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 汉水与武当
汉水又名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古时曾叫沔水,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它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宁强县冢山,而后向东南穿越秦巴山地的陕南汉中、安康等市,进入鄂西后北过十堰流入丹江水库,出水库后继续向东南流去,过襄樊、荆门等市,在武汉市汇入长江。
汉水是古楚国和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农耕文化、道家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著名学者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写道:“夏为禹有天下之号,夏水亦即汉水下流。”可见,先秦时代的中国人之所以自称夏或华夏,汉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水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人以汉江上游丹阳为起点,取威定霸于春秋战国,开疆拓土,先后统一了五十多个小国,全盛时领域北至黄河、东至海滨、西至云南、南至湖南。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建功立业,而且确立了其文化的历史地位,为同时代的中原许多区域文化所不及,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具奇秀。
江山小景图 宋·李唐
汉水还是两汉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刘邦崛起汉中,刘秀兴起南阳,诸葛卧龙腾起于隆中,鞠躬尽瘁于汉中。张骞走出汉中,张衡跨出南阳,王粲求学于襄阳、南阳,随征于汉中,“丝绸之路”、“地动仪”和“建安文学”是他们留下的历史丰碑。滔滔东逝的汉江水将这三地的文化血脉融通在一起,形成了两汉三国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轨迹。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正是以汉中为基地,筑坛拜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击败项羽,建立西汉。“大汉民族”、“汉文化”、“汉学”、“汉语”这些名称,都是因有了汉朝才定型的,这一系列“汉”之根就在汉水。西汉末年,刘秀兄弟以南阳为基地起兵反对王莽,逐鹿中原,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政权。诸葛亮在隆中草庐中规划的天下三分蓝图,就是直接总结、继承和发展了刘邦、刘秀在汉中、南阳兴起,一统天下的宏伟事业。
刘邦入咸阳 宋·赵伯驹
汉水流域特殊的战略地位,使其成为中国历史分裂时期活动最为频繁的政治舞台。从春秋战国、三国时期到南北朝、宋金对峙时期,各路英雄、仁人志士在此风云际会,施展其政治、军事和外交才能,金戈铁马,你争我夺,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势力争夺战。其中三国时期的汉水之战尤为精彩,刘备在214年平定益州后,开始与曹操争夺汉中之地。定军山下,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于阵前,骁将赵云大破曹兵于汉水之滨,经过两年苦战,刘备占据汉中,自立为汉中王。
汉水流域是各方争夺的焦点,许多三国著名人物都出于此,尤其是培育了诸葛亮这位三国文化之魂;刘备一生事业转机发展于襄阳、南阳,辉煌鼎盛于汉中,君臣二人在汉中如鱼得水。曹操兵败于汉中,转机壮大于襄阳;孙权坐收渔人之利于襄阳,寄希望于汉中、南阳。他们在汉水流域这个大舞台上,联手导演了天下三分这场气势恢弘、波澜壮阔的历史话剧。汉水流域在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汉水流域风俗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就是熔铸出了纯粹中国的宗教——道教。道教各派中创立最早的一个教派——五斗米道,就是在汉水上游的汉中盆地发展壮大,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而说到汉水流域的道教文化,则不能不提武当山。
沿汉水向西而行到达湖北十堰,在汉水之滨,方圆400公里的武当山傲然而立。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武当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九泉、八宫、二观等胜景,风景名胜区以天柱峰为中心有上、下十八盘等险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顶”和“金殿叠影”等奇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为它挥笔题下“第一山”,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称它“气吞秦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垒高”。(www.xing528.com)
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其山上的建筑规模的雄伟、工程的浩大艰巨以及各种道教文物,都称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精华,可以说,武当山无与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因此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山原称“太和山”,相传为上古玄武神得道飞升之地,因而太和山供奉玄武,有“非玄武不足以当之”的说法,于是后来改名为武当山。历史上,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兴“靖难”之师夺取皇位以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消除“以臣弑君”、“同宗相戮”的舆论对他的不利影响,于是,便制造了一通“真武护佑”的神话,以显示他的皇权是“神授”的。为了“报答神惠”,朱棣敕封太和山为“大岳太和山”,将其列于五岳之首,并于1412年(明永乐十年)命工部侍郎郭进等督军工三十余万人在武当山修建宫观,直到永乐二十四年完工,共建成33个宫观群。从山麓的净乐宫,到天柱峰的金顶,用一色青石铺成一条长约七十公里的“神道”,既体现了皇权的威武,又显示了神权的玄妙,在景观上形成了自然美与人文美的高度融合,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境中”的景观。此后历经五百多年的变迁,许多建筑都已毁坏,保存至今的建筑还有金殿及太和、南岩、紫霄、五龙、遇真、玉虚等六宫,复真、元和二观以及磨针井、玄月门等建筑。
金殿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建于1416年(明永乐十四年),全为铜铸鎏金重檐庑殿式仿木建筑,庄严凝重,光灿夺目,百里之外,熠熠可见。殿内供真武大帝,披发跣足,体态丰腴,仪容端庄,侧侍金童玉女、水火二将列立两厢。神案下置玄案,俗称“龟蛇二将”。蛇绕龟腹,翘首相望,栩栩如生,均为铜铸,为我国古代建筑和铜铸工艺珍宝。由于金殿是金属导体,因此每遇到雷击,屋顶上都会一片电光火石,这一奇观就被称为“雷火炼殿”。数百年过去了,金殿依然完好如初,光彩夺目。为了保护金殿,朱棣曾下旨,仿造北京紫禁城,围绕金顶修建了一道城墙——“紫禁城”。1417年,朱棣下诏“大顶金殿,名大岳太和宫”,至此武当山完成了真武得道飞升、琼台受封、坐镇天下的布局。金殿的规格等同于北京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只不过坐在里面的是真武大帝,传说真武大帝塑像的原型就是朱棣,因此,民间流传着“真武神,永乐像”的说法。
南岩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风景最美的一处。这里上接云霄,下临绝涧,宫殿的红墙碧瓦隐现在蓝天白云里,胜似古代画家笔下“仙山楼阁”
“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称,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正中坊额上刻着嘉靖皇帝亲书“治世玄岳”4个大字。
所追求的境界。这里有两处著名胜迹:一是真庆宫石殿,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做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做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一是“龙头香”的雕龙石梁,是在石殿前的悬崖上悬空伸出一条长2.9米、宽仅30厘米的石梁,梁上雕有云龙,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俗称“龙头香”。过去不少朝山进香者,为了表示虔诚,多膝行其上,敬烧龙头香,稍有不慎,即坠渊丧生。
紫霄宫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紫霄”指仙气弥漫的空气,紫霄宫背依展旗峰,面对照壁峰,四面环山,周绕冈峦,前有禹迹池和宝珠峰,环境清幽,素有“紫霄福地”之美称。建筑依山屹立在十二重高大的崇台之上,数百级台阶,层层叠砌,威武肃穆。中间主体建筑紫霄大殿坐落在三层饰栏丹墀崇台之上,巧妙利用地形落差,更显其雄伟壮观,气势轩然。大殿为九脊重檐歇山式顶,孔雀蓝琉璃瓦屋面。整座殿堂碧瓦重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殿堂内陈设考究,供奉着道教神仙和各类供器、法器,工艺精湛,造型生动。殿后的父母殿,重楼高举,秀雅别致,供奉着真武神的父母,神龛前有对联曰:“父生天天长地久,母长地地久天长”,横批“父母天去”。紫霄宫不仅是武当山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还是武当山道教活动中心,每逢道教传统节日,人们都在这里设坛建醮,祈福禳灾。
遇真宫,是明成祖朱棣为了纪念道士张三丰所建。张三丰是洪武年间武当山的一位传奇人物,传说他在武当山修炼过程中,仰视日月星辰,俯察山川河流,根据天地阴阳二气的原理,创建了武当内家拳,它和少林武术一起,奠定了中华武术“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地位。史书上称他才华横溢,通晓天文地理,至论三教经书,医术高明,能写会画,好道善剑,在武当山颇有声望,传为“真仙”,朱元璋和朱棣曾多次派人访求,但他避而不见,于是后来就修“遇真宫”,并塑张三丰铜像,以表纪念。
(秦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