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强调制度的人(法家)
建法立制,强国富人
【原典】
法家之业,本于制度,待乎成功而效。其道前苦而后治,严而为众①。故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忌。已试也,为上下之所惮。其功足以立法成治,其弊也,为群枉②之所仇。其为业也,有敝而不常用,故功大而不终③。
【注释】
①严而为众:严厉,却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②群枉:奸邪之众。③不终:不善终,结局悲惨。
【译文】
法家的事业,以制度为根本,待成功之后才显出效果。这种方法先苦后甜,严厉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在未显达时,他被众人猜忌。施行之后,上下之人又畏惧他。功绩在于能建立法制,安邦定国,弊害在于易被奸邪小人仇视。作为治国之才,因有弊端而不经常使用,并且功劳大却不得善终。
他们主张制度先行,以法规制度治理天下,用法律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们不像儒家人士,强调以仁为本。法能杀人,不能使人孝悌;能刑盗者,不能使人知廉耻。有刑法而无仁义则人怨;有仁义而无刑法则人慢,慢则奸起也。
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工具。由于人有向恶的一面和懒惰的特点,如果不建立法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社会就会混乱不堪。但是,如果过于看重法令的作用,忽略掉历史原因和人的生物属性,把人当作循规蹈矩的机器,会搞得大家很紧张,也可能压抑人才或吓跑人才。因为人是趋利的,但不是惟利的,高工资并不是吸引人才的惟一手段。制度过于严酷,甚至可能会逼得人们反抗。
汉高祖刘邦
当然,法制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它有助于人们克服自身缺点,抑制犯罪念头,更是社会有序发展的保证。法令强调堵塞禁绝,道德教化重在疏引开导。法家之才如能情理、制度并重,把握好“情有可原,法不可恕”与“法不可恕,情有可原”的分寸,以富国强民为根本,同时兼顾风俗教化的引导作用,懂得水至清则无鱼的特点,严厉与宽容兼顾,则可以成为一名卓越的政治家。
如果一味强调法规的禁绝堵塞作用,视一般百姓如草芥,忽视客观因素,急功近利,不仅达不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反而会把工作做得一团糟;又因为得罪人,遭人忌恨,一旦形势变化,灾祸随之而来,刀剑架在身上了。因为变革带来的陡然变化,打破了人们的惯性心理和生活,民曰不便,必然会引起震动和反对。利益受到冲击的权贵们,则会耐心等待机会,利用手中权力到时反戈一击。如能循序渐进,一点一点积累变革的成功效果和经验,老百姓逐渐受益了,可得民心;民心所向,变革就会如顺水行船,大步幅前进。这么做,于公于私,都是利多于弊。邓小平的改革能有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之一就是先试验,再推广,然后加大加深改革力度。
刘 邦
历史上倡导法制的人,都因为想急于做出成就,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或其他力量的阻挡,要么事功未成,要么结局悲惨。而管仲认为,治国有三种武器:一是号令,二是刑罚,三是俸禄和赏赐,因此齐恒公有他而成霸业,管仲也成为卓有成效的政治家。(www.xing528.com)
晁错在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强调法令治国。由于刘邦当时分封的诸侯国权势太大,不利于中央集权,晁错建议修改法令三十章以减诸侯国的权势地域,诸侯国一片哗然。
晁错的父亲知道后,从颍川到长安来劝诫他说:“皇上刚刚即位,你却侵逼诸侯各王,拆散人家骨肉,搞得诸侯怨声载道。你究竟想干什么呢?”晁错说:“不这样,皇上坐不安稳。”他父亲叹一口气说:“皇上一家是平安了,但我们晁家却会有灭族之灾!”就喝药自杀了,临死时痛心地说:“我不忍看到灾难降临到全族啊。”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名籍,字羽。楚国贵族出身。巨鹿之战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楚汉战争中被刘邦打败,从垓下突围到乌江后自杀。
十多天后,吴楚七国打着诛灭晁错的旗号造反,说要清理皇上身边的奸臣。
大臣袁盎本与晁错有旧怨,为汉景帝策划消灭叛乱之事。袁盎请求汉景帝屏退左右,连晁错也在内,晁错恨恨而去。袁盎说,七国本是汉高祖子弟的分地,现在因为晁错无故侵凌才叛乱。目前只要杀掉晁错,把封地还给吴楚七国,天下自然就安定了。汉景帝沉默了很久,说一声“我不能因爱惜一个人而得罪天下”,下令斩杀晁错,族人全部废为庶人。
汉景帝后来才想明白,吴楚七国叛乱并非是因为晁错侵削他们,其实早有反意,刘邦在世就说过吴王刘濞有反状,只不过是托“诛杀晁错”的名而已。校尉邓公说:“晁错削诸侯本是为皇上好,害怕七国势力太强了,到时尾大不掉,无法管制。这是安定基业、万世平稳的良策。误杀功臣,臣为陛下深感可惜。”汉景帝喟然长叹:“你说得对呀,我也后悔不已。”
晁错因急功近利,操之过急而功未成,反遭祸。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功名垂后世,但也因为急功近利,得罪权贵,招致悲惨的结局。
项羽。一般人论项羽是英雄,但从历史来看,过失似乎远大于贡献。他推翻秦王朝,却又大封诸侯,这是历史的倒退。他进驻咸阳,大量焚烧书籍图册。秦始皇收缴天下书籍,只烧毁部分,剩下的被他烧光。
商鞅完成学业以后,先到魏国,因不见用而去秦国。先劝秦孝公行帝道,不听;再劝行王道,又不听;为了自身前途,商鞅劝秦孝公行霸道强术,秦孝公大悦,听着听着,身体都向前倾斜到商鞅面前了,说:“帝道王道要数十百年,我等不及,我要的是迅速名扬天下。”
商鞅开始变法,在秦国做了10年丞相,秦国也日渐强大起来,但秦国的宗室权贵多怨恨商鞅。
赵良趁机劝商鞅说:“您做到丞相这么大的官,是靠德行呢,还是强力和法制?《尚书》上讲:‘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您靠的就是‘力’啊。没有兵车甲士前呼后拥,您不敢出门。这是危若朝露之相,还想延年益寿么?如能知时而退,并请秦王告知天下行仁道,尊老爱幼,崇尚德行,还仁政于百姓,您则隐居起来,这样才能安身太平。如仍贪慕富贵,一旦有变,天下有您立足之地吗?”商鞅不听。
当初刚定新法时,太子犯法,因不能责罚太子,商鞅就处罚了太傅与太师。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太傅与太师等告商鞅要造反,商鞅连夜逃命到关下。寻找住处时,房东告诉他,商鞅令,留宿客人必须验身,否则主人连同遭罪。商鞅长叹一声:“我定的法律原来有这么多弊病!”
商鞅后来被处以车裂之刑,全族被灭。
司马迁评论说:“商鞅本是天资刻薄之人,为求成功,劝秦孝公行霸道强术,这不是治理天下的根本,终于受到恶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