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穆尼尔·纳素夫的生活哲学:流溢绚烂的文化之河

穆尼尔·纳素夫的生活哲学:流溢绚烂的文化之河

时间:2024-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一种绚烂的生活而不是仅仅的苟且生存。穆尼尔·纳素夫是否也是这样想的?穆尼尔·纳素夫是科威特著名的女作家、记者和专栏评论家。

穆尼尔·纳素夫的生活哲学:流溢绚烂的文化之河

第三节 生活是一条流溢绚烂文化的河——关于穆尼尔·纳素夫生活哲学的讨论

在讨论穆尼尔·纳素夫的生活哲学之前,我们先不妨看几段美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美国精神先知”的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关于生活哲学的精彩片段。爱默生说:“真理可以激发智慧;幻想可以鼓励意志。无论是在熙熙攘攘的生活中,或是在各民族的生活的舞台上,相同的生活环境提供的都是相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把命运限定在无限的自然里。”“宇宙中没有偶然,只有必然。一切都自成体系。年轻人走入社会,很少能宁静独处,安于孤独。但新的变化时刻在发生,不久他也加以变化。很快他就融入了群体,融入了民族。空气变得清澈,云彩逐渐消散,一切变得和谐安详。”“当我们把更高的天赋应用于日常的生活,沮丧和不愉快就让位于轻松自如的和惬意的生活。”(21)之所以要引用爱默生的这些片段,就是出于一个目的,想知道您是否在生活中燃尽生命烛照别人,而自己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是不是您的生活担子越是沉重,信念还是越发巍峨?您是否曾为生活中的一切不幸与苦难疾呼,而对您自己的不幸和不公而无语默默?心境如水,来自天地,自然澄清。生命中的曲解,是每时每刻的,智慧与心境的清明追求,却是生生世世的。

人生的全部意义是我们在“活着”,但这个“活着”要活得有意义。它是一种绚烂的生活而不是仅仅的苟且生存。不管是失败者还是成功者都一样,都是生活的风景线,对于绝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孰为成功?何谓失败?一切只是平淡无奇,平平淡淡同样是种境界,按佛家说,再往深处就是“涅槃”,就是“绝对清凉无恼热”。对任何人来说,曾经活着都不易,尤其是活出个样子来。穆尼尔·纳素夫是否也是这样想的?否则,她怎么会有如此多的身心感悟。

穆尼尔·纳素夫是科威特著名的女作家、记者和专栏评论家。不仅仅在她的祖国,在整个阿拉伯社会都颇具影响力。她的文笔尖锐泼辣,笔锋触及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代表了现代穆斯林作家直言不讳的文风;身为女性,她更将关切的目光投射妇女解放运动和普通人的家居生活,作品中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勇气和信心,堪称生活智慧的结晶。她在大型杂志《阿拉伯人》上发表的部分文章集纳而成的《愿你生活更美好》一书,以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等诸方面揭示了生活的意义、幸福的内涵及理想人生所必须依循的行为准则。本书已经在中国出版,它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她的人生哲学的概貌。

(一)对生活哲学的诠释与幸福观

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其一生的经历去解答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什么是生活而不是生存”,“什么样的生活算是有真正意义的生活”。纳素夫说:“生活的意义,没有固定的、统一的论断。我们所说的生活的意义包含在用我们的双手所创造的成果中。只有自己的努力才能使自己幸福,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甘美;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烦恼和痛苦,那我们的内心对生活就会产生厌倦感,尽管世界是美好的。种瓜得瓜,在生活中,你付出多少代价,就会有多少收获。”(22)纳素夫为她的全部生活哲学奠定了一块基石:生活就在于我们的创造中,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生活应该是一条流溢多彩文化的河,是人用自己的文化底蕴作支撑,来为自己的生活勾画一幅美丽的人生画卷,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需求,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祈向。而生存只是获得温饱的状态下,一种人的自在形态。所以,生活与生存是两个概念。懂得生活的人,也就会勇敢地面对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的制约,迎接命运的挑战,将生活的内在根据承担在人自己身上。上不怨天,中不欺己,下不愧地。纳素夫生活哲学的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基调是出自于她对生活的热爱,是一种生活的勇气和信念所赋予的,她的生活旋律就是爱、责任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这就是生活的韵律。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十分清楚,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人都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生活,或向外追求功利或非功利目标的实现;或向内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充实。纳素夫说:“当一个人失却了对生活价值的感受就等于失却了对生活所给予他的最好的享受。美好的生活是人们终生为之奋斗的愿望与梦想。”这实质就意味着生活的意义就存在于为理想去奋斗的进程中,而绝不是不劳而获地享受他人的劳动成果。她的这种侧重奋斗进程的价值观是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的,但理想与现实的联系就在于,不因注重过程而否定奋斗的结果,不因追求理想而否定物质对生活的意义。纳素夫因此说:“钱,是生活的资料,没有它就难以生活,但是,人们中的认识区别就在在于,不劳而获的钱与劳动换来的血汗钱是根本不同的。幸福并不是唯钱能换取的!”(23)所以说,生活的意义不在于享受他人创造的成果,只有在生活的每个阶段都能为新的目标不断努力奋斗的人才能体味到生活的价值。

纳素夫所说的幸福观是什么呢?她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会体会到”。对幸福她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幸福是两个或更多的人共同劳动和努力的结晶。幸福并不在金钱里,也不在名誉中,更不在一时的成功里,因为,一个人也许很穷,但他却很幸福;也许他是一个无名小卒,但他极富自信心,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信心;也许他失败了,但他却从失败中得到了他所需要的宝贵经验教训,从而促使他更快地在成功道路上迅跑……诚然,爱情,被人们认为是幸福的顶峰、源泉,爱能战胜死,有许多人视死如归,为争取幸福而死去。”(24)

我们可以把纳素夫的幸福观归纳为两点:第一,幸福是人们在辛勤地劳动和创造时获得的感觉,金钱、名誉、地位等外在的东西不是幸福的根据。她说过,“幸福的感觉常常在我们进行持续不断的忘我劳动时悄悄地来临,特别是当我们热爱这项劳动并从中感受到了乐趣的时候。不在于工作与工作之间的区别,关键在于我们对工作的态度”(25)。此时让我想起了马克思的一段名言:“没有卑贱的职业,只有卑贱的人。”因此说幸福感应该是伴随人的忘我劳动自然产生的。人们在大自然中简朴而辛劳的生活往往是幸福的源泉。第二,幸福在于人们共同劳动时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交流。她说:“钱不等于幸福,幸福的宝塔不是用钱堆起来的,人生真正的幸福和欢乐浸透在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中。”她认为幸福的关键不在于物质世界的充实,而在于内在情感的丰富。爱情、亲情和友情间的同甘共苦正是人们在漫长人生旅途中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亦是艰辛人生的幸福所在。人一生当中有时最值得珍惜的便是历经沧桑而终身厮守的柴米之情。在平和而恬淡的生活中相依相伴,手牵心连,共同抵挡人生的风霜雪雨,协力营造着精神的家园,至此可谓境界,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倘若谁来问我幸福是什么,我会说所谓幸福就是感觉。幸福之所以被感受为“幸福”,是当它已经逝去并且由它的逝去造成痛苦的时候,或者是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奋斗成功之际的难以名状的,被出于内心的快感所包围的感觉和喜悦。幸福的层次是不同的,所以它的感觉和叙述也就有所不同。痛苦的人们觉得挺痛苦,幸福的人们觉得不幸福;有人说这就是当下人类的感觉;失去的时候也能有所收获,收获的时候也会有损失,有人说此谓之生活;当相逢成为再见,再见成为遥远的思念,泪水和笑脸都不是永远,也有人说此谓之人生。幸福无疑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而且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奇怪的是,拥有幸福的人不一定会真的感到幸福,倒是旁人的羡慕才使他们感觉到了幸福。只有在追求幸福和已经失去了幸福的时候,人才能真切地想象什么是幸福。痛苦的存在要比幸福更实在、更不容置疑。痛苦也会使幸福变得廉价:人只要摆脱了痛苦便感到幸福。苦难比痛苦更深广、更无边无涯,也更能摧毁人和磨炼人。人生中的一切事业成败、功名利禄都如过眼浮云,只有对幸福、痛苦、苦难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真切体悟才能真正凸现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所谓人生的意义,无非就是人的灵魂所感受到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人生中有些抗争在行为上没有意义,但不等于对整个人生没有意义。所以,快感和痛感是肉体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是仅仅属于灵魂。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在两者中凸现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或正或负的强烈体验。幸福是生命意义得到实现的鲜明感觉。一个人在苦难中也可以感觉到生命意义的实现乃是最高的实现,因此苦难与幸福未必是相互排斥的。但是,在更多地情况下,人们在苦难中感觉到的却是生命意义的受挫。我认为,即使是这样,只要没有被苦难彻底击垮,苦难仍然会深化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真切认识,而且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幸福并未离我们远去,而是深藏在饱经痛楚的生活当中。

我承认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被所谓的“空虚”所困扰。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曾说,“空虚其实是生活的源和幸福快感的真正驱动力”。叔本华是站在另一个角度谈论病态生活的,它不是没有意义,“而是一般人不太懂得我的心”。纳素夫说:“什么是空虚?它是一种需要填补的空间和时间,还是一种单纯的思绪?……空虚是没有生气的生活,是一种甚至特定主人都难以感受到的生活,因为它无味、无意义、无目的。”(26)在文明之厦日隆,科学技术昌盛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有条件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也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供自己支配,但使许多人愈发感到人生无所依托,被一种前程迷茫的感觉所困惑。我们不能说他们不喜欢运动,也不能说他们厌倦生活,但整天泡在棋牌室烟雾缭绕地消磨时光,是不是空虚?如果把动物当作儿女一样娇惯宠养,是不是无所相依,孤灯清影般的情感空虚?上班时的众生百态,玩电脑游戏、唠家长里短、棋类扑克、打情骂俏、做私活、煲电话、织毛活、逛商厦,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空虚?空虚的种类太多了,从肉体到精神,从惑然到必然。空虚不是某个人所为,也不是某个群体所为,而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使然。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人生模式的转移,最大的不幸是人生目标的错置。因此说,今天最大的学问是人生选择的智慧,如果说还有最大的慈悲那无疑是对人生坐标咨询的普及。否则,许多原本鲜活的生命存在形式就会变得浑浑噩噩,日梦魂游,尸位素餐。纳素夫说:“这并不奇怪,正如有些人所想象的,在一个唯利是图、凡物必争的时代里,我们生活其中,对此不无感受……文明给我们带来的一切总使我们心里感到不满足。文明的残渣几乎使我们忘记了最伟大的感情、爱情,对一切事物、对联系着我们的命运的一切东西的爱,这种爱使我们感到我们是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的同一个家庭里,这个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攀登。”(27)纳素夫所说的“文明的残渣”指的是现代化所必须正视的文明的副作用。综观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20世纪之初,人们总是在真诚地构筑理想,因为展望21世纪他们总是抱有太多的希冀与憧憬;但历经百年之努力与拼搏,回首逝去的岁月,又每每不免扼腕叹息,因为有太多的遗憾与失落。固然,物质文明的大厦日渐辉煌,但与此同时,由于急功近利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从而引发了自然界一系列的报复,海啸地震、山洪暴发、空气污染温室效应、森林大火、干旱绝收、冰川消失……使人类的生存(而不是生活——笔者注)环境越发恶劣;而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的市场竞争趋于加剧,人际关系愈加淡漠,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压力骤增,人们的情感世界日渐荒芜。特别是进入以信息化以及高精尖产业为标志的后工业化社会,急遽丰富起来的缤纷多彩的物质生活将人包围并使之异化,物欲主义、消费理念大行其道,人们在无思想、淡信仰、失爱心、缺感恩的状态下随波逐流,乐于追求刺激而淡忘责任,感觉方式被各种时尚所左右,“瞬间的辉煌”、“即时的快感”成为了今天人们愉悦的顶点。一方面,文明的进步刺激了人类欲望无节制地急速膨胀,变得有奶即娘,凡物必争,我行我素,金钱万岁。在这样一个心态下,人的心理失衡,躁动不安就不难理解了;另一方面,文明所带来的都市生活使人们远离了大自然,那种曾将我们紧紧维系在一起的对土地和生命的挚爱,齐心协力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已为这个时代所通行的个人奋斗所取代。这两方面的自然结果就是情感的贫乏与淡化;人在争取到自由或所谓的满足后,却变得无可依托了,在情感的荒漠中步履蹒跚,举目迷茫,无所适从。

克尔凯郭尔称人为“孤独的个体”,按弗洛伊德的观点,人要摆脱苦恼无非几种方式:吸毒、禁欲、升华、幻想和出世。他认为较为合理的方式是恋爱,因为“恋爱除了对人在心理上的积极作用外,还可以因男女双方间情感上的交流和相互关怀而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在社会中真正的生活核心,是人内在心灵世界中的人文理念。个人的生活不能超越经济现实和一定的政治利益,但不能没有反省良知,不能没有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伊曼努尔·康德说过,:“人具有一种自己创造自己的特性,因为他有能力根据他所预定的目的来使自己完善化。”从这个视野出发,我们可以说,经济是材料,法律是准绳,政治是统帅,文化是灵魂。为了让人们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有一个幸福而充实的生活,纳素夫充满激情地在呼唤爱、责任心和对生活的勇气,这三者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www.xing528.com)

(二)我们对生活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爱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800多年前中国元代的诗人元好问曾仰天发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爱恐怕是人间最了不起的情感,它不求伟大,但求崇高;它不在壮烈,而在坦然。我们对人类的爱、对大自然的爱,似乎很难给这种爱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只要能够与自己爱的一切或受神谕的启示爱人类、爱这个世界、爱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过自己的平淡的一生,也是一种完美。爱因为纯真,所以永恒。虽然无法厘清爱的真谛,但我们却能无时无刻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并时常为爱的力量所折服。倘若您爱生活就要勇于接受生活的挑战,在其中体味生活给您带来的欢愉。纳素夫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对生活的态度:“这两种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前者对生活满怀憎恨之心,而后者对生活却怀着无限深沉的爱恋;其区别就是前者眼中的生活只是秋风落叶,万木萧条,人心叵测,尔虞我诈;而后者所看到的却是严冬后面的阳春,斗争之后的胜利,他看到人生的美好,与困难搏击之后的欢乐,阴云散去后的阳光璀璨,人类的良善和光辉的前程。于是,他重墨泼洒,热情讴歌壮丽的人生。”(28)的确,生活对于任何人都一样,既有严冬也有艳春;既有面临成败不定的冷峻也有搏击制胜后的欢愉。关键在于人自己的生活态度。只要那些既能享受生活的温馨阳光,又敢迎接生活的凛冽寒风的人才能体会生活的真谛,也才能算是真心热爱生活。对人类的爱因其对象和范围不同,有对恋人的爱——爱情、对亲人的爱——亲情、对朋友的爱——友情。佛家曰“无缘为大慈,同体为大悲”,这些都是对人类一种深情与真挚的爱。所以,我们这个社会应该营造出不求回报的爱心和知恩感恩的氛围,这应该是所说的爱的最起码的标识。没有真爱,一切都无从谈起,一切都是假的。

纳素夫将爱情视为幸福的顶峰,是人类最伟大、最宝贵的财富。有多少人给爱情下过定义?这是无法统计的,纳素夫认为:“爱情的含义就是共同的追求,有益的生活和心心相印。”也就是说,爱情不仅意味着情感上的相互吸引与爱恋,健康完美的爱情生活还须以共同的向上的生活志趣作依托,让对方时刻感受到劳动的力量、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爱情还意味着对“我”的超越。纳素夫呼吁:永远是“我们”!她说,“他(她)俩用‘我们’而不用‘你’或‘我’来承担责任,凡事不论巨细缓急,都需要这种精神。但愿人人事事如此,如此终生。‘我们’是对个人或孤独的挑战,它宣布家庭中一切不愉快的事情都不在话下,它能使挫折变顺利,让愁容换笑颜,令人在困难时不复孤苦,即使爱人远在天涯也犹如迫在身旁。”(29)当人们拘泥于你我之分时,他人则变成自己的对立面而构成对自己的限制。爱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能使你变成我的一部分,像黏合剂一样使你我合为一体,一同承受生活的压力与挑战。

和许多东方的哲学家一样,大自然在纳素夫的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她认为过去那种与土地、与沙漠、与海洋搏斗的生活,平凡中蕴涵着更为本质的东西。正是这种与大地的根基紧紧相连的生活决定了我们的先辈对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的热爱。远离了自然的我们,生活中多了纷呈的色彩、新奇的刺激,却忘掉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多了钩心斗角和无聊空虚,少了大自然怀抱所赋予人心灵的充实和宁静。因而,纳素夫呼唤现代人重新去亲近大自然,“对大自然的爱,对人生的爱是能创造奇迹的”。我们真的对大自然陌生了,其结果就是焦虑与烦躁。与爱紧密关联的另一种生活态度则是责任心,两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纳素夫说:“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会。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这是考验,是对文明的至诚。它表现在对整体、对个人的关怀。这就是爱,就是主动。”(30)责任心和爱一样,表现为对他人关怀和对社会的所应尽的责任。其实质都是对自我的超越。爱和责任心,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和爱相比,责任心更多地带有理性的色彩,因为它根植于一定的信念。倘若没有责任心的爱只能算作一时的冲动与泛情,这种情感难以持久,而有责任心的爱却能让激情燃烧与升华。真正的爱是与责任心同为一体的,两者是不能割舍的。另外,爱又在责任心的建立与培育方面起到了特殊和重要的作用。他人的爱能培养起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能激发起一个人对他人的真情,只有一个对自己、对他人都满腔真诚的人才能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起真正的责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与责任心直接关联的生活态度就是勇敢。在生活中,勇敢首先表现为勇于承认错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纳素夫对埋怨命运、抱怨时境的人说:“我们的困难是自己造成的。事情发生了,固然是我们的不幸,但是我们所遇到的麻烦事和困难后面隐藏着真正的原因,这首先是由于我们的目光短浅和轻举妄动。”(31)生活中的确有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但抱怨于事无补。即使是神也不会以此承担任何责任的。我们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过失,检讨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才能不重蹈覆辙,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让生活改观;勇敢的另一面就是勇于面对生活中的突发的变故和经受的磨难。纳素夫也承认生活在不断地变化,与之而来的磨难和不幸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勇敢而不是畏缩的要面对现实,将不幸和磨难视作锻炼自己的良机,才能有一个完美的人生。否则,就意味着你是生活道路上的落伍者。萎靡不振、唉声叹气、醉生梦死的人永远都品尝不到生活的盛宴。赫尔岑曾说过,永远把自己看做是自己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我们改变不了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我们可能无力去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去适应环境。不要总是抱怨命运不济,要相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切勿攀比,莫要奢华,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些就是纳素夫告诉我们的生活哲学。

对每个具体的人来说,社会问题也就是一个人如何适应社会的问题。人在社会中最首要的问题是了解自己和认识自己。这不是希腊德尔斐神庙的门楣上有这句话我们才懂得这样做的,而是要摆脱世俗习惯势力的支配,让自己的生活方式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才需要懂得生活和了解自己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不能妄自菲薄,认识自己是不可狂妄自大。这种了解与认识是一个人一生的生活履历。

其实,诚如先哲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和体味者,每个人都可以用爱心和责任感来确认和制定自己的行为准则。纳素夫生活哲学的特色就在于它是一种乐观向上、热情奔放和积极入世的生活体悟。在价值上,她的哲学更多地体现了清醒的现实主义和崇高的理想主义的完美结合。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为理想去奋斗的进程,同时并不否定奋斗的结果及人的物质生活的意义;在幸福观上,和物质享受相比,纳素夫更重视劳动创造的欢乐和亲情带给人的幸福。和其他相比,她更侧重对人生意义的大力弘扬。

纳素夫生活哲学的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对人性的肯定突出地表现在她的生活态度上:以爱和责任心超越人类自私利己的天性,这是对人性中光辉的、善的一面的高扬;其勇敢是建立在对生活的不幸与艰辛有了十分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的,充分体现了自强不息的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纳素夫的生活哲学是“青春哲学”和“阳光哲学”。作为女性,这在阿拉伯社会可谓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让人感到由衷敬佩。所以,去读读纳素夫那隽永的美文吧,它能让你感悟到什么是人生的幸福、苦涩、欢愉、煎熬、美妙、酸楚……

过去的已经消逝,未来只是未来。人唯一可以把握的是现在。自以为明智的人根据过去来判断现在和未来;真正明智的人立足现在,认识过去,探索未来。把握现在就是把握人生,也就是把握生活。

米兰·昆德拉有句名言,被许多人用得很滥,实际上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它所蕴涵的内涵?“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倘若能真正理喻其内在的含义,或许您也就晓得了人生与生活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