,治理国家、干预朝政却是不行。从生活中看,中国的教育以理论为主,动手太少。大家都说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太差,根源在老师身上。第一,老师们的老师以理论教他们,受此影响,形成动手能力差的传统;第二,他们教给学生的,也以理论知识为主;第三,由于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的缘故,老师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办事、处理问题的经验也不丰富。因此,这样的老师教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可想而知。再加上应试教育偏向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动手能力差是必然。

3.口才很好的人

这种人当律师、演讲家都不错,做老师也行。一位好律师,好老师,善于用口才,并用情境话语来感染打动听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效果非常好。

汉武帝刘彻,汉景帝子。在位期间接受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曾派张骞两次至西域,加强对西域的统治。派卫青、霍去病进击匈奴,保障北方经济发展。

赵孝成王元年(前265),秦昭襄王四十二年,赵太后主事。秦国乘赵国新丧,出兵攻赵,拔三城。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以长安君为人质,赵太后不肯,长安君是她的小儿子,深得宠爱。大臣强谏。

赵太后明白地对左右说:“谁要再来说此事,老妇必朝他吐口水!”

有一个老臣叫触龙,说想见一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他。

触龙年纪大了,老态龙钟地小步走过来,告罪说:“老臣的腿有毛病,行动不方便,很久都没有来拜见您了。又担心着您的身体,所以想来看看您。”

太后说:“老妇以车代步。”

触龙又问:“饭量有没有减少?”

太后说:“喝粥。”

触龙说:“现在老臣也没有食欲,强迫自己走路,每天走三四里,稍稍可以吃点东西,对身体有益。”

太后说:“老妇做不到。”

说到这里,太后的辞色稍微舒缓了一些。

触龙说:“老臣的小儿子舒祺,最不成器。我现在老了,又特别喜欢他,想给他找个差事,做王宫的卫士,混口饭吃,所以冒死前来跟您求情。”

太后说:“可以啊。多大了?”

触龙回答说:“十五了。虽然小了点,但想在死之前把他安置好。”

太后说:“男人也懂得疼爱幺儿吗?”

触龙说:“甚过妇人。”

太后笑起来,说:“比妇人还甚?不可能。”

触龙说:“我私下里觉得啊,您爱燕后(太后的闺女,嫁到燕国为王后)甚过爱长安君。”

太后说:“你错了,比不上长安君。”

触龙说:“父母爱子女,就会替他们做长远打算。燕后出嫁的时候,临别登车,您拉着她的脚哭泣,伤心她远去。每逢祭祀,还为她祈祷:‘不要被燕国送回来。’岂不是长远考虑,希望她的子孙相继为王吗?”

太后说:“嗯,你说得对。”

触龙接着问:“往上推三代,赵王的子孙都封侯,但他们的继承者今天还在吗?”

太后说:“没有。”

触龙问:“不只是赵国,其他国家有吗?”

太后说:“老妇没有听说过。”

触龙说:“这是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子孙啊。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又掌握那么多权力。您尊显长安君的地位,又赠给他富饶的封地,但不让他有功于国家,一旦您驾崩,他靠什么在赵国立足?因此我觉得,您替长安君考虑得短近了些,不如燕后那么长远。所以我说您爱他不如爱燕后。”

太后悚然醒悟,说:“对。让他去齐国吧。”

于是,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齐国出师,秦国退兵。

触龙也是一个贤臣了,能够说动赵太后。如果能够说服她一如既往地信任平原君赵胜、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赵国也不至于那么惧怕秦国,触龙就更加了不起,能抓住政局的关键点。他说服赵太后的谋略,当属于谋略六品的第二层,用智。

当时平原君赵胜、蔺相如、廉颇、赵奢等都在,赵国竟不能用,而向齐国求救,可知赵国主政者已经比不上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