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长江来到四川盆地,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而这一切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的情况。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做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而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被称为“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同时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此外,李冰还确立了一年一度、从不间断的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的制度——岁修。岁修所遵循的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深淘滩”指修时要淘除飞沙堰坝前易淤积的沙石,以保证宝瓶口正常进水。“低作堰”指每年修整飞沙堰时,不宜把堰筑得太高,以免不利泄洪排沙。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都江堰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从未荒废,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二十四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修缮中的二王庙(www.xing528.com)
都江堰不仅是著名的水利工程,还是十分理想的旅游胜地,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
二王庙在玉垒山上,是古代人民为纪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绩而建,初建于南北朝,名崇德祠,现前门傍山而立的牌楼门额上题写着“蜀太守李公祠”六个大字。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从此改称二王庙。庙内除历代官宦文人题写的歌颂李冰治水功绩的匾额、楹联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治水工程的经验总结。主要是镌刻于观澜亭下石壁间的六字口诀“深淘滩,低作堰”,八字格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以及共60字的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治水三字经是千余年来人们治理都江堰经验的概括,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治理都江堰的行为准则。
二王庙前横跨内外二江的安澜索桥,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索桥,古名“珠浦桥”、“评事桥”。安澜索桥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年间由塾师何先德与妻子集资重建。此桥以竹索为缆,上铺木板为桥面,旁设竹索为扶栏。为纪念他们造福别人、舍己奉献的精神,这一索桥又名“夫妻桥”。现在的桥比原址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一览无遗。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北端,原名“范贤馆”,始建于晋朝,是纪念三国时期贤者范长生的。传说当年李冰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殿内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4米深的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底部还有一个插入基座的榫头。石像胸前刻有“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建宁元年闰月戊申二十五日”等字样,建宁是东汉灵帝年号,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
旧时,都江堰每年清明节举行放水大典。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使长期苦于水旱灾害的川西平原一下子成为富庶的、世人瞩目的“天府之国”,人民对他感恩戴德、难以忘怀。两千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既有官方主持的祭奠活动,也有百姓的民间祭祀活动,官方的祭祀活动更为隆重。据史料记载,官方的祭祀活动正式颁定是在929年,初定为每年祭祀一次,后改为每年春秋祭祀两次。放水节上放出的江水奔涌而出,年轻人跟着水流奔跑,并不断用石头向水流的最前端打去,称为“打水头”。人们争舀“头水”祭神,认为这样可以消灾祈福,求得神灵庇佑。这种清明节放水的庆典活动,已成为都江堰特有的风俗。
伫立在都江堰市的李冰父子像
都江堰这座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两百多年来仍发挥着巨大效益,实际灌溉面积超过一千万亩,真正当得起“泽被千秋、功著万代”八个字,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唐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