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草莓:工业化时代的娇嫩果实

草莓:工业化时代的娇嫩果实

时间:2024-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草莓工业化时代的娇嫩情人节的晚上,平时很乖的儿子突发奇想,非要吃草莓,否则就不断表演大闹天宫的镜头。也许,这就是“后工业”时代的草莓代表。实际上,那些美味的草莓果实,只是膨大的花托。草莓工业化的道路由此启程,一个陌生的名字——“膨大素”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最近的一项实验表明,适当的摘除果实,可以让草莓的单重提高一倍,含糖量提高20%。安全辐照来保护草莓的果实实在太娇嫩了。

草莓:工业化时代的娇嫩果实

草莓 工业化时代的娇嫩

情人节的晚上,平时很乖的儿子突发奇想,非要吃草莓,否则就不断表演大闹天宫的镜头。实在拗不过他,只好去了超市。还好,草莓并不难找。它总是会被摆在最显眼的那个货架上。挑拣就免了,它们已经被规规矩矩地放在漂亮的盒子里。隔着那层保鲜膜,我只能看见它们诱人的色彩。想开封验货?超市是不会让你这么干的。我拿着草莓盒子,就像拿着一听贴好条码的水果罐头。剩下的,就是在收银台为每颗草莓支付5元的“过路费”。

至于这些草莓的滋味,就不用过于期待了。从儿子剩下的遗留物中,我感受了一下早春草莓的滋味。不算酸,也不算甜,吃起来就像没有丝毫“异味”的火龙果(原谅我吧,火龙果)。还没有嚼草莓橡皮糖来得痛快。也许,这就是“后工业”时代的草莓代表。

实际上,在很多人心目中,草莓饱含最性感的想象——鲜红的色彩,柔软多汁的果肉,在唇齿之间汁液四溅的感觉……可是,这盒早春草莓显然大打折扣。

假果也诱惑

跟很多人一样,我也对各种植物的果实充满好奇。在进行野外试验的那些日子里,我也会抓住机会品尝各种可以找到的野果。老师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不是这种植物的分类地位如何如何关键,也不是植物的演化历程为何如此巧妙,而是,“这东西能吃吗?好吃吗?”

野果中,蔷薇科家族的草莓总是最显眼的。没办法,谁让它们就长在山路的两旁,还使劲支棱着红彤彤的果实。打扮得如此显眼,自然不会被动物放过。我经常看到草莓被不知名的动物搞得七零八落。不过你不用担心,经此蹂躏的草莓不会失去生育的宝贵种子。实际上,那些美味的草莓果实,只是膨大的花托。本来它只是为花瓣附着生长的平台,经过草莓的“改造”,变成了勾引动物的绝妙诱饵。而通常被我们视为种子的那些小颗粒,才是真正的草莓果实。只要吃草莓的那个动物没有过度咀嚼的癖好,这些细小的种子会顺利潜入动物的肠胃,然后随着“搬运工”的大便来到一个新的空间,生根发芽。人类也是其中的一个搬运工,不仅搬到了野外,还搬到了自己家里。从石器时代开始,各个阶段的人类遗迹中都有草莓“小果子”的踪迹。

当然,为了诱使动物来吃,草莓必须把果子打扮得性感一点。草莓那种特有的香味,是任何素食或者杂食动物都难以抵挡的,满大街的草莓味饮料、糕点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只是野生草莓都是些袖珍版本,不管是森林草莓、黄毛草莓还是东方草莓,即使再香再甜,也不过是调味剂。

于是,强大的园艺学家出场了。在不断的挑选培育之后,草莓得到了全面的改造,拥有了更加诱人的外形。今天,我们吃的草莓并不是野生种类的简单复制,因为它们的染色体组成完全不同。草莓栽培品种都是染色体数目加倍以后的8倍体(细胞内有8组染色体),而一般的野生品种几乎都是2倍体或4倍体。

通常来说,多倍体植物都要比2倍体(细胞内有2组染色体)的个头要大,所以我们吃的栽培草莓的个头远远超过了野生的也就不奇怪了。另外,园艺学家通过不断的杂交也繁育出了不少个头大的品种,这点欧美的草莓品种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果人们对草莓身材的追求仅止于此,它们也不会与工业化有什么瓜葛。可是人们需要更大更丰满的草莓。草莓工业化的道路由此启程,一个陌生的名字——“膨大素”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膨大”工业

其实,膨大素并不是什么新奇的农药,也不是像DDT那样的非法化学药品,它的学名叫氯吡脲(N-(2-chloro-4-pyridyl)-N′-phenylurea, CPPU),是一种已经广泛应用在猕猴桃甜瓜等水果上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它的作用原理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它是通过调节植物体内激素的分泌来发挥作用的:它能促使植物细胞加倍分泌细胞分裂素,增加单位时间内植物细胞分裂的次数;同时,它还能促进生长素的分泌,使细胞长得更大。结果从整体上来看,我们需要的“果实”就增大了。

当然,膨大素在促使果实增大的同时,对草莓的味道多少会有些影响。在2001年新疆石河子大学的一项实验中就发现,使用膨大素可能会提高或者降低草莓的总酸含量。结果就是,我们吃到的草莓要么是变酸了,要么是淡而无味。

还好,这些工业处理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小白鼠的膨大素口服急性中毒剂量为每千克体重4918毫克,不过长期接触可能会引起体内蛋白质紊乱。通常条件下,膨大素降解较快,在喷施到植物上24小时后就有60%发生降解。即使进入动物体内,膨大素也不会赖着不走,实验老鼠吃下去的膨大素在7天后只有2%存在于体内。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膨大素还算安全,还没有因接触膨大素致癌的报道,对肝、肾功能的长期影响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不过,大草莓不全是由激素催出来的,且不论品种,只要适当地进行疏花疏果,就可以得到更大的果实。道理很简单,草莓的植物个头和叶片数量基本上是确定的,光合作用产出的、可以分配到果实的营养物质的总量也就确定了,至于选果实多还是选个头大,就只是个简单的算术问题了。最近的一项实验表明,适当的摘除果实,可以让草莓的单重提高一倍,含糖量提高20%。要品质还是要产量确实是个比较难做的选择题。

另外,低温等环境因素也会引起草莓果畸形,这是因为草莓上那些芝麻状的“小瘦果”在低温条件下发育不良,而草莓“果肉”(花托)的发育又依赖于瘦果的正常发育。于是,低温就导致了草莓畸形。如果你不相信,可以试着在草莓生长过程中把瘦果统统摘除,就会得到模样怪异的果实了。所以,畸形的草莓并不一定就是与膨大素亲密接触过的。

安全辐照来保护

草莓的果实实在太娇嫩了。从大田流水线上下来之后,送上商场的货架,再由每个消费者选回家,这样的旅途堪比“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虽然实际运输路程可能不过十几公里,但是处处潜藏着细菌霉菌强盗,鲜红草莓中丰富的水分和糖类物质都是它们喜欢的东西。草莓之所以会变质,主要就是因为这些微生物在捣乱。虽说草莓的表皮可以阻挡一下这些破坏分子的进攻,但是这层防护过于脆弱,在采摘和搬运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被撞出缺口,防护功能瞬时不保。

考虑到草莓的特殊性(没有可以剥去的果皮),用杀菌药剂是不现实的,谁也不想吃一颗沾满药的草莓。这样一来,辐照处理成了不二选择。况且,辐照处理的效果非常好,在4℃条件下,没有接受辐照的草莓能贮藏8天,到第l4天已经严重腐烂了;而经过常规辐照处理的草莓的保鲜期甚至可以达到20天。

虽说涉及辐照原理的文字中满是杀灭、抑制之类的词语,但是处理过的食物对人体来说是安全的。目前,常用的辐照设备是钴60放射源。这种放射性物质会放出很强的γ射线。将它偶然放出的β射线进行屏蔽处理之后,就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的辐照设备了。

γ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波,本质上讲它跟太阳光和微波炉中的微波都是一家人。它的能力就是可以撕开化学物质中原子手拉手形成的化学键,使蛋白质、DNA这些重要物质失去活性,或者产生严重错误,最终导致生物死亡。如果被γ射线直接照上,那还真是个危险的事。那么,接受过照射的食物会不会像药剂处理那样有残留,而具有伤人的放射性呢?

我们吃的食物主要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构成的,除了极少量的原子具有天然放射性,大部分都是安分守己的无放射性原子。一般来说,除非受到高能中子的撞击,它们才可能变成有放射性的物质。不过,钴60放出的γ射线显然没有高能中子的能力。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担心经过处理的食物有什么“辐照残留”了。

工业化草莓还有营养吗

既然辐照是通过破坏生物中的化学分子来达到灭菌保鲜的目的,那会不会连营养分子也一起破坏掉呢?

确实有这个可能,γ射线冲击的是分子中的化学键,它可不管哪些对人有用,哪些没用。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射线对营养物质的影响很小。在草莓尽享辐照处理之后,它们的维生素C、糖含量都没有变化,只是有机酸的含量略有降低,从0.84%降至0.8%。

当然,辐照处理有可能会影响草莓之外的植物的生理活动,从而影响它们的营养成分。在一项针对生姜的辐照处理实验中发现,不同剂量的辐照处理会增加生姜贮藏初期维生素C的损失。不过对于大量存在的糖类和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影响不大。不过,再考虑到因为变质引起的营养成分损失,接受辐照处理还是更有利于保全营养物质的。对于那些经过辐照处理的生姜来说,当贮藏时间超过120天时,它们的维生素C含量反而超过了那些没有接受过处理的生姜。

在这个工业化的时代里,我们期望用同样的价钱买到同样的商品——同样的大小、同样的味道、同样的相貌。即使是同样的不好吃,那也没关系。因为我们都想寻找均等的安全感。可是,这与食物的本源越来越远。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厌倦这种统一。也许那些在田野中,在工业化的车辙边,若隐若现的小草莓还会等我们回来。

美食锦囊

自制黄油草莓酱

先将草莓切块,然后加少量水熬煮(每斤草莓两小勺),等草莓大致熬化,把草莓汁完全挤出来,再把分出来的纤维状物质倒入草莓汁中。然后把黄油、糖、打好的鸡蛋倒入草莓酱混合物中。要注意控制好温度,不要太高!并且要不停搅拌,直到变成浓稠果酱状。好了,你可以品尝不同以往的黄油草莓酱了。

草莓 工业化时代的娇嫩(www.xing528.com)

情人节的晚上,平时很乖的儿子突发奇想,非要吃草莓,否则就不断表演大闹天宫的镜头。实在拗不过他,只好去了超市。还好,草莓并不难找。它总是会被摆在最显眼的那个货架上。挑拣就免了,它们已经被规规矩矩地放在漂亮的盒子里。隔着那层保鲜膜,我只能看见它们诱人的色彩。想开封验货?超市是不会让你这么干的。我拿着草莓盒子,就像拿着一听贴好条码的水果罐头。剩下的,就是在收银台为每颗草莓支付5元的“过路费”。

至于这些草莓的滋味,就不用过于期待了。从儿子剩下的遗留物中,我感受了一下早春草莓的滋味。不算酸,也不算甜,吃起来就像没有丝毫“异味”的火龙果(原谅我吧,火龙果)。还没有嚼草莓橡皮糖来得痛快。也许,这就是“后工业”时代的草莓代表。

实际上,在很多人心目中,草莓饱含最性感的想象——鲜红的色彩,柔软多汁的果肉,在唇齿之间汁液四溅的感觉……可是,这盒早春草莓显然大打折扣。

假果也诱惑

跟很多人一样,我也对各种植物的果实充满好奇。在进行野外试验的那些日子里,我也会抓住机会品尝各种可以找到的野果。老师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不是这种植物的分类地位如何如何关键,也不是植物的演化历程为何如此巧妙,而是,“这东西能吃吗?好吃吗?”

野果中,蔷薇科家族的草莓总是最显眼的。没办法,谁让它们就长在山路的两旁,还使劲支棱着红彤彤的果实。打扮得如此显眼,自然不会被动物放过。我经常看到草莓被不知名的动物搞得七零八落。不过你不用担心,经此蹂躏的草莓不会失去生育的宝贵种子。实际上,那些美味的草莓果实,只是膨大的花托。本来它只是为花瓣附着生长的平台,经过草莓的“改造”,变成了勾引动物的绝妙诱饵。而通常被我们视为种子的那些小颗粒,才是真正的草莓果实。只要吃草莓的那个动物没有过度咀嚼的癖好,这些细小的种子会顺利潜入动物的肠胃,然后随着“搬运工”的大便来到一个新的空间,生根发芽。人类也是其中的一个搬运工,不仅搬到了野外,还搬到了自己家里。从石器时代开始,各个阶段的人类遗迹中都有草莓“小果子”的踪迹。

当然,为了诱使动物来吃,草莓必须把果子打扮得性感一点。草莓那种特有的香味,是任何素食或者杂食动物都难以抵挡的,满大街的草莓味饮料、糕点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只是野生草莓都是些袖珍版本,不管是森林草莓、黄毛草莓还是东方草莓,即使再香再甜,也不过是调味剂。

于是,强大的园艺学家出场了。在不断的挑选培育之后,草莓得到了全面的改造,拥有了更加诱人的外形。今天,我们吃的草莓并不是野生种类的简单复制,因为它们的染色体组成完全不同。草莓栽培品种都是染色体数目加倍以后的8倍体(细胞内有8组染色体),而一般的野生品种几乎都是2倍体或4倍体。

通常来说,多倍体植物都要比2倍体(细胞内有2组染色体)的个头要大,所以我们吃的栽培草莓的个头远远超过了野生的也就不奇怪了。另外,园艺学家通过不断的杂交也繁育出了不少个头大的品种,这点欧美的草莓品种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果人们对草莓身材的追求仅止于此,它们也不会与工业化有什么瓜葛。可是人们需要更大更丰满的草莓。草莓工业化的道路由此启程,一个陌生的名字——“膨大素”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膨大”工业

其实,膨大素并不是什么新奇的农药,也不是像DDT那样的非法化学药品,它的学名叫氯吡脲(N-(2-chloro-4-pyridyl)-N′-phenylurea, CPPU),是一种已经广泛应用在猕猴桃、甜瓜等水果上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它的作用原理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它是通过调节植物体内激素的分泌来发挥作用的:它能促使植物细胞加倍分泌细胞分裂素,增加单位时间内植物细胞分裂的次数;同时,它还能促进生长素的分泌,使细胞长得更大。结果从整体上来看,我们需要的“果实”就增大了。

当然,膨大素在促使果实增大的同时,对草莓的味道多少会有些影响。在2001年新疆石河子大学的一项实验中就发现,使用膨大素可能会提高或者降低草莓的总酸含量。结果就是,我们吃到的草莓要么是变酸了,要么是淡而无味。

还好,这些工业处理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小白鼠的膨大素口服急性中毒剂量为每千克体重4918毫克,不过长期接触可能会引起体内蛋白质紊乱。通常条件下,膨大素降解较快,在喷施到植物上24小时后就有60%发生降解。即使进入动物体内,膨大素也不会赖着不走,实验老鼠吃下去的膨大素在7天后只有2%存在于体内。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膨大素还算安全,还没有因接触膨大素致癌的报道,对肝、肾功能的长期影响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不过,大草莓不全是由激素催出来的,且不论品种,只要适当地进行疏花疏果,就可以得到更大的果实。道理很简单,草莓的植物个头和叶片数量基本上是确定的,光合作用产出的、可以分配到果实的营养物质的总量也就确定了,至于选果实多还是选个头大,就只是个简单的算术问题了。最近的一项实验表明,适当的摘除果实,可以让草莓的单重提高一倍,含糖量提高20%。要品质还是要产量确实是个比较难做的选择题。

另外,低温等环境因素也会引起草莓果畸形,这是因为草莓上那些芝麻状的“小瘦果”在低温条件下发育不良,而草莓“果肉”(花托)的发育又依赖于瘦果的正常发育。于是,低温就导致了草莓畸形。如果你不相信,可以试着在草莓生长过程中把瘦果统统摘除,就会得到模样怪异的果实了。所以,畸形的草莓并不一定就是与膨大素亲密接触过的。

安全辐照来保护

草莓的果实实在太娇嫩了。从大田流水线上下来之后,送上商场的货架,再由每个消费者选回家,这样的旅途堪比“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虽然实际运输路程可能不过十几公里,但是处处潜藏着细菌和霉菌强盗,鲜红草莓中丰富的水分和糖类物质都是它们喜欢的东西。草莓之所以会变质,主要就是因为这些微生物在捣乱。虽说草莓的表皮可以阻挡一下这些破坏分子的进攻,但是这层防护过于脆弱,在采摘和搬运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被撞出缺口,防护功能瞬时不保。

考虑到草莓的特殊性(没有可以剥去的果皮),用杀菌药剂是不现实的,谁也不想吃一颗沾满药的草莓。这样一来,辐照处理成了不二选择。况且,辐照处理的效果非常好,在4℃条件下,没有接受辐照的草莓能贮藏8天,到第l4天已经严重腐烂了;而经过常规辐照处理的草莓的保鲜期甚至可以达到20天。

虽说涉及辐照原理的文字中满是杀灭、抑制之类的词语,但是处理过的食物对人体来说是安全的。目前,常用的辐照设备是钴60放射源。这种放射性物质会放出很强的γ射线。将它偶然放出的β射线进行屏蔽处理之后,就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的辐照设备了。

γ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波,本质上讲它跟太阳光和微波炉中的微波都是一家人。它的能力就是可以撕开化学物质中原子手拉手形成的化学键,使蛋白质、DNA这些重要物质失去活性,或者产生严重错误,最终导致生物死亡。如果被γ射线直接照上,那还真是个危险的事。那么,接受过照射的食物会不会像药剂处理那样有残留,而具有伤人的放射性呢?

我们吃的食物主要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构成的,除了极少量的原子具有天然放射性,大部分都是安分守己的无放射性原子。一般来说,除非受到高能中子的撞击,它们才可能变成有放射性的物质。不过,钴60放出的γ射线显然没有高能中子的能力。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担心经过处理的食物有什么“辐照残留”了。

工业化草莓还有营养吗

既然辐照是通过破坏生物中的化学分子来达到灭菌保鲜的目的,那会不会连营养分子也一起破坏掉呢?

确实有这个可能,γ射线冲击的是分子中的化学键,它可不管哪些对人有用,哪些没用。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射线对营养物质的影响很小。在草莓尽享辐照处理之后,它们的维生素C、糖含量都没有变化,只是有机酸的含量略有降低,从0.84%降至0.8%。

当然,辐照处理有可能会影响草莓之外的植物的生理活动,从而影响它们的营养成分。在一项针对生姜的辐照处理实验中发现,不同剂量的辐照处理会增加生姜贮藏初期维生素C的损失。不过对于大量存在的糖类和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影响不大。不过,再考虑到因为变质引起的营养成分损失,接受辐照处理还是更有利于保全营养物质的。对于那些经过辐照处理的生姜来说,当贮藏时间超过120天时,它们的维生素C含量反而超过了那些没有接受过处理的生姜。

在这个工业化的时代里,我们期望用同样的价钱买到同样的商品——同样的大小、同样的味道、同样的相貌。即使是同样的不好吃,那也没关系。因为我们都想寻找均等的安全感。可是,这与食物的本源越来越远。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厌倦这种统一。也许那些在田野中,在工业化的车辙边,若隐若现的小草莓还会等我们回来。

美食锦囊

自制黄油草莓酱

先将草莓切块,然后加少量水熬煮(每斤草莓两小勺),等草莓大致熬化,把草莓汁完全挤出来,再把分出来的纤维状物质倒入草莓汁中。然后把黄油、糖、打好的鸡蛋倒入草莓酱混合物中。要注意控制好温度,不要太高!并且要不停搅拌,直到变成浓稠果酱状。好了,你可以品尝不同以往的黄油草莓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