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伊斯兰—阿拉伯哲学:新月下的千年沉思

伊斯兰—阿拉伯哲学:新月下的千年沉思

时间:2024-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关于哲学研究在伊斯兰—阿拉伯世界的现状有些现象是反常的,直到现在仍然让我们惑然不解。这显然与伊斯兰教教义相背离。在伊斯兰世界尚能有这样的思想意识,实在是凤毛麟角。当然,伊斯兰教不承认生活的精神性和世俗性之间的差别。只是在外人眼里,伊斯兰世界给人的感觉是封闭守旧的和僵化的。阿拉伯世界自近代伊始就长期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保护国”。

伊斯兰—阿拉伯哲学:新月下的千年沉思

第一节 关于哲学研究在伊斯兰—阿拉伯世界的现状

有些现象是反常的,直到现在仍然让我们惑然不解。在所有非西方宗教中,伊斯兰教地理上与西方最接近,意识形态上也是比较接近;因为宗教上它是属于亚拉伯罕的宗教,而哲学上它是建构在希腊哲学之上。然而,尽管有这种心智上和空间上的近邻,伊斯兰教对于西方来说,却是最难以理解的宗教。一位美国专栏作家曾感叹道,“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地区,比那统称为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地理的复合体更无望地、系统地以及顽固地受到我们的误解了。”(2)这句话可能没有错,关键是为什么误解了?而至于到了今天,这种所谓的误解发展到了水火不相容、两者誓不两立。究其原因无非是彼此的心态问题,还能是什么呢?

在阿拉伯—伊斯兰真正在纯哲学领域彻底西化的是阿布杜·拉赫曼·贝达维和雷耐·哈巴奇。阿布杜·拉赫曼·贝达维是当代埃及著名的哲学家,深受德国近代哲学家弗·尼采马丁·海德格尔思想的濡染,提出了一套别具一格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他对“存在”意义的提炼,依赖于理性、情感和意志的共同作用,同时也依赖于现实的经验。他认为,人的生存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而时间不过是人存在的一切欲望所产生的一种幻觉。人要接受这个无限之想象而有限之存在这样一个既定的事实,致力研究死亡,以死化生,或许我们短暂的一生更有意义。这显然与伊斯兰教教义相背离。伊斯兰教认为死亡是无须什么人去研究的,它是由真主前定的,生死不由人。哈巴奇是黎巴嫩哲学家,他倡导“个人人格至上”的哲学理论,把非存在和死亡同样视作一种幻觉,提倡人去超越有限的人的存在,进而超越于宇宙的人之存在。他是把个人的人格的存在当作至上的,第一位的。这当然又是与伊斯兰教相抵触,必然招致伊斯兰传统主义者的攻讦。

埃及的苏莱曼·穆萨是科普特基督徒,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实证主义者,和扎基·纳吉布·迈哈茂德所持实证主义观点有类似之处。他大胆地公开提倡抛弃传统的阿拉伯社会,面向欧洲,甚至把埃及看做是欧洲的一部分。迈哈茂德则主张阿拉伯人应该放弃自己固有的文化,因为它使他们的文化在整个漫长的时间内受害匪浅,是毫无价值的“词汇工业”,应该做的是以支持建立在科学和技术之上的生产性工业。关于黎巴嫩的查尔斯·哈比卜·马立克的一些思想观点,我们将在稍后加以介绍。皮埃尔·杰马耶勒极力倡导自由国家的自由宗教。他认为,黎巴嫩对于西方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充当向阿拉伯人阐述西方思想文化,特别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和精神价值的解说者,为西方的物质利益和科学精神提供充分的保证。在伊斯兰世界尚能有这样的思想意识,实在是凤毛麟角。

当然,伊斯兰教不承认生活的精神性和世俗性之间的差别。因此,伊斯兰传统派既反对埃及和黎巴嫩的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潮,也反对受西方影响的实证主义哲学。因为实证主义认为现在的时代是一个科学的时代,因此,用不着依靠抽象的思索和神授的启示,而只需遵循科学实证和科学分析的准则,去从事具体的、特殊的事业,这自然就否定了《古兰经》所确定的人类的理性来自于真主的启示的根本原则。对此,有人评述说,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性颠覆。

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中东研究计划主席凯马尔·H·卡尔帕特在分析中东受外部因素影响时曾这样说道:“……中东的作品正在迅速地发生变化。有理性的、符合逻辑的以及始终如一的思想和表达是智力训练的问题,同样也是环境影响的结果。一个过渡的社会,由于其所有传统的组织形式的瓦解和误用,只能产生一个支离破碎的、无有机联系的思想过程。中东的许多当代意识形态形式并不来自社会的直接社会经验,而是从国外借鉴来的。中东的知识分子对于通过西方几个世纪持续智力开发发展起来的思想和概念应用于他们自己的社会感到极为痛心。阿拉伯知识分子不断谈及一切思想和精神危机,它是由于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以及物质第一主义和唯灵论之间的斗争所造成的。许多人认为通过发现一种会激励阿拉伯灵魂的所有潜在优点的意识形态,这场危机是会得到解决的。”(3)就受西方思想影响来说,这种现象实际到了今天已是很普遍的了。只是在外人眼里,伊斯兰世界给人的感觉是封闭守旧的和僵化的。事实上,一切都在变,也不可能不变,只不过变化的程度和变化的快慢而已。

阿拉伯世界自近代伊始就长期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保护国”。那么,西方国家自然也就会在这些地区培养一些自己的人。较为著名的便是被伊拉克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家阿卜杜·哈迪·费凯基斥之为帝国主义走狗的黎巴嫩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查尔斯·哈比卜·马立克(1906—)。他曾发表了一份著名的声明,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这个不同凡响的声明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理想是认真加入西方积极的思想传统中去,在这传统中我们找到了完整的真理……这传统是对存在的唯一的历史仲裁者……它代表着充满生气的、能动的和最终的实体,它以外的一切实体则或趋向于不存在,或倾向于以一种主奴关系与之相联。加入这一传统就是对此毫无保留地加以采纳,使我们成为它的一部分。反之亦然……我们最崇高的理想之一是,使阿拉伯思想在牛津、弗莱堡、索邦和哈佛如鱼得水。”(4)让人不理解的是,刚刚责骂查尔斯·哈比卜·马立克的费凯基同样也十分重视西方的知识遗产,他认为,不应反对阿拉伯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真正的知识遗产或采纳有益于阿拉伯民族的知识。事实上,费凯基作为一个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家同样号召所有的阿拉伯知识分子,熟悉西方的思想,条件是他们仅接受那些对阿拉伯人民来说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东西。这样的话,我们的文化眼界就能扩展,会有助于阿拉伯知识的复兴。坦率地说,这种追求西方文化的倾向,在二战前,曾长期是阿拉伯知识分子的一种时尚,因此,西方思想在阿拉伯世界还是大有市场的。(www.xing528.com)

我们在讨论的前几章曾向读者介绍过曾有大量的阿拉伯知识分子到欧美国家留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索邦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西方名校,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阿拉伯知识精英。那么,这些知识分子很自然地在自己的思想中烙上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印记。而在阿拉伯世界的一些文化都市,又相继开设了西方国家办的大学,如在贝鲁特创办的美国大学,在开罗创办的美国大学,还有其他国家创办的大学等等。在这些大学里同样培养出一些受西方思想文化熏陶的阿拉伯学者和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主义哲学家或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文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当然,还有受当代西方实证主义哲学影响的思想家。他们当中有许多享誉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社会代表性的思想家和学者。

较早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是突尼斯的文学家迈哈穆德·迈斯阿迪。他本人既有深厚的阿拉伯语言和文学功底,同时又深受西方系统的教育,尤其是受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颇深。其文学创作多用象征性的手法和充满哲理思辨的内涵,其运思理路无不镶嵌存在主义的徽印。代表作有《水坝》和《艾布·胡赖伊赖传说》。《水坝》可以说是一部哲理剧,通过象征的形式,一方面表现了人类终归争斗不过命运的无奈,而另一方面却有高扬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知道最终是失败是结局也要为理想奋斗到底的雄心壮志和伟大的精神。《艾布·胡赖伊赖传说》则是一部长篇小说,叙述的是灵与肉的矛盾冲突的主题。作者试图象征性地说明知识分子在寻求真理之心路中的矛盾、惶惑、痛苦与无奈。从这两部作品的总体来分析,作者乞灵于一些抽象的哲学命题,阐发他自己所理喻的存在主义的思想观点,体现了作者想要摆脱一切意识形态羁绊的诉求。

作为阿拉伯世界的女思想家,叙利亚现实主义流派作家塞勒玛·哈法尔·卡兹巴里(1922—)是颇具代表性的。她留学法国,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她受存在主义哲学的浸淫,并且把这种哲学思想贯穿于她的整个创作过程。

其他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家、作家和文艺评论家还有:叙利亚作家穆塔阿·萨弗迪(1929—)、摩洛哥法语作家达里斯·舍拉伊比(1929—)、埃及著名诗人萨拉哈·阿卜杜·沙布尔(1931—1981)、伊拉克作家哈迪尔·阿卜杜·艾米尔、埃及著名评论家阿卜杜·卡迪尔·古特,等等。在哲学界,阿拉伯世界也不乏存在主义的哲学家,如凯马勒·哈吉,等等。

那么,从上述对阿拉伯—伊斯兰哲学的介绍中,让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在被人视之为思想封闭和僵化的阿拉伯社会和伊斯兰世界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为什么存在主义哲学这个源于西方的近代哲学思潮能在此持久地植根?所以说,我们完全有必要简要介绍和评述一下存在主义的来龙去脉,看看它实质究竟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所谓“魔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