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图说长江三峡:壮观瑰丽的水墨画卷

图说长江三峡:壮观瑰丽的水墨画卷

时间:2024-09-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015长江三峡奔流而下的长江横切连绵不断的巫山山脉,在四川奉节白帝城到湖北宜昌南津关之间形成了三个大峡谷——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就是长江三峡,又称“大三峡”。长江三峡,各具特色: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共同构成了一幅壮观瑰丽的水墨画卷。夔门,古称瞿塘关,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西大门,自古就有“天下雄关”的美称。2009年三峡水库蓄水后,粉壁堂的碑刻将被淹没在175米的水位线以下。

图说长江三峡:壮观瑰丽的水墨画卷

015 长江三峡

奔流而下的长江横切连绵不断的巫山山脉,在四川奉节白帝城到湖北宜昌南津关之间形成了三个大峡谷——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就是长江三峡,又称“大三峡”。三峡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全长约二百公里。

地质学家研究发现,三峡是在数亿年的岁月中,经过多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在地壳的间歇性抬升、河流的下切以及长江两岸石灰岩不断溶蚀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山脉也在抬升,当江水下切的速度超过了地壳上升的速度,在流水和构造的双重作用下,坚硬的岩层地区就形成了峡谷,如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而在比较疏松的岩层地区则形成了宽谷,如大宁河宽谷和香溪宽谷。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这段文字,把三峡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四百里的险峡通道和三个动听的名字,容纳着无尽的旖旎风光——这里的群山,重岩叠嶂,峭壁对峙,烟笼雾锁;这里的江水,汹涌奔腾,惊涛拍岸,百折不回;这里的奇石,嶙峋峥嵘,千姿百态,似人若物;这里的溶洞,奇形怪状,空旷深邃,神秘莫测;这里的云雾,同样变幻莫测、水墨濡染。三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写不完,说不尽,令人心驰神往。

三峡文化,又是长江文化中最为光彩照人的一段。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足迹和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和无数英豪的驰骋之地。这里不仅是屈原王昭君故乡,还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光芒。无数名胜古迹散落其间,有涪陵周易园、“江上明珠”石宝寨、“文藻胜地”张飞庙、八阵图、屈原祠、古黄陵庙、三游洞、南津关以及葛洲坝、三峡水电站工程等。人文景观与山水风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长江三峡,各具特色: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共同构成了一幅壮观瑰丽的水墨画卷。船驶峡中,一会儿山色全阻,一会儿豁然开朗,引人入胜。

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峡,西起奉节白帝城,东到巫山县的大溪镇,以雄奇壮观而著称。全长仅8公里,却有“西控巴蜀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的气势。

郭沫若有诗云:“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瞿塘之雄,首先是山势。游人进入峡中,但见夹江峭壁,上悬下陡,犹如斧削。山似拔地来,峰若刺天去。峡中山峰,高出江面几百米,海拔高度大多在1000—1500米左右。峡中河道狭窄,江宽不过百米,最窄处不到十米。这使得两岸峭壁相逼甚近,更增几分雄气。其中,峡口西面的夔门山势尤为雄奇,堪称天下雄关。山势之外,瞿塘水势亦雄,古人称它“锁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这一锁一扼,便形成了杜甫笔下“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赫赫水势。峡中河道狭窄、水深流急,常有惊涛拍岸的壮观景象。对瞿塘峡的山水之雄,清代诗人何明礼描写得很传神:“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横流。峰与天关接,舟中地窟行。”清代张问海也曾在《瞿塘峡》中发出“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的感慨。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在瞿塘峡内沿江而下,可见夔门、粉壁墙、倒吊和尚、孟良梯、凤凰饮泉、风箱峡等奇景。

夔门,古称瞿塘关,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西大门,自古就有“天下雄关”的美称。此处山高峡窄,抬眼望去,云天一线,如白居易在《夜上瞿塘》一诗中的比喻:“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在我们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币十元币的背面,印的就是这雄伟险峻的夔门。“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夔门两侧,白盐山耸峙江南,赤甲山巍峨江北,两山夹江对峙,高耸入云,使浩浩江流陡然一束。近江两岸则双峰欲合,如门半开,故称夔门。白盐山因粘附在岩石上的水溶液主要含钙质,色似白盐;赤甲山则由于含有氧化铁的水溶液粘附在风化的岩层表面,略显红色,如人袒背,故名赤甲。杜甫有诗云:“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枫林桔树丹青见,复道重楼锦锈悬。”二山隔江相望,一个红装,一个素裹,不同的色调更与晨曦、晚霞、明月交相辉映,形成了“赤甲晴晖”、“白盐曙色”、“夔门秋月”等胜景。

粉壁堂石刻“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

在海拔约125米、白盐山岩壁下部,有一处总面积达600平方米、略呈粉色的摩崖石刻群,名“粉壁堂”。这是三峡地区最大的摩崖石刻,可谓稀世国宝:上面留有宋代至民国年间文人墨客及政治名人吟咏三峡、夔门的诗文题刻13处,篆、隶、行、楷等书体皆有,俨如一面挂满书法墨宝的厅堂之壁。其中最为古老、珍贵的是南宋乾道七年书法家赵公硕所书的《皇宋中兴圣德碑》,碑高约4米,宽近7米,全文共980余字,内容为颂扬宋高宗宋孝宗的功德政绩。碑文字体端庄、笔力雄健,石刻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书法和文献价值。粉壁堂最为巨大的石刻是民国时孙元良题刻的“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面积达230平方米,一个笔划里竟可容一个成年人站立。此外还有清代张伯翔所书“瞿塘”、光绪年间夔州知府刘心源的隶书“夔门”以及冯玉祥为激励由此出川抗日的将士所书的“踏出夔巫,打走倭寇”等。

2009年三峡水库蓄水后,粉壁堂的碑刻将被淹没在175米的水位线以下。为使这些珍贵的摩崖石刻能够风采依然、永久保留,自2001年起,国家文物部门、专家和文物修复中心、古建公司一起,开始了对石刻群的一系列保护。一方面,对留在旧址的9块原始摩崖石刻进行就地保护,通过固化、防锈处理,加装特制的钢制防护网——也就是给它们穿上类似防盗门窗的保护装置,以减少淹没后江水激荡的浸蚀损伤。另一方面,对部分碑刻进行切割复制和异地搬迁,其中切割4块,翻模复制9块,人工刻制7块:对冯玉祥所题“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在内的5幅近代题刻进行复制,对刘心源所书“夔门”等3幅题刻进行整块切割、异地复原安装,而最为珍贵的《皇宋中兴圣德碑》则被切割成8块进行搬迁、“粘贴”。在整个摩崖石刻群的搬迁中,最精彩的一幕就是首次在国内采用了线锯(金钢丝串珠)切割:先在文物四周岩石切出一圈石槽,然后将像一根线一样细的金钢丝串珠套进去,启动特殊装备就可进行迅速切割。这种国际最先进的文物切割设备在工作时几乎没有任何震动,不会对文物本身造成伤害。

经过反复勘测论证,专家们最终选择了瞿塘峡下游、黄金洞下方182米处的岩壁作为这些碑刻的“新家”。2002年10月,在距离石刻旧址700米外的复制区内,这批中华瑰宝“喜迁新居”的典礼隆重举行。一个淹没线以上的瞿塘峡新摩崖石刻群最终形成,一片人文历史胜迹得以重现。

白盐山的绝壁上,还有一奇石突出,像光头赤足的和尚倒挂在那里,人称“倒吊和尚石”。相传北宋名将杨业被害后,尸骨埋在白盐山腰的平台“望乡台”上。其部将孟良为盗尸骨,悄悄驾舟入瞿塘,在绝壁上凿石穿孔,架木为梯,攀援而上。刚到半山,被一和尚发现。和尚假装鸡叫,欺骗孟良。孟良误以为天将破晓,怕人发觉,只得半途折回,结果功败垂成。一怒之下的孟良,就把这个和尚倒吊在了山岩上。而这些孟良凿成的自下而上呈“之”字形排列的方形石孔,就叫做“孟良梯”。实际上,这些石孔是古代劳动人民修的栈道或是药农攀援采药的遗迹,而“倒吊和尚石”,则是石灰岩地区常见的钟乳石而已。三峡工程蓄水后,孟良梯也需原样移刻至高处。

除了“倒吊和尚石”,在江南的悬崖上,还有一个附岩而建的两层榭台,榭台处有一根突出的钟乳石,状如凤凰。在凤凰的口上,正好长有一堆石乳,一股清泉从口中吐出来,正对着凤凰的脖颈缓缓泻下,萝藤和钟乳交缠在一起,似凤凰拖曳着尾巴,翘起美丽的凤冠,伸颈张嘴饱饮泉水,这就是“凤凰饮泉”。

风箱峡则处于江北的一段石壁上。在近一百米高处的崖隙间,放着几口木匣,形如风箱,故名风箱峡。传说这里的风箱是当年鲁班存放的。1971年,三位采药人登上风箱峡,解开了“风箱”之谜——原来这是两千多年前古巴人为安葬死者留下的悬棺。

此外,瞿塘峡峡口南岸的大溪文化遗址,是考古工作者最感兴趣的地方。

出瞿塘峡东行,过大宁河宽谷后,就是巫峡了。

巫峡因巫山而得名,它西起重庆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县官渡口,绵延四十余公里,是三峡中最完整的一个峡谷,人称“大峡”。巫峡以幽深秀丽著称天下。两岸峰峦挺秀,山色如黛;飞瀑泫泉,泻于峭壁;古树青藤,生于岩间。群峰竞秀,云雾缭绕,峡长谷深,江流曲折。船行狭中,有曲水通幽之妙——时而大山当前、山穷水复疑无路;时而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

巫峡秋涛图 清·袁耀

此图画巫峡两岸高山峻岭,岩石峭立,直指云天,万壑千岩,缥缈无际。在陡壁间,古松掩映。层叠栈道,跨谷凌虚,曲折而上。山中隐见一酒家,店主正伏在案上,凝望江面。大江滚滚,浪拍江边巨石,浪涛中一帆逆流而上。船夫们奋力用篙竿顶着礁石,与逆流搏斗,情景惊心动魄。(www.xing528.com)

古人云:“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屹立在峡江南北两岸的巫山十二峰,是巫峡风光中的胜景。这十二峰全由石灰岩组成,高出江面一公里左右,千姿万态,引人入胜。有的峰若聚仙,有的形似画屏,有如龙腾霄汉,有似凤凰展翅……古代文人曾用十二峰名来编缀成诗,曰:“曾步净坛访集仙,朝云深出起云连。上升峰顶望霞远,月照翠屏聚鹤还。才睹登龙腾汉宇,遥望飞凤弄晴川。两岸不住松峦啸,断是呼朋饮圣泉。”十二峰在北岸的六峰依次为登龙、圣泉、朝云、望霞、松峦、集仙;南岸六峰中,在江中能见到的只有飞凤、翠屏、聚鹤三峰,净坛、起云、上升三峰并不临江,须从飞凤峰附近的青石溪溯流而上,登岸后,方可领略。因此,宋代陆游有“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的诗句。

在十二峰最东面的集仙峰临江绝壁上,隐约可见“重峦叠嶂巫峡”六个大字,相传为诸葛亮手书,称“孔明碑”。旁边还有一些小字,传为《隆中对》中诸葛亮主张联吴抗曹的一段词句,但因岩石风化,字迹已模糊难辨。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处在淹没线下的孔明碑已移居别处。

不仅巫山十二峰秀丽多姿,堪称天下云雨之冠的巫山云雨也是巫峡中的一道奇妙景观。由于峡内山高谷深,日照时间短,峡中湿气蒸郁不散,沿山坡上升,就会形成蒙蒙细雨、化做滚滚乌云或变成茫茫白雾,巫峡因此又称“雾峡”。巫峡内的云雾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有的飞马走龙,有的擦地蠕动;有大而圆的山帽子雾,也有将山峰拦腰隔断的半山雾;有时云雾像瀑布垂挂绝壁,有时又聚成滔滔云纱。在阳光照耀下,还可形成璀璨夺目的巫峡佛光。云遮雾绕、细雨蒙蒙中,十二峰时隐时现,如同仙境,又宛若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人到巫峡,方明白中国画与中国山水的关系。船行其间,仿佛进入了奇丽的画廊,让人心中充满诗情画意。

巫峡的主要景观,常有“三台八景十二峰”之说。三台,皆与“神女”瑶姬有关:当初瑶姬下凡,杀死了做怪的蛟龙,因而有了“斩龙台”;被杀死的蛟龙变成礁石,阻断了河道,瑶姬于是将治水的天书授予大禹,这就是“授书台”;而“楚阳台”则是宋玉在《高唐赋》里描写的楚怀王与巫山神女的幽会之处。巫山八景分别是南陵山顶的“南陵春晓”、杨柳坪的“夕阳返照”、大宁河口的“宁河晚渡”、清溪河上的“清溪鱼钓”、宁河渡口的“澄潭秋月”、五凤山上的“秀峰禅刹”、城西的“女观贞石”以及高塘观的“朝云暮雨”。

链接

十二峰中,又以神女峰最为俏丽动人。古人说,“峰峦上主云霄,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仰望峰顶,可见一挺秀的石柱,形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深情地俯视着长江。当云雾萦绕峰顶,她更像披上了薄纱,含情脉脉、娇羞妩媚。她每天第一个迎来灿烂的朝霞,最后一个送走绚丽的晚霞,所以神女峰又称“望霞峰”。

相传,在远古时期,西王母有一个小女儿瑶姬,聪慧美丽,心地善良。因耐不住天宫中的寂寞生活,八月十五这一天,她邀了身边的十一姐妹,腾云驾雾,遨游四方。当她们来到巫山时,只见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围困其间。于是,瑶姬停了下来,击毙孽龙,为民除害,并传授大禹治水天书,派人助大禹凿开三峡,解除水患。爱上三峡的瑶姬,从此留了下来,为行船导航向、为樵夫驱虎豹、为农夫布云雨,最后就化做了神女峰。而她的十一个姐妹则化成了巫山的其他诸峰。

出巫峡东口,经过约五十公里的香溪宽谷,便进入了三峡的最东段——西陵峡。

西陵峡,得名于宜昌南津关口的西陵山,全长七十余公里,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而三峡大坝竣工后,从葛洲坝到三峡大坝之间的西陵峡段将成为长江三峡中唯一不被淹没的、保留天然峡谷风貌的美景画廊。从湖北秭归县香溪口到宜昌县南津关的峡区内,分布着著名的“三滩”——泄滩、青滩、崆岭滩,“四峡”——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黄牛峡、灯影峡(此外还有崆岭峡),峡岸有黄陵庙、三游洞、嫘祖庙等古迹以及众多著名的溪、泉、石、洞,白居易、元稹、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寇准、陆游等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赋名篇。

西陵峡为三峡最险处,两岸怪石嶙峋,险崖峭立,猿猴难攀。整个峡区由高山、峡谷、险滩和礁石组成,滩多流急,峡中有峡、滩中有滩,以“险”出名,以“奇”著称。“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就是白居易形容西陵峡险滩层布的名句。这些险滩,有的为上游砂石冲积所致,有的由两岸山岩崩落而成,有的是岸边伸出的岩脉,有的是江底突起的礁石。险滩处,水流如沸,涡漩翻滚,汹涌激荡,惊险万状。“西陵峡中行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自古,三峡船夫就在这一带与险滩激流世代相搏。船行其间,险象环生,触礁沉船、舟毁人亡的事故层出不穷。青滩北岸有一座“白骨塔”,就以堆积死难船工的尸骨而得名。与青滩、泄滩相比,崆岭峡内的崆岭滩更为凶险,人称三峡险滩之冠,民谚有云:“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行船至此,“必空其聆,方可上下”,故称“空聆”。以往,崆岭滩密布礁石,枯水时露出江面如石林,涨水时则隐没水中成暗礁,号称“二十四珠”。加上此处航道弯曲狭窄、恶浪汹涌,行船稍有不慎,就会触礁沉没。建国后,这里的很多礁石险滩得到整治,航道情况大为改善,数千吨的轮船都可安稳通过,惊险万状的“崆岭滩”、“鬼见愁”、“鬼门关”已成为历史陈迹。葛洲坝工程蓄水之后,水位上升,一些险滩礁石沉入江底,也不复为害。

兵书宝剑峡在湖北秭归县境内。相传诸葛亮西征入蜀,路过三峡时,曾将他亲撰的一部兵书和一柄宝剑藏于江岸难以攀登的峭壁之上,因而得名“兵书宝剑峡”。其实,“兵书”是半腰岩隙中的几块匣状物体,经过考古学家实地考证,乃古代悬棺葬的遗物。“宝剑”则是兵书石下方的一根石柱,上粗下尖,酷似一把宝剑竖直指向江中。据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两岸壁立,白石隐现,状如白狗”,因而又名“白狗峡”。峡岸缓坡处有茂密的柑桔林,境内有屈原大夫祠、太公钓鱼石、玉虚洞、月亮洞等著名景点。

沿兵书宝剑峡向东,过新滩不远的江北岩壁上,有两块重叠下垂的赭黄色岩石,一块形如牛肝,一块酷似马肺。所以,这段峡谷就以“牛肝马肺峡”命名。其实,“牛肝”和“马肺”都是地下水中的碳酸钙沉积形成的钟乳石。如今,“牛肝”依然完整,“马肺”则在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被入侵的英国军舰炮轰掉了下半部分而残缺不全。所以,郭沫若在《过西陵峡二首》诗中曾以“兵书宝剑存形似,马肺牛肝说寇狂”来遣责英国侵略者的罪行。

乘船继续东下,可望见一排陡峭的石壁。其中一块酷似人牵黄牛的横空岩石便是黄牛岩,岩下的河谷则是黄牛峡。黄牛峡两岸山势高耸,岩形粗犷多变,是震旦纪地质断层的代表,这是由地质学家李四光发现的。至今,在黄牛峡中仍可找到鱼类化石、三叶虫化石及其他海洋生物化石,它记录了三峡数亿年来沧海桑田的变化,揭示着地球远古的奥秘。黄牛峡段,水急礁多,船至此处,必须小心翼翼,缓慢行驶,往往舟行数日,还可望见黄牛岩。因此,这里流传着一首《黄牛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过此,也曾赋诗曰:“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复三暮,不觉鬓成丝。”如今,峡内河道经过整治,已不会再发生这种情况了。

过了黄牛峡,就是灯影峡。灯影峡内景致不凡,“无峰非峭壁,有水尽飞泉”。峡壁明净,纯无杂色;崖壁映入江水中,如同一幅泼墨山水;江水瑟瑟,更添明丽之趣。到了夜间,月悬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更是美妙难言,所以又称“明月峡”。南岸的马牙山上有四块奇石,酷似《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手搭凉篷、前行探路的孙悟空,捧着肚皮、一步三晃的猪八戒,肩落重担、紧步相随的沙和尚,安然坐骑、合掌缓行的唐僧。每当夕阳西照、晚霞映衬,极像当地“灯影戏”(即皮影戏)中的人物,灯影峡由此得名。

链接

在黄牛峡南岸的黄牛山下,矗立着一座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古建筑,这就是三峡地区唯一一座保存较好的古代建筑群——黄陵庙,它以纪念大禹开江治水的禹王殿为主体建筑。黄陵庙原名“黄牛祠”,三国时,诸葛亮入蜀,路过黄牛峡,见庙宇残破,便出资重修一新,并为此作《黄牛庙记》。目前黄陵庙中尚存一块《黄牛庙记》的碑刻。这里还保存有大量珍贵的记录长江特大洪水水位的水文遗迹和实物资料,在长江水文考古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为葛洲坝和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水文依据。

出灯影峡,就是西陵峡的终点,也是长江上、中游的天然分界线——南津关。

南津关地势险要,“雄当蜀道,巍锁荆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白居易在《初入峡有感》一诗中描绘它“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岸间,阔狭容一苇”。三国时,蜀将刘封曾在北岸山顶修筑城垒,称刘封城。山顶上还有一块大石台,传说为蜀将张飞守卫夷陵时督兵擂鼓之处,名“擂鼓台”。这里还建有著名的西陵峡口风景区,嫘祖庙、白马洞、三游洞、下牢溪、龙泉洞、仙人溪等景观散布其间。其中,三游洞洞景奇绝,山水秀丽,是镶嵌在西陵峡口的一颗明珠。三游洞命名的由来,可追溯到819年(唐元和十四年)。这一年,白居易、白行简(白居易之弟)和元稹在彝陵(今宜昌市)不期而遇,结伴到此洞寻幽探密、赋诗遣兴,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以记其事,此即“前三游”。1056年(北宋嘉祐元年),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进京赴试,途经彝陵,亦慕名到此洞一游,并赋诗遣兴以记其事,此即“后三游”。除苏氏父子外,北宋另两位大文学家欧阳修、黄庭坚及南宋陆游,都曾畅游此洞,并留有墨迹。从此,三游洞声名大噪,成为文人骚客向往的胜地。

从宜昌以下,出南津关,就进入了“极目楚天舒”的江汉平原。这里江面展宽,水流缓慢,长江展现给我们的,又是不同于三峡的另一幅画卷了。

(徐琳琳)

三游洞景色奇丽,曾被古人喻为“幻境”。历代途经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并以楷、隶、行、草各种字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写景抒怀,镌刻于石壁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