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见 面
物生有形,形有精神,
能知精神,则可知人矣
【原典】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①。情性之理,微妙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而阴阳刚柔之质,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是故五质②内充,五精③外章,包以澹泊,是以目采五晖④之光也。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精神,能知精神,则可穷理尽性矣。
【注释】
①情性:情感和本性。情,阴之化;性,阳之施;人禀阴阳而生,故内怀六情五性。②五质:仁、礼、义、智、勇五种品质。③五精:心、肺、肝、脾、肾五脏的精气,以五精合五质。④五晖: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译文】
人物的品质能力都出自于情性。情性的道理微妙而玄奥,如果没有圣人那样的洞察力,谁能够详究其中的玄机呢?凡是由血肉精气构成的生命体,无不是以元一为本质,秉阴阳两气而立心性,吸万物精华,集金、木、水、火、土五行而成形体。阴阳刚柔的特征通过形貌容姿、言语声色表现出来,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与外部表现相对应。既然外有形体内有本质,当然可以循着外形来探究其本性。因此说:物生有形体,必有其精神,了解其精神,自然能够穷尽他的本质。
盘古,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传说生于天地混沌中,后来天地开辟,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岁,天就极高,地就极低。
鉴别人才很有些像挑选木材。伐木工人在选料时,先从外形上打量,看树木是否有笔直挺拔之势;再考察质地,是缜密结实呢,还是疏泡松脆;要么从品种上考察,要么敲敲打打听一听,用这样一些方法来判断树木是否能当得大用。品鉴人物也是这样,总要见一见面,有一个初步印象后,再进一步考察品德和才能。“见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外貌形象上来考察、鉴别人才。这种方法不一定准确,也没得到科学的论证,但使用频率很高,是鉴别人才的最基本的方法。这“一面之间”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人生于天地之间,萃集日月的精华,钟汇万物的灵气,其聪明才智足以使人类永无止境地去创造,去掠夺,并主宰整个生命世界,而其他生命体的智慧则仅够帮助它们找到食物。人融合天地万物的华宝,将精、气、神、血蓄蕴在体内,喜、怒、哀、乐发藏在心间,虽然外部形貌上有种种不同的表现,但内心的活动却是其他人看不见的,凭什么说可以从外貌形象上发现人内在的心性品质和能力呢?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在阪泉打败炎帝,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击杀蚩尤。从此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又被战国时黄老学派推崇为始祖。今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即指他与炎帝。
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性格上。鉴别人才,实质上就是区别一个人思想和性格的优劣。优秀的人才大体上可以这样分:一种是天生聪颖、悟性奇高的人,他们的成功显得迅捷轻松,挥洒自如;一种是刻苦勤奋、脚踏实地的人,他们往往要历经许多磨难、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成功,但也持久,稳固,坚实。这两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于思考。前一种人是敏于思考,聪明,因而目光神情上显得聪慧机敏,伶俐巧思,多谋善变;后一种人是勤于思考,智慧,因而显得执著坚强,沉雄稳重,不折不挠,不轻易言败。这些良好品质是他们成功的重要保证。而这些神情特征是可以从外貌形象上观察到的。比如神态威猛的人勇敢,祥和平静的人豁达,忠正豪迈的人一身正气,心怀奸诈的人满脸邪气……
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号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曾命羲和掌管时令,制定历法。咨询四岳,选舜为其继任人。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命舜摄位行政。他死后,由舜继位,史称禅让。
我们知道,运动之后气血贯通时的脸色(肤色)与先前不一样。这种差别长年累月持续下去,面部色泽必然有明显的变化。大脑思维也是一种剧烈的运动,它不通过空间距离的位移来体现,而是精、气、血在大脑里的融会贯通(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思维活动是神经节、神经元、神经窦之间的连接碰撞,就像导体传电一样,在这个传导过程中,有的神经窦能被打开,有的神经元之间能连接贯通,有的却不能。这种现象由量变积累到质变,就是人各自不同的天赋特长)。长期动脑的人,由于头部精、气、血的运动多于其他人,面部气色神态会不一样。这种区别就可能作为从外貌形象上来鉴别人物的一个依据。(www.xing528.com)
尧
古代养生学认为,形能养血,血能养气,气能养神,因此形全则血全,血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这个“神”,就是器宇目光中表现出来的,能体现一个人心性才情特质的气质性的东西。中医学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形体完备是有助于气血通畅的(血液微循环系统研究的结果是:微循环系统被破坏,直接影响到身体相应部位的健康,由此而及整个机体的健康),因此形体完备(或奇特)也能使“神”圆润贯通,生机勃发。形全,有助于神全,因此可以通过形来察神,从而测知一个人的心性才情等品质。当然,这种方法不是绝对正确,但可以作为鉴别人才的一个重要参考。
这可以在太极拳上找到印证。太极拳讲究姿式的标准,一招一式对手足位置都有比较明确的尺寸要求(有的拳师也不尽然)。这不是用科学实验方法反复演算论证得出来的,而是源于千百年来无数的拳师们集其毕生精力的练习和思考。练拳时,气血在体内奔流不息,绵绵滔滔如长江大河,前后相继,要求不能有丝毫间断。如果在某一式某一处气血不能圆润自如地流转运行,练习者会觉得该处极不舒服。自觉不自觉中,由于肢体位置、姿势的调整,气血贯通了,人也舒服了,练起拳来更得心应手,体内气息也更奔流自如。一代又一代拳师在这样的努力和思考中总结,流传下太极拳现今的架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是杨氏太极拳,而各支传人手下的拳架总不完全一样。
尧
太极拳讲究姿式的标准,目的在于达到“以意行气,以气催形”的要求,从而增强功力,因为它首先是一门武术,而武术的首要目的是用来打击敌人、保卫自己的。“以意行气,以气催形”的结果是,长期坚持练拳的人的血色气质的确与其他人不一样。
人的思考也是一种运动,伴随着相关的气血运行和更为复杂的生理原理。长期思考、勤动脑筋的人自然也会有与他人不同的头面特征。古人早就认为,潜心读书本来就是一种气功态,因而文化人与其他人的面部气质确实不一样。这犹如冰河洗石,天长日久,河流中的石头与其他石头有明显的外形差异;水流情况不一样,石头外形差异也不一样,平缓水区与激流险浪处的石头就有区别。石头的差异来自于外力的作用,人头面上的特征则源于内部思维力量的冲刷和熏陶,外显出来就是气质、神态、精光等的区别。由此可以从外及内地来考察人物的心性才情。
但鉴别人物绝不像伐木工人的活动那么简单。人有一颗聪明的头脑,还有坚强的意志力,这给识别人物心性才能带来了许多人为的障碍。思考能力帮人类创造了一切,从粗陋的木棒到原子弹,从只能捕得几条小鱼的绳网到今天一网打尽天下的因特网,思想是指导人行动的第一工具。更为突出的是,人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变化,能主动地掩饰自己的内心活动,这是奸邪之人得逞其阴谋、大智大勇的人临危脱险的一个重要原因(例见第十五章第二节杨坚事)。
当然,人才毕竟是可以鉴别的,其心性品质终会被人发现,即使是那些深藏不露、修身养德的高人也不例外。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姚姓,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共工、兜、三苗、鲧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后咨询四岳,选治水有功的大禹为继承人。
从外表谈吐上着手,发现人物的才能比识别心性品质要容易些。能够在一面之间就准确判断出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实在是品鉴人物的惯手。品质、能力俱佳的人物少,能识别其高下真伪的人也许更少。
从本质上来看,香兰和臭草不会是同一种气味,雄鹰和家鸡也不会有一样的翅膀。同理,忠臣就是忠臣,奸贼就是奸贼,不会因为都长着人貌,都穿着人衣,就混为一谈。尽管在言行举止上有交错混杂的现象,但由于本性不一样,差别终究会显现。披着羊皮的狼仍然是狼,生了病、不咬人的狮子终究还是狮子。比如王莽,在大权没有巩固之前,始终做温良恭顺态,深得叔伯、皇室人的赏识,许多善良大臣和老百姓也把他作忠臣看。如果他在未篡位之前就因故死去,该如何评鉴他的本性呢?是否他就成为周公吐甫,天下归心式的忠臣了呢?不是!当时一个叫彭宣的人,见到王莽后,察觉了他的奸邪之心,但又不敢说,且自知无力除之,就辞官还乡避祸去了(详见本章第二节)。
从外表上考察人物虽然不全面,但很直观,“人不可以貌相”说得也对,但只讲到了人物的另一个方面。俗话说:“相由心生。”这又体现了人物的一个方面。对于这个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这样说:“我们每个人都从个体上表现着我们的思想(We each embody our own idea)。”亚里士多德这样说:“形象导致个性的差异(Individuality resides in a formal cause)。”亚里士多德的话与中国“相由心生”的思想已是非常接近了。生活经验丰富的人,的确是能够从形象神态上来推断人的心性才能的。远的不说,100多年前的曾国藩就是鉴别人物的高手。毛泽东在1917年8月23日(时年25岁)《致黎锦熙书》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个“曾文正”,就是曾国藩,他创建的湘军是击败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曾国藩为人威重,三角眼且有棱,在接见客人时,注视客人而不说话,往往看得人津脊汗背、悚然难持;由此断人才情,百不爽一。实可称为鉴别人物的高手高手高高手了。连太平天国领袖之一,翼王石达开都称赞曾国藩的识人之能。
由于人的复杂性,从外貌形象上来判断人物的心性才情,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稍有不慎,就会犯“以貌取人”的错误。除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天生悟性之外,别无其他捷径。而且特别应注意的是,随着时间和境遇的变迁,人的外表形象会发生若干变化,这也给从外表上品鉴人物带来困难。因此,如果只凭外表形相来识别人物,往往会犯错误。前面讲的曾国藩也在这上面栽了大跟头(详见第十六章第二节)。因此,一般在考察人物时,除非有十足的把握,万万不可妄然以外表看人而不察实质。而且人物往往各有所长,如果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用人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再施以恰当的教育和培训,用科学的组织策略来推动,团体的力量无疑会猛增。
舜
这里顺带着论一下人才团结的力量问题。组织管理的力量和重要性可以用一个经典的军事理论来说明。甲、乙两国都有自己的骑兵。甲国的骑兵特点在于技艺精良、凶猛彪悍,个人战斗素质比乙国骑兵高,个人战斗能力比乙国骑兵强。乙国骑兵的特点在于部队训练有素,虽个人力量比甲国骑兵弱,但由于有组织有号令,团队战斗力反而比甲国强,10个有组织的乙国骑兵能打败15个甲国骑兵,1000个乙国骑兵组织起来能打败1500个甲国骑兵。由此可以知道,人才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组织和管理,各自为战,人才本身的力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用人单位在强调识别人才、使用人才时,一定不要忽略了团体协作配合的作用。一等人才一流的协作,会产生惊人的力量,二等人才一流的配合会超过一等人才的力量或与之相当。在现有的人员素质条件下,前者往往难以实现,后者能够实现,却往往被用人者忽略。用人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正确的人才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